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Ma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Part 5》
《Man, State, and Society》有一系列的書,從東歐、中共、蘇聯到東南亞。剛剛閱讀了《Ma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的第五部份,非常有意思。這個部分有三個小文章:〈Cultural Value and Economic Change in Burma〉、〈Value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Thailand〉和〈Kinship and Commerce in a Thai-Lue Village〉,這些文章有一些共同的取向是其使用了在地的語言去解釋以區分這地區之外可能有相對應的詞彙,但為了避免誤解其內涵還是用當地的語言。三篇文章中,兩篇是關於佛教,兩篇是關於泰國,所以讀來格外令人歡喜。下面分享心得:
透過〈Cultural Value and Economic Change in Burma〉,我們有一個認識緬甸的視角。緬甸人一般沒有經濟壓力,對於物質享受也是有限。作者認為這和其佛教信仰有關。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其中苦諦中又有「生」、「老」、「病」、「死」和「求不得」苦。「求不得苦」肇因於三毒「貪」、「嗔」、「痴」的「貪」。我想這樣已經有個讓我們能夠理解緬甸人民在經濟進展的路程上會有怎麼樣的樣貌。但是隨著翁山蘇姬所帶領的政治改革,緬甸的改革開放,以及其西方國家的互動。往後,相信緬甸的文化(佛教)將和經濟有一場不可避免的拔河。
〈Value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Thailand〉討論了泰國和日本的價值觀如何和其經濟發展的關連。日本受到儒家、佛教和神道教的影響,其價值觀建立在忠誠地在其位置上完成任務,發展其專業,節儉和勤勉是美德。明治維新時期,更塑造日本人對於國家的向心力,當經濟發展為國家目標時,日本人也當然不讓。
泰國則相對單純,其價值觀同樣建立在佛教信仰,有著輪迴、業力(กรรม)以及因緣果報,作功德可以累積福報(另一種形式的「投資」)。四無量心(พรหมวิหาร ๔)是被推崇的價值,其分別為「慈」(กรุณา)、「悲」(เมตตา)、「喜」(มุทิตา)、「捨」(อุเบกขา),只要是有地位的人,都應該履行這些特質。當有人問你會不會為了某個美女心動時,你會聽到泰國人回答:「還好。」(เฉย或เฉย ๆ)這個是其平靜的表現,不會為外在環境動心。「好玩」(สนุก)另一個很價值體現,就算是宗教活動,也要「好玩」。除了泰國皇帝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是世襲的之外,基本上是沒有階級的界線,階統的能動性是存在的,而且建立在其「業力」。因此,泰國人較少是因為責任、團體、意識型態、忠誠而失去自己。
你可以發現,在這樣兩個不同的價值觀下,所表現的經濟發展也不盡相同。即便泰國現在也興起了類似當年明治維新的氣象,但泰國終究不是日本。
〈Kinship and Commerce in a Thai-Lue Village〉同樣是講泰國的文章,用了兩個詞彙「商品」(xo mi laxa)和「兄弟」(พี่น้อง,兄妹、姊弟、姊妹也可以,總之就是年紀大的叫พี่,年紀小的叫น้อง。)在泰國北邊靠近雲南的村寨裡,「商品」注重的不只是其價格,還有其來源和目的。簡單地說,和「兄弟」之間,貨物的贈予或收受,是不應該有價格的;而來貨物本來就有一個價格的話,那麼不論多麼親暱的兄弟來拿取這個貨物,它就會是有一個價格。
但是這樣的傳統一直改變。隨著市場的建立,來自中國的商人帶來了商品,蔬菜也變成可以有價格且可以交易的商品。原本只是「商品/兄弟」或「有價格/無價格」一刀切的概念,因為價格的可調整性,使得兄弟的情誼的濃厚成了對應價格高低的光譜,感情越親暱的兩兄弟,可以用越便宜的價格取得貨物,反之亦然。
亞當的詛咒(curse of Adam)是說那個不聽上帝的話的亞當,聽了夏娃的話偷吃了禁果,於是必須開始昏天暗地地勞動。如果經濟發展就像禁果一樣,如果亞當事先知道,咬了一口就必須接受辛勞,那麼亞當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咬下去嗎?或者在從來沒聽過上帝說話的子民們,能夠同時吃一口蘋果,又同時快快樂樂的生活?
