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關於我

我的華語教學和其它外語學習的經驗

從小到大,至今二十七歲,我想我可以很不客氣地說,我有豐富的語言教與學的經驗。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華語教學和其它外語學習的經驗。我分別在台北和曼谷當過一個學期的私人家庭教師,都是教授國中二年級的數學。在國立暨南大學求學期間,也擔任過越南籍學生的華語小老師。最主要的華語教學經驗還是在民國一百年七月到一百○一年二月期間,擔任詩力諾寺學校的華語老師,一個星期十八小時,歷時八個月的華語教師生涯。參考現有的華語參考書,如《五百字說華語》和《實用視聽華語》,也開始編輯學習單,並向同儕團體討論、交流教學經驗。目前,於南投縣立魚池國中擔任童軍教師。 教學的經驗除了自己擔任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外,擔任學生學習語言,看著別人如何進行教學,也會成為日後自己教學的樣子,所以我也和大家分享我的外語學習經驗。我的母語是華語,對我而言,英語、泰語和日語都是我的第二語言。 和大多數台灣人一樣,我從國中開始學習英語到大學為止,至少有七年學習英語的光陰。同時,英語作為一個考科,死背活背,也要將它背下來。所以,就算無法一級棒,也有三級棒。在大學期間,修習過以內容為導向的英語課程:《職業衛生》和《語言學習與科技》。英語的學習的成效很難透過學習的方法來評估其影響,因為我們身邊有太多英語的訊息,新聞、廣播、報紙、電影…等,你無法區別你的英語能力是來自課堂的學習或環境的浸淫。 學習泰語的過程就相對容易區辨。在正式課堂中,我從泰國語一上、泰國語一下、泰國語二上到泰國語二下,兩年期間,足足上了四學期,每週三小時的泰語課程。此外,我也聽教育廣播電台李錫強老師的泰語教學節目。同時,大量地觀看泰國連續劇。八個月在泰國華語教學,以及五個月在法政大學交換學生期間,正是我大展拳腳的時機,我的標準泰國語能力足以分辨泰國人的南腔北調。於暨南大學求學期間,我以交換學生身份到泰國法政大學學習,修習了《世界文化遺產》、《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以及《東南亞的旅遊管理》科目,對我也言,也算是以內容為導向的泰語學習。關於泰語的學習,如果有所成就的話,我想這可以歸功於兩個原因:一、我有海量的真實語料地輸入;二、華語和泰語有許多語法的相通性,包括語音、句法、詞彙等方面。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有趣的歷程,我在泰國交換學生的期間,我也到美國大學校友會(American University Alumni)的語言中心學習日語。這是沉浸式的語言教學,日籍老師只用日語、肢體語言和圖畫來傳達訊息,他們稱這樣子的學習是「自動語言成長」(ALG,automatic language growth),在沒有壓力、沒有考試、沒有作業的情況下,有大量且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這樣子的課程,我參與了100個小時。回到台灣之後,我繼續到魚池的社區大學上日語課,這個就是屬於比較傳統的語言學習,在有系統、有結構地引導引,逐步實現翻譯短語的成果。我將自己目前學習日語的階段定位在初學,仍無法開口,仍在接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階段。 去過緬甸之後,對於緬甸的語言我也抱著濃厚的興趣,若在師資、教材許可下,我想我也會全心全力投入緬甸語言的學習。

