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語言其實都是會送氣的,不過依氣流送出的強弱則可以分為「送氣」和「不送氣」,這並非真正地說是絕對送氣或絕對不送氣,只是強弱的差別而已。「送氣」的聲母僅在塞音和塞擦音發生,華語中有六組是相對的不送氣和送氣的,包括:b/p、d/t、g/k、j/q、zh/ch、z/c六組,值得注意的是,若受阻部位越前面,則送氣量又更大,例如p就會比k的送氣量大,氣流較強。
我讀《Logic of China-ASEAN FTA: Economic Statecraft of “Peaceful Ascendancy》
冷戰後,東亞地區的經濟和政治秩序都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大陸的崛起。中國的崛起可以歸因於以下幾個因素:中國持續且穩定的經濟成長;日本相對衰退;公元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對所謂的「恐怖」主義宣戰,包括對伊拉克的重建工作和來自北韓的挑戰。中國經濟版圖的擴張被視為是一個機會,加上貿易自由化的推動,東協把握這樣的時機和中國大陸發展關係。
《新加坡的國際觀》一(by薄智躍)聽講心得
我們會希望自己有「國際觀」,但常常每個人對「國際觀」的理解和定義是不一樣的,姑且先將「國際觀」定義為對國際情勢的觀點或看法,我們將新加坡視為一個主體,假設新加坡是一個有國際觀的國家,那麼它的國際觀大概都是來自己於李光耀。今天聽了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薄智躍老師的《新加坡的國際觀》,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
《新加坡的國際觀》二(by薄智躍)聽講心得
從不同的角度看中共建政六十年的閱兵,會有不一樣的詮釋,李光耀看到一堆新武器,而感到威脅,正如新加坡獨立之初,聽到要「護送」的電話,便起了憂患意識;台灣媒體看到的閱兵是鏗鏘玫瑰的女民兵方隊;新加坡網友看到的同樣是女民兵,不過焦點在中國籍的張元元於取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後,仍參加報效祖國的女民兵。
「的」、「得」、「地」傻傻分不清楚
「的」、「得」和「地」是三個很容易混用的字,中華民國教育部甚至要打算讓「得」和「地」不區分,但我認為這樣有害於文句的理解,所以我想還是要求寫正確的字以表達正確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區分「得」和「地」的重要性,並蒐集一些即使是記者都可能犯錯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三個「de」的差別和用法如下:「的」,使用於所有格、形容詞,所以後面接名詞;「得」,前面接動詞,後面接修飾「得」前面的副詞;「地」,前面接副詞,後面可以加動詞或子句。如果句子完成了,可以發現都符合上述的規則,但如果不知道規則時,就很容易因為「方便」而任意使用,以至於誤用。
例一:他高興「得」跳了起來
例二:他高興「地」跳了起來
以上兩例用不同的「de」,也分別表達了不一樣的意思。例一的意思是,他是如此高興,好像跳起來一樣;例二的意思是,跳起來的時候是高興的。用不一樣的「de」就有不一樣的意思。下面提出一些記者誤用的例子:
例三: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的太厲害了。 連結
正確: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得太厲害了。
例四:佳濱比較疑慮地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連結
正確:佳濱比較疑慮的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例三和例四都是和「的」有關的誤用。
例五:我关心地更宽泛一点。 連結
正確:我關心得更寬泛一點。
例六: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地太早。 連結
正確: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得太早。
例五和例六則是將「得」用成「地」。
例七:为了能使设计人员更加准确得运用色彩。 連結
正確:為了能使設計人員更加準確地運用色彩。
例八:你不太能准确得掌控它。 連結
正確:你不太能準確地掌控它。
例七和例八恰恰與例五和例六相反。
我讀《ASEAN and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二
公元一九七七年,東南亞國協領袖首次對外包括澳洲、日本和紐西蘭等國進行部長級的會議,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為東協和十個國家(ASEAN+10)進行閉門會議,進行了包括國際經濟、政治和安全議題的對話;第二階段,則分別對各國開會,檢視東協與各別國家雙方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兩次取消和東協對話的機會,第一次因為美國涉入中東議題,第二次因為緬甸有袈紗革命而美國不願加入對話。
我讀《ASEAN and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一
我們常常把東南亞國協拿來和歐盟比較,在這樣的比較下,我們會對東協的整合感到失望,然而東協的成功或失敗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衡量它以及外在力量如何和其互動。在不妨礙各成員國主權和影響國內治理的前提,進行有共識的決定,為所謂的「東協模式」。各國家的領導者在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我怎麼看日本三合一(地震、海嘯、核災)百年浩劫

