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三個影片是為參加國立暨南大學校園影片所製作的影片,三個影片的是同一套素材,通通使用Kdenlive這個自由軟體剪輯,唯配樂和前面開場不太一樣。希望大家給我一些意見。
下面三個依序是從個人比較喜愛的,到最不喜愛的。最喜受的也是綜合最多人的意見,感謝各位網友的指教和建議。我盡可能地通通納入考量並製作出來了!
我剛剛讀了陳傑(譯音:Jie Chen)的文章,他是西澳大大學政治與國關的教授,不知道是哪裡人,不過感覺應該是華人,可能是新加坡人,因為他的英文很怪。比方說「beef up」,這種很怪的英文,文章有點像是中文翻譯成英文的,但我也不太肯定。我讀的是《TAIWAN'S DIPOMACY IN SOUTHEAST ASIA: Still Going-South?》,下面和大家分享筆記和心得。
「外來詞語」即大家就熟知的「外來語」,其是從外來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成為本民族語言的詞匯。根據田惠剛所述,世界上各大語言中外來語的多寡通常和各國的歷史狀況有關。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外來詞語,所認知的外來民族,即中華民族和泰民族之外的民族。而方言對華語和泰語本體的影響,則在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討論。
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這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地理的分隔造成區域性的變異。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華語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有許多方言,包括湘、贛、客、粵、閩、吳、北方方言等;泰語作為泰民族的共同語,大致上以中部,即曼谷,的語言作為標準泰語,其它如北部有撣方言、傣擔方言,東北部有寮方言等。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專指來自閩南方言和潮洲方言被華語和泰語吸納的部份。由於泰國擁有許多來自閩南地區的華人移民,泰語中吸納了許多閩南的語匯。在對泰華語進行時,若能知道哪些語匯和華語、閩南方言或潮洲方言有同源的關係,將能夠協助學生的學習。
中國大陸在經濟層面的崛起,在國際環境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特別對東協這個組織有很影響。此外,還有三件事牽動並改變著東協對區域和國際關係的觀點,那就是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日本失落的十年和美國領導在東南亞地區展開的反恐行動。中國大陸一直想方設法地想要鞏固其在區域內的角色。關於此,有人指出,東協面對中國大陸時也要注意政治相關的影響。東協處在一個相當尷尬的地位,一方面中國大陸和東協在爭取外國直接投資和出口市場這一方面是競爭的,但另一方面,東協又不能忽視中國大陸這一個廣大的市場。
今天下午台灣東南亞研究學會的理事長暨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的顧長永老師到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進行《中國與東協的關係》的專題演講,我覺得很多內容和《Logic of China-ASEAN FTA: Economic Statecraft of "Peaceful Ascendancy"》是能夠相呼應的,下面分享我的心得和筆記:
在華語的發音中,華語裡的聲母和韻母發音和泰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過許多不相似的地方若學習時沒有提醒,也可能造成學生以錯誤的印象去記住華語的發音。基本上,華語的聲母「b」、「p」、「d」、「t」、「g」、「k」、「m」、「n」、「l」、「s」、「f」的發音部位都可以在泰語找到對應的聲音(陳梅,2001)。下面就各個對泰語母語者發音較困難的聲母分析其成困和改善方法:
華語和泰語都是有聲調的語言,趙元任透過五度記調法來記錄華語的調值,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看泰的調值。平常我們說華語的一、二、三、四聲,分別對應到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在五度記調法中,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去聲是51。泰語有五個聲調:中平調、低平調、降調、高平調和升調,其分別為33、21、41、45、14(也有人說是33、31、41、24、314)。其中,華語的上聲是四個聲調中聲長最長的,又可以分為「前半上」和「後半上」,前半上的調值是21,後半上的調值是24。華語的聲調調域較寬,音高變化範圍較大;泰語的聲調調域則較窄,音高變化也較小。泰語母語者主要學習難點在於調域,而不在於調型。學習華語的泰語母語者會有以下的透過以下方法來進行華語和泰語的聲調的對應:
任何語言其實都是會送氣的,不過依氣流送出的強弱則可以分為「送氣」和「不送氣」,這並非真正地說是絕對送氣或絕對不送氣,只是強弱的差別而已。「送氣」的聲母僅在塞音和塞擦音發生,華語中有六組是相對的不送氣和送氣的,包括:b/p、d/t、g/k、j/q、zh/ch、z/c六組,值得注意的是,若受阻部位越前面,則送氣量又更大,例如p就會比k的送氣量大,氣流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