我聽《華語教師的國際化與專業化》

暨南國際大學的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在這學期末舉行了一連串的專題演講,講師內容堅強,包括:「敢」動教學的朱文宇老師、台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前所長信世昌老師,以及透過語言研究實現人文關懷的鍾鎮城老師。先前聽了信世昌老師的《華語教師的國際化與專業化》,和大家分享心得:信世昌老師有一個華語推廣的夢想:想像一下你在過海關的時候,海關人員和你講華語;購物的時候,售貨員用華語向你介紹;瀏覽網站的時候,都有華語版。這是「夢想」,可能十年、二十年可以實現,也可能永遠不會實現。但是抱著這樣的夢想,是使華語老師一直、一直堅持下去,而不會覺得工作很無聊的激勵。 華語教學的內涵是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之教學,其對象是外籍人士及海外華裔。如果我們把本國人的語文教學當作「1.0語」教學,而外國人的華語教學當作「2.0語」教學的話,當中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回國僑生,可以「1.3語」教學;海外人母語社群,如馬來西亞可視為「1.5語」教學;海外華裔,如林書豪或美、日、韓華裔,則為「1.7語」教學。「華語教學」絕對不是本國人的語文教學,理想上是2.0的華語教學,但對於1.3、1.5、1.7語,華語老師都有較容易跨入的能力。 台灣對外的華語的推廣有一些現實,它面臨必需和英語爭第一外語地位的困境,也面臨中國大陸孔子學院的競爭。華語不像英語,有許多國家在推廣,不僅英國、美國在推廣,新加坡、南非也在推廣。我在詩力諾寺學校服務,裡頭的外籍老師,來自奈及利亞的老師,也是推廣英語。甚至連台灣自己也在推廣英語,甚至透過法律規定學校科目必學英語,台灣並沒有英國殖民的歷史,卻也在推廣英語!日語和韓語對外推廣時,似乎沒有這些阻力和競爭,因為日本推廣日語,南韓推廣韓語都是唯一國家,不過哪天北韓若開放了,南韓也會緊張了! 大陸的華語老師若有機會到國外去,拼了命地想辦法留在國外;相反的,台灣的華語老師或整個華語教學圈子,仍舊將華語教學停留在外派的機會,而不是爭取正式的教職,甚至兼課。少了那麼一點點的冒險患難的精神,也少了那麼一點點刻苦耐勞的堅持。更重要的是,整體社會少了國際化的方向,新聞整天都播些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事兒。在香港,雖然電視台不多,就十幾台,不過轉一圈之後,大概也能知道國際上的大事了;大陸還比台灣更國際化。同時,大陸人求知若渴,除了透過層層關卡才進到大學窄門,個個是菁英中的菁英外,由於資訊相對不流通,大陸學生對於掌握知識的老師也就更積極地求教,抄下有用的書籍。 華語老師必須具備有以下專業:第二語言教學法、漢語語言學、發音和國文能力。也應當有以下素養:跨文化的素養、任外語的能力、國際觀(海外經驗)、和國際人士互動的經驗、善於表達與溝通、知己知彼(大陸)、敬業與韌性。

為什麼我要就讀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為了避免下週研究所面試自我介紹的時候會詞窮,先寫個稿,潤一潤文章的詞彙和結構。為什麼我適合就讀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我打算依興趣和能力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黃玉樹,有一個泰語名字叫จิตรทิวัต,意思是「晴天的日子」,是泰語老師張君松根據我的生日和上課一學期的觀察給我起的名字,我很喜歡它。我的興趣是旅遊,因為喜歡旅遊到過去多地方,大多數在東南亞,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去過這些地方也讓我對東南亞感興趣。東南亞是個語言、文化、民族歧異度很高的地方,更增添其神秘色彩。於台灣大學就讀期間,在各個學院修習課程,也常常以東亞南相關事物作為研究主題。包括:憲法與公民教育:《回味娘惹:新移工、新移民子弟(新台灣之子)、新移民配偶》;全球音樂文化:《泰國中部皇家音樂個人聆賞報告》(聆賞資料:JVC WORLD SOUNDS: THAILAND CLASSICAL INSTRUMENTAL TRADITIONS)和《寮國與泰國東北部的傳統樂器:Khene》;資訊傳播:《知識管理個案研究:以四方報為例》;孔子:社會學的研究:《當孔子遇到釋加牟尼佛:泰國海外華人研究》,在在也表現個人在東南亞議題有濃厚的興趣。 有興趣不代表適合就讀東南亞研究所,讀研究所還必須具備一些「能力」。若以進行《泰國人的民族認同》研究所需功夫,我認為我有以下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修習過《研究法導論》和《研究方法》,曾經設計過宮崎駿電影和進行過雅虎女裝網拍的文本分析,並有《傳播學》和《文化研究》等解碼、後現代、解構主義、多元文化等素養。質化研究分析能力:大學考上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其必修包括:《人類學》、《考古學概論》和《世界民族誌》,此外由於雙主修農業推廣學系(現名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還修習過《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課程,不論對個人心理或社會狀態;現代社會或原始社會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量化研究分析能力:在大學二年級轉到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選擇生物統計組作為主修領域,必修包含:《統計學導論》、《應用線性統計模式》、《線性代數》和《醫學統計》,即便沒有專精,只要花時間再複習、複習仍能進行數據分析。台灣大學開放的學風,能夠選擇、搭配的課程也多元而豐富,除了傳統的課程外,我還到過「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南投縣魚池鄉農會」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崑明院區」進行過實習。 興趣和能力相輔相成,因此我選擇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就讀。特別感謝以下朋友支持:

自助旅行:如何準備旅行?

