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語言政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在文獻(p.1)[1]中有提到。印尼的語言政策規定,除了印尼語、地方語以及馬來語系之外,其他語言都被歸為外語,華語也被歸為外語之一。因此,華語的教學必須遵循國家的語言政策。(p.1)同時,文獻(p.2)指出,發展外語教學是語言政策的核心內容,這包括華語教學。此外,文獻(p.2)也提到,華語的教學需要適應國家的語言政策,並且要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競爭需要做好準備。因此,語言政策在開展華語教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PSPBM UNJ是位於印尼的Fakultas Bahasa dan Seni Universitas Negeri Jakarta的其中一個課程,也是印尼華文教育課程的14個創始成員之一。(p.1)PSPBM UNJ的誕生有賴於對華文需求的提高,但是卻面臨著教師數量不足和缺乏適當教材等問題。(p.1)PSPBM UNJ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掌握華語的教師,並且該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華語溝通能力和教學能力。(p.4)該課程的教材包含聽說讀寫能力和非語言能力,並且分為六個學期進行,最終讓學生達到CEFR B2或HSK 4的程度。(p.4) 印尼的華文教育遇到了一些問題。根據(p.1)印尼國家雅加達大學的華語教育課程(PSPBM UNJ)存在著教師人數不足和教材匱乏等問題。此外,(p.1)中指出,華語作為一門外語,需要按照國家語言政策進行教學。也就是說,華語教育需要按照印尼國家語言政策進行教學。此外,由於在教育目標、學習成就和學習時間方面的差異,在(p.1)中提到,華語也需要進行適當的培訓和開發,以便為未來的華語學習者提供更好的教材和教學方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5)中提出了在雅加達大學開發適合當地學生學習的華語教材的建議。此外,(p.5)中指出,華語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學生和教師的教學資源也越來越有限。因此,需要儘快解決這些問題,加強華語教育在印尼的發展。最後(p.7)提到印尼大學教育需要增加師資,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 PSPBM UNJ解決華文教育問題的策略包括幾點。首先,由於教學語言是外語,在教授華文時要符合國家語言政策(p.1)。另外,PSPBM UNJ面臨的問題包括師資和適當的教材(p.1)。為解決教材問題,PSPBM UNJ正在發展針對語言和非語言技能的教材(p.4)。教材包含聽說讀寫能力指的是語言能力的培養(p.4)而非語言能力指的是除語言能力外的技能和知識,如在課程中教授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教學理論、商業和旅遊等領域的知識(p.6, 6)。教材中也包括這些領域的相關資源和案例,例如影片、短片、筆記和實踐活動(p.6)。對於語言技能的教材,PSPBM UNJ擬定了一系列的發展步驟,包括制定教材、測試、改進和完成(p.5)。此外,PSPBM UNJ正在開發適合課程目標和學習成果的教材,當中包括適合學生需要的教科書,以應對印尼日益增長的華文需求(p.1, 4)。
Category: 印尼的華語文教育
連結世界,升華教學!探索印尼國家大學華語教育的國際合作策略
這篇文章[1]探討了印尼國家大學的華語教育課程的問題,如教師供應、教學材料、畢業生質量、課程的認證和學界、大學與國內外機構的合作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在2015年成立了印尼華語教育協會(APSMI),協會成員的PBM課程從PTN和PTS一起商討並制定了畢業生榜樣與7級的印度尼西亞國家資歷框架的課程,同時也加入了國內外的工作坊及峰會。 此外,文章指出繼續改進華語教育課程需要攜手合作,並透過教育部提供的各種計畫、課程認證、畢業學分轉移和教育工作專業化的培養等方式來克服各種挑戰。同時,作者還提到了為畢業生定義榜樣,確定學習成果,加強協會合作,推進國際合作等各個方面的討論。 此外,大學也簽署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隸屬的孔子學院或漢辦學院合作的協議,尤其支持那些使用母語教學的外籍教師教授華語課程。 總之,這篇文章探討了印尼公立大學華語教育問題,並介紹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Prodi PBM 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Prodi PBM)是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於2009年成立的。然而,這個學程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教師的供應、教材、畢業生素質與認證、學科之間與校內外的合作,以及國內外機構之間的合作。面對這些挑戰,印尼各大公私立大學的Prodi PBM透過成立印尼華語學程協會(APSMI),共同推動合作、學科設計、認證和國內外的研討會和研討會,由此來克服這些挑戰,建立了與KKNI第7級水平相符的畢業生素質、畢業目標和訓練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下一步,Prodi PBM計劃參加印尼教育部舉辦的評估、兌換學分和準備營運PPG學程等課程。 根據文件片段(p.3) KKNI等級七的要求是確定畢業生的最低資格水平,包括態度、知識和技能,並且這些範圍在畢業生的學習成果中被認可。而文件片段(p.5)則進一步解釋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因此,畢業生需要達到 KKNI等級七的要求,其中包括最低的態度、知識和技能水平。