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當一個非洲的華語老師

在一趟返家的旅程中,我從客運上播放的節目認識了非洲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我知道那是一個由師父不辭辛勞,遠赴非洲,為當地孤兒所建設的淨土。從電視上看到來自非洲的小朋友表演功夫,以及用華語進行演說,身為海外的華語老師,我也開始反省自己的教學成果。海外的華語老師都在不一樣的環境下進行華語教學,我曾經在泰國任教,所以我可以對泰國的中小學中的華語教學有所認知;然而,非洲的華語教學對我而言仍是模糊,除了藉由照片、影片去想像教學現場外,似乎缺少和學生實際互動的反饋。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除了讓華語教學學有所用(教華語)外,非洲的素食餐點也是讓我相當期待的部份。我並非一個嚴格食用素食的人,但我喜歡吃素食,同時也對各式料理不排斥。我可以大魚大肉,也可以每天早上只喝燕麥片渡過三年。我認為長期吃素可以積累福報,未嘗不是件好事。或許,在正法道場工作也是吸引我去非洲教華語的誘因。 學有所用、積累福報外,作為社會新鮮人,優沃的薪資將會讓我能夠持續一年的源動力。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提供了相當優沃的條件。台灣人認為到澳洲、紐西蘭打工渡假可以賺錢、大開眼界;我認為,到非洲教華語也有同樣的收穫,而且是對社會、世界有更多好的影響。 一般人,大概不會把非洲當成夢想之地,我的夢想是到海外教華語,我希望非洲是繼泰國之後,下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

我讀鍾榮富的《當代語言學概論》

準備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關於漢語語言學考科,我閱讀了謝國平老師著作的《語言學概論》、鍾榮富老師著作的《當代語言學概論》、李查理和珊卓湯普森(Charles Li&Sandra Thompson)著作,黃宣範譯的《漢語語法》以及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準備考試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一方面擔心什麼沒讀到,於是什麼都讀;一方面又覺得什麼都讀了,所以什麼都不想讀,人們總是自己苦吃。我把閱讀過的心得都放在部落格上了,為方便尋找,本篇配合《當代語言學概論》的目錄,加上連結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連結、閱讀。緒 論  1. 現代語言學的目標  2. 語言知識  3. 通用語法  4. 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 第一章 語音結構  1.1 基本背景  1.2 發音器官和語音的分類  1.3 子音  1.4 子音:發音方式的分類  1.5 母音  1.6 超音段  1.7 摘要 第二章 音韻學  2.1 音段與音位  2.2 辨異徵性  2.3 音韻的理論架構  2.4 自主音段的音韻理論  2.5 音韻理論的發展:優選理論簡介  2.6 摘要 第三章 詞彙及其結構  3.1 詞彙的內在結構  3.2 構詞的方法  3.3 構詞和語言類別  3.4 摘要 第四章 句子結構  4.1 詞  4.2 詞組結構  4.3 結構單位的測試  4.4 移位變形律  4.5 摘要 第五章 語義的表述與傳達  5.1 語義的本質  5.2 單詞的語義表達  5.3 語義和句子  5.4 非關句法的語義  5.5 句子的真假  5.6 摘要 第六章 語用學和言談分析  6.1 預設  6.2 衍推  6.3 指代詞  6.4 語言行為理論  6.5 言談與言談分析  6.6 摘要 第七章 語言和社會之間的互動  7.1 語言:社會鏡子  7.2 語言、方言、口音  7.3 區域性方言  7.4 語言地圖  7.5 語言接觸  7.6 社會性方言  7.7 語言和性別  7.8 語域和稱詞  7.9 禁忌語和委婉語  7.10 語言和文化:薩皮爾沃夫假設  7.11 摘要 第八章 大腦和語言  8.1 人腦的結構  8.2 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8.3 失語症  8.4 失語症與語言學理論  8.5 摘要 第九章 語言和訊息的處理  9.1 基本背景  9.2 輸入  9.3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9.4 心理語言學的理論  9.5 心理語言學的幾個議題  9.6 摘要 第十章 語言習得  10.1 語言習得的理論  10.2 語言習得的階段  10.3 語法習得  10.4 和語言習得有關的議題  10.5 摘要 第十一章 第二語言習得  11.1 第二語言的定義  11.2 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  11.3 台灣的英語教學:教學法及教學環境  11.4 影響台灣學生學習英語的其他因素  11.5 摘要 第十二章 歷史語言學  12.1 語言和語言的進化  12.2 英語簡史  12.3 語言的改變  12.4 漢語小史  12.5 語言擬構  12.6 語言改變的原因  12.7 歷史語言學的相關理論  12.8 摘要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的《漢語語法》

