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個人觀點與評論

如何引起學生閱讀的樂趣?

 學習閱讀,首先要學習字彙,學字彙則從聽讀開始。所以多講、多念華語給華語學習者聽,就是給學生最好的讀物。利用戲劇、動畫也可以了解故事,並學會許多詞彙,倘若影幕上出現的漢字,他都學會了,也認識這些漢字了。學會許多的字、詞彙,及認識漢字,是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教材的來源可以是生活照片、共同經歷的故事、自己創作或與學生共同創作的文章。教學生認識生詞,是先教整體再教個體,學生了解整篇文章之後,再抽出其生詞來教導學習,學生才能推衛生詞之意義。這種先「綜合」再「分析」的方法,孩子最能接受,我們要用這種方法,教孩子學會許多的生字生詞。   此外,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是相當重要。讓學生自動去閱讀,並達到「利用舊經驗學習新語文;利用熟語文學習新知識」,這必須先引起學生閱讀的樂趣。胡鍊輝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閱讀教學研究〉中提出了二十一種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包括:   拋磚引玉:老師介紹學生一個故事書報,到高潮時打住,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去閱讀。   刺激引誘:利用生動、刺激的詞句或插圖。   感染法:老師獨自在樹下或教室裡看書,等學生接近後,再把書給學生。   能力競賽:考問學生閱讀過的書報,並記錄成績公布於教室。   遊戲化法:將閱讀材料遊戲化。   和說話課結合:讓學生上台說話,其來源為所閱讀書報。   和作文課結合:讓閱讀書報作為作文之材料。   和美術課結合:依據閱讀書報,畫出圖畫。   出刊壁報:讓學生以出刊壁報為目的,搜集資料並閱讀。   廣播:一方面督促學生閱讀書報,一方面給學生練習說話。   舉行說故事比賽:於班級內舉行說故事比賽,使參加的學生普化,以督促每位學生閱讀。   讀書小組:指導學生成立讀書小組,教師列席指導。   聽讀法:將有趣的書報讀給學生聽,並將讀過的故事掛在教室後面。   使用工具書的指導: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解決閱讀上的困難。   指導欣賞插圖及圖表:插圖本身有藝術、神秘、興趣性,圖表則有顯明的比較概念。   利用課內所未解決的問題,以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   介紹的讀物符合「文字合程度,情節曲折,感覺興奮,而結果又圓滿者」,而且其不宜過於艱難,生字不能太多,閱讀不感困難。   問答式:老師提出一些問題或一本書,問其內容。   和讀書科教學結合:請學生搜集課程相關資料。   集詞法:指導學生蒐集疊詞,例如:轟轟、匆匆…等,學生為了蒐集詞句,就會大量閱讀。   利用《國語日報》:將國語日報張貼於牆壁上,教學生去閱讀,放學前讀學生敘述當日內容。   我們無法將所有方法運用在外國人學習華語的閱讀技巧上,但我們能夠參考部分方法,並順應時代趨勢加以改良。 參考資料: 胡鍊輝. (1993).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華童出版社.  

