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世界與人生的旅遊

斯洛維尼亞的歷史與記憶:解構共產主義遺產

本文摘要了斯洛維尼亞自1990年以來,歷史和記憶政治的衝突情況。斯洛維尼亞的獨立與南斯拉夫解體被視為斯洛維尼亞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文章指出,儘管斯洛維尼亞在南斯拉夫聯邦內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經濟和政治自主權,但斯洛維尼亞人從未有過獨立的國家,直到1991年才實現獨立。文章進一步討論了斯洛維尼亞從南斯拉夫聯邦中獨立出來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公眾輿論的變化。獨立後,斯洛維尼亞面臨內外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和克羅地亞以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衝突加劇,斯洛維尼亞政治和公眾普遍認為,斷絕與南斯拉夫其他部分的所有聯繫是不可避免的。 斯洛維尼亞獨立前後的差異 斯洛維尼亞在南斯拉夫聯邦內部以及獨立後的情況呈現顯著差異: 總的來說,斯洛維尼亞從南斯拉夫的一個共和國轉變為一個獨立國家,標誌著從一個在較大聯邦框架內擁有限制性自主權的地位,到擁有完全主權和國際地位的轉變。這一轉變伴隨著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制度的全面重建和新的國際關係的建立。 斯洛維尼亞和鄰近國家的關係 該文還探討了斯洛維尼亞如何處理與前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國的關係,特別是與克羅地亞的關係,以及如何努力成為歐洲和美國在前南斯拉夫地區事務上的專家。然而,儘管斯洛維尼亞努力在國際上建立這樣的聲譽,但國內對於南斯拉夫解體和斯洛維尼亞在聯邦內地位的看法仍然是片面的。 此外,文章討論了斯洛維尼亞內部關於南斯拉夫共產主義和二戰期間及其後事件的分歧,以及如何在多黨制恢復後對這段歷史進行辯論和審視。斯洛維尼亞的公眾和政治圈對於如何評價共產主義過去和抵抗運動持有不同看法,並且對於大戰後的屠殺和暴力行為的處理方式表示批評。 總的來說,文章揭示了斯洛維尼亞在處理其歷史記憶和政治身份方面的複雜性,尤其是與其南斯拉夫遺產的關聯以及該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轉變。此外,斯洛維尼亞的歷史學界如何評價國家的歷史,特別是對於二戰和共產主義時期的不同解釋,也顯示了學術和政治間的緊張關係。 斯洛維尼亞內部關於南斯拉夫共產主義和二戰期間及其後事件的分歧 斯洛維尼亞內部關於南斯拉夫共產主義和二戰期間及其後事件的分歧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多黨制恢復後的歷史辯論與審視 隨著斯洛維尼亞在1990年恢復多黨制,對於這段歷史的辯論和審視開始公開化和制度化。多黨制恢復後,斯洛維尼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然而,儘管採取了上述措施,關於這段歷史的評價和記憶在斯洛維尼亞仍然是極具爭議和分歧的主題,反映了斯洛維尼亞社會內部對於過去的不同記憶和詮釋。 Vodopivec, P. (2015). The Conflicting Politics of History and Memory in Slovenia since 1990. Slovene Studies, 37(1-2), 45-66.

