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差汶的兩座寺廟

100_2518 

我和王萍老師有個特殊的緣份,他是幫我找到出家寺廟的老師,也常常利用週末回寺廟去出坡,就這樣許多次回寺廟的因緣都是搭王萍老師的車。這次當交換學生,偶爾去去年任教的學校,每次回學校,總會遇到好事情。因為上次回學校,所以知道王萍老師又要到寺廟出坡;因為這一次回學校,又有來自王萍老師的邀請,我去了披差汶(Petchabun)一趟。這也是第二次到披差汶。披差汶真得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在不同時間去有不一樣的感受。

在披差汶,我們去了兩個寺廟。看吧!因為結善緣,所以也都會得到可以再造訪寺廟的善果!許多西方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教堂,其宏偉、莊嚴讓人讚嘆而心嚮往之。但我們對於東方的寺廟,似乎少了一點兒同樣欣賞的心態。或許在這樣的氣氛下,寺廟們也都施展出渾身解數、推陳出新,從不同面貌來接迎眾生進入佛門聖地。

第一個寺廟是塔都帕高寺。這個寺廟用了許多瓷器、碗盤拼貼著牆壁,你可以想像那個顏色是多彩、繽紛,無一致性的。在主殿堂的佛像是四個佛像前後排列,沒有看過的話,你一定也無法想像,而且同樣的造像,正等比例地被放大要蓋成更大的建築物。它很像西班牙那高地的故居,很像是個藝術家,用很精美的素材,如水晶球、玻璃、寶石、琉璃,去打造出一個屬於佛教的淨土。

第二個寺廟是在榻伯山上的佛寺,這大概是這座山上唯一的佛寺,當地的山胞多是基督徒,也少有當地人到寺廟來出坡、種福田,所以多是山下的泰國人。我們也是來自山下的泰國人之一。由於路途遙遠,這裡也提供信徒們掛單的服務。正如前面所述,很少有當地人來這寺廟,所以該寺廟水電設備並不完備(可能這是住在山上都會遇到的情況),我們的房間是沒有燈,晚上在大雄寶殿誦經的燈要用柴油發電,水大概是雨水或山水淨化來的,這是泰國海拔最高的寺廟。這樣艱困的地方,似乎最適合修行。我們在那邊渡過了十二個小時,包括:吃飯、誦經、睡覺、供僧,讓整趟旅行,不只玩耍還多了許多福報。

結緣在寺廟,就會是好因緣,好因緣就會讓你再有機會往更好的生活邁進。這趟旅程光是兩座寺廟的造訪就值回票價了!

100_2518
100_2522
100_2525
100_2543
100_2573
100_2574
100_2621
100_2578
100_2693
100_2678
100_2695

透視妄想的本質

100_2342 

如果我們看電影,深深地被電影所吸引,甚至電影結束了,仍對電影劇情、場景流連忘返,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太入戲了!如果再入戲一點,假戲真作,以假為真,甚至影響了生活,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人是神經病!覺悟的人,如世尊,大概會覺得我們都是神經病,因為我們都把妄想當成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了!

妄想怎麼來?妄想源自於我們對事物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主要不離以下概念: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中道實相。

好的果來自好的因,如果想要有好的果,就要先有好的因;如果想求好的果,卻沒有在因地上努力,那終究不會有好的果實。如果能知道因緣果報,果報現前時,能夠認知其為過去因所使然,如此就是不會受苦。

知道這些因緣果報的本質就像看電影,就像作夢一樣,自然就不去執著,也就會知道緣起性空。

金剛經這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可,即見如來。」如果能夠認識緣起性空,就會契悟這個人人本具的佛性。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包括我們的身體,都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是因緣果報的形成,不需要執著,更不必要迷戀。儘管如此,這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好好照顧我們自己身體。因為我們仍有舊業,因為我們仍無法透視虛妄的本質,因為我們偶爾仍是個神經病。

因此,當我們認識妄想的本質之後,我們仍要常常練習,常常思惟。如果能夠習慣成自然,認識妄想的本質後,之後就可以透視妄想的本質了。

在泰佛寺參加中秋月光禪會渡過中秋佳節

100_2139 

去年和今天,我都沒在台灣過中秋節,雖然在台灣中秋節只是造業,比方說烤肉,但還是嚮往一種在華人圈過中秋節的感覺。今年中秋節,在泰國當交換學生,每週都會去泰佛寺上禪修班。今年在泰佛寺舉辦了中秋月光禪會,我有幸參加,跟大家說說,我在泰佛寺的中秋節做了什麼。

