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情境判斷測試(SJTs):有效的人員選拔工具!

SJTs(情境判斷測試)在人員選拔中很常見的測試方法,因為它們的理論基礎是評估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能力[1]。 SJTs旨在通過呈現真實情境並要求候選人從一組響應選項中選擇最佳行動方案來衡量個人在工作相關情境下做出有效決策的能力。 SJTs的理論基礎根植於情境特異性的概念,該概念表明工作績效受到每個工作獨特的情境因素的影響。 SJTs旨在通過呈現反映工作挑戰和要求的真實情境來捕捉這些情境因素。 研究表明,SJTs在預測工作績效方面具有有用的有效性水平,並且可以成為美國和歐洲有效的選拔工具。 SJTs在人員選拔中很受歡迎,因為它們能夠評估候選人的決策技能,並提供有關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如何的見解。 SJTs的具體進行方式是,通過呈現一系列真實的工作情境,要求受試者從多個選項中選擇最佳的行動方案。這些情境通常與特定職位相關,並且旨在評估受試者在工作環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SJTs中,每個情境都有一個或多個可能的行動方案。受試者需要根據他們對該情境的理解和知識來選擇最佳的行動方案。這些選項通常包括不同程度的有效性和適當性,以測試受試者對於特定工作環境下應該采取何種行動方案的理解和判斷能力。 以下是一個SJTs的例子: 情境:你是一名銷售代表,正在與客戶會面。客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不確定如何回答。 選項: 請根據您的理解和知識選擇最佳的行動方案。

研究:男性和女性英語教師對課堂反思的差異

一個在德黑蘭的研究[1]比較了男女英語老師對自己課堂反思的情況,對教學和道德兩個方面進行反思。研究共有40名英語教師參與,他們在德黑蘭的四所私立語言學校授課,其中一半是女性,一半是男性,這些老師參與了教師培訓課程並取得英語語言學士學位。研究方法採取刺激回憶的流程,先讓教師看自己授課時的視頻錄製,並進行後續的回憶訪談。參與者會觀看自己教學的錄像以重溫當時的教學情境並說出自己當時所想的教學和道德想法。研究者對教師的回憶的言談進行了篩選、分類和標籤,以識別不同類型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研究者還使用了統計分析方法來比較不同組之間的頻率和知識基礎。這個研究提供了關於教師教育和道德思考的有價值的資訊。分析的例子如下: 這份研究分析了教師性別對於他們道德思想的影響。結果顯示,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回憶更多的道德思想單元。女性教師關注的道德問題主要是學生的問題、情緒狀態、想法以及教師作為道德行動者。而男性教師則較注重學生的行為規範。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家庭問題,這可能反映了女性教師更關心與學生的關係,進而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此外,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和想法,也更重視自己作為道德行動者的影響力。男性教師則更注重學生的行為規範,可能是因為男性教師更容易面對男學生的不良行為。總體來說,教師的性別對其道德知識的基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教室大小看學生學習體驗:你的課堂是否適合學生?從生態語言教育觀來看班級的合併

生態語言教育是一種以生態學為基礎的語言教育方法,強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它將語言學習視為一個生態系統,並將學習者、教師、課程和學習環境視為相互作用的元素。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他們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因此,課室可以被視為一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學生、教師、課程和學習環境等元素。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這些元素相互作用並影響彼此,從而影響整個語言學習過程的效果。 班級的大小和課室的大小可能會影響這個生態系統中各個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在一個15人的班級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可能會更加密切,而在一個30人的班級中,這種互動可能會受到限制。同樣地,在不同大小的課室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方式也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說15人和30人班級所使用的課室可能會有所不同。假設A和B班,在第一學期的時候是15個人,C班則是30個人;到了第二學期,A和B合成為一個新的班級D,共有30人,而C班的人數則維持不變。在第二學期時,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C班和D班的經營上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對於C班而言,由於人數沒有變化,因此教師需要確保課堂管理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仍然保持穩定。同時,教師也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能力來設計課程,並且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此外,在C班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和鼓勵合作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