去印尼的車行換機油

印尼的車行不只換機油,還提供一個辦公、休息的空間。 正如汽車行駛一段時間後,需要保養、換機油一樣,人在工作一段期間後也需要適時的休息、充電。 為什麼汽車要換機油? 汽車引擎運作時,活塞和缸壁會相互摩擦,產生高溫和高壓力,這樣的摩擦會導致引擎內部的摩擦部件磨損和熱度,產生摩擦產生的熱量和燃燒所產生的污染物也會進入機油系統中,這些因素會導致機油逐漸變質和污濁,影響到潤滑效果和冷卻效能,進而影響引擎的性能和壽命。 因此,汽車需要定期更換機油,以清除積累在機油中的污染物和碎屑,並保持機油的潤滑性和冷卻效能,以確保引擎的正常運轉和延長其壽命。換油的頻率會因車輛使用的情況和製造商的建議而有所不同。 就像引擎運轉時產生的摩擦和熱量會影響機油的品質和性能一樣,人在工作時也會產生一些因素,例如壓力、疲勞、缺乏休息和營養等,這些因素會影響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就像引擎需要定期更換機油以保持其性能和壽命一樣,人也需要定期休息和放鬆身心,以恢復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保持工作的效率和品質。如果人在固定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而不進行休息和調整,就像機油變質和污濁一樣,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也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健康問題和工作失誤。因此,與換機油一樣,人也需要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態,並定期進行休息和調整,以確保長期的健康和工作表現。 在印尼的車行,除了提供換機油、檢查的服務外,它也提供休息、辦公的空間。這週慈育大學的期中考試第一週,老師們陸陸續續都拿到了學生作答後的考卷。為了不擔誤在印尼的車行,除了提供換機油、檢查的服務外,它也提供休息、辦公的空間。這週慈育大學的期中考試第一週,老師們陸陸續續都拿到了學生作答後的考卷。為了不擔誤繳交成績的時間,學校的老師即使在保養車子,都不忘批改學生考卷。也提醒各位老師,長時間工作,人也要吃點心、換機油,才能保持動力、發長遠心。繳交成績的時間,學校的老師即使在保養車子,都不忘批改學生考卷。也提醒各位老師,長時間工作,人也要吃點心、換機油,才能保持動力、發長遠心。

新冠疫苗打起來:世界各地對於打疫苗的衛教宣傳工作(新加坡、四川、美國以及其它地區)

世界各地都在打疫苗,但是也有人害怕打針或疫苗的副作用而不敢打。各地政府和名人站出來鼓勵大家都去打疫苗,應該是第一次全世界都在對相同主題所進行的超大型衛生教育。  美國 美國歌手桃莉·麗貝卡·巴頓(Dolly Parton )把自己的歌《Jolene》改編,鼓勵大家打疫苗,不要當懦夫。  《Jolene》原曲: 《Jolene》即興改編: 新加坡 新加坡的Uncle Phua(鬼馬家族)在這次新冠病毒期間有一系列的衛教影片,最新的影片也是鼓勵大家打疫苗的Rap。 《Singapore Be Steady!》初期衛教: 《Gurmit Singh Get Serious on COVID-19》用一個嚇人的標題: 《Singapore Be Steady!》鼓勵打疫苗: 中國  鼓勵打疫苗,不忘置入大家朝思暮想(!?)的中國製造疫苗,也是用Rap: 台灣 基本款的衛教影片: 其它 紐西蘭、英國、美國會更多其它國家的衛教宣傳可以看這裡:    