如果常常參加中台禪寺或其精舍的活動,大概都可以預期這個名為「中秋月光禪會」的活動會有什麼內容。就像西方人會在聖誕節齊聚一堂一樣,華人也有一些要團聚的日子,中秋節就是要在月圓的時候,人也團圓一下。中秋月光禪會讓不在台灣、不在大陸的,甚至不在家的泰人、泰國華裔,齊聚一堂。這麼多人的場面,勢必要有些滿足身心的準備。滿足身體的,就是豐富、美味的餐點;滿足心靈的,就是師父的開示和每個師兄的表演節目。

月光禪會在晚上,我下午就去精舍幫忙。我在大寮出坡,我不會煮菜,我就是把菜從六樓送到三樓,再將菜放到各個桌子上。席開三十桌,每桌含點心、水果共上八道菜,還有一鍋大火鍋。我們當然不像辦桌能夠一道、一道菜上,能出的菜先出。所以當一開桌時,桌上已經有六道菜加一個火鍋了。這有點累人,但可以和許多人結緣,你只要想到一個人能夠上完三百人要吃的食物,而且是美食,你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在泰佛寺的師兄,大多是來自大陸的。待在大寮的師兄,有幾個大陸的師兄,但主力應該是兩個國軍九十三師第四代的泰國華裔,還有幾個來自邊境的泰國人。物以類聚,相同羽毛的鳥喜歡聚集在一起,好像人們會自然而然得和自己有緣的人聚集在一起。我和泰國華裔、泰國人窩在大寮,吃了好多、好多東西。

泰國的精舍和台灣的精舍有很不一樣的氣氛,我無法結論說是主持法師的風格或師兄來源的組成使然。不過,人們到精舍的動機都是一樣的,就是學佛。

有點做作的「旅行的意義」

100_2051 

上個月,我進行了三次較長途的旅行。我所謂較長途的旅行是要坐車到外省去,而且行車時間超過一個晚上,都在十個小時上下,所以都必須在車上過夜。這樣子的旅行,對來自台灣的我而言,相當新鮮,而且相對省錢。

第一趟旅程是到泰國最南端的那拉提瓦省,到丹絨嗎社區去協助安裝監視器,這是泰國南疆三個伊斯蘭人口較多的省份,前幾年開始由於炸彈事件和僧侶遭殺害的新聞,往這邊的旅客漸少,而且開始有軍人在出入口進行盤查。從這裡再開車三十公里,就可以到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邊境了。

第二趟旅程則是到東北部的黎省的清刊,這是「東南亞的旅遊管理」的課外活動。每一組都有老師所指派的攤販和老木屋,同學們必須去訪問該主人之後,將其故事製作成看板。這些看板主要是為了幫助清刊的行銷。清刊的北邊就是湄公河,只要搖個槳,就能到寮國去了。

第三趟,也是這個月最後一趟的旅行,我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去辦理泰國簽證。由於這次到泰國交換學生是用觀光簽證入境,允許居留期間只有六十天,所以在到期之前,我必須出境泰國,再入境泰國。我對檳城嚮往以求,簡單地作了研究後,就出發到檳城了。同樣透過長途巴士,不過這回要轉車,先到泰國南疆的宋卡省的合艾之後,再轉車前往檳城。這麼一去回,到了檳城,也到了合艾,總共六天五夜。雖然幾乎是天天下雨的天氣,不過得到了新的泰國簽證,吃了許多檳城小吃,還造訪了許多檳城景點,還是讓人覺得滿載而歸。

台灣太小了,可能開車一整天就可以把繞台灣一週。但是在中南半島,可以用車子慢慢走,慢慢旅行,稍微體會一下「慢活」的感覺。不過,我必須承認,我真是一個很容易就想要「快」的人,所以旅行就是能夠逐漸讓我慢下來對治方法。當然,離開週遭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探索新奇未知的事物,更是旅行的樂趣,或者做作一點地說,就是「旅行的意義」。

100_2059
100_2341
100_2345

宋卡最美的風景是「人」

100_2348 

因為背著大包包,而且錢不夠用,所以從合艾往宋卡去,沒有到宋卡市內,只到佑島(Ko Yo)就回合艾了!

