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這個東西,可以被視為是「去創造一個東西,使不一致的文化內容和不一致的 生活經驗產生一致性」。馬修(Mathews)認為不同層次的個人識意都會塑造認同,它們分別為:一、視為理所當然或潛意識地的習慣;二、由於社會壓力而去服從的文化規範;三、個人是有意識地、自由地從「文化市場」中選擇自己的認同。前三個場景大多是處在前兩個層次的模式,近代應該有對於個人選擇的認同應該還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我讀《The Two Unmarriageables》
《The Two Unmarriageables》是講兩個無法在當地市場找到結婚對象的人。故事中的兩個人都是來自越南。女生生長在越南,來自富裕的家庭,非常認真讀書,有了很高的學歷,於是在越南找不到相對應的對象結婚;男生則是在戰時離開越南,到美國過著打黑工的生活,也無法在美國社會找到對象結婚。
《沙巴的華人─卡達山(華卡)混血族群的研究》by黃子堅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馬來西亞和汶萊》
馬來西亞看似為東南亞地區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但其對環境的破壞大概也是東南亞地區中數一數二的。馬來西亞並沒有專責環境保護的部長級職位,當然也更甭提其國家發展中對環境保護的相關立法了!馬來西亞,作為一個東南亞地區的大國,無法為地球上環境保護盡一分心力,這真是一個真讓感到可悲和羞恥。下面分享閱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馬來西亞和汶萊》的心得: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我讀《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一
初級階段的文化適應,是華人基於生存環境的變化而作出的調整首改變,和同化沒有什麼關係,只是「適者生存」使然;高級階段的文化適應則是長期在移居國生活,移民已經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和價值系統,積極參與移居國的經濟、政治或社會文化生活。泰國華人就是高級階段的文化適應的典型。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我讀《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東南亞地區許多華都不再說華語,這些華人所傳承的文化也勢必有所有變化。有人說,東南亞華人的文化是基於中華文化融合其它文化;有人說,中華文化和其它文化都只是眾組成部分之一。但我們都承認,東南亞華人文化是無法和中華文化等同的。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我讀《TO VEIL OR NOT TO VEIL? A Case Study of Identity Negotiation among Muslim Women in Austin, Texax》
我真佩服我的英語能力,我可以不用查單字就看完一整篇英語文章。我閱讀《TO VEIL OR NOT TO VEIL? A Case Study of Identity Negotiation among Muslim Women in Austin, Texax》這篇文章,標題就有個單字Veil,我一直不去查這個單字,一開始猜測這可能是膜拜或面紗等穆斯林宗教特有的單字,往下看之後就知道是使用面紗的意思了!我很厲害吧!不過這個單字其實是以前就查過了,只是忘記它是什麼意思。我想還是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大概會永遠記得這個單字了。下面分享本文章的摘要和心得: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唄!
我看《姊妹賣冬瓜》
《姊妹賣冬瓜》的「賣冬瓜」是取自泰語 ไม่ต้องกลัว(不要怕)的諧音,有鼓勵在台灣的新移民女性不要害怕的意思。該電影為南洋姊妹會集體創作下集思廣議而成的,包括知名人物朱天心、候孝賢等人支持,首映會當天還有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和參與移民署署長謝立功。對於王如玄主委的參加,我覺得興奮,並且認為新移民議題在台灣能夠受到如此矚目感到不可思議。探究其原因,原來是王如玄在未擔任勞委會主委之前,就熱心於婦女運動,台灣人真該感到福氣,能夠有這樣的人擔任台灣人的勞委會主委。下面分享《姊妹賣冬瓜》的電影心得:

《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姊妹賣冬瓜》使用的眾主題曲之一,分享如下,你聽了會很感動的:
我讀《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hinese? Malaysian Chinese Identities in Motion》一
在新加坡,許多華人擔心受英語教育的高階技術人員掌有新加坡輿論的權力,擔心「西化」將造成亞洲文化認同流失,於是新加坡當局開始強調華語和儒家道德。接著我們來看馬來西亞的情況: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印度尼西亞》
我有訂閱聯合國電台華語廣播的播客(podcast),聽了2010年11月27日的華語廣播前,我正好在閱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的印尼篇。這一天的幾則新聞正好和印尼的發展息息相關,分享幾個議題,希望藉此能夠對印尼這個國家有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