語言與文化

 在巴西和哥倫比亞交界處,有一個講吐優卡語(Tuyuca)的民族,該語言有一個多數語言不做區分的特徵。吐優卡語每一句話都有「據素」,共有五種:「親眼所見」、「非親眼所見」、「顯而易見」、「間接的」和「假定的」。由於吐優卡語發展歷史使然,該語言或該民族對各種言論證據相當重視,說話者可根據具體的情形,選擇適當的形式來表達「據素」的意義。(當然,說話者說謊是另一回事)   再以印第安的拿伯荷語(Navojo)或荷皮語(Hopi)為例,這兩個語言是沒有過去式或未來式的說法。當霍爾(Edward T. Hall)受雇於「印第安事務局」時,大家都認為印第安人不知好歹,拖延保留區內築路和建水壩的工程,這明明就是對印第安人有利的工程。然而,霍爾認為,這兩個民族的語言使他們不會為「不可信賴的明天擔心」,因此以「『未來』水壩和路建好了,能改善印第安人的生活」這樣的話,印第安人是聽不進去的。印第安人連自己蓋的房子也經常蓋到一半就擺在那裡好幾年,這是一個完全活在「此時此地」的民族。   霍爾說:「人們受其文化的暴力統治」,這種「暴力統治」是無形的,人們不僅無法察覺,有時還甘之如飴。失去文化之「統治的人」,被稱為「無根的人」,常有精神上飄忽的無名痛苦。在與異民族接觸時,不要用我們的「語言」去解釋該民族的「語言」、「動作」。   沙皮爾(Edward Sapir)更直接地說:「人類並非只活在客觀世界裡,而是受到本身語言的掌握。」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大部分不知不覺中建立於語言上,直接接觸的世界有限,但訊息世界是無限的。事實上,許多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每一個人的知識、概念,對是非的判斷,都是由無數的語言訊息累積而成。語言和文化就因此息息相關。   華語或中華文化中,長幼尊卑的觀念相當嚴格,哥哥和弟弟有別,姑丈和舅舅有別;對烹飪也相當講究,炒、燴、燻、炸、燉、爆、烘、烤、煎、滷、蒸、熬、涮…等;乃至四維八德等都是華人所特有的。阿拉伯語中,有成千的和駱駝有關的字;愛斯基摩人的語言有十幾個代表「雪」的字;印第安拿伯荷語,不分「藍綠」,卻有兩種黑色。一開始,   人→真實世界→制定「語言符號」   最後,   人→語言符號→真實世界   作為語言教學的教師,以對泰語母語人士教授華語的教師為例,我認為除了具備華語的使用特徵及其文化內涵之外,也應該對泰語的使用特徵及其文化內涵有所認識。   參考資料: Matthews, P. (2003). Linguistics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溢嘉. (1987). 文化與心靈. 台灣: 野鵝出版社. 竺家寧. (1998).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1日 版.). 臺北巿: 臺灣書店.

民國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禪七實驗結報

 釋迦如來說:「各種佈施中,法佈施利益最大,若能勸人發菩堤心的話。」所以,我再來給大家法佈施,看看有沒有因此想去打禪七或至少想學習靜坐。師父在禪七的時候開示,「眾生皆有本具的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可以被驗證的,進禪堂就像進實驗室。我相當同意禪堂就像實驗室這句話,自己靜坐,自己體會,省得人家說得嘴角皆沫還得到怪力亂神、妖言惑眾的罵名。進禪堂就像實驗室,就像上化學實驗一樣,雖然我沒有寫預報,不過我寫了個結報,和大家分享。當然,寫結報不代表是實驗證實了理論,也不代表實驗成功了,不過我想只要持續地做,信心堅定地做,原本十次做成一次成功的實驗,後來十次內有五次成功,最後每次都可以成功,理論和實驗就符合了。熟能生巧嘛!   實驗名稱: 民國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禪七   實驗教師: 惟覺師父、見燈師父   實驗助教: 眾師父、眾義工菩薩、眾同參道友   實驗室: 中台禪寺主體五樓大禪堂   實驗時間: 民國一百年一月二十二日到一月二十九日   實驗目的: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實驗服裝: 居士服、平底鞋,不需戴眼鏡、手錶等   實驗耗材: 早午齋、趙州茶、藥石(依個人飲食習慣調整)   實驗方法: 數息觀、中道實相止觀   實驗流程: 一開始先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包括:。同時,在第一天晚上舉行起七茶會。而接下來每一天課程安排十柱香,除一月二十七日之外,其餘每天皆有惟覺師父和見燈師父的甘露法語,每天也進行早晚課。直到最後一天解七茶會。   實驗結果: 轉凡入聖,指日可待。   實驗心得: 釋迦牟尼佛在悟道時發現「眾生皆有本具的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何期有幸,釋迦牟尼佛慈悲渡眾,轉法輪四十九年使佛法能夠綿延至今。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有漸修法門,有頓悟法門,在中國的眾生,都能夠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適合的法門修行。釋迦牟尼佛經歷好幾千劫的見修,在最後一世才能得太子莊嚴化身,這還不夠,得苦行不得,最後才在四十九天的靜坐後悟道。我們比釋迦牟尼佛幸運一些,雖然我們一時無法永不退轉地承諾來經歷幾千劫的漸修,但我們既有漸修法門,也有頓悟法門。一方面,我們可以見修,到處修福報;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透過靜坐,練習遁悟法門。「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實驗筆記: 跟著師父的指示就可以實驗成功。一開始師父先提示「數息觀」,讓大家從混亂的生活收攝回來;第四天時,師父提示「中道實相觀」,就是去除妄想。我在第五天時,覺得非常受用,我覺得一整天都是好香。結果第六天,志得意滿、得少為足,就開始打妄想了,我一直在想我的論文要寫什麼。最後又透過「數息觀」來收攝,所以在解七之前,又打了一支好香。像史內卜在他的魔藥學課本寫筆記一樣,我也分享一個小筆記就是「『數息觀』是快速收攝的方法,而後可以用『中道實相觀』再來練習,交互使用。」   安全注意事項: 昏沈、妄想、無聊、無計都可能使實驗不盡完美。