準備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關於漢語語言學考科,我閱讀了謝國平老師著作的《語言學概論》、鍾榮富老師著作的《當代語言學概論》、李查理和珊卓湯普森(Charles Li&Sandra Thompson)著作,黃宣範譯的《漢語語法》以及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準備考試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一方面擔心什麼沒讀到,於是什麼都讀;一方面又覺得什麼都讀了,所以什麼都不想讀,人們總是自己苦吃。我把閱讀過的心得都放在部落格上了,為方便尋找,本篇配合《漢語語法》的目錄,加上連結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連結、閱讀。 第一章 緒 論  1. 漢語語族  2. 國語的聲韻 第二章 國語之語言型態  2.1 詞語結構之複雜性:國語是一種孤立語  2.2 單音節性:詞語的音節數  2.3 主題明顯性  2.4 詞序 第三章 詞語結構  3.1 構詞程序  3.2 複合詞 第四章 簡單直述句  4.1 主題和主語  4.2 名詞片語  4.3 動詞片語一、二 第五章 助動詞  5.1 助動詞/副詞  5.2 助動詞/副詞  5.3 助動詞一覽表 第六章 時貌  6.1 完成貌  6.2 持續貌  6.3 經驗貌  6.4 暫時時貌  6.5 總結 第七章 語氣詞  7.1 了  7.2 呢  7.3 吧/罷  7.4 喔  7.5 啊/呀  7.6 結論 第八章 副詞  8.1 移動性副詞  8.2 非移動性副詞  8.3 否定與副詞  8.4 副詞與把字句  8.5 數量副詞片語 第九章 動介詞/介詞  9.1 動介詞的用法  9.2 動介詞表  第十章 間接賓語及受惠語  10.1 必須加「給」的動詞  10.2 可以自由加「給」的動詞  10.3 不可接「給」的動詞  10.4 是間接賓語嗎?  10.5 間接賓語用法上的詮釋  10.6 受惠名詞片語與動詞前間接賓語  10.7 「給」字的其他用法 第十一章 處所及方向片語  11.1 處所片語  11.2 接「到」的方向片語 第十二章 否定  12.1 否定詞的位置及範距  12.2 「不」及「沒(有)」的功用  12.3 「沒(有)」並非「過去式」的否定詞  12.4 否定與時貌  12.5 簡單動詞片語以外成份的否定  12.6 結語 第十三章 動詞重複  13.1 動詞重複  13.2 動詞重複句文法上的特色 第十四章 祈使句 第十五章 把字句  15.1 「把」名詞片語  15.2 處置式(Disposal)  15.3 無主語的把字句  15.4 把…給  15.5 何時使用把字句 第十六章 被字句 第十七章 引介句 第十八章 問句 第十九章 比較句 第二十章 名詞化 第二十一章 遞繫句 第二十二章 複雜狀態句 第二十三章 句子的連繫 第二十四章 談論中的代名詞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國語之語言型態〉

