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世界與人生的旅遊

東南亞學程的二三事

  昨天下午上「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時,有了一個新朋友,原本上課就聽不太懂的我,又跟旁邊的人聊天,就更聽不懂了。不過,好玩就好了!我也多多知道了一些屬於法政大學人文學院東南亞研究學程的二三事。東南亞研究學程授予學士學位(是否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未知),一年似乎招收100個學生。法政大學的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很有名,東南亞學程屬於社會科學,也將會是個有名的部份。為什麼說也將會有名呢?因為東南亞學程並未進到正式的學科部門,仍屬於特殊的部門。有點像你在台灣的大學裡看到的學位學程,其並沒有一個系或所來支援。儘管如此,這個學程學生之多,且仍有學程的負責人、助教、專任教師和偌大的辦公室。這樣子新的、特殊的學位學程,收費較其它已經固定下來的系所更高,一個學期學費是三萬,我想外國人大概再貴一倍吧!(早就說台灣的學費很便宜吧!比高度開發國家便宜,又比開發中國家便宜!) 另外,令人感到好奇的,就是這人文學院。在台灣,你也會常常看到有些大學使用「文學院」,有些大學使用「人文學院」,而這些學院所有的系所大抵離不開外文系、中文系、哲學系,相同中的不用,就在於「人文學院」可能會有一些屬於社會科學的系所。朱拉隆宮大學和法政大學在泰語和英語的名字,也有像這樣的差異,朱拉隆宮大學是文學院(Faculty of Art),而法政大學是人文學院(Faculty of Libral Art)。 今天雖然是上穆斯林的課程,大概就是聽懂一些蘇菲教派被認為是已經在印度轉化後的穆斯林崇拜,然而鄭和究竟是不是穆斯林仍是個歷史謎題。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可以詢問的朋友,還用他的學生證幫我買書,得到百分之十的折扣。

日語課: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在AUA上日語課很有趣。加上試聽的時數,到目前為止,我上了七個小時的日語課。它不像傳統的語言課,我至今仍沒學過五十音,問候語等也都第七個小時才隨便講一下而已。如果只有我一個人上課的時候,老師就會講一些比較簡單的東西,比方說數字、姓名、季節…等。老師會想盡辦法地提供我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寫漢字當然是一個辦法,但老師並沒有使用漢字,來給我提示。他會用很生動的肢體語言和圖畫來讓我理解。偶爾會問我一些東西台灣有沒有,比方說下雪、賞櫻花等。我可以不用覆誦老師說的標的語,我也記不得那些老師說過的標的語怎麼唸,但在當下都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但有其它人一起上課的時候,老師會上時事、日本文化。比方說,最近韓國和日本的獨島事件,或香港開船去釣魚臺的保釣運動。連文茜上週說印度的停電,他也拿來大講特講。還介紹了許多日本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文化。這麼難,我怎麼聽得懂?除了肢體語言和圖畫外,老師也準備照片。我通通聽得懂,我有好幾個小時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這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很豐富也很有趣。但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因為我還在靜默期,還不到能夠說話的階段。我將持續關注這個語言學習進程。