個人能力與組織成功在管理學思想上的兩個理論:機械論和生態論思想

在管理學中,機械論和生態論(演化論)思想是兩種不同的思想範式[1]。機械論思想認為組織是像機器一樣的系統,而生態論思想則認為組織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兩種思想對於個人和組織所定義的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 在當今社會,網路的特性使得社會資本的價值日益凸顯。社會資本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信任和互助,這些聯繫可以幫助人們獲取資源和信息,提高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而在機械論思想中,個人被視為單獨的機器零件,與其他人沒有任何聯繫。相反,生態論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合作是組織成功的關鍵。 除了社會資本,結構洞[2]也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結構洞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網絡中與其他人聯繫不緊密的區域[3]。在機械論思想中,個人被視為可以互相替換的機器零件,而在這種模式下,結構洞可能會導致信息流失和機會損失。相反,生態論思想認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聯繫和合作可以填補結構洞,提高組織的適應性和創新性。 在現代社會,過份強調個人能力也是有後果的。這並不是說個人能力不重要,而是強調個人能力不足以支撐一個成功的組織。組織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更緊密的聯繫來實現成功。如一句名言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達到更卓越的成果,並且只有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密切聯繫和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組織才能夠持續發展壯大。 總之,機械論和生態論思想是管理學中的兩個重要思想範式,它們對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社會資本和結構洞成為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過份強調個人能力可能會導致組織失敗。只有通過建立密切聯繫和互相信任的基礎,組織才能夠實現長期成功和發展。

文學作品中形式/結構的作用與重要性

文學作品的「結構」和「形式」是指作品的組成形式、基本框架和外觀特徵等[1]。 文學作品的結構可以理解為作品的骨架,包括語詞、句群、外觀層次等多個層次[2]。此外,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結構形式,例如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通常採用網狀情節結構[3]。總體來說,文學作品的結構和形式是作品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結構形式可以影響作品的內容和風格。 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往往只注意到內容,卻較少注意到結構的重要性。這可能是因為內容較易被直接感受和理解,而結構則需要更深入的閱讀和理解才能意識到其價值[4]。 結構對於讀者理解整個作品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結構是作品的基礎和框架,能幫助作品有條理、清晰地呈現出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5] 。因此,讀者應該要注意到文學作品的結構,從中掌握作品的脈絡和主題,進而深入理解和欣賞作品[6]。 去掌握文學作品的形式和結構可以讓我們對閱讀的理解和體驗有更深一層的發展。 為什麼形式也很重要? 如何找出作品裡的結構? [作品裡可替換的]元素、[元素的]作用/功能、[元素間的]關係 相同的結構在抽換元素後的案例:

給華語文學習者的「文本分析三板斧」:感覺、為什麼、在哪裡

文學的文本分析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它們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式[1]。 文學的文本分析通常是由人類學者進行的,他們通過對文本進行閱讀和分析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這種分析方式通常涉及文本的內容、風格、語言等方面,並且需要依靠人類學者的專業知識和直覺來進行判斷和解讀[2]。 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則是通過對文本進行計算和統計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它通常涉及文本的詞頻、共現、情感分析等方面,並且需要依靠計算機程序和相關算法來實現[3]。 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因此,文學的文本分析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分析方式和分析對象上。文學的文本分析更加注重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價,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則更加注重從大量文本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8]。雖然這兩種方法可以互相補充,並且在文學研究、文本分析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兩種文本分析還是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人類閱讀文本可能是出於興趣、課程、好奇;計算機閱讀文本則沒有目的性,是人類叫它讀,它才去讀。從這邊來看,或許人類在不依靠計算機的情況下,親自進行文本分析還是有必要的。如果在高級漢語課堂上,老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文本分析,則可以參考朱宥勳的「文本分析三板斧」:[讀完後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在[文本的]哪裡。三板斧可以針對整個文章,也可以針對某個想要深入分析的部分。希望自己也可以在課堂上使用這三板斧,幫助自己和學生更理解文本。

AI模仿人類思考不可避免?擔心的不是AI愈趨人性化,而是人類的思考模式越來越像AI?

