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人、社會與文化

我讀《Early Colonial Empires and Chinese Migrant Communities》二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來到東南亞,殖民了巴達維亞、馬尼拉、馬六甲等地,但仍有一些地方由原本的王國所治理。在這些地方,華人是中間人買辦、城市建立者,也是賦稅的來源,許多地曲如暹邏、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還給華人特許的場地去進行貿易。當地的統治者既有來自中國外匯的收入,有來自當地人民的稅收。日本是個較特殊的地方,不過基本上,相較於歐洲人,日本人比較歡迎華人。   中國和暹邏的貿易十三世紀就開始了,到了十八紀紀,甚至有福建人成為負責暹邏外貿的官方部長。暹邏君主的統治體系有點類似歐洲所盛行的殖民政權,這強化了節基(Chakri)政權對當地人的控制。節基政權擴大稅收來源,也解放勞力成為受薪的自由人。暹邏人仍為暹邏人,對於華人也沒有特別的處置。華人可以同時保有中華文化又展現泰國習俗。雙文化和雙語的特質一直是這些華人和中泰混血的資產之一。族群分別的概念都是來自歐洲人的。   越南是另一個華人常常前往的地方,可能因為經濟或政治因素。許多富裕的華人移民不願同化的通常會回中國討新娘。在日本的長崎也有華人商人的活動,德川幕府對這些華人商人高度控制,華人學習存活不易。日本人對外國的影響抱持的懷疑的態度,同時德川幕府不需要由外國中間人買辦來作為稅收的來源。   不同於上述地方,有當地政權和華人商人的互動。婆羅洲有一群來自廣東的華人(多為客家人)建立了獨立的華人政權。婆羅洲的原住民是達雅族(Dayak),和客家人有戰爭也有通婚的複雜關係。擁有亭主、爐主等領導人和公司、秘密社會等組織。

我讀《Pariah capitalism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這一篇是《Pariah capitalism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開頭就出現一個很陌生的生詞「Pariah」,翻譯是「賤民」,是印度南部一個低階的族群,通常這些人是被放棄的、被流放的。古典的社會學理論無法解釋東南亞的華人移民如何發展,觀察華人移民應該再納入其歷史和組織,以較大的理論模型來理解會比較恰當。所謂的「賤民資本主義」(pariah capitalism )指的是那些因為有流離經驗(sojourning experience)使其經濟表現地更為出色,而東南亞華人移民,正是這樣的例子。   文章內還有個詞「中國中心主義」(sinocentric),指得是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的一種概念,是古代中國的一種世界觀。移居東南亞的華人都認為自己只是暫時居住在東南亞,之所以有經濟上的成功是因為其遵循中國傳統美德,是節約、理性的行為,同時因為是流離、外放的人,所以也有強烈社會階層意識。   Blalock有一個「中間人少數」(middleman minority)的理論,這是專門用來形容移民者的,這些人節儉而且和移居地的人們互動有限。由於其是外來者,所以移居地的其它族裔團體常常指責他們。由於,這樣流離的企業通常是短命的,所以掙錢並累積資金和價值觀是中間人普遍的想法,而民族的團結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東南亞的華人經濟必須在一個較大的組織性的脈絡下來看,它可能是企業內也可能是企業間的連結,而且這連結的發展和歷史、族群發展有關。   華人很早就開始在南洋貿易,直到十七世紀,英國人和德國人也到這東南亞。華人在南洋的貿易角色隨著英、德人的進入而改變,從原本擴散的、個體戶,轉換成可長久經營的貿易活動。華人同樣扮演中間人(middleman),蒐集可供出口的產品,並分配、零售進口的產品。   華人企業在馬來西亞其特徵為大量流動資金和短命,但這忽略了社會關係。華人社會有著不一樣卻很重的組織性連結,其不只是華人企業的本質,它還將不同企業的命運從各個不同面向給結合在一起了。或許「標會」就是因此連結了貿易和商業,而使得華人都能夠個人放貸來造就「賤民」經濟奇蹟。