將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實踐於華語短期班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是一平衡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取徑,透過標的語作為媒介,使內容和語言可以同時被學習。馬來西亞的教育中,使用英語學習數學和科學就是這樣子取徑的例子。 躬逢其盛,在台灣推行「新南向政策」的時候,我參加了由台灣的學校在泰國辦理的華語短期班。這個華語短期班歷時五天,由來自台灣的老師對泰國學習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進行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以及台灣美食烹飪。台灣美食烹飪和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兩項課程的老師,在台灣就是相對應專業的老師,在CLIL裡頭,就是學科的老師(內容)。而其餘課程,包括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則是由語言老師負責(語言)。 台灣的文化與社會課程中,負責的老師邀請精通華語和泰語的泰國人協助課程的進行,以確保學生可以獲取相對應的內容。 我負責其餘課程,剛接觸CLIL的我,正好有個能夠提槍上陣的機會,我怎麼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CLIL之所以不被人們所使用,可能和它的要求較苛有關,教師必須同時熟悉「語言」和「內容」兩個部分才行。對於我,作為一個語言教師而言,我可能是兩個都不熟悉。我不喜歡高高在上,好為人師的樣子,所以我不喜歡當一個語言老師(我可能不熟悉「語言」)。雖然我是一個佛教徒,但是我不一定了解台灣佛教的發展(我也可能不熟悉「內容」)。然而,我是華語文教學系的博士生,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就是我應該熟悉的內容,如果這都不熟悉那就不要畢業了(這個「內容」我可能熟悉)! 其它的老師還有不少同學認為我講話太快了,有些內容即便是母語者也需要花力氣才能理解。最後一堂課結束後,在回辦公室的路上,正巧遇到一個參加課程的同學,我問她:「剛剛上課可以嗎?」,她也如同其它人的回答說:「老師講話很快。」,但她又接著說:「可是我知道老師的意思。」這不讓人覺得很興奮嗎?不過,我想這可能只限於參加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那門課的學生,因為那堂課的同學參與討論也比較積極(也有可能是那堂課的同學第一次參加我的課,有一點兒新鮮感)。參加台灣佛教的發展那堂課的同學,我還真不知道他們的反應是怎麼樣,原因眾多:一、這群同學就是我每週固定會碰面六個小時的同學;二、台灣佛教的發展不是我熟悉的內容,所以我就會更緊張,語速就會更快(內容);三、沒有安排任何討論的環節,老師們列席,同學們聽我講,我也耍不了寶。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單獨由語言老師來負責學科內容,要撐起CLIL的取徑應該是很不容易的。至於學科老師,對於這樣子的學習有什麼評價,目前尚沒有機會得知。 將「語言」和「內容」放在一起學習,肯定要花更多的時間;不過,也因為「語言」和「內容」是放在一起學習,老師應該兩邊都照顧到,如果只有「語言」而沒有「內容」,那語言就變成考試的學科;如果只有「內容」沒有「語言」,學生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內容,只是老師自說自話。因此,我們也不必要求所有學生對於「語言」和「內容」的學習是一致的,有些人學到語言多一些,有些人學到內容多一些,這不是老師單方面能夠決定的。