我讀《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語言發展》

 語言是由一些子系統所構成的,這些子系統包括語音、語義、語法和語用。語音指的是掌管語音結構和語音組成順序的規則;語義則牽涉到詞彙,即以語詞和語詞的組合來表達概念的構成;語法則包括句法(語詞形成語句的規則)和語態(數量、時態、格位、人稱、主被動語能或其它有意義的標記。);語用則是讓語言使用者恰當且有效溝通的規則。   兒童語音能力的發展有賴於「注意聽出語音」、「發出語音」和「將語音結合為能令人理解的語詞和片語」。為了能像身邊的人一樣說話,幼童會馮藉他們驚人的能力分辨母語中的語音類別。而語義的發展要先「理解」而後才能「說出」,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記憶形態,即「認知」和「回憶」。只要兒童能認知語詞的意義,就可以理解語言,但要說出語言,則有賴於回憶的能力。因此,兒童無法說出一個詞,不代表他不懂這個詞,我們只是看到他們會說的部分。   兒童語言學習策略主要可以分兩種,一是指稱式的學習方式,二是表達式的學習方式,前者佔大多數。指稱式的學習方式認為語詞是用來幫事物取名字的,而表達式學習方式則把詞語用來談論人們的情感和需求。這兩個學習方式和文化也有關係,物體名稱對學英語的幼童而言是常見的詞彙,而固定的社交語句則對學習華語、日語和韓語的幼童來說較多。   兒童語法能力的發展一開始是透過組合兩個語詞來表達語多意思,這種語句稱之為「電報式語言」,如「媽媽餅乾」、「爸爸外面」,而後能講出三個語詞的句子後,就可以始用零碎的語法規則了,但難免會有過度規則化的現象。有學者認為透過「語義提攜」,這有助於兒童使用詞義來理解語句的結構;也有學者認為兒童詞類的歸納能力是與生俱來。   語用的發展歷程則包括社會的影響,包括轉向(對剛說的話加以評論,並要求對談者給予回應)或陰影(修改談話焦點,逐漸改變談話的主題)。而後,兒童陸續會出現組織、詳細和評論的敘事,然各個文化之間的敘事形式有很大的差異。  