我讀《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

 過去我們說「南洋」差不多就是現在指得「東南亞」,不過更準確地說,「南洋」是經由海洋所到達的東南亞地區,所以「東南亞」實際上包含了更多內陸地區如越南、寮國、緬甸。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由來以久,從《Maritime Expansion and Chinese Migration》可以略知一二,不過從更早之前,中國就有透過海路訪問東南亞的記錄了!   公元前三世紀,中國人就到達越南北部;從五世紀到八世紀期間,也有到印度朝山拜佛的歷史,那時東南亞作為到印度的中間停留站,所以可以說這是文化的海上絲路;八世紀起,朝少拜佛的僧人少了,這裡又香料、芳香植物、珍貴藥材的儲藏所。元朝也大致順應宋朝的南洋貿易政策。直到明朝開始,私人貿易被禁止。   原本中國在南洋的貿易多為個人之間的貿易,明朝開始有國家貿易的政策,不過僅止於現金和絲綢的輸出以交換皇室消費品。由於禁令的頒佈,中國人不願過著不安定的生活,加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人的進入,於是南洋貿易的主動權落到西方人手上。然華人已建立的網絡仍在,一六○二年,呂宋島上,西班牙人還對華人發動屠殺。明朝衰落,華人被殺也不能做什麼。   清朝,約二十年間,還將中國沿海居民遷移到幾英里後的內陸地區,為了杜絕居民與明朝勤王者的交流。同時(十八世紀),這也是中國對暹邏產生動大影響的時期。暹羅諸王任用華人為濟顧問,並特許經營自然資源。然械,由於歐洲人的進入,在暹羅,華人仍有中間人的作用,但其它地方,華人已成了歐洲人的代理人。   歐洲人和中國人進入南洋的前提不同,歐洲政府為了擴展勢力,中國人認為南洋貿易不足取;歐洲有原先國內商業組織為基礎,華人則只積聚私人財產,多為小商號。值得一提的是,這時英國在新加坡的港口成為貿易中心,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取得香港,還引進自由港制度。   中國經濟的崩潰,給太平天國起前有了正當的理由。起義失敗後,清朝仍衰落,而太平天國的支持者或倖存者也在這時候離開中國。許多提倡革命的人轉往向南洋華人尋求支持,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也在東南亞奔走,傳宣革命思想。   二十世紀的人口統計,華人在東南亞地區如印度、菲律賓、印度的人口都未超過百分之三,而馬來西亞和暹羅在某些地區的華人人口則達到百分之三十。在一九二○年之前,境內的華人總是很快地被同化,之後暹羅政府面臨出現純粹華人家庭的問題。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主義」,南洋華人靠著「民族主義」於東南亞地區自成社會,使東南亞移民意而自己和中國的聯繫。中國政府支持華人在東南亞的經濟,卻不希望華人關注當地政治,同樣接受來自西方的政治或教育思想,經過中國傳入,就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   儘管中國大陸有共產黨,中華民國台灣有國民黨,但馬來西亞兩者都不同情,甚至有第至有第三個集團,這些人大多是接受英國系統的教育。在暹羅的華人同化了,馬來西亞的是唯一對「南洋華人」提出難題的國家,隨者東南亞各民族國家的發展,華人已經成為孤立社區,或許得永遠作為一個外國人在馬來西亞生活,或許有朝一日會返回中國。   華人在東南亞的移民實在太有意思了!

我讀《Maritime Expansion and Chinese Migration》

 華人移民的歷史由來以久,從明朝、清朝就開始,使中國有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改變。從明朝開始,鄭和下西洋,除了將中國以外的地方納入藩屬後,更重要的還有貿易路線的知識和海外市場的開拓。中國對外的貿易主要因為對白銀的需求。由於以白銀作為市場流通貨幣,這使得中國政府無法控制其流通的數量,同時加深中國對外貿的依賴,這使得貿易發展逐漸脫離政府掌控。   東南亞地區的王國統治者,大多透過海上貿易來獲利,因此這些統治者,喜歡外來的商人,因為他們害怕來自本地有錢菁英的挑戰,而且外來的商品有比較新加,很容易獲利。華人在這時候就成了東南亞地區的王國與明朝貿易的中間人了。華人也因此在歐洲人到達東南亞前就提前卡位了。   華人除了貿易上的移民外,移民還成為中國家庭求生存的策略之一。由於中國引進來自「新世界」的糧食作物如蕃薯、花生,人口激增,農民與土地和當地市場的連結就更緊密。人們透過「旅居」(sojourning)的方式,暫時離開家但連早會回到家鄉,以求生存;時至1850年代,旅居的人數仍少於以勞力作為出口的人數。   華人家庭結構有對於華人移民有兩個作用,第一提供物質及心靈上的支持,第二鼓勵他們從最底層幹起,因為這是所有移民者都會經歷的寒徹骨。並非所有移民者都僅僅為了生存,也有遊走於各國之間,尋找投資和利益的商人。移民的原因除了自然災害、戰爭、政府迫害外,土地人口壓力也是原因。   中國嶺南和東南沿海地區有這樣過渡的進程:從離開鄉村到城市工作,著成為售貨員、店長到區域甚至跨區域的買賣。另外,透過高度的凝聚力,透過相同方言或親屬關係形成安全網絡、彼此互利、商業合作。   華人透過海上貿易的擴展和移民,使你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都看到華人的存在。隨著時代推進,上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大陸分別出現兩次移民熱潮,如今的移民主體不再是知識分子或技術工人,而是富人;他們帶走了在中國國內賺取的大筆財富;轉換國籍後,子女留在國外,富人回頭繼續把中國作為掙錢發財的主場,有人說這是第三波移民潮。移民很有意思,對個人而言可以有新的生活、新的環境,所以我想移民不再是以往那般充滿悲情,只為了生活的移民,而是因應全球化的發展,人們來往於各國之間沒有阻礙,到處可以定居、生活才是。

印尼近代兩次(1967年和1998年)排華事件:印尼華人的悲慘遭遇

東南亞地區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華人移民,我們普遍對東南亞華人的印象是商人、軍人或教師,至到今天看了「唐人街」這一系列的影片,才知道華人在東南亞有一段非常辛苦的經歷。對於泰北異域的華人,我曾經發表過文章,所以此篇我想分享印尼的華人: 說到印尼的華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的排華事件,一連串的示威遊行,最後在五月爆發排華事件,許多華人女學生、婦女被強暴。除了排華事件外,再往前推還有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蘇哈托煽動加里曼丹島的原住民達雅人,讓達雅人殺害華人,並把華人趕到日本溝(日本溝為日本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所留下來的集中營),直到現在仍有一些貧窮的華人住在日本溝。 下面是唐人街系列的兩個主題,分別為「安身立命東南亞」和「印尼華人印象」,另外記錄片為「印尼西加一群被忽視的悲慘華僑」。 唐人街-安身立命東南亞: 唐人街-印尼華人印象: 印尼西加一群被忽視的悲慘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