「近代世界遺產」和AUA的「日語課」

  今天大概是我從以交換學生身份抵達泰國以來,最像學生的一天。除了在法政大學上「近代世界遺產」的課外,我還到了AUA語言中心上日語課,好像只要有「學習」就不會有虛渡光陰的感覺。「近代世界遺產」是由專長世界史和經濟史的老師上課,是概略性地介紹直線史觀、後現代、馬克思、傅柯的「知識和力量」或亞當斯密的「經濟人」等概念。也介紹了中國印度的大帝國,如秦朝和元朝。我隔壁的同學說聽不懂這些概念,我則聽不懂泰語。關於「泰」、「泰國」的歷史中,當局將素可泰、阿育陀耶放在「泰」國的歷史中,如此建構屬於泰國的歷史。如果我們搭時光機回去訪問素可泰或阿育陀耶的人,他們只會說自己是素可泰人或阿育陀耶人,絕對不會說自己是泰人。這就是當局要給你什麼樣的知識,或禁止你記得什麼樣的知識。 當老師講到中國時,就問我這個台灣人問題了!老師問:「中國北方和南方,哪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較高?」我先用腳頭屋去想這問題,小小聲、又不肯定地回答:「北方。」但用大腦給它仔細一想,南方似乎比較富庶,而且台灣、浙江、上海等也在南方,也都在南方,我稍微肯定、又大聲地回答:「南方。」老師只聽到我說南方,就說:「不愧是台灣人。」因為泰國人的刻版印象就和我的腳頭屋想的是一樣的,就以為京城所在的地方文明較高。殊不知南方物產豐饒,連飲食都相當多樣,名聞暇邇的廣東料理也是在中國南方。老師還說台灣人學的中文比較難,是「正統」的,問我對不對,我當然要狂點頭表示贊同。相較於台灣學生或老師在上「概論」課時,我們很醉心於西方經濟學、歷史學等源流;但在泰國則相對於平衡地以認識世界的角度,普遍地討論世界的思想。(不過,上週上「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的老師,講的是東南亞城市的形成時,討論了航線等等,都沒講到鄭和。對於中亞的城市,只是用絲路輕描淡寫一下。當然,中國的城市也不老太符合那個老師所說「Emporium」的定義。。) 上完「近代世界遺產」之後,我去AUA上日語課。我期待這個日語課很久了。從一年級的時候,陳恆佑老師就介紹一個另類的語言學習方法:自動語言成長(ALG, automatic language growth)。它提供一個沈浸式的語言環境,完全用標的語進行語言教學,當然所提供的語言材料都必須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同時符合i+1的程度。不鼓勵甚至禁止在沒有準備好就「說」,只要求你一直聽、一直聽,不注重語法。如此語音不會石化,目的就是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外語。今天第一次上日語課,我覺得很好玩。 老師通通用日語上課,透過板書和生動的肢體動作,提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包括日期、星期、家、國家、國王、男生、女生、哪裡、數字…等。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的日語怎麼念,反正就聽聽聽,再多聽幾次。每一級的時數是200小時。從零開始,看看能不能在三個月裡頭上完200小時。

法政大學「偽」交換學生

  我目前是泰國法政大學人文學院東南亞學程的交換學生,來自中華民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法政大學和暨南大學彼此有交換學生的備忘錄,所以我才有到這裡就讀的合法性。尋找交換學生的單位,我覺得最先應當注意的是備忘錄兩造的層級。以目前我知道的,暨南大學分別和朱拉隆功大學和法政大學彼此都有備忘錄,但層級不一樣,例如:暨南大學和朱拉隆功大學就是以東南亞研究中心和亞洲研究院之間所簽訂的學術交流備忘錄;暨南大學和法政大學則是兩造的人文學院彼此的備忘錄。這些簽約的單位都和我們一般認知的「姊妹校」有些差距,我想學校和學校之間的備忘錄才會是比較真實的「交換學生」。暨南大學在大陸,是個歷史悠久,走過抗戰的大學;在台灣,仍是個嗷嗷待哺,青黃不接的小毛頭。再加上學生數、地理位置、學術成就的條件下,姊妹校可能也是以初生之犢為主。泰國的朱拉隆功大學和法政大學也都是有歷史的大學,對於和暨南大學的交流,從較低層級開始就差不多了。暨南大學對朱拉隆功大學和法政大學也都算是高攀了。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的交換學生,也就沒有屬於國際學生的接待。 法政大學,畢竟是有接待國際學生經驗的學校。它的國際處可以為國際學生設計熟悉校園環境的行程,也可以安排學生食宿。同樣號稱是「交換學生」,但由於是人文學院彼此的備忘錄,所以國際處就把我交給人文學院去張羅,而我選擇在東南亞研究學程學習,所以人文學院就把我交給東南亞研究學程了。感覺是層層外包,不過這樣感覺是比較合於兩造備忘錄的協定。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或者如泰國人所說的「職位」(Natee,責任、職責、位置),在哪個位置做哪個事。如果給你一個小位子,要你做大事,恐怕名不正言不順。我想,未來的日子裡,暨南大學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依我看,如果要選擇交換學生的學校,以選擇學校和學校之間為備忘錄的為考量,這樣可以有享有來自該學校較全面的福利。

