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世界與人生的旅遊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校園風氣篇

  法政大學鄰近大皇宮,常有國際觀光客進出,儘管面積小,但「公共空間」俱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腹地大,但不確定是民族性使然?還是本來學生人數就比較少?似乎卻少這樣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不只是有沒有場地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人們願意駐足、停留的文化。在法政大學裡頭,文學院、商學院、管學院、法學院…等,不管哪一個學院的大樓下,都有開放式的桌椅,同時有窗口出租讓廠商進駐販賣餐點。不只是用餐時間,人來人往,即便上課時間,仍有許多同學在那邊流連。下午,四、五點,就算賣餐點的老闆收店之後,仍有許多學生逕將桌椅靠攏,馬上就有空間能夠團練,練啦啦隊、練戲劇、跳體操。好像整個學校,隨時隨地都是活力十足、熱情洋溢。 暨南國際大學在這「公共空間」的營造似乎比較欠缺。暨大的學生餐廳集中在宿舍附近,學生餐廳只有用餐時間會有比較多的人潮。而學生活動又是在另一個地方。暨大有許多活動空間,但並沒有許多學生活動。你可能會辯駁說,暨大有營火場地,暨大可以在活動中心前面辦演唱會,但這些都是偶發性並非常態性的活動。不論平日或假日,整個校園都是冷冷清清的。 法政大學和暨南大學是完全相反的。法政大學校園面積小、學生人數多;暨南大學面積大、學生人數少。但我認為更可能是缺少「公共空間」營造的概念。通常,文學院的學生不會在管學院流連,學生活動不會在學生餐廳進行。我們害怕進入某些建築物,因為認為那不屬於自己,因為那是缺乏友善的設備。我認為如果將公共空間建設地更好,除了使校內的學生更積極於學生活動外,也可以讓當地民眾,甚至吸引國際觀光客到來。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建議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該是個國際交流頻繁的大學,但是或許是學生人數不多,所以對於參與交換學生的甄試的競爭也不是激烈。我相當感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給我參與交換學生計劃的機會,同時在對於國際事務處和締約學校間的計劃細節有一些認識之後,我有一些建議。校內甄試時,必須確定預計前往的對口學校;然而,預計前往的學校和最後取得入學資格的學校不見得能夠一致。國際事務處在審核學生的申請表之後,可以協助學生聯絡對口學校,如此可以早期修正並確認學校。畢竟,國際事務處比較有資格、有理由聯絡對口學校,而且可以讓對口學校知道即將有交換學生會到來。同時,國際事務處可以主動給予學生建議,例如:建議學生選擇兩校合約層級以校對校的為首選,如此可以保障學生到對口學校後,有較全面的福利。 國際事務處一直和學生,我本人,保持密切的聯繫,所以我也很順利地出發。由於國際事務處積極協助學生事務,所以出發前不至於有太大的困難。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文化交流篇(同學之外)

  相比和同學的交流,我和民眾的交流就有較多的機會了!我在AUA上日語課,認識了該語言學校的老闆、四個日語老師,以及一群同學,他們來自不同國家;我去泰佛寺上禪修班,認識許多師兄,主要是泰國人和華人,來自泰國北部、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我也到過去作為交換教師任教的學校,於是又認識了一個專門帶領旅遊團的領隊;在搭飛機回台灣的路程上,中華民族情感作祟,硬是要用華語點餐,所以也認識了旁邊的大陸人。當然,還有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朋友來不及描述,點到為止。在AUA上課,說是學習日語,倒不如是說是學習語言學習/教學方法。AUA的教學方法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它不透過文法、語音或操練來學習語言,它希望讓你沈浸在標的語的環境習得語言。五個月當中,我和四個日語老師結緣,也對於日語或日本文化有多一些些認識。此外,就是在AUA的老闆龍大衛的介紹下,認識了一群愛好語言學習的朋友,透過語言交換的技能訓練,我們有機會加入相關計劃,一方面認識新朋友,一方面進行語言學習。 我每週都會去精舍上課,所以會看到很多師兄,每當有大法會或大活動的時候,我就會去大寮(按:大寮就是廚房)幫忙,有時候洗水果、有時候搬運湯菜,我和大寮的師兄們默契很好。儘管幫不了忙,但是大家因為我幫忙就會工作得很開心。 我還認識了一個領隊,我就是領隊助理小弟,他到哪去旅遊、調查,我也跟著去;他就像媽媽,我就像小孩。過去我就知道泰國人喜歡旅遊,但這次體驗了幾乎沒有休息就再旅遊的感覺。我也練就了一身能夠快速打包的技能。 即使在飛機上偶然解逅的人,都可以讓人有許多文化交流。他是北京人,在英國倫敦大學,現在回到北京從事金融業,算海歸子女。他跟我分享大陸的歷史觀,我也跟他講台灣的歷史觀,我們都認為兩岸的華人交流越多之後,就會認識越多。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文化交流篇(同學)