華語的基本結構有四個參數:一、詞語結構之複雜性;二、詞語的音節數;三、主句子的基本取向為「主題」和「主語」;四、詞序。華語的詞語結構簡單,幾乎沒有構詞上的複雜性,屬於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每一個詞語普遍只由一個詞素組成,而不能再進一步分析成幾個以上的詞素。 關於名詞:華語沒有格記號,而是透過詞序和介系詞來進行文法功能;也沒有數記號,「書」既可表示單數,也可以表示複數。關於動詞,華語沒有需要和主語或賓語「一致」的動詞;華語無時式,但有某一事件相對於另一事件是否持續之中或完成的時貌,包括:「了」(表完成)、「著」(表持續)、「過」(表經驗過的動作),於此亦可知華語構詞不複雜,為孤立語。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語為主,但現代華語已經有大量的多音節詞語。另外,也有一些理由是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認為華語應該視為「詞語」的語言,而不是以「字」為單位去認識:一、和其它語言相較,把華語的詞作語法功能地理解;二、從教學的觀點,作為「詞語」符合學習者母語的習慣;三、歷史上方言有較高比例的多音節詞,古漢語多同音語,因此近代有必要將同音音節複合以作區別。 華語句子結構除了「主語」和「直接賓語」的文法關係外,「主題明顯性」是華語描述的概念之一。主題涉及的內容,一定出現在句首,指涉說話者假定聽者多少知悉,而且華語的主語位置不一致,也不需要透過格記號來標示。 華語的詞序也不符合古寧伯格(Greenberg)所歸納的語言分類。全世界的語言以SOV為多數,其次為SVO和VSO。如果直接賓語在動詞之後,則動詞和名詞的修飾語都在後面。華語的語序不易決定,因為華語中「主語」的概念不明確,而且華語的詞序多受語意支配,而不是文法;華語SVO和SOV句都有,但以前者為多,然卻又不符合古寧伯格語言類型下的特徵。 在華語中,通常動詞前面表示定指的主題、主語或賓語,也就是其是說話者和聽者所共知。另外副詞在動詞前和動詞後也有語意的差異,動詞前的時間片語傾向於「時間的一點」,動詞後的時間片語則表示「時間持續」;若在動詞前的處所片語,表示「動作的處所」,動詞後的處所片語表示「因動作產生之人或事物的處所」。華語具有SVO語言的特徵,包括有前置詞、助動詞在動詞前;也具有SOV語言的特徵,有後置詞、關係子句和所有格片語在核心名詞之前、時貌記號在動詞後、副詞在動詞前。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語用學和言談分析〉:言談與言談分析(焦點及訊息表達、語涵理論、關聯理論)

傳統的語法研究以句子為單位,而將句子放在言談(discourses)或篇章來討論,討論句子在言談中的角色,則稱為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英語針對焦點和訊息表達的研究可以分有語音和句法兩方面。語音上,透過重音表示焦點;句法上,使用分裂句(It is … that)或準分裂句(What … is),或者用a、an和the來區分舊訊息和新訊息。 語涵理論則討論平常人們的對話,看似七嘴八舌,全無章法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其由格萊斯(Hebert P. Grice)提出,包含四個會話軸心(maxims of conversation):質性軸心(maxim of quality)、相關軸心(maxim of relevance)、量性軸心(maxim of quantity)和方式軸心(maxim of manner)。 質性軸心指的是:一、不把個人認為假的訊息說成真的,二、不把沒有足夠證據的話說出來;相關軸心則是所說的話要和主題相關;量性軸心則是參與談話者恰到好處地提供對方所需要的訊息,不可太多或太少;方式軸心則是說話者要使用清楚、簡短、有順序的語言,不可使南畢模稜兩可的句子。 有人試圖將合作原則的四個軸心整合,而稱「關聯理論」,其重點為:參與講話或對談者只要掌握講話的內容與主題有關,即有了關聯,也必能使對話持續進行。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語用學和言談分析〉:預設、衍推、指代詞、語言行為理論

「預設」(presupposition)指講話者在對話之前即已經擁有的立場、觀念、想法。由語詞本身即可透露預設的涵義,稱為「語義預設」(semantic presupposition),例如:another(再、另)、again(再、又)、also(也)、too(也)、once(曾經)、more(多些)。另外,除了語詞的預設外,若因社會文化或語言的前後文而衍生的預設則稱為「語用預設」(pragmatic presupposition)。有個和「預設」很像的就是「衍推」(entailment)。例: 張三有三條牛。張三有些牛。有個人名叫張三。 衍推關係:「張三有三條牛。」→「張三有些牛。」預設關係:「張三有三條牛。」的預設:「有個人名叫張三。」 「指代詞」(deicitics)表示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如事物、動作,或觀念等和講話者之間的距離關係,如this/that,here/there,now/then等。 句子只是純粹地敘述或描述某個動作或狀況時,稱為「表述句」(locution);而包含行事動詞(performative verbs)的句子的語言行為(speech act),則稱為表意句(illocution)。例如包括強調、答應、命令、要求、警告、宣布、忠告、打賭等行事動詞,講話者能透過這些動詞使心中所要達到的結果傳達出來。 若不用第一人稱來表達時,來分析語言行為則可以分成「直接語言行為」(direct speech act)和間接語言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直接語言行為就是命令句間接語言行為則多了語用的啟示(implication)。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詞語結構〉:動詞複合詞(結果式和平行式)、動賓複合詞