依我在泰國的觀察,我覺得傳統的價值觀有勢微的走向。有一次,我和同事們中午跑出去吃飯。女孩們討論到一個話題,如果有人在背後說你壞話,你該怎麼做?女孩們輪流發表意見後,輪到我了!我說就當消業障,因為過去我們說過別人壞話,所以現在別人就會說我們壞話。說這一席話時,我並不覺得這是以一個泰國人角度述說,而是以一個佛教徒的角度述說。但女孩們為我拍手鼓掌,好像我更像個泰國人或佛教徒。又有一次,我們到一個夜店時,我也轉法輪般地說,有因有緣所以我們才會到夜店來,這是因為業力牽引。如果知道這是業力牽引,還硬是跑來夜店的話,這就是不自「覺」(สติ,意識)。頓時,我又像是傳統的泰國人,希望喚醒一個拜金女郎。當然,在「好玩」為前提的生活下,我們很快地就會講其它話題。喀喀喀…不過,你會有種「娘什麼娘,泰國人都不泰國人」之感!
我讀《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的〈Introduction: On “Colonial Modernity”〉 by Tani E. Barlow
《東亞殖民現代性的形成》(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的第一章〈Introduction: On “Colonial Modernity”〉為我們導讀了「殖民現代性」。講了一些屬於中國的、屬於日本的,也有一些屬於韓國的,不過看到韓國的時候我就沒有耐心了。下面分享我的讀書心得:
文章中有一個字一直困擾著我:「Scholarship」。在普遍被使用的文書中,我想將之翻譯為「獎學金」是沒有問題的。但出現在這個文章裡頭用「獎學金」顯然是很怪異的。於是,我去想獎學金的來源,可能是個人或團體,為了支持其利益所資助的金援。如此,就不難理解「獎學金」在這個文章裡頭想表達的內涵了。於是,我進一步地從Answers.com上的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上看到關於「獎學金」的定義:
1.The methods, discipline, and attainments of a scholar or scholars.
2.Knowledge resulting from study and research in a particular field. See synonyms at knowledge.
3.A grant of financial aid awarded to a student, as for the purpose of attending a college.
你會發現,「獎學金」這個詞,更多的是像個學派,反而只有一個定義是關於金援的。在查了這個「詞彙」(lexicon)之後,似乎就有一個可以理解該文章的源頭。
這文章裡頭使用了汪暉的文章〈賽先生在中國的命運:中國近現代思想中的科學概念及其使用〉,說明了中國文人那種想繼承中華文明道統,而同時揉合西方文明(可能是物質),而且不是被日本所壟斷的偽殖民。中國不是印度,日本更不是英國,所以這顯然是無法用來類比來理解。中華文明源源流長,許多來自西方學者的詞彙,我們都可以從五千的典藉中找到相對應的詞彙。這不是那些接枝的日本化(graft Japanized)、盎格魯化(Anglicized)或美國式的社會科學研究(Americanized social sciences)可以凌駕的。
關於日本,文章則討論了明治政府對沖繩人民的同化政策,讓沖繩原先運行於中國軌道中的政治過渡到日本軌道裡。在許多日本的研究裡頭,使用了「現代化」來給「軍國主義」化妝。所以「現代化」對日本人而言,擺脫「軍國主義」的意義,可能更大於西方式的物質追求的意義。
我在閱讀此文章被讓義和團事變(Boxer rebels)給引到了另一個十字路口。我想起了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於是我以幾個關鍵字搜尋後,找到了一個有趣的文章。也和大家分享。
正常人/變異人;人/妖之《X戰警:第一戰》和《白蛇傳說》
好像東西方都喜歡這樣的敘事方式,總是要把「人」和「非人」作為二元對立的兩個極端。今天我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X戰警:第一戰》(X-Men:First Class),另一部是《白蛇傳說》。兩部都滿好看的,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X戰警:第一戰》描寫美國和蘇聯冷戰對峙期間的番外篇,演出了兩大巨頭之外的案外案,而且是延續納粹之後,打算再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基因突變的人們組成了一團和平派和一團好戰派,和平派主張與人類共存共榮;好戰派主張基因突變的人更優秀而且是物種進化的關鍵。於是好戰派要挑起美蘇矛盾,引爆核戰。
《白蛇傳說》則是許仙和素素的民間愛情故事。劇情走向大致未偏離傳統故事。唯動畫、人物、場景等,有更豐富、吸睛的表現。儘管是熟悉該故事的人,對此故事也不會覺得厭煩。
兩個電影都以人/非人作為對立,《X戰警:第一戰》是人類/基因突變,《白蛇傳說》是人/妖,似乎是社會隱形的柵欄,這兩個群體總是不相容。那些基因突變的人,有此人因為明顯的特徵使得人們不得不注意他們,有人的皮膚是藍色的,有人是野獸,社會因此隔絕了這些人和一般人,或者概括地說就是「歧視」。在東方,妖又何嘗不是如此?許多狐狸、蝙蝠修煉千年以成人形,一旦能夠成人之後反而忘了自己修煉成人的目的,也就是忘了初衷了!結果危害人間。而人們或《白蛇傳說》裡頭,金山寺的住持師父法海大師也不免落入窠巢。於是不論是基因突變的人或妖,都在社會的偏見、歧視下,於邊緣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