教材裡有這樣一組詞,學生被要求對這組詞進行辨析。「性情」和「性格」A:那個人性情孤僻、待人冷漠,所以他的朋友很少。B:長期生活在福利機構中的兒童往往會出現性格孤僻、心理封閉、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學生的問題是:性情「孤僻」和性格「孤僻」有什麼差別?我何時使用「性情」?何時使用「性格」? 我認為,在這兩個句子裡,性情和性格調換過來也沒有問題。我不能很草率地說,課本這個使用了兩個不好的例句。因此,我試著為課本這樣的安排,提出我的解釋和辨析。「性情」和情緒、脾氣有關,不容易量化;「性格」則和態度、人格有關,心理學的量表可以測量。由此來看,A句和B句的句子脈絡中,A句應該使用性情,B句應該使用性格。我為了一個不會為自己辯白的課本提供了一個我自己也接受的說法。 AI(ChatGPT)沒有感覺,它是資料驅動的。王文傑的文章[1]提到:即使深度學習模型已經列出「100-6×2」的數學式,卻仍然計算出錯誤的答案;或是雖然已經描述出「蘋果和香蕉都是水果」,但卻計算出「三種水果」。這個模型似乎提供了一個「原因」,但卻沒有根據這個「原因」來計算出正確的「結果」。為什麼這樣一個耗費上億元訓練成本、經過了大量訓練資料的深度學習模型,在遇到甚至是200元雜牌計算機都能處理的數學問題時卻仍會出錯呢?原因在於它是資料驅動的,而不是因果邏輯驅動的。資料驅動的思維模式與人類的心智運作方式完全不同。 統計學習被認為是人類在有大量的輸入時,可以逐漸掌握機率分佈和字字/詞詞的銜接概率;AI(ChatGPT)在文字接龍的表現上,看起來好像也是如此。然而,要提供一個有邏輯(或者看似有道理)的解釋A句和B句,為什麼都可以和孤僻搭配,如何決定哪一個和性情搭配?哪一個和性格搭配?也許人類的因果邏輯驅動還是可以派上用場。 前面關於性情「孤僻」和性格「孤僻」的區辨,聽起來想是硬拗,確實這是建立在把課本當作標準答案時的回應。關於性情「孤僻」和性格「孤僻」的區辨,我在兩個不同時間被學生詢問過一樣的問題,我回應的語言文字當然沒有一模一樣,但主旨是相去不遠的。也許人和chatGPT的差異之一是,問chatGPT的時候,你會得到來自集合眾人智慧的發散性答案;但是,你去問一個人的時候(這排除了只以一個人的作品為語料訓練chatGPT所建立的模型,例如:龍應台chatGPT),雖然人心也是抓摸不定,但你應該會得到相對穩定的答案。我想這是chatGPT和人的差別。如果我只靠輸入的統計學習,那我可能真得會變成chatGPT;還好,我還有因果邏輯的思考,我的思考模式不會越來越像AI。

開放式教科書:推動華語文教學的開放與分享

開放式教科書有許多優點[0],但是這些優點似乎不是在所有領域都能夠享受到。華語文教育似乎就沒有這樣的紅利。 根據搜尋結果[1],在知名的開放式教科書庫網站Open Textbook Library 中提供的教科書主要以英語為主,但也有其他語言的教科書,例如日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等。然而,如果是華語文/中文/普通話的話,可能目前還沒有「教科書」形式的資源。 一些適合學習華語文/中文/普通話的開放資源主要由政府出資建構。例如,一個由中國政府推出的 MOOC 平台「中國大學 MOOC」[2] 提供了許多開放課程,包括中文和普通話的語言學習課程。台灣僑務會也有相關的資源(類似開放式教科書)提供在「全球華文網」[3]。此外,Coursera[4] 和 edX[5] 也提供了一些華語文/中文/普通話的語言學習課程,其中許多課程是免費的。 除了這些 MOOC 平台外,您還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許多開放的網站和資源,例如漢字練習網[6],提供免費的漢字練習和詞語翻譯工具。在 YouTube 上也有許多免費的中文和普通話學習頻道,例如語言學習頻道「Magic Ship Mandarin Online」[7]。 總的來說,儘管 Open Textbook Library 中可能沒有針對學習中文或普通話的開放式教科書,但在網絡上有許多免費的開放資源可供使用。由於這些資源大多是以影音方式存在,因此也不若其它領域的開放式教科書那樣可以為老師和學生帶來便利。