為「個人主義」再定義

  功能學派、保守派取向的社會學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螺絲釘,每個人都有一個位置,為了讓社會正常的運作,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改革派、激進派的社會學觀點則認為應該打破這僵化的社會階級,造成階級間的流動。只要做好份內的事情就好,於是人們漸漸只管好自己的事情,自掃門前雪,又叫「冷漠」;為了讓自己往上流動,所以可以犧牲其它人,個人利益至上,又叫「自私」。不論如何發展,功能學派或改革都將讓社會導向一個一個以人為小單位的處境。可能它就叫「個人主義」。 我想我是一個非常「個人主義」的人,我覺得世界可以圍繞著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心生萬法,一切法界由心造。但似乎有一個準繩,有時候雖然事不關己,但總是打抱不平,所以似乎也不是那麼冷漠;有時候認為向上流動是好的,但其它也不汲汲營營於物質,或者覺得應該和親友們同沾法益,所以我又不是那麼自私。但我是相當個人主義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 我以為我可以一個人過生活,可是其實我發現我無法離群所居。如果有網路連上的時候,我希望我是不被打擾的一個人;如果網路連不上的時候,或者網路用太久想要逃離的時候,我希望有些人在身邊聽我說話。不論是希望不被打擾或想要別人聽自己說話,都是相當個人主義的表現。 但我也知道世界不是只因為我一個人而存在,所以每個人之間應該是互利共生的。我對於我現在的狀態感到焦慮。身邊每個人都在工作,只有我還是個學生,無所事事。並不是那個無所事事讓我覺得焦慮,讓我焦慮的是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空閒的時間出去玩。如果我一天有8個小時是自由的時間,我的朋友可能只是2個小時,而且兩個人的自由時間是不重疊的。個人主義強盛的我,當然不會為了和朋友相處而改變作息規律,所以我必須因為我的個人主義而陷在孤獨。通常網路是解決這個窘境的好工具,但在泰國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出去瞎逛、看電影或按摩。不過,我必須說如果有些新朋友,比方說一起上課的朋友,取得共同自由的時間的機會較大,也就可以出去玩了。

按摩的異想世界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在台灣按摩一個小時大約是八百塊,在泰國大概是四分之一的價錢。因為在泰國按摩是如此廉價,所以在泰國不按摩一下,好像對不起自己。因為空閒的時間多,而且家裡附近就有一個按摩店,所以我按摩的頻率相當高。這家按摩店提供的集點卡,我相當有信心地能夠集滿十次按摩,換一次免費按摩。這是我在台灣集任何泡沫紅茶點數都未曾有完成過的信心和記錄。 按摩是最能夠理直氣壯地發呆的好時機。我是很能忍受,甚至相當享受靜默的氣氛,我不必要,有時也不太想要和按摩師說話,只想躺在床上閉著眼睛胡思亂想。我在想一個小時一百二十泰銖的按摩,如果還要扣掉水電、場地成本,一個按摩師在一個小時內能夠賺到多少錢?而且客人也不會接二連三地來,就算一天待在店裡面八個小時,而不見得會有八個小時的實質工作時間。按摩店的老闆是不是也要抽成?胡思亂想一通之後,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台灣各大學院校在不同的單位都有工讀生的需求,這些工讀生通常沒有什麼專長,只是坐領乾薪,偶爾跑跑腿、印印文件、掃掃地。相較於這些擁有一技在身的按摩師,他們不是一個小時都閒著的,而是一刻不停地為你按摩。為你帶來身心靈上的愉悅。台灣的工讀生們何德何能領比泰國的按摩師更高的薪水? 如果我是生在泰國這樣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我是否也會心甘情願地做屬於我階級的工作?就這麼胡思亂想,一個小時的按摩就結束了!