圓滿的如意

佈施方式有三種,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施;佈施的對象也有三種,對佛法僧是種福田,對父母師長是種恩田,對遭遇不幸的人是種悲田。不論佈施的方式、對象為何,只要能夠佈施的人後必得大安樂。我這個人生性慳貪,沒什麼錢財,作不了財佈施,不過作作法佈施倒是可以。心情好,我來給大家法佈施一下。分享我的公案:   我畢業自國立台灣大學,在大學時參加中智社(台灣大學有許多佛學社,中智社是其中一個。),因此和三寶開始結緣。現在就讀國際暨南國際大學,同樣參加佛學社(禪悅社)。除了參加佛學社之外,我還常常到中台禪寺分院普天精舍薰修,我覺得受益良多。佛法不可思議,我來和大家分享「圓滿的如意」。(2010,釋見燈)←(我大概是中了APA的毒了。)   東南亞研究所畢業的條件之一是於研討會或期刊發表論文,我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只要知道有什麼事情、任務是必須完成的,我就會提前將它完成,因為我很怕把所有事情都擠在期限前,這就像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會定時定期排便,不然累積了好幾天的大便才上廁所,這肯定要便秘的。於是,我也找到一個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的相關議題的研討會參加,後來找到《孫中山的兩岸遺緒研討會》,撰了拙文《續孫中山之火,燎東南亞地區華語教學之原: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順利地被研討會接受了。這也了了我一椿心願。這真是令人感到「如意」。   第二件「如意」的事是甄選「臺泰拓展視野計畫」錄取赴Wat Sriwareenoi School擔任華語文教學助理。以一個只參加過政大公企中心開設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密集班的學員而言,我認為自己相當幸運。三寶慈光加被,才讓我有機會到泰國北欖府教華語。老實說,我從去年十一月就積極參加由普天精舍舉行的三昧水懺法會,還有其它大大小小的活動,包括中台禪寺、禪悅或和普天精舍舉辦的。當然,我這不是說只要抱佛腳,就一切順利。如果你檢視我的學習歷程,包括:華語教學的能力、語言的能力、對東南亞的熱情與認識…等,你會發現我也是付出相當的努力,才取得這個機會。這兩件事對我來說,都是「如意」。   今年(民國一百年)元旦時,我參加在中台禪寺舉辦的八關齋戒,見燈和尚開示「什麼是圓滿?」「圓滿」意謂在達到如意的過程中,還意外得到其他想要的東西;換言之,「不圓滿」就是達到如意了,但是也得到一些不想要的東西。在投稿錄取的「如意」中,我「圓滿」地獲得了一筆稿費,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在取得赴泰進行華語教學的「如意」中,原本要在今年五月出發,現在延到七月出發,於是我不必提早休學,這又是另一個「圓滿的如意」。或許,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達到「如意」的境界,但我相信因為我積極參與精舍或佛學社的活動,我不只是「如意」,我還得到的是「圓滿的如意」。   雖然我生性慳貪,但得到稿費之後,我也立刻進行了財佈施,我想這也有助於減少我的三毒之一的「貪」。我想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我給自己的新年新希望就是繼續保持這股向上的力量,也勉勵大家、祝福大家都能有「圓滿的如意」。

Suggestions for learning or teaching a foreigne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could be fun, and I think it highly depends on if you are concentrated on and love in the language you are trying to learn. Most of people in Taiwan are “forced” to take English as first foreigner language, but few of them can really be good at English. I am of the […]

歡慶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新版國歌

中華民國馬上進入要過一百歲的生日,中華民國為亞洲第一個建立的民主政體。前幾天看到呂秀蓮前副統上電視節目,她說:「現在的中華民國和當初成立的中華民國已經不是同一個中華民國了!」曾經,中華民國在大陸。在經過第一次民選總統之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民主化。」其實,我很喜歡呂秀蓮。陳水扁前總統任期屆滿時,當初我覺得最能夠代表民進黨來選中華民國總統就是呂秀蓮,豈知謝長廷那麼強!不過過往雲煙,莫提也罷! 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推出了一系列國歌版本,我挑了三個比較喜歡版本和大家分享,若大家有興趣也可以點這裡看其它版本的。 下面分別是兒童篇、觀光篇和綜合篇: 兒童篇: 觀光篇: 綜合篇:

