只有一個動詞的句子,是簡單句(simple sentence);若有一個動詞以上的句子則是複雜句(complex sentence)。華語簡單直述句有以下要素,主題和主語、名詞片語以及動詞片語。「主題」指涉聽者已經知道的事情,所以作為主題的名詞一定是定指或泛指;若是不定指名詞則不會當主題用。作為「主題」有以下特性:一、一定在句首;二、可以用停頓或停頓助詞脫離句子的評論(comment)成分。 「主語」則和句子的動詞維持有「行為」或「存在」關係,依動詞的語意結構而定。 過去有一些雙重主語句的分析是建立在沒有「主題」這種觀念的分析,例如: 「象『鼻子長』」會被分成兩個主謂結構,但若將「象」視為主題,「鼻子長」視為評論,也可以理解這是「部分/整體」的關係。 另外,時間片語和場所片語出現在句首時也可以被視為主題,由此建立了時空架構來引判句子的其餘部分,都是定指因為聽者已經知道時間和地點,亦可以接停頓語氣詞。若句子中有述說動詞,則主題會在述說動詞隸屬子句的前面。 華語是一個以談話為主的語言,而「主題」在談話就是用以引介副主題,其和前一個談話有關但稍又不同的話題。當「主題」和「主語」不同時,通常後面的名詞指涉會先指涉主題,這也顯示華語中「主題」所扮演的角色。
Category: 華語教學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動詞片語(及物動詞、雙賓動詞)
包含施加行為者主語和被施加行為者的直接賓語時,連接其間的動詞則為及物動詞。討論及物動詞片語句子中賓語的位置,我們可以有以下發現:一、華語因為有零代詞的現象,所以有時候賓語並不會在句子中出現。二、直接賓語可以當主題放在句首。三、在動詞前接「把」的賓語。四、動詞前不接「把」的直接賓語 直接賓語也可以是子句或動詞片語。 至於具有動賓結構的動詞,有些當及物用,有些當不及物用。每一個化合為動賓複合詞的動詞,其語意跟結構成分之語意總和並不相同。不同的動詞需要逐項記憶。 雙賓動詞片語則包含一個直接賓語和一個間接賓語。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的詞序可以變換,但語境會因而不同;若直接賓語出現在間接賓語之前,則要加「給」。 我們可以在雙賓動詞下分為必須加「給」、自由加「給」和不可接「給」的動詞。動介詞「給」的作用在於標記交易的終點,必須加「給」和自由加「給」兩組的動詞都牽涉到「交易」;不可接「給」的動詞則只牽涉到說話而已。不可接「給」的動詞牽涉的是「從」間接賓語處取得某物。 和「給」、「為」組成名詞片語,後接動詞,又稱為受惠名詞片語,使句子呈現SOV的發展。 我給他寄了一封信。(受惠片語)我寄了一封信給他。(間接賓語) 前者,「給他」為受惠片語;後者「給他」為間接賓語。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動詞片語(不及物動詞)
「動詞片語」就是簡單句中以動詞為核心的部分。連帶「動詞片語」出現的還包括時式、時貌、模態、否定等。動詞片語的類型可分為不及物動詞(無賓語)、及物動詞(有一個賓語)、雙賓及物動詞(有一個直接賓語和一個間接賓語)。不及物動詞片語有形容詞性的動詞、繫詞和其他三類。 形容詞性的動詞有相對和絕對兩種,相對形容詞可以用等級來刻度的性質;絕對形容詞則相反。相對形容詞可以出現在比較句,絕對形容詞則無法。 形容詞性的動詞可以直接接句末助詞「了」,也可以用否定助詞「不」和「沒(有)」否定。肯定時,要加上副詞修飾語「很」。 絕對形容詞可以藉助詞「的」出現在句子中,作為動詞片語,可以視為將謂語名詞化。 華語的連繫動詞是「是」,它不接時貌記號,只和「不」否定,和大多數的動詞都不相接(可以接繫詞的助動詞只有「應該/應當/該」和「得/必須/必要/必得」)。 連繫動詞的句式有三類:簡單連繫句、特殊肯定句和引介句。 簡單連繫句包含有指涉作用的主語名詞片語藉連繫動詞跟非指涉名詞片語連接而成;特殊肯定句則以「是」來表示「…沒錯」或「就是…」;引介句時,「處所片語/時間片語」+是+名詞片語。 非形容詞性的動詞或繫詞則都屬於其他不及物動詞,可以構成動介詞片語和副詞片語。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音韻理論、自主音段音韻理論、優選理論