泰國的母親節快樂:沙沒沙空、沙沒宋干一日遊

  泰國的母親節和皇后的生日是同一樣,今年正好遇到星期日,所以星期一又補假一天。為了歡慶母親節,我們一行人和王律成的媽媽出遊。名義是陪媽媽出遊,實際是還是王律成的媽媽在照顧大家。我們去了沙沒沙空(Samut Sakorn)和沙沒宋干(Samut Songkram)玩。我們在一個潮間帶用餐,那個是海水會漲退潮的地方,水一漲上來,用餐的亭子下方就是海水。我們去的時候,雖然正值漲潮的時候,不過還是不到會淹到亭子下方的地步。在母親節這個日子去餐廳,真是找罪受,人山人海,餐廳佔地大,但人手就只有幾個,我們還得自己拿菜單、找位置、端菜。不過,我們總能自己找到樂趣,我們沿著石頭堆出來的海堤,去找不斷延伸的水泥橋;我們找到樹枝和塑膠繩在潮間帶上釣螃蟹。偌大的餐廳就只用兩個飯鍋在煮飯。吃得不過癮,飯後再來個冰淇淋。再驅車前往沙沒宋干的市場。 沙沒宋干也有個瀕海市場。我們買了一盒烤干貝,一盒一百塊,吃得好不過癮;還買了蝦子的弟弟,用泰語叫,音如「摃」,但我實在不知道怎麼用華語來稱呼這個「摃」,肉非常少,又很不方便食用。它像蝦,但是外表都是刺。用大量的蒜頭去烤,大概是要去腥味。 說是一個帶媽媽出遊的母親節,但仍然是王律成的媽媽在照顧大家。到餐廳還要媽媽擔心有沒有座位;媽媽也照顧兩個姪子,擔心他們沒吃飽、發生意外;我買了「摃」要和大家一起吃,結果這個沒有人吃過的「摃」,王律成媽媽吃最多,還是要由媽媽才能解決大家不吃的東西。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總是擔心小孩吃不飽、穿不暖。母親照顧小孩是沒有假期的,不過小孩子慶祝母親節一年只有一天,感恩母親不應該只是在母親節,應該做一個不讓媽媽擔心的小孩,讓媽媽天天都過母親節。

曼谷的都市體驗:塞車

  直到這次在法政大學讀書,我才稍稍體會在都市生活的不方便。白天可以游泳;出門就有超市、大賣場、市場;晚上還可以去夜店;有方便的大眾運輸系統,等車不用超過十五分鐘。以上都是住在都市的方便。但有這麼一個理由,就足夠讓人想遠離都市,它就是「塞車」。我住在曼谷的母親河召披耶河的西岸,東岸則是曼谷皇宮及其它主要都市區,法政大學也在召披耶河的東岸,因此每次要上學,我就得到東岸去。從我家(西岸)到東岸有一些方法:BRT是曼谷公車系統,不同於一般公車,它有專屬的車道;BTS還要延伸兩站才會到我家,所以目前這不列入考慮;搭一般公車的路線就多元了,可以先搭摩托車再轉公車,還可以轉搭渡河船,再搭配走路等等。總之,往返召披耶河兩岸之間的交通是多元而且廉價的,這都仍是屬於都市所提供的方便。 但是,不論如何只要在上下班尖鋒時刻上路,塞在車陣中,就是不方便。對我而言,在曼谷塞車的生活經驗,是其它地方,包括台北或其它亞洲都很少經驗的,頂多一兩天,算是屬於旅遊型的經驗,但天天塞車成為常態,你會厭倦這樣的經驗,進而嚮往過去在非都市那樣雖然等車等很久,但至少不會被困在車上(因為在車上玩平板電腦,我覺得眼睛更累)。 塞車真是可以讓人逃離都市的最大原因。