我有一個機會可以在大眾面前分享一個主題,陳連長一開始想了一個主題《吃齋唸佛的好處》給我,雖然是能夠鼓勵人向善的主題,但畢竟我不是法師,也無法舌燦蓮花地說法,我只知道吃齋唸佛有好處,但也無法長篇大論地談究竟有何好處。頂多只能說說「放屁不會臭」之類的似真若假的敘述。輔導長在偶然的情況下,知道我對泰國感興趣,原本幫我定個《泰國》的主題,回顧我的豐功偉業,這正好讓我想到一個能夠和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自助旅行》。我先擬一些大家可能想知道的問題,倘若還有其它問題,歡迎大家陸續提出。 開始之前討論這個主題之前,我先將屬於我的方式的旅行說明一番,畢竟每個人對旅行的想像不太一樣。我們常常將自由行、自助旅行或背包客般地旅行混為一談,我認為不同的名詞有不同的含義,而普遍被使用的這些詞彙在社會上被使用也有其想像。自由行大概就是旅行社提供的機票加酒店、自助旅行則是自己處理好所有旅行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背包客則會用很佶侷的方式(常常是背著背包的)進行旅行。如果自由行代表奢華的7分,背包客旅行代表樸實的1分,我的旅行方式大概落在光譜的中間,可以得4分。透過旅行社或玉山票務訂機票(這樣比較便宜),廉價航空如亞洲航空、宿霧航空則能直接上官方網站訂購;住宿的地方自己在網路上衝浪,或者投靠朋友,甚至沙發衝浪(CouchSurfing);然而,我不只帶著背包客,我一定要拉著行李箱,因為這樣可以裝更多東西。哈哈哈… 如何準備旅行? 談到如何準備旅行,我必須將時光倒回到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光。大二的時候,在醫學大樓的課很多,又是解剖學、又是生理學,所以待在台大醫院的時間很多,在課堂間的空檔,吃過飯後,我會去樓下的誠品看書。我看了楊春龍寫的「自由旅行精品書」,它不同於其它旅遊書介紹很多商家,它介紹的是路線的安排、交通接駁以及經費預算的規劃。看這一系列書的時候,我壓根沒有打算出國旅行,不過看完這些書會,會對自己去進行「自助」旅行更有信心。我認為準備旅行先看看書,可以對將要進行的旅行有大致的想像。你可以因此決定天數、路線和預算。 有了大致的想像之後,再來就可以進行網路衝浪了。google可以幫一些忙、背包客棧也可以幫一些忙、國外的友人可以幫很多忙。網路讓資訊的落差縮少。你可以在網路上進行機票比價、住宿比價,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前人去過的景點或規劃過的路線。 我是有點「網路成癮」的人,所以生活離不開網路,在還沒買網本電腦(Netbook)eeepc之前,我會列印很多資料。我印象深刻有一次在日本北九州搭火車,火車經過田野,一個相當冷清的車站,我把紙本資料拿出來閱讀,讀一讀把他忘在火車站了,搭上火車就找不到了,我的電腦又沒電了,在還沒到達預訂的旅館前,內心相當忐忑不安。可見資訊能夠給你信心,當資訊一無法掌握時,也會變得沒有信心。 本來以為,寫這些東西不需要很多時間,但才寫一個「如何準備旅行?」就花那麼多時間。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在下面提出,如果是值得開闢為文章的,我再以主題向大家分享。