根據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的描述,佑島上有織布產業,只要去買個什麼針織的內衣就值回票價了!佑島在泰國的內海,就像拉魯島之於日月潭一樣,但它是有道路連結的,所以不用搭船,也沒有船就能夠上島。只要你從曼谷搭車往合艾,也必須經過這個地方。我也去了一趟佑島,不過沒買針織內衣,爬上了谷山(Khao Khut),那邊有座寺廟,可是沒看到比丘,只看到比丘尼。

這一趟往佑島的旅程,最美的風景是「人」。

寂寞星球關於合艾和其週圍的描述相當簡略,篇幅相當少。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和金錢去理解這個地方應該如何進行旅行。更重要的是,我在路上遇到一些人,他們能夠幫助我順利完成旅行。

在公車上負責收錢的人,告訴我如何接駁佑島和回合艾的車,結果去回我都搭到同一部車,你說巧不巧。往谷山的路上,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我唯二看到的摩托車和小貨車,都在半路讓我搭了順風車,那車的主人是同一個,一個來自吉隆坡的馬來西亞華人。

不過,也有一些人,因為是售票員,因為是計程摩托車,因為是賣給觀光客肉骨茶和海南雞飯的,所以會用稍微高的價格來唬哢以賺取微薄的利潤。不過,我們也是難得有機會跟這些人接觸,隨緣消舊業,說不定下次見面都是幾個世紀之後了!也有可能是幾個世紀之前相會的。我想,不管哪裡,最美的風景都是「人」。

100_2387
100_2347

合艾:台中一廣的加強版

100_2289 
合艾並不是宋卡省(Songkla)的省會,但因為其地理位置,它甚至比宋卡更有名。經由陸路從曼谷到馬來西亞,不論你搭火車或公車,一定會經過合艾(Hat Yai)。藉由到馬來西亞辦簽證的機會,順便去合艾玩。從曼谷南線巴士站可以到合艾,我搭乘私人營運的巴士,一等車要價747泰銖。這似乎是公定的價格,不同家但相同路線也是這個價格。從合艾可以到檳城去,有箱型車可以搭,也算舒服,去程我買了390泰銖,回程買了30零吉,差了快要三分之一的價格。


合艾比較熱鬧的地方就是李氏花園(Lee Garden)廣場,從那附近往外擴張有許多商場,大多有華文標示,應該都是華人經營的商場。商場的內外很像台灣台中的第一廣場,氣氛也很像。你可以在這附近找到很多旅社,從廉價到高檔。合艾旅社的風格和檳城旅社的風格有相當大的差別,合艾的旅社燈光昏暗,感覺隨時會有什麼事發生一樣;檳城的即便旅社也是舊舊的,但至少通風、光明。

除了在李氏花園附近可以找到住宿的地方外,也可以在公共汽車站附近找到住宿。而且公共汽車店附近有個夜市,我一直到要離開合艾的前一個小時才發現它。因為它在一間7-11的後面,讓你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合艾有世界第三大的臥佛,在合艾乃寺。雖說泰國是個信仰佛教的國家,但合艾乃寺的香火甚至不如檳城的泰國佛寺的香火,而且荒煙漫草,推測是自泰國南疆爆炸事件以來,加上有人進入佛寺殺害僧侶,所以才落得這番景像。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堅定信仰的信徒和師父,以微薄的人力維持寺廟的運作。我光是偶爾疑心病地想起炸彈就坐立難安,更何況這些信徒和師父是常久待在寺廟裡,真不得不叫人佩服。

宋卡在合艾的東北方,有公車可以到達。

100_2290
100_2284

你所不知道的檳城:宗教的檳城、美食的檳城

100_2092 

對於檳城,英國殖民和華人移民的特徵是明顯且廣為人知的。其實,它也有來自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以及泰國、緬甸的足跡。印尼遊客也喜歡到檳城旅遊,原因不明,聽某個印尼的華人家庭說,因為印尼的東西很貴,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東西超級便宜。