我聽《利用『觀光行銷』來吸引觀光客》

  今天是第一天在法政大學上課,上的是「東南亞的觀光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in South East Asia)。一開始上課,老師大概花了十幾分鐘和同學們討論期末旅行的時間。碰巧這週是專題研討,老師邀請了學長助教進行講題為「利用『觀光行銷』來吸引觀光客」(Attract Tourists with “TOURISM MARKETING”)。下面簡單摘要:何謂「觀光行銷」(Tourism Marketing)?觀光,是「旅行」+「休閒」,是一個找快樂的過程;行銷,即市場,即有買方,有賣方,交易的東西可能是商品,可能服務。如此,將「觀光」和「行銷」拼起來,對於「觀光行銷」應該就八九不離十了! 行銷或者市場,從商品開始演變的。一開始,人們生產出多的東西,而後能夠到市場去交換。接著,人們使用各式銷售技巧讓商品順利售出。最後,就是依照顧客要求,量身打造其會購買的商品。行銷學裡頭的4P, 同樣能夠被應用到觀光中,4P就是產品(product)、產地(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其中,在觀光行銷中,產品和產品彼此關連,因為當我們在行銷一個產地或地方(place)時,這個地方也就成為產品(product)了。它可以是實體貨品,也可以是服務或想法,這些構成值得親身經歷的體驗,自然就會有人到訪了。例如:到寺廟去,聞到香、燭,就是一種體驗;到瀑布去,體會一種沁涼的快感,絕對是和在家裡洗冷水澡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這些地方分為幾類:有趣的建築(新加坡的魚尾獅、馬來西亞的雙子星大廈)、歷史古蹟(馬來西亞的麻六甲、柬埔寨的吳哥窟)、文化設施(新加坡的金榴槤國家劇院)、宗教場所(馬來西亞的粉紅清真寺、菲律賓的教堂)、特殊街區(越南的36行)、公共廣場(泰國的皇家田)、散步路線(緬甸的烏本U Bein橋)、自然山河海(越南的下龍灣、汶萊的象鼻猴)、紀念碑(寮國的凱璇門)或交通運輸系統(泰國的嘟嘟車)。另外,在特殊時節的節慶活動,也是可以作為行銷產品的成份。 關於觀光產品的分析,可以分為核心產品、支持性產品、生活性產品。核心產品包括:觀光景觀、文化(和非營利)景觀、歷史遺址(或紀念碑)、娛樂設施、運動設施、購物;支持性產品包括:紀念品和套裝旅遊、餐廳、住宿、交通、其它;生活性產品則包括:街道(人行步道)、非物質遺產、指標、建築、商站、安全、人員、公園和路徑。 觀光客行為的分析來自幾個因素,可由社會性、技術性、經濟性、生態性和政治性等因素來看。這些因素的分析有些以群體、文化圈為單位、有些以國家為單位。 講者先印製投影片給大家,而且泰文和英文常常有參照,所以上起課來不敢說百分之百吸收,但七八成也是沒有問題的。