日本是一個漁業發達的國家,除了自身的漁業產量之外,包括遠洋和近海漁業,其自國外進口的水產品也是世界第一名。透過谷歌以「日本+漁業」進行搜尋,發現在這一次地震發生前夕,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正有相關新聞指出〈日本捕鯨受阻 卻是永續漁業的契機〉。這次日本發生地震之後,造成近十公尺高的海嘯(福島地區因喇叭狀的岸口地形,更有人說近十四公尺),誰知道是不是海龍王為魚子魚孫來討債。貪心在不同層面展現,貪財、貪色、貪吃…等。透過捕魚殺生來賺錢、透過A片來賺錢、透過進口水產品滿足口慾,貪心感招水災,或許海嘯是其形式之一。
「大東亞共榮圈」為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其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獨立」為號召,然而共榮圈裡的獨立國家卻是由日本軍隊掌控,這成為日本侵略亞洲的障眼名目。此外,日本也曾經有「脫亞入歐」或「亞洲白人」等民族或種族優越的情感。「一個人自視太高是謂『傲慢』」,日本的傲慢招感地震,似乎其來有自。
瞋恚招感火災,瞋恚指的是「忿怒怨恨」。我無意挑起族群對立,不過如果你還記得日本侵華的歷史,如果你記得南京大屠殺,如果你記得日本作為軸心國的成員,你就會發現這些發動戰爭的挑釁都是「瞋恚」的表現。廣島和長崎為此遭受了原子彈的傷害了,這次又遭遇核災。
「貪心感招水災、愚痴感招風災、瞋恚感招火災、傲慢感招地震」,這一個星期內,日本連續遭遇了地震、海嘯、核災,四種能夠遭遇的災害都遇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然而前兩週才剛剛紐西蘭基督城才剛經歷地震,這下日本也地震了,怎麼分身也來不及解決這接二連三的災害。這還只是地震,從去年開始各地都遭不同的災害,美國、中國大陸的雪災;泰國、巴基斯坦、印度、澳洲的水災;俄羅斯、澳洲的森林大火…等不一而足。
災難發生了,是一定要去救的,不過更積極地來說,我們應該去避免災害的發生。從自身做起,從吃素開始,訓練自己的慈悲心,避免「貪、瞋、痴、慢、疑」如果能少一分貪慾,就能多一分慈悲心;少一分瞋恚,就能多一分寬諒心;少一分愚癡,就能多一分智慧心;少一分驕傲,就能多一分謙虛心;少一分懷疑,就能多一分對別人的信任。
最後,希望日本渡過難關,台灣藝人合唱了《Believe 相信愛》,日本藝人團體SMAP也將《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翻唱中文版的《世界上唯一的花》在網路上被下載的費用,全數捐給日本賑災用。下面分享兩首歌的連結:
《Believe 相信愛》
《世界上唯一的花》
《三個白痴》什麼都好
「什麼都好!」(All lzz Well),一開始聽我對印度電影《三個白痴》不感興趣,直到文茜在她的世界週報中介紹這部電影之後,我也開始找這影片來看。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
藍秋覺得學習應該是面對新的事物時,會感到很有興趣而覺得興奮;但在這體制下,人們似乎以追求第一、冠軍、成績而失去學習的熱情;人們不是因為自己想當工程師而學習,而是家人希望你當個工程師,興趣比不上家人的願望,家人也很少為兒子著想,讓兒子「什麼都好!」因為體制或家人認為「只有當工程師才是好!」
事實上,我們活在恐懼和偽裝之下。其實我們自己很好,但在激烈的競爭下,我們以為我們不好;其實我們知道自己在偽裝,我們知道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別人想要的是什麼!但我們總是迎合別人的「想要」,假裝那是自己「想要」的。
這部電影《三個白痴》富含哲理,使用寶來塢特有的歌舞形式穿插於影片內,也帶大家到許多美麗的地方,例如:西姆拉。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下面是該電影中,最廣為人知的《什麼都好!》(All lzz Well),和大家分享:
我讀《The International Actors in Southeast Asia》一
東協十一個國家中,雖然沒有一個能夠有獨自的力量和美國或中國比擬,但是知道東協各個會員國,仍有助於我們理解東協的決策或矛盾。簡單地幾句話來把東協各國在國際關係中,可能觸及的資訊。
汶萊是一個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從英國獨立之後,在國防方面,仍和英國和美國有合作;柬埔寨經過幾次戰爭和共產黨的統治,也接受過來自國際以扶殖建立政府的協助,多次選舉總將國內問題國際化;印尼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幾乎是東協的領頭羊,國內有包括亞齊和巴布亞的分離勢力,也有被美國認為和賓拉登的蓋達組織有關的德加哈伊拉米亞(伊斯蘭祈禱團,الجماعة الاسلامية,Jema'ah Islamiyah);寮國則是湄公河流域的利益的犧牲者,為東南亞唯一陸封國家,靠中國大陸、泰國的投資發展;馬來西亞則試圖建立現代化的伊斯蘭國家典範,並以「東望」為其策略,對於全球議題的觀點常常獨樹一格;緬甸對外的關係一直在民主化的相關議題糾結,翁山蘇姬直而去年軟禁被釋放,至今發展仍讓人好奇;菲律賓的分離主義來自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和摩洛國家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還有菲律共產黨(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和新民軍(New People's Army)也增加了菲律賓不安全的風險;新加坡以作為一個「毒蝦米」來建設國防;泰國的外交政策則像風中的竹子,從以前對英國、法國,到現在對美國、中國大陸,再再都產現其彈性;東帝汶是在印尼總理哈比比(Habibie)任期時,同意透過國際監控下的公投而獨立,長期而言,將以尋求石油和天然氣為經濟發展;越南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首要和美國建立正常化的關係,而中國作為越南北方的大國,在東協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後,邊界的往來貿易增加許多,但仍面臨南中國海島權等問題。
除了東協成會國內的角色之外,東協外還有許多大國、相關國家以及國際組織與東協互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