  在法政大學東南亞學程裡,也有一些來自馬來西亞的交換學生,沒有見過幾次面,不過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他們是來自同一個學校的交換學生,約莫有六、七個人。主要接待交換學生的老師,是在馬來西亞拿到學位的,所以接待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是理所當然。不過,我選的課和來自馬來西亞的交換學生的課沒有交集,所以不會碰頭。更多時候,我和當地的學生一起上課。講堂很大,我又坐在最後一排,所以常常和同學聊天的可能還比聽老師講課更有收穫。 我不是一個喜歡主動交朋友的人,所以如果沒有同學找我出去玩,我也就一個人出去玩,我一下課就離開教室。只有一次在下課後,我還不熟悉回家的路,同學陪著我去搭車這麼一次經驗而已。 如果沒有特殊的安排,的確是沒有和當地學生交流的機會。我選修的《東南亞的觀光管理》安排了一次到清刊(Ching Khan)的旅行,才有和同學兩天兩夜的交流經驗。我們被要求分成四到六個人的小組,對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並在訪談之後提出能夠幫助清刊行銷的企畫《創意清刊》。我多多少少能夠聽懂同學和受訪者之間的對話,但卻顧慮很多所以也沒有插話,就是一直聽、一直聽,輕輕鬆鬆地完成訪談。 在交換學生期間,和當地學生或外國學生交流的機會較少,除了自己沒有較積極地和同學交陪外,我想缺少正式的介紹、媒合或活動可能也是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日常生活篇

  我從住宿的地方到學校約莫一個多小時,來回一趟就要兩個小時以上,人的一天不過二十四小時,再扣掉睡覺的時間只有十六小時,這個通勤的兩個小時就佔了我一天八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從小到大,我要麼住在離家很近步行可及的學校讀書,不然就是住在學校宿舍,從來不用早起趕公車,壓根沒有通勤的經驗。所以「通勤」對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生活。住宿的地方到站牌約一公里,可以從大樓的門口招輛摩托車,一趟二十泰銖,直接把你送到站牌;也可以用走的,約莫二十分鐘,可以走大馬路,也可以沿著水溝邊的小巷子。我喜歡走小巷子,雖說是小巷子,但摩托車在這邊穿梭也可以說是車水馬龍。小巷子很多小吃,從早到晚都不一樣,有粽子、甜點、冰沙、粿條、豆漿、酸辣泡麵、牛丸湯麵、香蕉煎餅、水果切盤、泰式奶茶…等,不一而足,選擇多元而且經濟實惠。會先經過一個噠叻蒲火車站,再到公車站牌。在噠叻蒲火車站和公車站牌附近也有不少攤販,但這個已經到大馬路上的小吃攤,價格就比小巷子裡頭的高一些了! 搭車到法政大學搭九號公車,有時候可以搭到免費的公車,有時候是風扇的公車,有時候是有冷氣的公車,但目的地都是一樣的,費用都不會超過二十塊。條條大路通羅馬,種種公車通法政大學。搭車的時間會影響的你的心情,尖峰和離峰時間的乘客人數和交通狀況,有時候你會覺得才剛上車就要下車了,有時候你已經睡了一陣子了,起來後路程還有一大半。曼谷的塞車是舉世聞名的。 九號公車是其中一個路線,在住宿處附近有不少公車站牌,而有快捷公車交通運輸(BRT)和曼谷空鐵(BTS),但從住宿處必須走路或搭乘摩托車到這幾個接駁點。我想差不多一、兩週就能夠摸熟附近的交通了。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社團篇(校內社團)

  關於法政大學的社團,我只是觀察,並沒有實際參與。真正實際參與的社團活動,就是到中台禪寺曼谷分院的泰佛寺參加禪修班。我從大學就開始參加中智佛學社,也是在參加中智社後之後第一次到訪中台禪寺。我和中台禪寺結緣很久,在大學的時候,除了在中智社每週都會有普泉精舍的師父到社課課堂上課之外,我也去普泉精舍上大專班。在研究所,則參加禪悅社,普天精舍的師父同樣每週都會來學校上社課,我也去普天精舍上禪修班。也就是說,在校內我上社課,在校外我上禪修班。現在在法政大學,我知道法政大學有佛學研究的社團,但我沒有機會參與;但我也知道中台禪寺在曼谷也有分院「泰佛寺」,所以至少我可以每週去泰佛寺上禪修班,這也就是我參加的校外社團活動。 會館和寺廟一直是海外華人研究的起點,泰佛寺也有許多華人。泰佛寺除了禪修班之外,還有泰語班、華語班、素食烹飪班、插花班,完全是免費讓大眾參加。泰佛寺主要華人的來源就是來自「泰語班」,特別是來自大陸的華人。此外,還有一些長期在精舍發心的師兄,有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香港…等地的師兄。 除了每週定期的禪修班之外,每個月會有一日禪,不定期也會有消災祈福法會或精舍出遊。因為在泰佛寺參與社團活動,讓我覺得在泰國的日子法喜充滿,功德簿也滿滿滿。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社團篇(校內社團)