(p.3, 5)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列出了以下內容:包括對漢語語音學、漢語詞匯學、漢語語法學、漢語語義學,以及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等的理論知識需求;以及會話、聽力、閱讀和寫作的漢語技能要求,要達到相應的HSK(漢語水平考試)水平。而印尼國家大學的漢語言教育(PBM)本科專業的畢業要求指出,學生必須能夠進行漢語聽說讀寫,相當於 HSK 4 和 HSKK 中級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結論,PBM本科專業要求學生達到 HSK 4 級。 Prodi PPG指的是教職課程,而PPG Prodi則是提供給華語教師的相關學位課程(p.14)。根據Belmawa Dikti發佈的《Pendidikan Profesi Guru》文獻,PPG課程主要涉及選拔、課程規劃、收費體系和品質保證方面的內容(p.14)。PPG是指“Pendidikan Profesi Guru”,是一個教師專業發展計劃,主要由印度尼西亞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文件片段(p.14)說明Unesa作為LPTK之一,從2012年開始舉辦PPG課程,並在2013年提供專業發展計劃,但尚未開展針對中文專業的課程。因此目前關於與中文有關的PPG內容還尚未涉及。 APSMI為了解決問題所做出的努力 APSMI是Asosiasi Program Studi Bahasa Mandarin Indonesia的縮寫,在印度尼西亞的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中成立了華語教育學系,這個學系成立至今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教授的供給、教材、畢業生的質量、認證以及國內外學校和機構之間的合作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APSMI已經於2015年成立。通過APSMI,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PBM學系進行討論和制定了畢業生的要求、畢業生的學習成果、合作和國際、國內研討會等等。APSMI通過與台灣、墨西哥等國家的學術機構簽署了非常多條的合作協議,已經對華語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p.1)。其中,APSMI 的成立來源是十四所大學的語言專業的主任(Kaprodi)提出增強協會的必要性。APSMI的理事會由多名成員組成,包括顧問委員會、主席、秘書、財務人員、S-1 PBM課程的負責人、S-1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D-3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以及研究、學習和服務社會開發、宣傳、以及區域協調員等多個分部門負責人。(p.13)。自成立以來,APSMI已經舉行了許多次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例如在2016年,APSMI舉辦了Munas I,並進轉而舉辦Munas II(p.13)。 Munas I 和II是Asosiasi Program […]
掌握潮流:印尼中文教育(三一一大學為例)的崛起與全球趨勢
一個文章[1]提到了印尼大學中文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印尼對學習中文的需求越來越大,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隨著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和機構開始需要懂得中文的員工。(p.1)其次,中文現已成為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國際語言,聯合國也承認中文作為國際交流的語言,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學習中文的重要性。(p.3)針對這種情況,印尼各大高校開始增加中文教育相關的課程和專業,為滿足人才需求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在2022年,印尼有上千所國私立中小學開設中文課,而就大學而言,目前共有29所大學開設中文相關專業,還有不少大學也開設中文課程(p.2)。 三一一大學的中文系成立於2004年10月27日,是印尼高校中文教育發展現狀的一部分(p.2)。該系一直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以滿足中國公司在印尼投資的需要(p.2, 4)。中文系自成立以來,已與多所中國高校如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西華大學等進行教學領域的合作,其中與西華大學的合作最為深入(p.4)。該系的教學工作者大多畢業於中國高校(p.4)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p.4)每位教師均有足夠的教學經驗(p.4)並定期更新其專業領域的能力證書(p.4)。中文系提供包括聽、說、讀、寫、譯在內的完整語言能力(p.4)而畢業生從事與中文相關的工作領域,例如公司或工廠的翻譯員、中國商品的進口商、中文新聞廣播員等(p.3)。在實習階段,學生一般都是直接被機構招收工作(p.3)。該系也加入了印尼高等教育中文系協會(APSMI)(p.4)。總的來說,三一一大學的中文系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滿足中國公司在印尼投資的需要,提供完整語言能力的培養,並與其他中國高校進行教學領域的合作(p.2, 4)。 三一一大學中文與中國文化本科是在2022年3月22日正式成立的。(p.3)在此之前,該校中文大專從2004年開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和中國大學的合作,例如西華大學,致力於培養本土華文教師(p.4)。同時,該校中文部門與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梭羅市華人社區協會、中文大專校友等各方的支持,共同提高中文教育質量(p.3)。此外,中文部門還與中國政府支持的世界範圍內中文教育發展的政策之一,孔子學院合作,申辦孔子學院(p.3)。