วนมึนโฮก 你好,陌生人

上研究所後,我能使用的時間變得很少,很少時間和朋友出去玩、很少時間看電影。多了一些往返家裡和學校的時間、多了一些縮減城鄉差距的交通往返。不過忙裡偷閒,總結這學期,我還是看了1.5部的泰劇和2部泰國電影。泰劇是《霹靂兒媳》(กลปืนเที่ยง)和《心火》(ดวงใจอัคนี),兩部泰國電影是《大男孩》(บิ๊กบอย)和這一篇要推薦的《你好,陌生人》(กวนมึนโฮ)。下面分享《你好,陌生人》的心得: 這是兩個分手的陌生人,彼此不認識,在韓國相遇的愛情故事。男主角參加旅行團,到韓國旅遊,原本是和女朋友計劃好一起參加的,但不知怎麼地分手了,男主角抱著希望,仍以為女朋友會赴約於是隻身前往韓國;女主角則是暫時離開在曼谷的男朋友,沒想到在韓國時,收到男朋友要分手的消息,這豈不是晴天霹靂!   女主角就像個自主的背包客,男主角是參團旅遊,我個人偏好像女主角這樣的旅遊,比較機動,而且能夠去拜訪朋友。有趣的是,女主角在韓國入住的旅舍我也住過,我認為那是我在網路上能找到最便宜的背包客棧,它叫Banana Backpackers,而且交通方便。   這兩個陌生人遇在一塊,一起玩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直到分開了還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女主角一開始不喜歡男主角老是跟著她,我部份能夠理解她的心境。出國旅遊的時候,若遇到來自台灣或大陸的旅行團,我不願意讓他們知道我是和他們同一類的,因此我也狐疑為什麼有人喜歡穿有「TAIWAN」或「台大電機」之類字樣的T恤。但如果我要在一個地方生活的話,或許我會想要找找那些來自相同地方的朋友。唉…我也不知道。   下面分享該電影的預告: 預告:  

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夠在東南亞地區快速積累人力、物力、財力資本,和長久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人口流動有關。因此,本文從早期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來往的移民開始,並回顧華人在東南亞地區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三個研究移民的取向,試圖了解華人移民在東南亞地區後續能夠致力發展的方向。建立於華人移民之基礎之上,孫中山先生在東南亞地區進行民族主義的宣傳活動時,也就能夠順利推展。孫中山先生透過組織東南亞地區當地社團以宣傳「民族主義」。文章將一步討論孫中山先生如何將舊有的華人社團轉型為革命團體並透過華文報紙宣傳。與孫中山先生推展「民族主義」的同時,華文報紙之快速發展也催化了東南亞地區華語教育的普及。陸續則回顧東南亞地區之華語教育發展之歷史、現況和問題,並試圖提出我國於華語教育上之優勢,以在東南亞地區之華語推展工作上有一席之地。 下禮拜四,我將於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發表我的最新論文,和大家分享我的投影片,若你對該議題有興趣,可以於民國99年12月30日(星期四)到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視聽教育中心(R302)參加「孫中山的兩岸遺緒:建國壹百年專題」學術研討會。 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 Mor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from DickyHuang This Article Now Available for Download: Click Here

