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華語老師的語音結構入門:華語語音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圖-fix參考右圖各部位組成各語言聲母的可能性。至於華語語音則可以依「發音部位」(發音時,發生阻礙的地方)和「發音方法」來區分(發音時,阻礙程度如何?聲音如何出來?)我認為只要清楚各個部位的名字,和其對應的專有名詞,遇到問題就唸唸看,就可以判別是啥發音部位或方法了。

發音部位包括:雙脣音、脣齒音、舌尖前(又稱舌齒音、平舌音、齒頭音)、舌尖音(又稱尖齦音、舌尖中音、舌頭音)、舌尖後音(又稱捲舌音、翹舌音、正齒音)、舌面前音(又稱舌面音、顎音)、舌後面音(舌根音、牙音)。發音方式則有:塞音(又稱塞爆音、爆發音、破裂音,兩個發音器官緊密靠攏)、擦音(又稱摩擦音,兩個發音器官接近)、塞擦音(兩個發音器官,先緊靠,再除阻)、鼻音和邊音。另外,清音和濁音的差別在於,濁音會使聲帶顫動,清音不會;送氣和不送氣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氣流流出。

關於韻母,可以參考趙彥老師的韻環餅。我認為這個韻環餅把我常常搞不清楚的韻母分得很清楚,尤其也可以對應漢語拼音的韻母。很快就對應過來,韻母也很容易糾正往正確的位置。

結果補語vs可能補語;結果式動詞複合詞

Zippy Shut Up.補語放在動詞之後,是對動詞作補充說明的成分。補語大概可以分有五類: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和時地補語。結果補語和可能補語是相當不容易辨別的,透過在《實用視聽華語》的例子,我們就可以很快速地理解其差別。

 
一個「關上」的例子,就可以清楚說明。「關上了」和「沒關上」,其中的「上」都是作為結果補語;「關得上」和「關不上」的「上」就是作為可能補語。以上是以「句子」為分析單位。
 
那麼,以「詞語」為分析單位時,會如何呢?「關上」作為一個結果式動詞複合詞,「上」表示「關」這個動作的結果,所以稱「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結果式動詞複合詞」有兩個特性:一、可以用在可能語式中;二、不可重複;三、除方向動詞外,時貌記號、量度詞或其他詞素(「得」、「不」除外)都不能出現在複合詞兩個組成要素之間。方向動詞包括:上、下、進、出、起、回、過、開。
 
我認為以「句子」為分析單位,來向外國學生說明什麼時候是「○○了」,什麼時候是「○得○」;什麼時候是「沒○○」,什麼時候用「○不○」,應該是比較清楚、而且容易的。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發音的偏誤(漢泰韻母/母音/元音對比分析)

IMG_7993「漢語拼音」在對外華語教學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對初學華語的學習者是一個簡便的工具,但是在語音的學習上仍有不足之處,若將「o」和「e」視為個別音素,在相關的單韻母或複韻母拼音時,都可能產生混淆,產生例如:「ao」(「ㄠ」)和「ou」(「ㄡ」)以及「e」(「ㄜ」)和「e」(「ㄝ」)的情況,這時候「注音符號」就相對穩定。下面我們仍會以漢語拼音和泰語進行對比。

 
華語中的「ao」、「ou」和泰語中的「เ-า」、「เ-ว」
吉娜和簡啟賢曾在〈泰國學生初學漢語的偏誤分析〉討論過泰國學生對華語「ao」和「ou」的混淆,這並非母語的負遷移,而主要「漢語拼音」中「o」的誤導,若使用「注音符號」的「ㄠ」和「ㄡ」,這樣的情況就能緩和,不過這又提高了學生的進入障礙了,所以對泰的華語教學,我認為還是使用「漢語拼音」為最佳方案。「ao」和「เ-า」的發音相同,「ou」和「เ-ว」的發音相近,對於習得華語韻母的影響不大,主要是前面所說的「o」的誤導。
 
華語中的「ie」、「ia」和泰語中的「เ-ีย」
泰語音位中,「เีย」有兩個自由變體可以唸成如華語中的「ie」和「ia」,對泰語母語者而言,這兩個音不區別意義,所以影響了其對華語正確聽辨的能力。泰語母語者最常將屬於「ie」音位的,唸成「ia」。關於這一方面的教學,首要在提示學生華語中,「ie」和「ia」是不同音位,再記憶華語中讀「ie」的音有哪些和讀「ia」的音有哪些即可。
 