最終,三一一大學中文與中國文化本科正式成立,成為印尼高校中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p.3)。 為了實現中文畢業生的前途和職業道路,需要良好的培養計劃、專業的中文院系和教學師資準備(p.2)。中文專業面對的挑戰包括聯絡行業和工作世界的網絡不牢固以及可用人力資源的數量超出所需的理想構成。此外,具有職業經驗的講師數量仍然偏少,專業認證講師數量也偏低(p.4)。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和問題,需要提高中文講師的質量和數量(p.4)以適應商業和工業需求開發課程,加強工業課程和工業學徒制應用等。總之,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質量需要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以應對各種挑戰。
印尼華人的混雜性:泛華民族主義與中國特色消失威脅的再中國化
一個由文化人類學副教授Chang-Yau Hoon所撰寫的文章[1],標題為「在混雜性和身份之間:中國性作為印尼文化資源」。 該文章探討了印尼華人在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並討論了中國在印尼的投資和經濟聯繫。 華人的身份和混雜性之間存在著一個多重的位置,取決於代理和權力如何行使。 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在華人身份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印尼土生華人的歷史表明了混雜化和身份之間的不斷協商。 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他們會重新中國化,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殘留中國特色面臨著完全消失的威脅,而在另一個情況下,他們的重新中國化是受到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並受到他們對文化歸屬感和身份的渴望的推動。 在蘇哈托政權的同化政策等最嚴厲的攻擊下,後蘇哈托時期的中國特色復興表明了身份的持久性。 在經濟力量的巨大作用下,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老一輩商業精英的議程創造了一種情況,即有機的,日常的混合中國特色被霸權,基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中國特色所緩和,後者被認為更加真實和經濟上相關。 因為混雜性沒有包含在當前對中國特色的表述中,現在的印尼華人,就像他們的土生華人前輩一樣,必須使自己重新中國化,以便能夠把中國特色作為文化資源。 通過這種方式,印尼華人使用自我本質主義作為政治或經濟策略,以實現與全球中國的團結或親和力。 印尼華人再中國化的原因包括了與中國的經濟聯系和機會,以及中國政府通過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來影響華人群體的軟實力激勵。 此外,華人企業家在與中國的合作中也會利用自己的華人身份來建立親緣關系,從而在商業交易中獲得優勢。 然而,觀察者認為,大多數東南亞華人除了經濟利益和投資盈利性之外,與中國並沒有更深的親緣關系。 受到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並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對華人文化的重新認識,全球華人都開始重新認同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將其作為一種策略資源來建立與其他華人或中國的商業聯系。 這種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是基於傳統、語言、文化、宗教等因素而形成的,而並非單純基於經濟邏輯。 殘留中國特色面臨著完全消失的威脅。作者提到了在蘇哈托政權時期,印尼政府試圖通過禁止所有中國文化表達來強制推行同化政策。 這導致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喪失和失落。 作者認為,盡管在蘇哈托政權倒台後,印尼華人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恢覆和重振,但是這種文化身份仍然面臨著被完全消失的威脅。 這是因為在當今的全球化和經濟化趨勢下,文化價值正在被經濟價值所取代,這可能會導致印尼華人的文化身份和特色面臨著進一步的消失。 在文檔中,作者提到了土生華人前輩在蘇哈托政權下受到壓迫,文化被禁止。 但在蘇哈托政權倒台後,多元文化主義開始興起,華人文化和身份得到了恢覆和重視。 然而,華人文化的再現仍然受到主流媒體對華人特征的固定和刻板印象的影響。 與此相比,現代印尼華人的身份和文化更具混雜性,是在全球化、現代化、原始主義和本土化等力量的交叉影響下形成的。 因此,現代社會中,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是覆雜的,需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
印尼華人的身份認同:融入印尼社會和強調中國血統的困境和挑戰
這篇文章[1]是關於印尼華人身份認同的議題,作者提到了華人在印尼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政府對華人身份的限制和排斥。 作者還討論了華人在印尼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以及華人對自己身份認同的看法和態度。 文章提供了許多有關印尼華人身份認同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中印尼雙重國籍條約》於1955年4月22日在萬隆簽署,旨在解決印尼華人的雙重國籍問題。 協議規定,華人必須在一定期限內選擇其中一國的公民身份,並且必須在法院宣誓拒絕另一國的公民身份。這是印尼華人第一次面臨決定自己是誰、在哪裡以及如何看待自己未來的現實,也就是確定自己的身份。 然而,這一過程經歷了長達五年的程序,直到1962年才最終解決了華人的雙重國籍問題。 