泰國怎麼確保高等教育的品質是持續進步?系所評鑑可能是方法

今年(2017年),教育部宣布未來大學的系所評鑑,往停辦的方向規劃,讓系所評鑑從「依法辦理」到「依需要辦理」,系所評鑑可能不再由教育部發起,而是由大學自主決定是不是進行。對於我這樣的無名小卒,是很少有機會能夠體會系所評鑑的,頂多也就是在系所要參加評鑑的時候,擔任臨時工讀生,幫忙整理文件。大概可以片面從老師們、助教們的口中體會到,這是需要很多紙上功夫的工作。當系所評鑑變成文件的準備,那就很容易流於形式。我有幸在泰國擔任華語老師的時候,參與了一次泰國的系所評鑑,我才知道系所評鑑對於大學而言是多麼重要的過程。系所評鑑在泰國叫「檢查QA」,Q應該是Quality,A可能是Accreditation、Assessment或Assurance,我沒去問,反正「檢查QA」就是系所評鑑。我無法也沒有能力參與文件的準備,但是我想總是會有一些項目,例如:教師的論文發表、學生的就業表現…等。這個當然必須很細心的準備。但是,這並不是全貌。大多數人對於系所評鑑的印象應該也就是這個部分。 在泰國的系所評鑑有一個環節是由評鑑委員向僱用畢業生的企業主和在學生進行訪談。敝校是以建教合作聞名的大學,所有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會到三個不同的企業進行實習。評鑑委員向企業主訪談的時候,有幾個系上的老師也坐著旁聽。企業主認為如果到該公司實習的學生是三、四年級的,華語能力就足以應付來自華語圈的遊客;但是如果是一、二年級的,能力上可能不夠。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評價就是,企業主認為學生的「泰語」能力要加強。 系所評鑑的功能不只是在使系所進步,它也可以讓企業知道系所為了讓學生可以進入職場的困難和為此所做的努力。評鑑委員問企業主說:「有那麼多學生到貴單位實習,那現在在貴單位工作的有幾位?」。企業主回答:「一位都沒有。」評鑑委員開玩笑地說:「是不是薪水太少?假期太少?」一方面,學校要為進入職場的學生做好最好的準備;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提出能夠吸引人才的環境。如果評鑑委員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沒有學生、沒有老師一起旁聽的話,可能效果就不會那麼好。我想這也是系所評鑑之所以對於學校、對於社會能夠起作用的地方。 評鑑委員也要問問在學生在系上學習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老師該不該旁聽呢?認為不該旁聽的一派的思維是這樣的:如果老師在場,學生有所顧忌而不敢說出心裡的想法;認為可以旁聽的思維(評鑑委員主席)可能是這樣:學生講的,老師聽了可以反省、檢討、改進,這也促進兩造的交流。每個老師各有考量,我是遵從評鑑委員的說法,就繼續旁聽了。學生代表一個來自高年級,一個是低年級,這樣也可以對比出兩個在學習上的改變。來自高年級的代表,已經去過中國留學一年,其認為在中國的語法教學很紮實,也建議學校可以在更低年級的時候加強語法的教學,而且在中國的時候發現同學們對於自己的華語不太有信心。不論來自高年級或低年級的學生代表都認為,課程學習的內容太多。有些問題,評鑑委員會先代為回應,例如針對課程內容太多,委員先反問學生:「如果課程內容太多,老師上課只上80%,剩下20%自己回家預習,然後下一次上課再利用15分鐘把前一次的20%快速地復習,你覺得如何?」接著,委員再問當場的老師因應課程內容太多的作法為何。「課程內容太多」幾乎是每一年評鑑都會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學生並沒有因為老師在場而有所顧忌,評鑑委員給學生創造一個很舒服、很願意談話的氛圍。 學生離開之後,所有老師通通回到會議室,聆聽這次系務評鑑的結果。我認為評鑑委員在整個評鑑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評鑑委員並不是企業主說什麼、在學生說什通通全盤接收。評鑑委員會站在為社會公益、教育的角度上,也讓企業主知道學校、學生的難處。當然,評鑑委員肯定是個教育家,與其說訪談學生,不如說和學生交流。學生當然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但是評鑑委員也會提供方法、看法和學生交換。不論評鑑委員對企業主或學生,這都不是單向的獲取資訊,這是雙向的交流互動。系所評鑑的結果會寫到報告書,同時委員也當場宣佈給所有老師。評鑑委員也不過分干涉教學安排,比方說學生認為應該把語法放到低年級就教,但評鑑委員並不會把這個放到報告書上。我認為有兩種解釋:一、這個評鑑委員知道這個學生是從國小就開始學習華語,表現相對優異,這個並不一定能夠代表所有學生的表現;二、這個評鑑委員是外語教育的專家,從翻譯教學到溝通教學都已經轉向那麼多年了,先教語法不是主流。 我所記錄下來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關於「外人怎麼看這個學校?」、「家長怎麼看待這個學校?」「就讀後有什麼改變?」…等問題,透過評鑑委員、企業主或在學生的回答,都可以讓系所越來越進步。如果未來系所評鑑不是依法辦理,而是依需要辦理,可能只有想要進步的學校才會辦理系所評鑑吧! 知道嗎?以前泰國曾經參訪過台灣的評鑑中心。雖然不太清楚台灣的系所評鑑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對於泰國的系所評鑑大概是可以知道一點點皮毛了。