華語中的複合詞在學者間,並沒有一致的定義,而且不論在什麼定義下,複合詞和非複合詞之間都沒有很明顯的界線。複合詞之意義和其組成詞素之意義之間會有三種關係:一、無明顯語意關係(有高度成語性);二、有隱喻、比喻、推論關係;三、直接或等於其組成詞素。這提醒我們,複合詞的語意和組成詞素之語音間是一種連續性的關係。名詞性複合詞可以無窮無盡,因此僅分享並整理動詞複合詞的部分。 動詞複合詞有結果式動詞複合詞和平行動詞複合詞兩類: 一、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第二個詞素為第一個詞素的動作或過程的結果,結果可能是原因、達成、方向)。 1、方向結果式動詞複合詞2、階段結果式動詞複合詞3、隱喻結果式動詞複合詞4、必須使用可能語式的結果式動詞複合詞 方向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為「移位動詞+方向動詞」,方向動詞有三類,第一類是「來」和「去」,和說話者有關;第二類則是「上」、「下」、「進」、「出」、「起」、「回」、「過」和「開」;第三類則是將第一類和第二類的方向動詞組合。其中「下去」在結果式動詞複合詞出現時表示「繼續」,為從「方向」隱喻引伸到時間的領域上去。 階段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的第二部分詞素為第一部分動詞動作的階段。包括:「完」(表示動作的完成)、「著」(表示動作達到目標/進行)、「住」(表示動作的制止)、「到」(類似「著」)以及「好」(完成第一個動作所代表的工作)。 隱喻結果式動詞複合詞包含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動詞常表示比喻,例如:「死」(表示到了極致)和「出來」(表示從無到有並得到結果)。 必須使用可能語式的結果式動詞複合詞則和以下動詞搭配出現,只出現於可能語式中。和「過」、「起」以及「了」(liao3)。 二、平行動詞複合詞 大多敗平行動詞複合詞會來自相同的語法範疇,兩個詞素之類可能同義或近義,或於語意上類似。 另外,華語的複合詞還有主謂複合詞、動賓複合詞、構成名詞複合詞的反義形容詞以及其它類型的複合詞。 其中,動賓複合詞的分離現象是學習華語學生的難點之一。動賓複合詞的分類有以下類型:一、藉時貌記號(「了」、「過」)分離;二、藉量度詞片語分離;三、藉賓語要素的其它修飾語分離;四、將複合詞的賓語放於動詞之前。通常動賓複合詞不再接賓語,不過可以透過受惠格片語(前面加「給」)或出現在動介詞片語中,和動賓複合點相接。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語言和社會之間的互動〉和Keith Chen的〈Could your language affect your ability to save money?〉

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有兩個思考方向:一、有怎麼樣的語言就有怎樣的社會;二、有怎樣的社會就會有怎樣的語言。語言就像鏡子一樣,可以映出說話者的身分和地位。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大家較能接受的方向。比方說,過去為農業活動以人力為主,所以犁、耙、鐮刀、畚箕等器物的名稱出現於語言中,開始以機械進行農耕後,挖土機、耕耘機、播種機、割稻機等機械名稱出現,犁、耙等就淡出我們的常用詞彙。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我們很容易可以找到例證。 但語言結構對於文化或人類思考方式的影響,則仍有爭議。關於語言結構對文化的影響,薩皮爾(Edward Sapir)認為語言結構影響使用者的思考方式。而沃夫(Benjamin Lee Whorf)則修正為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會受語言結構的影響。 比如說,大多數的人看到上面標有「危險!」的汽油通,會格外小心;但對於沒有「危險」標示,但卻裝著沈油的桶子反倒不會心生警惕。顯然語言會對於人的思考產生影響。 在沒有表示時間和空間的霍皮族(Hopi)語言裡,他們以事件為起點去計算時間,有點像古時候的「一盞茶」、「半炷香」。 最近也有研究指出語言的結構影響了人們的儲蓄習慣。陳思基(Keith Chen)認為沒有「未來式」的語言的民族,通常也是比較喜歡儲蓄的民族。同時這也可以推論到吸菸和進行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沒有「未來式」的語言,吸菸的比例更低、過胖的比例更低、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比例更高,所有往健康正向的指標都會高於有「未來式」語言的民族。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名詞片語

