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參加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的華語師資課程時,陳純音老師說華語的特性之一是「詞序不定性」,其眾說紛云的地方在於究竟「華語的詞序是S(主語)V(謂語)O(賓語)或SOV?」在閱讀了過《漢語語法》(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黃宣範譯),我有了更清楚的輪廓。下面和大家分享為什麼華語的詞序如此難以確定。
…坐(交通工具)來/去(地方)
日月潭步道、自行車道、鄰近景點、背包客棧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日月潭步道、自行車道、背包客棧
協助幼兒語言發展的方式
除了在幼兒說話時給與反應和正回饋外,協助幼兒語言發展的方式還有另外六種,其包括「物體標示」、「動動語」、「不同人的話語輸入」、「語法框架」、「詞組變換」和「形狀偏見」。下面分項說明其的具體執行方法。
“Children in the training group showed on average an increase of 41.4 object names—that is, a 256% increase—in their productive vocabularies over this 8-week period, whereas children in the baseline condition showed a mean increase of only 13.8 object names (78%)…”
這段話說明:
-
接受「形狀偏見」訓練的幼兒,在實驗期間(8 週)學會的物體名稱是對照組的約 2.56 倍(41.4 / 13.8 ≈ 2.56)。
如何引起學生閱讀的樂趣?
學習閱讀,首先要學習字彙,學字彙則從聽讀開始。所以多講、多念華語給華語學習者聽,就是給學生最好的讀物。利用戲劇、動畫也可以了解故事,並學會許多詞彙,倘若影幕上出現的漢字,他都學會了,也認識這些漢字了。學會許多的字、詞彙,及認識漢字,是閱讀的基本條件。
參考資料:
胡鍊輝. (1993).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華童出版社.
語言與文化
在巴西和哥倫比亞交界處,有一個講吐優卡語(Tuyuca)的民族,該語言有一個多數語言不做區分的特徵。吐優卡語每一句話都有「據素」,共有五種:「親眼所見」、「非親眼所見」、「顯而易見」、「間接的」和「假定的」。由於吐優卡語發展歷史使然,該語言或該民族對各種言論證據相當重視,說話者可根據具體的情形,選擇適當的形式來表達「據素」的意義。(當然,說話者說謊是另一回事)
《五百字說華語》第五課:誰是老師?
你到這裡來學中文嗎? |
|
nǐ dào zhè lǐ lái xué zhōng wén ma |
|
是的,我來學中文。 |
|
shì de wǒ lái xué zhōng wén |
|
那麼我們是同學。 |
|
nà me wǒ men shì tóng xué |
|
誰是我們的老師? |
|
shéi shì wǒ men de lǎo shī |
|
渝民是我們的老師。 |
|
yú mín shì wǒ men de lǎo shī |
|
他是華人嗎? |
|
tā shì huá rén ma |
|
他是華人,他會說中文 |
|
tā shì huá rén tā hùi shuō zhōng wén |
|
也會寫中文。 |
|
yě hùi xiě zhōng wén |
1.1
《五百字說華語》第四課:你到哪裡去?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的」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的漢泰對比分析
卿雪華和王周炎的〈泰國學生使用漢語助詞「的」的偏誤分析〉中,以泰國南邦皇家大學華語專業大二、大三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分析,在107個和「的」有關的偏誤中,包含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49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18例,「的」字結構中的「的」的缺失5例,「的」「地」 「得」混用8例,「是…的」中「的」缺失4例,動賓短語「的」多餘9例,無法歸類共14例。其偏誤分類如下: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有」和泰語的มี漢泰對比分析
「有」在華語中,形式多樣、表義豐富、使用頻率相當高;而「有」字句則聚焦在其於句子中做為謂語或謂語中心詞的句子。一般討論「有」字句的「有」有兩種基本意義,一、表示領有;二、表示存在。มี在泰語中有許多相同的用法,但也有相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