新自由主義如何影響語言教育?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政治和經濟哲學,強調自由市場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幹預和對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新自由主義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性分工的目的。 新自由主義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和全球化。其基本特征包括:1)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觀,主張應迅速把公有資產低價賣(或送)給私人,認為私有制是人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2)多要素創造價值的分配觀,否定活勞動創造新價值和私有制具有經濟剝削性質,認為貧富兩極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和正常現象;3)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把國家的作用僅限於守夜人,反對馬克思主義和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4)主張一切產業都無須保護,應實行外向型的出口導向戰略。 對於語言教學和學習,一些教育學者認為新自由主義對教育和語言學習帶來了負面影響,主張將語言學習放在社會正義和文化多樣性的框架中。因此,在語言教學和學習領域,一些學者提倡不僅關注語言技能的習得,還要關注學生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並強調教育應該促進公平和平等。 Martina Zimmermann和Sebastian Muth的文章也提到新自由主義對語言教學和學習的影響,特別是對學習者和教育者的創業願景的影響。作者認為,新自由主義的語境下,學習者和教育者被迫將自己視為企業家,並要求他們適應市場需求,以獲得經濟利益和成功。文章指出,這種新自由主義的教育策略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削弱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或者在教育中強調商業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

傳播學和通訊系統(Communication Systems model)對教學的啟發

號誌和符號是人類溝通最基本的層面(Bruce-Mitford, 1996)。人類使用符號去理解不可觸及的想法,例如字母就是聲音的符號。號誌則用來表示一項物品或想法,例如一個我們會在上高速公路前看到物理號誌,或者我們會看到一件物品上的logo用行銷上的廣告。信號是一種用來提示或取得注意力的方法(Richey, Klein, & Tracey, 2011)。或者,從電子通訊的術語來看,信號是在傳達者和接收者之間用來傳達和接收符號的過程 (Shannon & Weaver, 1949)。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在教學訊息設計裡,成功的訊息取決於系統用於老師和學習者傳遞的符號、號誌以及信號。 溝通系統由三個成份組成:符號被正確地接收、符號被正確地傳遞,和理解訊息(Shannon & Weaver, 1949)。溝通的過程始於資訊來源或訊息。這個訊息會被編碼,在目前的溝通系統系統下,訊息會被編碼為1和0的數位形式。1和0會被信號傳遞到接收點。例如,我們的訊息被轉換為1和0而成為信號,經由網路或其它管道到另外一端我們發送信息的接收者。在目的地的接收者再將1和0轉換為和原始訊息相似的東西。在信號傳遞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雜訊或干擾,這就會使得信號和訊息受到影響。舉例來說,如果存在網路連結的問題,信號從發出點到接收點就可能發生中斷。在教學訊息設計裡,普遍的溝通系統模型就用來描述訊息如果被送出和接收。概念上來說,「信號」是活的,網路的協定用來傳遞語音、影像、PowerPoint投影片,甚至是教科書或研究海報都可以是信號。在不同的情況下,看到圖像時的雜訊而錯誤地產生外在認知負荷,可能是老師或教學設計者所引入的或不良網路連結,或兩者皆是。這導致欲送出的訊息和在端點被接收或理解的訊息不一致。教學訊息設計的目標就是去創造、設計、利用能夠強韌地在技術上和認知上進行溝通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