參加「2017年華文教育名師巡講」泰國場次有感:一統天下到百花齊放

「考試」可能是中國人相當迷信的實用之一。它的實用在於可以很有效率地從茫茫人海中,找出有能力的人材;它的迷信在於茫茫人海中的人們認為考試可以用來作為佐證自己能力的證據。在考試盛行的地區,人們不擅於提出問題,但是追求答案。取得答案的過程通常不需要理性地推演,只要有一個權威機構發佈就可以了,簡稱「標準答案」。對於語言學習,人們也常常追求權威機構。學習英語想參加英語考試時,你會選擇「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的全民英檢?還是美國ETS機構的托福、多益?學習泰語想參加泰語考試時,你會選擇「台灣泰國文化暨語言交流協會」的泰語檢定?還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泰語能力檢定?學習漢語或華語,想參加漢語考試時你會選擇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的漢語水平考試?還是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的華語文能力測驗?一個最容易判斷的標準就是主辦考試的機構所在的位置是不是在標的語的來源地,簡單地說,就是給你出考卷的人是不是母語者。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因為對於考試的迷信、對於母語者的迷信,我們認為有一個可以一統天下的「第二語言」,而忽略了「第二語言」百花齊放的可能性。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全球化的發展較早,所以比較容易看到英語百花齊放的樣貌,大多數的人都同意學習英語如果只能聽懂美國人的英語,那就還能更進一步,去聽聽英國人的英語、澳洲人的英語、印度人的英語、新加坡人的英語。因為認識這樣的多樣性,所以自己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有一份自信說我講的是台灣人的英語或中國人的英語。但是這個有自信的台灣英語或中式英語,偶爾會被「考試」或「母語者」的陰影給籠罩,我們那個追求標準答案的小鬼讓我們失去自信。能夠讓英語紅紅火火的應該不會是一統天下的大英帝國,各地的英語百花齊放,才是現在看到英語風行於世界的模樣。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又是如何?清朝乾隆年間,東印度公司一個叫洪仁輝的英國人,因不滿地方官員勒索告御狀,乾隆氣得直哆嗦。於是,洪仁輝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罪名是:擅自學習漢字漢語。洪仁輝事件后,清廷感到必須加強對外夷的管理與防范。兩廣總督李侍堯在奏文中將事件原因歸結:「細察根源,縱由內地奸民教唆引誘,行商通事不加管束稽查所致。查夷人遠處海外,本與中國語言不同,向之來廣貿販,唯藉諳曉夷語之行商通事為之交易,近如夷商洪仁輝於內地土音官話,無不通曉,甚至漢文字義,亦能明晰,此夷商中如洪仁輝之通曉語文言義者,亦尚有數人,設非漢奸潛滋教誘,何能熟悉?如奸民劉亞扁始則教授夷人讀書,圖謀財物,繼則主謀唆訟,代作控辭,由此類推,將無在不可以勾結教誘,實於地方大有關系。」一統天下是中國很熟悉的概念,秦朝的書同文、車同軌就是最好的例子。外國人能夠通曉漢語,肯定也是中國人教授所致。歷史無法重演,如果乾隆那時候,在洪仁輝告御狀後,開始打貪反腐、鼓勵來華貿易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現在世界的政治版圖會不會不一樣?世界第二語言的景象又會是怎麼樣? 現在世界著名推廣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機構「孔子學院總部」,孔子學院被國家漢辦所指導,國家漢辦又直隸於教育部,於2004年11月21日在韓國首爾成立全球首家孔子學院。透過「考試」(HSK)或「母語者」(志願者)到世界各國教授漢語的孔子學院,是對外漢語的權威機構。 另外一個沒那麼有名,但同樣致力於海外華文教育的的「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其主管單位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也在同一年2004年成立。我參加了由其主辦「2017年華文教育名師巡講」泰國場次的培訓,它展現了百花齊放的可能性。這個培訓的課程內容包含:繪本閱讀、古詩教學、團隊心理輔導、口語交際以及臉譜,由中山市石歧中心小學的教育團隊負責,校長和來自該校的優秀教師組成團隊完成巡講任務。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自曼谷各級學校的華語老師。這些華語老師,有一些是泰國本地的老師,也有一些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的老師。你可能會懷疑道:「這是把在大陸對母語者的教育課程原封不動地搬到海外!」。然而,如果你有抱著一點點多元文化的期待,你就會相信這些原汁原味的課程,在不同的土壤下會有百花齊放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老師會受到這些課程有所啟發。柬埔寨的華語、泰國的華語、汶萊的華語才有變成全球華語的可能性。 我在造訪泰國正大管理學院的期間,有許多台灣的大學生到這裡實習。這一年,有兩個實習生雖然在台灣讀大學,但並非來自我們傳統上認為的華語的來源地(台灣或中國大陸),他們分別來自馬來西亞和香港。即便對於華語母語者的我來說,聽懂香港人講華語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但是,正大管理學院的泰籍老師黃偉榮卻認為學習華語的學生不可能只會遇到沒有方言口音的華語,因此聽香港人講華語也相當重要。在華語外圈的泰籍老師,看到華語內圈語言的多樣性;在華語內圈的華語老師們,是否也看到華語外圈華語的多樣性?