此後,華人在獲得公民身份方面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按《中印尼雙重國籍條約》規定,華人必須選擇印尼或中國國籍,而在1960年至1962年的兩年間,華人必須在法庭上聲明放棄中國國籍,才能選擇印尼公民身份。 1969年印尼政府廢除了中印雙重國籍條約後,華人的認同面臨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華人的公民身份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需要透過自然化才能獲得印尼公民身份。自然化是指外國人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獲得印尼公民身份。 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但如果成功獲得印尼公民身份,就可以享受與印尼公民相同的權利和福利。此外,中印關系的凍結也加深了華人在印尼的孤立和不安全感。 然而,大多數華人仍然努力融入印尼社會,並肯定自己的中國血統,同時也強調自己是印尼人。 《諒解備忘錄》於1990年8月8日在雅加達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外交部長簽署的一份協議。 該備忘錄共有四段,其中兩段涉及印尼籍華人的身份問題,涉及雙重國籍和不幹涉彼此的內政。中印簽署《諒解備忘錄》是為了解決約30萬華裔印尼人的公民身份問題,其中大部分是被認為是外國人但已在印尼定居了幾十年。 備忘錄的簽署包括雙重國籍和不幹涉對方內政的問題。 備忘錄的簽署是在1990年8月8日在雅加達由印尼總統蘇哈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李鵬見證的。 《諒解備忘錄》的簽署解決了一些華人公民身份的問題,但仍有許多華人需要獲得公民身份。 此外,華人還面臨政府政策和社會歧視的限制,這對他們的身份認同造成了影響。 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加快華人獲得公民身份的進程,但這些措施的實施仍然存在問題。例如:政府對華人的限制措施包括給予原住民孩子優先考慮進入州立大學的機會、限制華人孩子進入州立大學的名額、以及將華人學生集中在私立大學或海外留學。 華人在企業界的集中也引發了一些疑慮和不信任。 此外,華人在印尼的定居區域也會影響他們的文化生活和價值觀,這種文化融合表現在家庭中使用當地語言或混合當地語言和印尼語,例如中爪哇使用爪哇語,在西爪哇使用巽他語,在西蘇門答臘使用民丹語,在北蘇門答臘使用閩南語,在馬魯古使用安汶語,在巴厘島使用巴厘語等。
印尼棉蘭地區的華裔青少年:語言使用和文化認同
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媒體被稱為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1],它們一直是華人社會存在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這三大支柱中,華文教育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促進語言與民心相通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海外,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許多華人社區都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和教育機構,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這些學校通常以教授漢語、中華文化和其他相關課程為主要目標,並且得到了當地華人社區的廣泛支持和參與。因此,可以說,在海外的許多地區,包括印尼棉蘭在內,華文教育得到了三大支柱的積極影響和支持,並且對於當地的華人社區具有重要意義。棉蘭(Medan)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第三大城市,也是北蘇門答臘省的省會。棉蘭位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是一個重要的商業和經濟中心,也是印尼最大的橡膠生產地之一。棉蘭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背景,其中包括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博物館和寺廟等。此外,棉蘭還以其美食而聞名,包括傳統的印尼美食和華人美食。棉蘭也是一個多元文化城市,其中華人社區在當地具有重要地位,並對當地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棉蘭華裔青少年主要為第三代或第四代,他們的祖籍多為廣東的潮汕、梅州、嘉應、廣肇和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等地。此外,印尼實行多元語言文化政策後,華文教育在中斷了50年之後得以恢覆,並且華文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增多。因此可以推測,在棉蘭地區,華裔青少年可能會使用漢語和印尼語等多種語言進行交流[2]。這個文章[3]進行了一項關於印尼棉蘭華裔青少年語言使用狀況的調查。調查對象包括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崇文中小學、衛理中小學和Yayasanan Perguruan Wage Rudolf Supratman中小學的學生,共發放問卷460份,回收有效問卷433份,回收率為94%。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和語言狀況,如性別、年齡、身份(是否為華裔)、教育程度、華語學習時間、母語、會說語言、語言使用頻率、華語和漢語方言期望、語言態度、語言使用種類、華語能力和華語學習動機等。作者利用SPSS 12.0進行了數據分析。隨著華語在印尼棉蘭的傳播,印尼華裔青少年的華語使用狀況呈現出低勢走升的趨勢。具體來說,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90%的受訪者會說華語,其中有近70%的受訪者每天都會使用華語。此外,在受訪者中,有超過80%的人期望提高自己的華語能力。