我的3G行動上網人生

  手機上的3G服務,我已經啟動好幾天了,但是今天才算是真正開始使用。怎麼說呢?請待我娓娓道來。我使用的服務是預付一個月799泰銖(含稅之後是849泰銖),30天3G吃到飽的方案。我在台灣沒有用過3G行動上網服務,所以我也無法體會使用3G網路合理的速度為何?加上這幾天,我的房東王律房到寮國玩去了!所以我也沒有人可以諮詢。所以,一開始3G上網的幾天,我相當怨嘆這個無法使用實體線路的龜速網路,龜速就算了,遇到尖鋒時刻,能不能連上又是另一個問題。這樣斷斷續續的龜速網路,我連收個信都有困難,更甭提上youtube看文茜的世界週報了!這樣子的生活過了幾天,而且還是在一邊生病中渡過。 直到今天早上,我的貴人回來了!(其實,他昨天晚上就回來了!只是我早早就睡死了!)他借給我一個能夠使用3G上網的手機,我將這個手機發揮到極致,我將我的SIM卡放進去後,透過3G訊號再分享出WiFi的訊號,讓我那不能使用SIM卡、3G的平板電腦也可以使用WiFi訊號。 依照目前的網路配置,我原先能夠上網的設備是筆記型電腦(Ubuntu,使用實體網路線)和平板電腦(安卓,使用WiFi);轉換成,透過王律成借我的手機(安卓,使用3G上網,並分享出WiFi)和平板電腦(安卓,使用來自3G分享的WiFi)。這樣的轉變,深深影響著我的工作,畢竟我還是習慣使用筆記型電腦工作。不過,交換學生的日子應該擁有比過去多一點點放假的權利,所以我也要慢慢將「辦公模式」轉為「邊渡假邊學習模式」,輕輕鬆鬆地進入「行動上網」的時代。 我在公車上思考,我是否已經成為那個長江後浪推前浪,死在沙灘上的前浪?我總以為「行動上網」並不是適合我的生活。在台灣,我上網的時間就是在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前面,使用平板電腦是微乎極微,甚至沒有上網也沒關係的。(我用我的平板電腦看電子書的時間,應該是多於上網。)你會發現,我花很多時間在有網路的桌電或筆電,因為這對我而言是最具生產力的組合。有著網路的安全感,你可以在天外飛來一筆的困惑或新點子時,馬上google一下;在文茜的世界週報播出後,或硬是被推出的新聞中,在第一時間掌握也是另一種安全感,前提是我有一些固定且可信賴的來源,而且這就是要必須坐在電腦前面慢慢吸收;還有一種要讓大家找得到的安全感,透過在臉書發訊息就是一種讓人知道你存在的安全感,但我不僅僅於此,有時候在收到別人的訊息、信件後,在最快時間回應就會有一種安全感,除了這個時效性外,準確性也很重要,所以標點符號也不可少,因為這是為了正確也表達語氣和情感(當然比起面對面聊天或講電話,這還是無法完全精準的表達語氣和情感);我還訂閱了世界各國電台的播客(Podcast),只要打開程式,一有更新的源頭,檔案就一直推到你的電腦裡,不需要很大的頻寬,但起碼是一般付費有線網路最低的頻寬。我簡單地結論一下,網路和電腦的組合對我的重要性:一、在習慣的工作環境(電腦)下可以解決問題(網路);二、可以在習慣的環境(電腦)下看到最新的消息(網路);三、使用習慣的輸入方法(電腦)散佈、回應及等候來自眾親友的訊息(網路);四、使用習慣的環境(電腦)接受世界各地的電台音訊(網路)。這似乎是長久以來的「習慣」,也似乎是我這前浪註定要死在沙灘上的致命傷。因為有這樣的習慣,「行動網路」是無法滿足我這樣的習慣,所以我也一直沒有進入行動網路一群。 不過,種種條件不具足的情況下,我似乎也要強迫自己將工作模式轉為休閒模式。從今天起,就開始享受「行動上網」的新生活。行動上網有一些特色,它具有隨時隨地解決問題的功能(但是怎麼樣讓手機或平板電腦知道你的問題還是不有賴於輸入方法,語音搜尋當然也是一個選項);它也具有取得最新消息的功能(但是在頻寬不足的時候,斷斷續續地看視訊,倒不如不看);它也具有和親友聯絡的功能(聯絡的方式有兩種,文字和影音,前者靠輸入方法,後者就靠頻寬);它也可以接受許多音訊(在泰國公車上聽到台灣電台廣播,我想這是行動上網唯一能夠讓我想要改進「舊習慣」的地方)。 很多人會覺得我很奇怪。習慣行動上網的人會認為我是老古板,不會與時俱進;對網路沒有什麼依賴性的人又覺得我是網路成癮。但我認為「電腦加網路」是一個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它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