華語中的「uo」、「ua」和泰語中的「-ัว」、「 -ัวะ」
根據李紅印在〈泰國學生漢語學習的語音偏誤〉所述,其認為「-ัว」是像「เีย」那樣的自由變體,對泰語母語者是不區別意義的同一個音位,但我認為若從泰語韻母長短音的分別來看「-ัว」是長音韻母,「 -ัวะ」是短音韻母,分別可以與華語中的「uo」和「ua」對應。唯這樣的對應是不完全的。泰語的音位差異包含「音時」,即長短音的差別,時位的差異;但華語音位的差別在於韻母的差別。所以我認為學生可以理解「uo」、「ua」分屬於不同音位,可以利用前面的方法,分別記憶華語中讀「uo」的音有哪些和讀「ua」的音有哪些即可。
 
華語中的「ü」、「er」
在泰語中,完全沒有任何韻母能夠和華語中的「ü」、「er」相同,對應上是完全空缺的。「ü」的發音練習可以透過和「i」和「u」對照,「ü」是圓脣高舌位;「i」是展脣高舌位;「u」是圓脣低舌位,分別對照。從「i」過來,舌位不動,把嘴唇變圓;從「u」過來,嘴脣不動,把舌頭往齒背移動。「er」的發音練習則讓學生從舌尖從下齒背捲向舌面,反覆重複這個動作,就可以習慣「er」的發音過程了。

我讀《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

The 2010 ASEAN Day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Bangkok, Thailand 東協區域論壇包括成立之初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越南、寮國、歐盟(主席)、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後陸續加入的的27個成員,包括:柬埔寨(1995 年)、緬甸(1996年)、印度(1996 年)、外蒙古(1999 年)、北韓(2000 年)、巴基斯坦(2004)、東帝汶(2005)、孟加拉(2007)以及斯里蘭卡(2007)。其成立的原因,我認為是期望對區域安全產生了正面的影響。然而,東南亞的非傳統安全(non-conventional security)威脅日益加大,已取代了過去著重的國家間對抗。

 
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傾向於跨國性;(2)政府受到非國家行為者的挑戰;(3)非國家行為者通常採取非對等性策略,如恐怖主義、游擊戰和非正式活動。根據宋興洲和林佩霓的《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所述非傳統安全威脅包括:恐怖主義、分離主義、不穩定的民主化、國際遷徙、公共衛生問題和經濟問題等六種。這些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個人安全危害的程度要來得比國家安全嚴重。
 
國際恐怖主義攻擊的對象通常是「軟」目標和平民,恐怖主義造成的傷害幾乎到了無法令人接受的地步,並嚴重地威脅政府的公信力,顯示其無法保護人民;分離主義運動雖會造成安全上的風險,其使政府的公信力隨之降低,對國家而言可能會有安全的風險,但我認為對個人而言,並不會有任何安全的風險;宋興洲和林佩霓認為國際遷徙將造成東南亞安全問題,但我認為這有助於當地文化的豐富;公共衛生問題包括環境和傳染疾病,這不儘是區域安全的重要關鍵,更是關於人類生存的重要議題;最後,東南亞地區各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卻欠缺積極性的合作,恐怕只會淪為已發展國家的提款機,最後造成如埃及因通貨膨漲而導致政局不穩定。
 
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在利比亞或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一瞬間就傳送到自己的電腦面前,不論透過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的方式。如果能更多角度去認識不同問題,也就不會只看到現象而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

呂秀蓮選總統,我投她一票

990410呂秀蓮參觀衛武營都會公園 呂秀蓮宣布參選下一屆中華民國總統,我相當支持呂秀蓮。前一次總統大選時,民進黨正因陳水扁而元氣大傷,所以馬英九當選總統也算是折枝翻掌、小菜一碟。馬英九當總統期間,沒有犯什麼大錯,對經濟也多有建樹,理應繼續支持他,不過這一次呂秀蓮宣布參選總統,我更想支持呂秀蓮。

 
事實上,在上一次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時,我就覺得呂秀蓮是眾候選人中,最值得被推出擔任總統候選人,可是她競選到一半就退出了。前天看了《新聞面對面》,我更覺得應該支持一下呂秀蓮。那時候,許多人給予包括謝長廷、蘇貞昌、游錫堃和呂秀蓮等人政治獻金,讓天王們有資本去進行黨內初選,可是呂秀蓮選到一半就退出了,因為她覺得民進黨內選舉文化非常惡質。呂秀蓮把沒有用完的政治獻金,去經營「小秀才學堂」,讓許多沒有錢的小朋友去讀書。這也和她的競選主軸相呼應「向貧窮說再見」。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讀書就是教他釣魚的方法。教育是告別貧窮很重要的關鍵。
 
那時候,我對民進黨相當沒有信心,不過我對呂秀蓮有信心,我說:「如果民進黨是呂秀蓮出來選總統,我還可能會投呂秀蓮。」現在,呂秀蓮真得出來選總統了,而且看起來又和民進黨沒有什麼關連,所以我還是要投呂秀蓮。「終結悲情,迎向光明」和「向貧窮說再見」都是相當好的口號和理想,希望中華民國的第一個女總統就是呂秀蓮。YA~
 
下面是一些呂秀蓮宣布選總統的新聞:


華語的語序究竟是SVO或SOV?