到曼谷租公寓,要備齊哪些生活必需品?到Big C去淘寶。

你可以說我住在曼谷,但準確地說,我是住曼谷北邊的暖武里省(นนทบุรี,Nonthaburi)的巴革區/縣(ปากเกร็ด,Pak Kret)的文建路上(ถนนแจ้งวัฒนะ,Chaeng Watthana Road)的小區裡頭的公寓。我住的公寓叫Diamond Place,每個月的租金是5500元,若需要冰箱和電視可另外租(月租500元),枕頭、床單什麼都沒有,僅有床墊、書桌、梳妝台、鏡子、櫃子。 因為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我需要自己去買齊這些東西,幾乎所有東西都在Big C買的,都是最便宜的東西… 這是去一趟Big C之後買的東西,共699.25元,除了一些讓我空盪盪的房間多一點舒適感的東西外,我也買了一餅乾和豆漿準備來過午不食了!  從浴室出來的時候,腳溼溼的,所以我需要一個腳踏墊。原價129元,特價只要34元。 睡了兩天沒有枕頭的覺,枕巾79元。  我對睡眠品質的要求很高,我不能買最便宜的枕頭(64元),我買了第二便宜的枕頭89元。我好想買乳膠枕頭,才399元。  水門市場路邊買的羅勇涼被,原價300元,特價250元。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專題研討」修習秘笈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修業規則中規定,取得碩士學位有六個條件,其一是:必修兩學年「專題研討」(零學分)。「專題研討」課程包括:演講、座談會、研究生論文提綱口試、研究生論文學位口試、研究生論文進度報告等。實質上,參加演講、座談會、研究生論文提綱口試、研究生論文學位口試、研究生論文進度報告是相當容易達成的任務;形式上,你必須在兩學年,四學期開學的時候選課,「專題研討(1)」、「專題研討(2)」、「專題研討(3)」、「專題研討(4)」。其中,「專題研討(1)」、「專題研討(3)」在上學期開設;「專題研討(2)」、「專題研討(4)」在下學期開設。所以,如果在學註冊的學期如果是兩個上學期、兩個下學期,那你就可以在四個學期分別完成專題研討的課程。但是,如果你在學註冊的學期是三個上學期、一個下學期,或者一個上學期、三個下學期,如此,你將可能面臨可以完成實質上的要求,但無法滿足形式上的要求的考驗。 為此,你可以向東南亞研究所申請,讓你利用其它已經取得或即將取得的學分進行折抵。所以,這有兩個前提:一、你必須是在學,即進行折抵的學期你必須註冊、繳學費;二、你必須有除了畢業所需之學分外,額外修習的學分。倘若你是在學,而且你有畢業所需以外的學分的話,你便可以向東南亞研究所申請學分折抵。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

  到泰國交換學生期間,接受來自教育部「學海飛颺」計劃補助,所以回到台灣之後,必須繳交報告。該報告存在既有的篇章範例,所以只要將內容按篇章填上去就可以了。為了讓報告有更大的效用,所以我將文章集結如下,依章節編排如下:準備篇 申請交換學生 泰國學生簽證 經費補助 學業篇 選課 學習成效 社團篇 校內社團 校外社團 日常生活篇 文化交流篇 同學 同學之外 建議篇 費用篇 其它 此外,若你對《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以外,平日的雜記或遊記感興趣的話,你也可以在「泰國交換學生」這個標籤下,找到所有相關的文章。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費用篇

  參加交換學生計畫會有許多花費,馬上能夠從腦海搜尋出來的就包括簽證費用、機票費用和學費。如果辦學生簽證是2200台幣,但是我在不同地方辦旅遊簽證,分別是在台北是1100台幣,在檳城是100零吉以及在仰光是40美元。而往返泰國的機票,包括去程宿霧航空7137台幣,返程馬來西亞航空181.9歐元和改機票費用10英磅。由於我不需要繳法政大學的學費,所以我需要繳交暨南大學的學費9975台幣。其餘的就是在泰國學習、生活的支出了!在曼谷租房子,相較於台北是很便宜,而且品質相對好的。一個月5000泰銖,並要求兩個月的押金,每個月的水電費另計,約莫一千元,所以五個月的交換計劃中,住宿費大約就是30000泰銖。 在泰國吃飯選擇很多,路邊有一個15泰銖的粽子,也有在超級市場一個50泰銖的粽子;有半露天的吃到飽火鍋,一個人頭150泰銖,也有日式連鎖火鍋一個人頭350泰銖。加上一些零食、飲料、水果,平均一天用在吃的花費約莫200泰銖,一個月6000泰銖,五個月也差不多30000泰銖。 交通也是另一筆開銷,搭公車有時候免費,有時候18泰銖;搭空鐵15塊泰銖起跳;搭地鐵19塊泰銖起跳。一整天的交通費約莫100元,一個月3000泰銖,五個月15000泰銖。然而,我不能總是在曼谷活動,有幾次較長途的巴士大概介於600到1000泰銖,還有一次到緬甸去迎接歐巴馬的機票是5000泰銖。五個月花在交通的費用上,差不多是25000泰銖。 其它,也有一些屬於旅遊或作善事的支出。 學海飛颺的補助是105000台幣,支付交換學生計劃開支和日常生活開支為113000泰銖,若以台幣和泰銖為一比一計算的話,除了來自學海飛颺的補助之外,支應交換學生計劃的,自己也必須準備一些些費用。當然旅遊和作善事的支出再加上去的話,肯定就不是學海飛颺補助能夠涵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