音韻的描述可以透過線性的記錄,也可以透過多線式的架構。線性的記錄如下: A→B/C_A→B/_CA→B/C_DA→B/#_A→B/_# 表示為A在C之後、C之前、C和D之間、字首、字尾,應該唸為B。通常或用辨異徵性來表示語音。 而多線式的架構主要來自自主音段音韻理論(autosegmental phonology)。例如華語中的語助詞的聲母會和前一音節的韻尾相同,產生韻尾的展延,而這韻尾的展延,使語助詞[a]產生幽靈聲母(ghost onset),變可以透過多線式的架構來呈現。 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則將語言的表現提出限制,每個限制都可以違反,所有語音輸入之後,經過衍生器(generator)產生出侯選音後,再將侯選音送到評估區,依違反的限制層級和次數送出優選的語音。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辨異徵性
辨異徵性在發音部位有以下層次結構:一、喉音1、有聲2、送氣 二、喉上音 1、唇音 2、齒冠a、前b、-前 3、舌背a、高b、低c、後 在發音方法則有: 一、鼻音(氣流腔道)二、持續(氣流)三、響度(滑音、流音、鼻音)/阻擦音(摩擦音、塞擦音、塞音)四、邊音 凡具有相同辨異徵性的音段,則稱為自然類音(natural class)。透過辨異徵性和自然類音,可以用以解釋語言中音節現象的發生。辨異徵性可分為「可預測」和「不可預測」兩種。英語中,[p,t,k]若在音節最前面,一定要送氣;母音只要在鼻音前,就要鼻化。以上所述之可預測的徵性即為冗贅徵性(redundant features), 其造成徵性的變化,但不是整個音段的變化。
華語文教學的糾音:抓「最小配點」(minimal pairs)放「互補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取自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
「音素」或「音段」是語音最基本的單位。音素有兩種,一是「音位」(phoneme),一是「非音位」(nonphonemic phone),「音位」指具有區別語義功能的音素;非音位性質的音素,則為某音位的同位音(allophone)或變體音(variatant)。 確立音位的方法之一可以透過「最小配對」(minimal pairs),指的是具有相同分布或位置的兩個音節,只有兩個音段的發音差異致使語義不同的配對。例如:「蹲/孫」為聲母差異形成的最小配對,因此其聲母即為華語中的兩個音位。因韻尾差異的「般/幫」和因母音差異的「堂/停/同」,都因此組成最小配點,而能夠從中找出華語的音位。音位因語言而異,一個音段在某語中是音位,但在其它語言可能只是不具區辨語義功能的音段。 互補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則是在一個音段出現的環境,另一個音段絕不會出現。有時候互補分布會形成同位音(不具區辨語義功能,無法形成最小配對),會被認為是同位音的音段,必須含有同一區別性特徵,只有自然類音才可能是同位音。少數字音有不同唸法,但不具辨義作用,這是自由變體(free variant/ free variants);但若是系統性地一音多讀則是方言(dialect)而不是自由變體。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語音結構〉
語音最小的單位稱為「音素」(phone),而我們透過語音符號去代表每一個音素,則稱為「音段」(segment)。聲帶的振動可以將語音分為「無聲」和「有聲」,在中國傳統聲韻學,將這稱為「清音」和「獨音」,可以手放在喉嚨的位置或將耳朵摀著,感覺耳膜是否有嗡嗡聲。若聲門全閉,則是喉塞音。 語言學使用「辨異徵性」(distinctive features),將語音做歸類,通常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兩大類。 發音部位分有雙唇音、唇齒音、齒音、齒齦音、齒齦顎化音(齒顎音)、舌根音;發音方法則有塞音(氣流不持續)、摩擦音(氣流持續)、塞擦音(舌尖和上齒齦先閉合,使氣流受阻後逐漸釋放)、邊音(舌尖抵牙齦)和鼻音的。 