我看《姊妹賣冬瓜》

 《姊妹賣冬瓜》的「賣冬瓜」是取自泰語 ไม่ต้องกลัว(不要怕)的諧音,有鼓勵在台灣的新移民女性不要害怕的意思。該電影為南洋姊妹會集體創作下集思廣議而成的,包括知名人物朱天心、候孝賢等人支持,首映會當天還有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和參與移民署署長謝立功。對於王如玄主委的參加,我覺得興奮,並且認為新移民議題在台灣能夠受到如此矚目感到不可思議。探究其原因,原來是王如玄在未擔任勞委會主委之前,就熱心於婦女運動,台灣人真該感到福氣,能夠有這樣的人擔任台灣人的勞委會主委。下面分享《姊妹賣冬瓜》的電影心得:   南洋姊妹會是在二○○三年成立,在這之前於一九九五年僅有類似「成人識字班」的新移民配偶鬆散組織,由於秉持著不需要由台灣人代言的想法,歷經八年才成立。新移民女性能夠上街頭或在鏡頭前(新聞媒體)現身是排除了許多困難才達成的。姊妹們會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公婆或丈夫不願意新移民配偶參與社團,學了一些有的沒的,更不希望姊妹們拋頭露臉,只要求她們好好照顧好小孩子就好了。這其實是帶著許多雜訊在其中的。其一,公婆和丈夫構成的男性沙文主義氛圍,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參與社團可能會使女性的光芒蓋過男性;其二,男主外、女主內的刻版印象作崇,只希望女性待在家裡照顧小孩。「照顧小孩」或「為了小孩著想」看似冠冕堂皇,若女性有更多的時間陪著小孩,小孩將有更好的發展,我想這也是阻礙新移民女性或女性參與社會運動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來,我認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或社團,反而能夠給小孩樹立「社會參與」的榜樣,也讓小朋友從小就對自己的媽媽有信心,自己也跟著有信心,當小孩子有信心的時候,不再覺得自己是弱勢,就能夠和其它人平起平坐,而不受歧視了。從該記錄片來看,姊妹們的努力和表現是不亞於國人的,除了在國內社會活動的參與之外,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這樣的國民外交也是在國際上為中華民國爭光。   儘管,這些外籍配偶在國際舞台上以台灣人的身份,為台灣爭取國際空間,但中華民國的法律或社會氛圍卻是相當惡劣的。看過影的隔一天正好在中正紀念堂正好有2010年「國際移民日」(12月18日,中華民國於12月5日提前開跑。)的活動,其中由「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擺設的攤位提供了新移民權益票選活動,我認為有許多權益都有賴政府積極修正改革,包括:落實「陸配外配權益一致化政策」;放寬陸配父母親來台探親期限,每年一次,三個月續延三個月,共六個月;刪除「三個月期限補交喪常原籍証明之規定」;刪除「非在台灣地區設有戶籍滿十年,不得擔任公職之規定」;採認「陸配在大陸接受教育之學歷及證照」;多輔導,少限制,建立互信,給新移民愛台灣的信心…等。你可以發現能夠影響這些新移民的權益是如此卑微,連我們想都想不到。而這些新移民想方設法地表達出來之後,台灣的政治精英竟是如此傲慢地對待,南洋姊妹會算是比較有組織地從事社會運動,其它還有移工團體或其它移民相關團體提出的訴求只因為新移民沒有投票權所以被忽略了。   在《姊妹賣冬瓜》首映會後的座談,夏曉鵑老師認為很多時候是一小撮人、一小撮人慢慢累積的能量才能成就大事。例如「取消存款證明」以作為取得身份證的必要條件,許多人認為是馬英九總統的一句話才使政策如此修正,但早在馬英九總統出此言前,南洋姊妹會們就為此訴求奔走許久。這也提醒我們,許多事情不是只靠政治精英或某些在上位者一句話的決策,而是有許多在下面的螞蟻雄兵孜孜矻矻地在宣傳、推動才成就的。我想馬英九總統或執政團隊也不算是剛愎自用的人,若能多聽各方的聲音,並在各方面有待改革的領域給以壓力,台灣是能夠邁向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的。台灣這個社會,需要那些表達自己意見的一小撮人,慢慢累積著一大群人,造就一股氛圍;有遠見的政治精英則應該在對台灣有利的一小撮意見剛萌芽時,就積極推動,否則就只是一個收割政治利益的政客罷了! 《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姊妹賣冬瓜》使用的眾主題曲之一,分享如下,你聽了會很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