我是愛吃素又愛吃炸雞的小朋友

二月份參加月會的時候,劉宗靈班長進行專題報告,內容是「節能減碳」之類的,其中一個鼓勵大家去做的是「多吃素,少吃肉」;從上週一開始,我所在的團體每週一都會是吃素的好日子,以前只有學佛的人、修道士或老人在初一十五會吃素,現在能夠每週一吃素,我覺得對身體健康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看看「吃素」,再來決定自己是不是要「吃素」: 健康(環保)和財富(經濟)常常是並列或比較的兩個面相,就從這兩個說起。 我們很清楚「吃素」的人比較健康,因為少了什麼膽固醇、脂肪…等,但我們對「吃素」有助於減節能減碳持疑。關於「吃素」和「節能減碳」,你可以透過google去找到一堆訊息,所以我只簡單地,以我的認知去說吃素如何夠節能減碳。簡單地說,就是當你不去吃肉,就不會有人為了你而必須去養牛、豬、雞,畜牧業正如石化工業一樣,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吃素不僅是體內的健康(環保),也是體外的健康(環保)。 倘若不需要養這麼多牛、豬、雞,將生產給牛、豬、雞吃的農田拿來生產供人類食用的糧食作物,我們將有更多的糧食能夠給與第三世界國家那些沒有飯吃的小孩子。在解決貧窮、創造財富方面也是有助益的。「吃素」在健康和財富是雙贏的,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吃素。 以佛教「眾生皆有佛性」或者動物權(動物有和人一樣的權利)來看,我們沒有理由去殺害另外一個生命。因為這些牛、豬、雞和人一樣是有感覺的,刀子割開動脈時會痛苦,都相當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有強烈活下去的慾望。不要讓動物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也犧牲了,然而牛、豬、雞們往往都是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而犧牲。 上面這些都是我個人理性思考下的內容,但我必須承認我非常喜歡吃炸雞。這似乎有點認知和行為上的不協調。歸根究抵,就是「貪吃」、「貪美味」。 有人說:「素食有很多好吃的料理。」事實上,素食在台灣的發展,相較於其它國家,也的確有更多變、美味的料理。沒有吃素習慣的人是雜食的(和豬一樣,葷素不忌),雜食的食材(因為有肉食和素食)和純素食相比,有較多的食材可以選擇,因此我們也不能否認雜食比較美味。 其實,我們都清楚吃素的好處,只是因為肉太好吃了,也習慣和豬一樣地雜食,所以會想很多理由來反駁吃素的好處。我們無法一下子改變雜食(吃肉和吃菜)的習慣,正如我們無法一下子從每天消費石油變成不消費石油,因此致力尋求替代能源和發展綠色產業。從偶爾吃素慢慢過渡,說不定以後真能永遠吃素了。

寫信給三軍統帥馬英九總統:取消軍訓折抵以30日為限

陳文茜拍攝了紀錄片《±2℃》後,又寫了專欄《為什麼寫e-mail給總統》,希望每個人寫一封信給總統,表現人民期待政府對全球暖化有科技性革命的民意。陳文茜關心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議題,希望大家寫信給總統;本人比較小鼻子、小眼睛,身為軍人,我只對「軍訓折抵合計以30日為限」關心。 軍訓折抵自99年2月3日,取消高中(職)最高不得逾14日,也就是高中共修習軍訓課程180堂課,可折減22日。所以凡具有高中(職)畢業的朋友,都能夠折抵22天的役期。詳細資料可以到役政署網站看到。 僅管如此,依「軍訓課程折算役期實施辦法」第3條規定,學生修習軍訓課程,應分別按各學制,以每8堂課折算1日,折減役期;其各學制折減之役期,合計以30日為限。為避免以重複修習軍訓課程,要求折抵較長役期,規避兵役義務,爰規定同等學制之同一學期修習之軍訓課程折算役期者,以一次為限,因故重(復)修或留級再修者,不得重複折算。 我們大概可以猜測「以30日為限」的理由是擔心人民規避兵役義務,如果沒有「以30日為限」的規定,一個非常不想當兵的人,可以先讀高中軍訓(22天),再讀五專(28天),再讀大學(16天),這樣就可以折抵66天的役期了。設計「以30日為限」,就是怕人民不當兵。 「以30日為限」的理由和三軍統帥馬英九總統允諾在民國一○三年完成募兵制之間產生了矛盾。既然民國一○三年打算完成募兵制,修習相對應的軍訓課程,就應該讓折抵相對應的役期。 在中華民國從徵募並行制轉為募兵制的期間,取消「以30日為限」,加速台灣的人力資源投入市場,我認為沒有滯礙難行的地方。因此,我要寫信給三軍統帥馬英九總統,希望馬英九總統取消「以30日為限」的規定。佛里曼說:「We need better citizen.」,既然都寫信了,我也順便表達我要科技性革命的期待。不過如果取消「軍訓折抵以30日為限」和對全球暖化科技性革命只能二選一的話,我想取消「軍訓折抵以30日為限」在我心目中還是高於全球暖化這議題。 為你自己,發一封e-mail給三軍統帥馬英九或總統府網站吧! 「我們要平平安安長大我們要一場綠色大革命我們要將氣候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層級」 「我們要平平安安退伍我們不要軍訓折抵以30日為限的規定我們要早日退伍、投入市場共同參與綠色大革命」

我為什麼學習泰語?

