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學術中文

交互式學習方法:基於文本的互動和討論,培養學生的漢語學術素養

《From Construction of Meanings to Meaning Design: A Literacy-and Genre-Focused Approach to Academic Chinese》是一篇關於漢語學術寫作教學的文章,介紹了一種基於文體和任務的教學方法,旨在幫助學生提高漢語學術寫作能力。 基於文體和任務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針對漢語學術寫作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指導學生掌握不同文體和任務類型的寫作技巧,提高他們的漢語學術寫作能力。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基於文體和任務的教學方法強調實踐性和交互性,在教師指導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並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漢語學術寫作能力。 基於文體和任務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漢語學術素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該文章認為,通過這種基於文體和任務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漢語學術素養,並提高他們在漢語學術寫作方面的能力。同時,該方法也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指導和評估學生的寫作表現。

中文學術論文中的報告動詞使用:經濟學、政治學和語言學領域的報告差異解析

一個文章[1]主要介紹了一個基於語料庫的研究,探討了中文學術論文中報告動詞(Reporting Verbs, 報告動詞)的形式和句型、功能和分類以及頻率分布。通過調查經濟學、政治學和語言學三個領域的30篇研究論文,報告動詞之間的差異。報告動詞包括認為、指出、說、討論、強調和提出等。這些動詞在學術寫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語言資源,它們用於引述其他作者的觀點或研究結果。 經濟學、政治學和語言學三個領域中使用報告動詞的特征有所不同。例如,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中使用報告動詞的頻率最高,而政治學和語言學領域則相對較低。此外,經濟學和政治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中更多地使用認為、指出和說等動詞,而語言學領域則更多地使用討論、強調和提出等動詞。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領域對於引述其他作者觀點或研究結果的偏好和需求。 中文學術論文中的報告動詞有四種形式,包括動詞、動詞短語、不連續結構和詞匯塊。以下是每種形式的例子: 這些報告動詞的使用可以幫助作者引用其他作者的觀點或研究結果,並且可以表達作者自己對這些觀點或結果的態度和評價。 報告動詞亦可以根據其功能和分類分為三類:研究性動詞、程序性動詞和話語性動詞。以下是每種類型的例子: 這些不同類型的報告動詞在學術論文中使用時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義,可以幫助作者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經濟學、政治學和語言學三個領域中使用報告動詞的特征有所不同。例如,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中使用報告動詞的頻率最高,而政治學和語言學領域則相對較低。此外,經濟學和政治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中更多地使用認為、指出和說等動詞,而語言學領域則更多地使用討論、強調和提出等動詞。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領域對於引述其他作者觀點或研究結果的偏好和需求。

文學作品中形式/結構的作用與重要性

文學作品的「結構」和「形式」是指作品的組成形式、基本框架和外觀特徵等[1]。 文學作品的結構可以理解為作品的骨架,包括語詞、句群、外觀層次等多個層次[2]。此外,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結構形式,例如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通常採用網狀情節結構[3]。總體來說,文學作品的結構和形式是作品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結構形式可以影響作品的內容和風格。 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往往只注意到內容,卻較少注意到結構的重要性。這可能是因為內容較易被直接感受和理解,而結構則需要更深入的閱讀和理解才能意識到其價值[4]。 結構對於讀者理解整個作品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結構是作品的基礎和框架,能幫助作品有條理、清晰地呈現出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5] 。因此,讀者應該要注意到文學作品的結構,從中掌握作品的脈絡和主題,進而深入理解和欣賞作品[6]。 去掌握文學作品的形式和結構可以讓我們對閱讀的理解和體驗有更深一層的發展。 為什麼形式也很重要? 如何找出作品裡的結構? [作品裡可替換的]元素、[元素的]作用/功能、[元素間的]關係 相同的結構在抽換元素後的案例:

給華語文學習者的「文本分析三板斧」:感覺、為什麼、在哪裡

文學的文本分析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它們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式[1]。 文學的文本分析通常是由人類學者進行的,他們通過對文本進行閱讀和分析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這種分析方式通常涉及文本的內容、風格、語言等方面,並且需要依靠人類學者的專業知識和直覺來進行判斷和解讀[2]。 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則是通過對文本進行計算和統計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它通常涉及文本的詞頻、共現、情感分析等方面,並且需要依靠計算機程序和相關算法來實現[3]。 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因此,文學的文本分析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分析方式和分析對象上。文學的文本分析更加注重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價,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則更加注重從大量文本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8]。雖然這兩種方法可以互相補充,並且在文學研究、文本分析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兩種文本分析還是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人類閱讀文本可能是出於興趣、課程、好奇;計算機閱讀文本則沒有目的性,是人類叫它讀,它才去讀。從這邊來看,或許人類在不依靠計算機的情況下,親自進行文本分析還是有必要的。如果在高級漢語課堂上,老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文本分析,則可以參考朱宥勳的「文本分析三板斧」:[讀完後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在[文本的]哪裡。三板斧可以針對整個文章,也可以針對某個想要深入分析的部分。希望自己也可以在課堂上使用這三板斧,幫助自己和學生更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