檳城有以暹邏(Siam)和緬甸(Burma)命名的道路,還有兩座隔著馬路遙遙相望的緬甸佛寺和泰國佛寺。我想,我還是具有一些關於東南亞藝術鑑賞的能力,分辨得緬甸和泰國佛教藝術的造像。我想,在檳城的佛寺或佛教也和華人有不少互動。如果你去看緬甸佛寺捐款者的姓名的話,你會發現大多數都是華人;泰國佛寺的泰國人就比較明顯了,而且感覺香火比較興盛,可能是有地利之便,不過其藝術造像手法和華人的八仙過海或觀音很像,較胖、較圓滿。如果要說出檳城和新加坡的差別的話,我想就是對於佛教的信仰。檳城有許多佛學院,還有慈濟的道場。

除了佛教的建築外,檳城也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你隨處可以看到素食餐廳和華人飲茶,印度料理和在地化的麥當勞。

檳城是一個有趣的地方。

100_2115

100_2091

100_2064

100_2169

100_2019

100_1986

100_1953

100_1975

100_1980

100_2135

100_2084

檳城速覽:不只是新加坡

100_2145 
日本人喜歡到台灣玩,英國人喜歡到新加坡或香港,可能是以一個過去殖民者的心態來看看現在發展的如何,或者是從當中去找到一些懷舊的感覺。馬來西亞的檳城對英國人而言,大概也有這樣的吸引力,但對美國人而言似乎就不是這樣子了。華人反倒對於海外有什麼和自己文化相近的東西反倒不感興趣,有人就在部落格直言:「到檳城要去看那些英國殖民的古蹟,那些寺廟啥的,台灣就有一堆了,不看也可以。」從我的知識中給檳城定位,我預期它大概會是像新加坡那樣子的城市,有著英國殖民的陰影和華人居落。但我認為,到後期國家的力量介入後以及地理位置,都使得新加坡和檳城就有很不一樣的發展。


檳城人們聚集的地方是光大(Komtar),其地位大概就如台北之於台北火車站,往北邊一點點就是古蹟的區域,華人的古蹟、英人殖民的古蹟,住宿也都在這一帶,只要沿著茱麗亞(Lebuh Chulia)就可以找到符合你心目中期得的房型和價格。我在這裡住了兩家旅館,一個是猴子旅社(Monkey Inn),另一個是七五旅社(75 Travelers Lodge Guesthouse),前者一晚只要22零吉,雙人房有風扇;後者一晚只要12零吉,宿舍床,風扇。同樣在這附近,有摩托車和腳踏車的出租,有個三輪車夫問我腳踏車一日租金多少錢後,他說:「過去只要10零吉,現在遊客多了,一天就要15零吉了!」

騎著腳踏車在古蹟這一區逛,相當愜意且輕鬆,唯天公不作美,我在檳城這段期間,一直在下雨。

不過,若要騎腳踏車到古蹟區以外的地方,那可就要有點膽量了!檳城並不是很容易理解棋盤狀道路,連我這自認方向感很好的人都在同一個地方繞來繞去,繞不出去。而且許多地方是單行道,你根本無法看著地圖就直接到達你要去的地方。再來,就是汽車駕駛們的習慣,可能路也不大,騎著腳踏車的我常常覺得車子一直逼靠而來。不過,如果沒有腳踏車,還真是不知道要如何從一個點到另一點。關於檳城的公車路線,這趟沒有研究,這意味著檳城還有很大一部份等著我去探索。

整體而言,我喜歡檳城勝於新加坡。包括物價、語言的使用、古蹟、地理位置。新加坡待了幾天似乎已經就差不多了,不過檳城仍意猶未盡,可能也是因為下雨才會如此的心境。
100_2147

100_2155

100_2165

100_2170

100_1942

100_1949

泰佛寺上禪修班:八正道之「正見」

100_1651 

上週去那拉堤瓦當《那默默的一群》,所以我沒去上禪修班,那堂課我相當期待,我也知道它非常重要。師父慈悲,幫大家複習上一週的內容,我也趁這個機會快點學習。只寫下一些關鍵字,包括:三十七住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利、七覺知和八正道。除了八正道還有機會聽師父上課外,其它的恐怕就得惋惜了!