簡單直述句中,「名詞片語」的功能在於指稱某對象;形式上,除了本身名詞的成分外,還有前置的分類詞(classifier)片語、連合(associative)片語和修飾片語,其共組成主體名詞(head noun)。分類詞的選擇取決於名詞,其會和指示詞(這、那、哪)、數詞(一、半、十)或數量詞(整、幾、有一、每)一起出現。有一個表示複數的分類詞為「些」,表示「幾個或若干」。 連合片語則是兩個名詞片語用助詞「的」連接。屬有關係若是親屬間的關係,則「的」可以省略。 名詞前的成份若是關係子句或屬性形容詞,則為修飾名詞片語。關於屬性形容詞和名詞接合時,不加助詞「的」時,其常為物體的名稱,通常是「泛指」;加「的」的時候,則能進一步說明主體名詞,為特指。 通常名詞片語的所有成分會依以下語序:連合+分類+關係子句+形容詞+名詞,或者連合+關係子句+分類+形容詞+名詞。 名詞片語可以分有指稱和非指稱,指稱用來表指實體,這實體可以是物質的、概念上的,可以是真實的、假設的,也可以是單數或複數;但若沒有指稱任何實體,只是用描述名詞的性質,或者於否定助詞範圍之內的,都是非指稱。 指稱的名詞片語中,又可分為定指和不定指。定指名詞片語指稱說者認為聽者已經知道的實體,而不定指名詞片語指稱說話者認為聽話者尚未知悉的實體。「指示詞+分類詞+名詞」的片語必定是定指;「數詞詞+分類詞+名詞」的片語必定是不定指;其它情況則要從文意背景而定。比方說,「有」後面的名詞片語都是不定指,例如: 有人給你打電話。 華語的代名詞包括「我」、「你」、「他/她/它」、「我們」、「你們」、「他們/她們/它們」,不接任何修飾語,並與固定名詞片語進行「共同指稱」,即共指世界上的同一個實體。另外,「誰」、「什麼」、「那兒/那裡」等疑問詞被稱作「疑問代名詞」。反身代名詞則是「自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華研所)的入學考試如何準備?可以從謝國平的《語言學概論》下手

準備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關於漢語語言學考科,我閱讀了謝國平老師著作的《語言學概論》、鍾榮富老師著作的《當代語言學概論》、李查理和珊卓湯普森(Charles Li&Sandra Thompson)著作,黃宣範譯的《漢語語法》以及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準備考試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一方面擔心什麼沒讀到,於是什麼都讀;一方面又覺得什麼都讀了,所以什麼都不想讀,人們總是自己苦吃。我把閱讀過的心得都放在部落格上了,為方便尋找,本篇配合《語言學概論》的目錄,加上連結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連結、閱讀。 第一章 緒論:人類的語言1-1 語言: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主要特點1-2 語言的特徵1-3 語言的定義1-4 語言能力與說話行為1-5 語法1-6 口語與文字1-7 有關語言的兩點觀點1-8 為什麼要研究語言? 第二章 語言的起源2-1 語言是神所賜的?2-2 語言是人類發展的結果?2-2-1 模仿聲音理論2-2-2 情緒呼叫倫理2-2-3 合作勞動理論2-2-4 手勢理論 第三章 動物的傳訊能力3-1 蜂蜜的傳訊系統3-1-1 圓形舞動3-1-2 搖尾舞動3-2 鳥類的傳訊系統3-3 靈長類的傳訊系統3-4 會說話的猩猩?3-5 語言與動物傳訊系統的比較 第四章 語言學是什麼?4-1 一般的定義4-2 語言學研究方法與特徵4-3 語言學的範圍 第五章 語音學5-1 引言5-2 語言的連鎖歷程5-3 語言學的分類5-4 聲學語音學:語音的物理基礎5-4-1 研究聲學語音學的理由5-4-2 聲波與語音5-4-3 音調與音強5-4-4 語音的音質5-5 發音語音學5-5-1 發音的生理基礎5-5-2 母音5-5-3 子音5-5-4 超音段5-6 聽覺語音學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