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文化故事

創字文聖─傳說中的倉頡漢字創造之路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擔任官職。黃帝分派給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量和屯里食物的多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牲口和食物的儲藏逐漸增加和變化,他僅憑腦袋已無法記住。他嘗試在繩子上打結,並用不同顏色的繩子代表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法變得無效了。增加數目時打結很方便,但減少數目時解結則十分麻煩。倉頡想到在繩子上打圈,並在圈里掛上各種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理的東西。增加時添加一個貝殼,減少時取走一個貝殼。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他連續使用了好幾年。 符號用來指涉概念 黃帝見倉頡如此能幹,於是讓他管理的事情越來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數,每次狩獵的分配,以及部落人口的增減,都全都交給倉頡來處理。然而,倉頡也開始犯愁了。光靠繩子和貝殼已經不足以應付如此繁雜的工作,他迫切地想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以免出錯。 一天,他參加了集體狩獵,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選擇哪條路爭執不休。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走,說那里有羚羊;另一個老人則希望往北走,表示前面不遠處可以追到鹿群;第三個老人則傾向往西走,聲稱那里有兩只老虎,如果不及時打死它們,就會錯過機會。倉頡好奇地問起,原來這些老人都是根據地上野獸的腳印來判斷的。 倉頡頓時恍然大悟:既然一個腳印可以代表一種野獸,那麽為什麽不能用符號來表示他所管理的東西呢?他高興地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他用這些符號來管理事務,效果非常出色。 系統化的符號作為文字 黃帝得知後非常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廣泛傳播開來,形成了文字。 倉頡創造了漢字,受到黃帝高度重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然而,倉頡漸漸驕傲自大,眼睛高於頭頂,不再重視自己造字的精細程度,結果字寫得很馬虎。 這些消息傳到黃帝耳中,黃帝十分惱火。他不能容忍一個臣子變壞。於是,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位老人留著一百二十多個結的胡須,象征著他已經是一百二十多歲的高齡。老人沈吟了一會,獨自去找了倉頡。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後,其他人都散去了,唯獨這位老人沒有走,還坐在原地。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麽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現在已經家喻戶曉,但我這年紀大了,有幾個字我至今還搞不清楚,你肯再教教我嗎?” 倉頡看到如此年邁的老人如此尊重他,感到非常高興,催促他快說。 老人繼續說:“你造的‘馬’字、‘驢’字和‘騾’字,都有四條腿吧?牛也有四條腿,但你造的‘牛’字為什麽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聽後心里有點慌了:他在最初創造“魚”字時寫成了“牛”的樣子,在創造“牛”字時又寫成了“魚”的樣子。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說:“你造的‘重’字,是指千里之遠,應該讀作‘出’字,但你卻教人讀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應該是重量的‘重’字,你卻教成了表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琢磨不透,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感到非常羞愧,深知自己的驕傲導致了大錯。這些字已經傳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已經無法改變。倉頡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握著倉頡的手,真誠地說道:“倉頡啊,你創造了漢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得以記錄並傳承下來,你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但你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都會反覆推敲字義,還會拿去征求他人的意見,絕不敢粗心大意。只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才會正式定下來,然後逐漸傳播到每個部落。本文改編自大紀元。 人物簡介 倉頡,又稱蒼頡,是傳說中黃帝的史官和漢字的創造者。雖然普遍認為漢字不是由倉頡一人創造的,但他可能是對漢字進行整理和使用的重要人物。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這在中國史書中只有三人被記載,分別是虞舜、倉頡和項羽。虞舜是有名的聖人,以孝順著稱;倉頡是文聖人;而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是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他曾將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進行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的創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以前的典籍中從未被提及。最早提及倉頡的是戰國時期的荀卿,隨後《呂氏春秋》和《韓非子》也有所引申,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淮南子》和《論衡》已將其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更進一步渲染,稱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此後,倉頡被發展為“黃帝的史官”等傳說。 值得注意的是,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那個時候還沒有現代國家機器,因此“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將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