這些數據表明,在印尼棉蘭地區,華語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並且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使用。能夠使用印尼語進行交際的受訪者有343人,占79.2%;能夠使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的受訪者有350人,占80.8%;而能夠使用華語進行交際的受訪者有129人,占29.8%。其中大部分人為雙語(言)者,甚至是多語(言)者。此外,在使用頻率方面,華語經常和幾乎天天使用的比例最高,分別為18.4%和10.0%,而印尼語經常使用的比例最高,為35.4%。漢語方言則以幾乎天天使用最多,比例為33.7%。這些數據表明,在印尼棉蘭地區,漢語方言和印尼語都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並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調查中,並沒有提到漢語方言在印尼棉蘭地區是否存在衰弱現象。因此,無法確定漢語方言在當地是否存在衰弱現象。
探索印尼華裔中學生家族語言學習的秘密:研究結果揭示了什麽?
這篇文章[1]研究了印尼華裔中學生學習自己家族語言的動機和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不同的族裔和家族語言背景、不同的學校階段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文章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例如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注重文化元素融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等。這些建議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印尼華裔中學生自己家族語言。 研究人員采用了分層叢集比例取樣的方式,向印尼中爪哇省的兩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每級各兩班發出共310份問卷。在正式施測時,研究人員親自到教室派發問卷,並說明研究的匿名原則和保密性。由於問卷涉及家族成員的語言使用情況,因此讓學生第二天交回問卷,共收回27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最終扣除填答題項不全、疑似亂答和非華裔學生的問卷後,共得到174份有效問卷。這項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歸納出了印尼華裔中學生繼承語學習動機的六種類型,它們分別是:學習情境、族裔傳承、學習期望、學習情感、綜合型和工具型。以下是這六種學習動機類型的簡要介紹: 性別 研究結果顯示,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性別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男性和女性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女性學生的得分高於男性學生;而在“工具型”方面,男性學生的得分高於女性學生。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性別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族裔背景 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族裔語言背景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不同族裔語言背景的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使用閩南語的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使用客家語的學生;而在“工具型”方面,使用普通話的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使用閩南語的學生。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族裔語言背景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家族語言背景 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家族語言背景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不同家族語言背景的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使用閩南語或客家語與普通話或印尼語相比得分更高;而在“工具型”方面,使用普通話或印尼語的學生得分更高。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家族語言背景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學校階段 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學校階段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不同學校階段的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初中生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而在“工具型”方面,高中一年級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初中生。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學校階段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該研究為華語教師提供了以下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