 過去,在參加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的華語師資課程時,陳純音老師說華語的特性之一是「詞序不定性」,其眾說紛云的地方在於究竟「華語的詞序是S(主語)V(謂語)O(賓語)或SOV?」在閱讀了過《漢語語法》(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黃宣範譯),我有了更清楚的輪廓。下面和大家分享為什麼華語的詞序如此難以確定。

 
根據古寧柏(Greenberg)的討論,詞序為SVO或SOV的語言分別有以下特徵:
 
華語作為SVO語言的特徵包括:
有VO句存在
有前置詞存在
助動詞出現在動詞之前
複句的詞序幾乎都是SVO
 
華語作為SOV語言的特徵則有:
有OV句存在
前置詞片語出現在動詞之前(除了時間和處所片語之外)有後置詞存在
關係子句出現在主體名詞之前
所有格片語出現在主體名詞之前
時貌記號跟在動詞之後
某些副詞出現在動詞之前
 
華語既具有SVO的特徵,也有SOV的特徵。有研究指出,華語的SOV的特徵事實多於其它方言,並推測華語是逐漸從SVO轉變為SOV的語言。

協助幼兒語言發展的方式

Baby除了在幼兒說話時給與反應和正回饋外,協助幼兒語言發展的方式還有另外六種,其包括「物體標示」、「動動語」、「不同人的話語輸入」、「語法框架」、「詞組變換」和「形狀偏見」。下面分項說明其的具體執行方法。

 
針對幼兒學種字詞,「物體標示」最理想的方法是不要主動介入,別指揮幼兒去注意什麼,而是讓自己被幼兒帶領。等小孩眼睛自然而然在看某樣東西時再講,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如果這個「標示」的時機恰到好處,學習者就可以將語音和物體連在一起。
 
「動動語」就是把要介紹的小東西拿在幼兒眼前轉一轉、搖一搖、動一動,這只對十五個月以前的小孩有用;「不同人的話語輸入」則是從不只一個人聽到語言,就像多感官輸入是一種幫助,多幾個人對小孩說話也是。
 
「語法框架」指的是一些熟悉的句式。以講英語的媽媽對小孩說話為例,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句子是由what、that、it、you、are/aren't、I、do/don't、is、a、would、can/can't、where、there、who、come、look、let's起頭的。而在南韓,二十個月的寶寶第一批學會的是句子最後面那些和動詞配合的固定句式,因為這種字他們聽得最清楚。當你對小孩子說「你看小鳥」或「不要摸插座」,他會知道有一個東西他必須去看,也知道他應該停止一個動作。但他未必知道「小寫」或「摸插座」。運用重複去突顯變化,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概念。
 
適度的變化就是「詞組變換」了,透過一連串的句子,情境和意義不變,只是句法改變。例如:「瑞秋,這本書拿去給爸爸。拿給他這本書。把這個拿給爸爸。謝謝瑞秋。你把書拿給爸爸了。」瑞秋在這些「詞組變換」中,知道「書」也可以是「這個」,爸爸也是「他」。「拿」跟「給」都跟移動一樣東西有關。文法方法,她聽到動作已經過去就在句尾加「了」,「書」和「爸爸」兩種受詞的位置可前可後,「拿」這個動詞可以是指示,也可以用來描述已完成的動作。「詞組變換」對於學習 句法和詞彙,都大有幫助。
 
十五個月大的幼兒,除了專注顏色、大小、觸感外,也開始專注於形狀。在十七月大的幼兒進行七週每次五分鐘的「形狀訓練」後,幼兒認識新名詞增加2.56倍,此方法是謂「形狀偏見」。
 
以上六種方協助語言發展的主要對象是幼兒,我們固然無法全盤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不過藉此可以理解學習者語言學習策略,我們也可以參考部分方法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
 
參考資料:
Bronson, P., & Ashley, M. (2010). 教養大震撼.  (潘勛, 譯.). 臺北巿: 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