  泰國法政大學有兩個校區,分別是蘭實(Rangsit,รังสิต)校區和塔帕占(Tha Phra Chan,ท่าพระจันทร์)校區,蘭實校區佔地大,去年泰國水災遭受了很大的傷害,還是曾經舉辦亞運的重點場所;塔帕占校區非常小,位於召披耶河畔,皇家田地區,常常塞車。泰國法政大學文學院位於塔帕占校區,也是我上課的地方。由於住宿的地方和上課的地方相距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所以下課之後就會離開學校。因此,我也沒有參加任何社團。法政大學的學生會在蘭實校區和塔帕占校區往返,因此可以有較完整、全面的社團參與。 不過,各學系也有各自己活動,尤其是啦啦隊的訓練活動令人印象深刻。我們對於美國式啦啦隊的想像相當清晰,就是在隊形、舞步和音樂配合下,一整套的表演節目。泰國的啦啦隊也獨樹一格,沒有音樂,而是透過強烈的節奏和押韻的口號進行的有默契的表演。用鼓、用掌聲、用鼓棒創造節奏,看似聲撕力竭實然輕鬆自在。重點是「整齊」。所以,文學院大樓不時會看到不同學程在練習泰式啦啦隊。這樣的泰式啦啦隊不只是在大學,在我家附近的天橋下,也常常有中學生在練習泰式啦啦隊。如果我再上一次「全球音樂文化」這門課的話,我真想以這個泰式啦啦隊為主題進行研究。 「參與社團」並非大學生涯必要的活動,但可以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如果有時間、有意願的話,參與社團是滿有趣的。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學業篇(學習成效)

  我選的三門課中,《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和《近代世界遺產》是一年級的必修課程,是大班課,全班有一百二十個同學,而《東南亞的觀光管理》則是三、四年級的選修課,全班只有二十個同學上下。在選課前,我預期東南亞學程是使用泰語授課的課程,所以我認為選擇低年級的課,內容應該比較容易。但開始上課幾週之後,我認為反而是高年級的修選課比較容易。我認為可能的原因如下:首先,授課內容會影響個人對於課程難易。《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和《近代世界遺產》每週由不同的老師的授課,講述的內容包山包海,從菲律賓、緬甸到馬來西亞,從建築、飲食到宗教。當中專業的詞彙太多,所需要的泰語程度要很好;《東南亞的觀光管理》就是一個專任老師,偶爾會有專題演講,但主題聚焦,就是觀光,就是旅遊。沒看過高麗菜也吃高麗菜,沒管理過觀光,也當過觀光客,所以儘管「管理」是一個專業,但其背景知識我多多少少擁有一些,所以這個我能夠理解的東西就多一點。 其次,學生人數,即師生比,也會影響上課的氣氛。《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和《近代世界遺產》全班有一百二十個同學,老師在台上拼命講,同學在台下也拼命講,喜歡互動的老師可以和教室前排的同學互動,但後排的同學自顧自地講話,老師也管不著。我這個半途加入的學生也不敢坐在最前面,偏偏我又是坐在最後一排,所以我也加入和同學們聊天、攪和的陣容;《東南亞的觀光管理》只有二十幾個學生,老師照顧有佳,我總是坐在老師的前面,所以上起課來很有感覺,同學們也相對認真。 原先,我認為應該選擇內容簡單的概論課,所以選擇《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和《近代世界遺產》,但概論的結果是語言能力無法支應;幸好,我還選了《東南亞的觀光管理》,相對有興趣的課,上課興緻較高昂,也有背景知識提供語言上不足的支應。因此,我認為不需要擔心語言能力而選擇概論的課程,而是應該義無反顧地選擇有興趣的課程。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學業篇(選課)

  泰國法政大學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交換學生是兩造的文學院之間的協定,所以法政大學的國際事務處讓我直接到文學院去報到。和文學院院長見面之後,院長秘書就領我到文學院所轄的東南亞學程,也就是這一次我所為交換學生的部門。在出發前,學程的聯絡人就透過電子郵件將該學期所開之課程寄給我,我也先透過電子郵件表達我預計選修之課程。到東南亞學程報到之後,由於和當時信件往返的時間也有兩、三個月了,所以老師也再我討論並確認所選的課程。最後,選定三門課程:《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近代世界遺產》、《東南亞的觀光管理》。 由於,該學期課程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我才報到,所以在這樣半途進入班級,老師讓我旁聽課程,無須參加學期考試但也不會有學分,但課程活動都必須參與。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準備篇(經費補助)

  預計在法政大學交換學生的時間長達五個月,除了機票和學費這些可預期的費用之外,還有住宿費、生活費、交通費…等,所以你要準備很多銀彈去應付這場長期作戰。我沒有很多銀彈去作戰,所以我尋求援軍支持。援軍提供「學海飛颺」的補助,於是我有多了一些銀彈去作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國際事務處不定期會有海外研修補助的申請,隨時關注相關消息,並且準備相關文件,同時間也申請、聯絡並了解目的地的生活花費、學校情況。如此就可以確保在交換學生期間有補助。 學海飛颺的補助,儘管無法涵蓋所有海外研修的費用,不過可以減少獨自準備研修費用的壓力,不無小補。在此,也感謝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事務處的林玉枝辦事員,在其協助下讓我順利取得補助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