我想很少有人問「為什麼學英語?」或「為什麼學日語?」因為對華人,特別是住在台灣的中華兒女,鑑於和美日的商貿等關係,學習英、日語相當普遍。學習泰語就顯得相當少數而令人好奇其動機了,分享我學習泰語的動機和心得,也鼓勵大家學習更多語言。 我明白語言是很重要的東西,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有華語和英語就足以應付全世界的旅行行程了。事實上,也差不多是如此,即便我們知道日本人不喜歡說英語,但是英語在日本就算無法暢行無阻,但也不是完全派不上用場,所以英語是很足夠的。 那為什麼我要學習泰語? 我想學習泰語的動機,已經超越「溝通」的需求了。學習語言,都希望能夠溝通,進一步能夠透過語言進行社交活動乃至謀生。 首先,泰國是東南亞國協中首屈一指的國家。東南亞國協欲成立之時,新加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依賴其和西方國家的特殊關係,新加坡斡旋西方國家和東南亞國家,成就東南亞國協。當第一次會議召開時,新加坡退居幕後,讓泰國作東。可以想見泰國在東南亞國協中算是舉足輕重的角色。當然,依此觀點作為學習泰語的話,那學習馬來語(可以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使用)才是更有力的。 第二,泰國的流行文化。New York Times曾經發表過「Tokyo, Watch Out」文章,內容講述東京引領亞洲時尚地位可能不保,因為曼谷很快就會取代東京,成為亞洲的米蘭,設計、時尚的領頭羊。除此之外,電影、廣告行銷或其它設計的東西,曼谷成為創意基地。這時候,學習泰語的動機,就比較像是因為興趣,因為對服裝設計或廣告行銷有興趣,學習泰語。我想我不是對電影有興趣才學習泰語,我是因為學習泰語才看泰國電影。 第三,就是為了社交而學習泰語。我想我是幸運的,我有一群很好的泰國朋友,這些朋友都是能夠用英語溝通,但是耳濡目染,也能夠學到一些泰語,但老是那幾句泰語,就很無趣。為了和這些朋友溝通,也為了能夠和更多泰國人溝通,學習泰語是勢在必行的。今年參加海洋音樂祭的時候,我就能夠和同樣來玩的泰勞對談如流。 最後,再說說學習泰語是否困難。或許對西方國家或那些沒有聲調的母語人士而言,泰語的「聲調」是困難的。但對以華語為母語的人來說,華語有四聲,泰語有五聲,方言如閩南語或廣東語的聲調甚至有七聲、九聲,所以學習泰語的難度大概和學習方言的難度差不了多少。再者,泰語和華語同為漢壯語系,除了記錄的符號(漢字vs泰文)不一樣外,文法、發音是有助於學習的正遷移。歐洲人動不動就會多國語言,因為其方言發達,各自的方言成了各國的國語,由於來自同一個語系,所以不同語言之間的學習就像學習方言一樣,很容易。華語母語人士學習越南語、泰語大概都有這樣優勢。所以學習泰語是不錯的選擇。 我不曉得這是不是讓你想學習泰語或者學習馬來語或越南語,但我相信如果能夠為了興趣學習語言,學習的效果是會很好的。當然,若能夠把興趣變成工作,那人生就會是完美的。現在在非洲開拓疆土的是什麼人?是黃種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中華兒女。或許黑暗大陸非洲或印度的語言也值得我們去學習。不要為工作而學習,為興趣而學習,反正一定會有工作。

台南官田新訓雜記一

沒有國哪裡會有家?因為國家的存在,我們需要國防;因為需要國防,我們要有軍隊、軍人來作為國防的人力資源。世界各國有各自軍人來源的制度,中華民國使用募兵制和徵兵制並行的方式,作為軍隊的來源。(不久之後,將全面改為募兵制)在徵兵制走入歷史前,我仍然有服兵役的義務。從七月十五日入伍接受新兵訓練(新訓地點:台南官田),到現在約莫一個月的時間,來分享一些心得和記錄。 新兵訓練作為「由民轉兵」的三十七天訓練,然後再透過抽籤或選兵,讓每個新兵到各自的單位。對台灣南部一直有的刻版印象是「天氣很熱」,這下終於體會到這種感覺,每天都很熱,沒有雨,就算有雨也是一陣一陣,很快太陽又出來,環境就像蒸籠一般,反而更熱。尤其在這個時間當兵,日頭正熱,叫我怎麼不想念在冷氣房的日子!我已經無法記得在官田的頭一兩晚是怎麼渡過的,總之就是整晚翻來覆去。所幸,在幾次的反應之後,在熄燈之後,會有約莫兩個半小時開放冷氣。 不同於其它人的經驗大概就是,我們這一梯在新訓期間遇到了「八八水災」颱風的侵襲。颱風對台灣人來說,是個稀鬆平常的天氣異象,但沒想到這次颱風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其傷害甚至不下於九二一大地震。在颱風期間,風雨交加,我們上室內課,學習使用防毒面具和將六五k2步槍分解再結合。水淹滿連集合場,走廊上也積著水,就算在屋簷下,仍能體會下雨的感覺。不曾在台南長居過,以為這是台南颱風的常態。放結訓假時,看到新聞才知道這是幾年來相當嚴重的災害。(新訓期間,我們沒有看新聞的機會,沒有任何外界資訊進入,所有消息管道只能從幹部口中得知。) 新兵訓練是一個體驗,我相當珍惜,不過問我是否想再次體驗,我想還是算了吧!就讓我順利、平安地渡過剩餘的軍旅生涯就心滿意足了。新訓期間認識許多朋友,使我新訓期間相當開心。我用另一篇來記敘。