八正道的第一個是「正見」,有了正的思惟,就可以有正的言語,就可以有正的行為,身口意三業都能清淨。釋迦牟尼佛在證道之後,轉經說法四十九年,其主軸不離以下三個前提:因果(隨緣消舊業)、緣起性空(體冤入道,喜風不動)以及中道實相(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在前提正確地被建立後,而後才能真正入道。

有一次,世尊和弟子們在路上看到一條蛇,還有幾步之遙,弟子們都想了辦法要解決這個難關。弟子們分成兩派,一派說要快點把這條蛇給殺了,否則牠會去傷害別人;另一派則說,要給牠放生,跟牠結善緣。世尊不發一語,直到一行人更接近了這條蛇後,才發現那不是蛇,那是草繩。弟子們以為是蛇,所以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但事實上那不是蛇,只是一條草繩。因此,如果我們要先建立正確的認知,而後才能有正確的解決之道。否則只是徒勞無功。

《圓覺經》上是這麼說的:一個有眼翳病的人在空中看到了一朵花,而且到處跟別人說有一朵空中花在那邊。等到他的眼翳病好了,眼睛看清楚了,又說空中花不見了!他犯了什麼邏輯上的錯誤?本來就沒有花,卻說花「消失」了!是眼翳而不是空中花,一開始就知道是眼翳,怎麼會有空中花!

八正道第一個「正見」,其最為重要,由其為前導,其餘的正道就能現前。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起性空,因此也無生法忍。

一個漸漸火紅的地方:清刊(เชียงคาน, Chiang Khan)

100_1535 

清刊(Ching Khan)在旅遊書上並不是重點推薦的景點,不過接連好幾次來自泰國人的邀請,都指引著我往這個地方去。前一次,是五月哥,一個泰國民校的校長,讓我知道清刊這個地方;這一次,是法政大學的課程戶外教學,因為老師有研究計劃,所以我們同樣是到清刊去。清刊並不是一個有豐富觀光資源的地方,不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鄰湄公河畔,跨過河就是寮國,所以應該是泰國政府近年致力推廣的旅遊景點。

清刊開始火紅起來,不過就是這四年間的事情。那邊有許多木造的房子,許多被重新利用拿來當民宿或餐廳;也有許多木造房子待價而沽,等待出售;還有許多木造房子已經荒廢,但,閒置的空地也有更多再大興土木。那是一條像九份或深坑的老街,它距離曼谷五百公里,約九個小時車程,它不像在湄南河畔的浪漫,也不像桂河有著戰地風光,它比較像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大河,水流快,河道寬,還有反對建水壩的布條,它是壯闊的。

清刊的人們信仰佛教,五點半開始,就可以在老街供養和尚、沙彌,當地人這麼做,外地人也這麼做。這是當地人一直這麼做的事,外地人就入境隨俗地跟著做,當地的傳統得以延續,做為觀光客的文化體驗也得以實現。清刊寺廟風格不同於其它泰國寺廟,它並不那麼富麗堂皇,有點謙虛地好像隨時會崩壞的樣子,色彩也不那麼鮮豔。根據旅遊書的描述,這是寮國風格的寺廟,連寺廟的吉祥獸都和泰國其它地方看到的不一樣。

作為一個開始火紅的觀光地,自然也有其可吸引人的食物,鐵板蛋和雞蛋烤飯是兩個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食物。

除了食物之外,當地人也自己動手製作屬於清刊的紀念品。在台灣,常常被詬病的就是日月潭和墾丁老是販售著同樣的紀念品,而這紀念品還可能是來自芭達雅的。在清刊大概不會有來自芭達雅的紀念品,即便是隨處可見的胸針、木頭風鈴,絕對會有當地人的手工字樣,絕對讓你看出來這就是來自清刊的紀念品。當然,真正屬於清刊的應該就是那些花樣多變的「馬白布」,可以禦寒,可以洗澡,還可以當沙龍穿,它絕對可以稱職地作為清刊的「一鄉一特產」。

課程老師透過讓同學們去訪問當地人,從而為其探索出旅遊價值以回饋當地,感覺是個聰明的作法,不知道這是否就是觀光學系的同學們一直在做的事?但這或許不需要觀光學系的同學們也可以做到,如果社區居民們能夠自主凝聚共識,不需要外來的人,也可以建立旅遊價值。當然,前提是社區的居民認為應當發展觀光。
 

100_1547
100_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