關於子音,我們可以整理如下: 一、阻擦音:1、塞音(雙唇、齒齦、舌根)2、塞擦音(不捲舌、捲舌)3、摩擦音(唇間、齒間、齒齦、顎化) 二、響音:1、鼻音(唇音、齒齦音、舌根音)2、流音(邊音、非邊音)3、滑音(前音、後音)(不在核心位置) 關於母音的三個發音因素則為:舌位的高低、前後,以及唇形的展圓。五個標準母音中,三個最明顯能就是[i][a][u],其分別能夠展現最極端的位置分佈。透過五個標準母音,再進行舌位的移動,則能產生雙母音,華語中的雙母語,以[i]和[u]出發或結尾,共形成八個雙母音。 母音和子音稱為音段,以音段之外的語音現象,則稱「超音段」(suprasegements),例如重音(stress)和聲調(tone)等。重音和聲調都是以「音高」進行區辨,全世界的語言可以依「重音」和「聲調」分為兩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則為重音語言;華語、越南語、泰國語則為聲調語言。重音是用以比較兩個或以上的音節之間的相對音高;聲調則是每一音節中的絕對音高。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句子的連繫〉
句子可以單獨考慮,但也應該放在語境下考慮,這恰恰是華語和英語最大的差異之一,英語以句子為基礎的語言,華語是以論述為導向的語言。華語中,句子透過「前繫」(forward linking)和「後繫」(backward linking)讓句子彼此銜接。當「前繫」和「後繫」出現在句子時,通常這是至少有二個子句組成的句子。依賴第二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前繫」成分向第二個子句連繫;而依賴第一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後繫」成分向第一個子句連繫。 「前繫」成分有三種: 一、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二、副詞性前繫成分。(自由移動/非自由移動)三、完成時貌。 在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包括:「的話」、「的時候」、「以後」、「以前」、「呢」、「麼」。 副詞性前繫成分,分有自由移動和非自由移動兩類。關於自由移動的副詞,它們可以出現在句首、主語或主題之後,大半會有一個後繫成分與之呼應。包括:「不但…而且/也/也」、「如果/假如/假使/要是…就/也」、「即使/就是…也/還」、「要不是…就」、「雖然…倒/可是/還(是)」、「因為/由於…所以/就」。而非自由移動的副詞前繫成分則會具有一樣的後繫成分,例如:「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 完成時貌的前繫就是完成時貌詞尾「了」加上無數量詞的直接受詞。例如: 他穿上了大衣,就出去散步。他喝了酒,就睡著了。 第一個子句中的「了」和第二個子句,彼此關連,屬於連續關係,若少了一個則句意不完整。 以上三種是屬於可見的前繫成分,若沒有明白標示的前繫,或將疑問詞當不定代名詞用,必須透過第一個子句和第二個子句相關的意圖產生。這樣子的前繫必須由第二個子句來進行推論。例如: 我是美國人,就不會說這麼槽的英文。我是美國人,所以我需要護照去蘇聯。 誰醉了,(就)罰十塊錢。你給他什麼,他(就)用什麼。你說幾點鐘,我們就幾點鐘走。 第一個子句的前繫成分,取決於其和第二個子句的關係。 部分具有前繫成分的句子,會產生條件句,這包括真實性(reality)、假想性的假設(imaginative hypothetical)首假想性的與事實相反(conterfactual),英語會透過助動詞、時態、時貌記號加以區分,而華語則在語境下進行區分。 後繫成分則分有: 一、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二、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 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包括:「並且/而且」、「可是/但是/不過/然而/還是」、「或是/或者/或者是」、「為的是/省的/所以/因為」。 