台南官田新訓雜記二

當兵有機會認識許多人,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住在相近的地方。我的戶藉地在南投,我們這一連(肆嗶意西)的人員來自南投和彰化。我們這一班(二班)大多數是南投人,幾個彰化人。鄰近班(一班和三班)常常和二班有互動,所以交往較深,後面幾班(共九班),說實在的,還真不太熟。 我是36號,鄰兵35號余銘祥非常好笑,是新訓期間結交最好的朋友之一。建國科技大學畢業,主修室內設計,特徵是會把嘴巴弄成像蔡康永般的「厚斗」而不自覺。互助合作能夠省下許多力氣,一個人上樓拿兩件雨衣,另一個人就能夠在連集合場喘口氣。 另外,整個二班是一個相當「孽」的組合,所以部隊抽籤,抽到許多東引或野戰砲兵等怪怪的東西。二班的人很好笑,從十九號開始是「愛笑的」、仕禧、021、教育班長、小戴、變態、凱凱、Shibu、小智、昇哥(自稱:白爛仔)、阿哲、黑皮、福委、劉俊偉、阿泰、阿瑋、祥祥,我是最後一號036。大家來自四面八方,各有專長、特色,同時被分配在「外圍班」作室外環境的清潔工作。 床位也是依號碼分配的,我的號碼036之後,接得就是第三班,所以正好我的床位就在二、三班的交界。從床位來看,我們那一整排是中山路,二班座落於中山路一段,三班的就住在中山路二段,由於我能自由地遊走於中山路一、二段(二、三班)兩邊,二班的說我是住中山路一點五段,三班的說我是秦假仙(某次的莒光電視教學有秦假仙,其遊走於中原和胡族兩邊,是兩面討好的怪咖)。 中山路二段開始,037是李名言、洪惟仁、陳益民、小葛、孟葦、冠新、炮哥、天天、小五,還有一個想當警察的猛男。 沒有時間、機會和每個人相處,不過仍能零零散散地認識一些朋友,我想這就是緣份。因為緣份,在結訓假的第一天,大家相聚埔里吃飯、唱歌。我珍惜這些友誼,希望所有同梯的朋友能夠光榮退伍。

中華民國的移民監:當兵去

我是很有骨氣的人,但為了中華民國國籍,這時候也不得不低著頭唱從軍樂。正常的我,應該義無反顧的不管中華民國國籍,流亡海外,然而,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如果當兵,也是作為一個學習的話,就當到軍營或體育學院留學一年好了。 偉大的中華民國的兵役使男生必須當完兵才能赴海外求學。中斷一年學習不說,現在資訊瞬息萬變,一年的脫節,也勢必得再花一段時間補齊。 當然,如果求學的終點就是在服完兵役之前,就沒有中斷學習的問題。但讓學生學習不感興趣的東西,當兵也真算是個可惡的東西。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當兵的內容感興趣。不過 ,如果把這個視為和國民義務教育的學習一樣的話,就比較能夠坦然接受了。 然而,國民義務教育是普遍地對興趣尚未確定的小朋友,服兵役卻是對思想大致成熟的成年人。所以,對中華民國而言,肯定不只是「學習」那麼簡單,這還帶著「國家安全」等偉大的命題。 今日汝以國家為榮,來日作戰時,國家一定會以汝為榮。國家!國家!多少假汝之名行偷、搶、拐、騙,造就民不聊生之實。為國家效命期間,部落格網誌將少有更新,希望各位讀者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