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除了「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外,常見的後繫副詞就是「就」。另外,還有「才」和「倒」。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遞繫句〉
遞繫句(serial verb construction)指含二個或二個以上並列的動詞片語或子句的句子,而片語和子句之間,並沒有特別記號表示文法關係。依語意可以分為四類:一、二個或二個以上獨立的事件。二、一個動詞片語或子句是另一個動詞的主詞或直接受詞。三、軸心句式(pivotal construction)。四、描述子句(descriptive clauses)。 在第一類「二個或二個以上獨立的事件」中,有四種關係:連續關係(consecutive)、目的關係(purpose)、交替關係(alternating)和情境關係(circumstance)。連續關系中,符合華語的特性,會先描述緣起、成因和背景,而後才提出結果,即一個事件發生在另一個事件之後;交替關的第一事件則是為達到第二事件的目的而發生;交替關係時,主詞輪流進行二種動作;情境關係時,第一個動詞片語敘述第二個動詞片語或子句所發生的情境。 在第二類「一個動詞片語或子句是另一個動詞的主詞或直接受詞」中:當直接受詞時,第一個動詞的語意會決定直接受詞的子句或動詞片語的詮釋;當主詞時,動詞出現在第二個位置,緊跟在子句之後。另外,「問句」也圖以當作主詞或直接受詞。 第三類的「軸心句」則是句中的名詞片語,同時作為第二動詞的主詞和第一動詞的直接受詞。根據第一動詞的語意,又可以分為「已實現性」(realized)和「非實現性」(unrealized)。 第四類的「描述子句」,可以分為「實現」和「非實現」兩種,「實現」事件的描述子句的特點如下:第一個動詞的直接受詞是「不定」的,第二個子句描述這個「不定」的直接受詞。語意上,其和「形容詞子句」相似,但其所提供的訊息略有差異。 描述子句:我買了一件衣服太大。 形容詞子句:我買了一件太大的衣服。 兩句都是指說話者買的衣服太大,但在「描述子句」中,是後來才知道衣服太大了,我們稱為「實現」事件(realis);而「形容詞子句」中,聽話者必須知道說話者特別想買一件太大的衣服,具有「預設」的意味。 「非實現」事件的描述子句如下:直接受詞除了「不定」外,也可以是「特定」和「非指涉的」,該「非實現」事件的動詞,一定表達動作。例如: 他買那本書給你看。他們需要夾子夾核桃。 以上不論哪一項,都可以發現動詞的語意決定整個遞繫句的詮釋。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複雜狀態句〉
包含「得」的複雜狀態句(complex stative construction),可以推論出兩種意義,一是「情狀」(manner)關係,二是「程度」(extent)關係。形容詞用於描述複雜狀態句中第一個子句所敘述事件發生的「情狀」,通常是靜態動詞片語。「複雜狀態句(情狀)」又和「情狀副詞」在詮釋上有一些差異,例如: 複雜狀態句:你跑得很快。 情狀副詞:你快快地跑。 複雜狀態句指「事件」,情狀副詞的句子則指涉「動作」,換言之,複雜狀態句像是對於聽話者跑的速度的評語,情狀副詞的句子則像命令。 複雜狀態句也可能在推論關係中表現「程度」。例如: 他笑得站不起來了。他哭的眼睛都紅了。 也有複雜狀態句兼具「情狀」和「程度」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當第一個子句的動詞是及物動詞加上直接受詞時,該動詞必須「重複」出現在「得」之前。例如: 他說泰語說得非常流利。他切魚切得很仔細。 否定詞的位置,則依否定範距而定;助動詞出現的地方,通常在動詞之前,唯「應該」可以出現於好幾個位置。你跑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