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商貿與文化概論:印度化的東南亞(緬甸)

印度化

印度化 vs. 漢化

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06:00) vs. 佛教的慾望使自己痛苦(12:30)

問題與討論:

如果你是古代東南亞城邦的領袖(假設當地只有萬物皆有靈的泛靈信仰(animism)),你會選婆羅門教或佛教作為國家信仰的宗教來治理跟隨你的人?

蒲甘王朝

袈裟革命/番紅花革命

 緬甸的民主化進程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546688?SThisFB
http://www.storm.mg/article/73779

羅興亞難民

問題與討論:

你認為台灣可不可能提供難民庇護?台灣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http://wknews.org/node/775
http://www.storm.mg/article/50795
http://udn.com/news/story/1/1736727
https://www.amnesty.tw/news/1992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5-20/60339

毒品泛濫

問題與討論:

你覺得應該要禁種罌粟嗎?如果不種誰會受影響?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8C%E7%B2%9F
http://blog.xuite.net/wjk0165191/twblog/137368594
http://finance.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5/06/28/001293591.s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3558446.html

商用第二外語–東南亞語種(泰語):你叫什麼名字?



討論與閱讀:
泰國人的姓和名怎麼區分?
泰國人姓的由來?
泰國人的名字怎麼取?
泰國人怎麼取小名?
你想要給自己取一個泰語名字嗎?如果想你要取什麼名字?

http://www.udnbkk.com/bbs/redirect.php?tid=2104&goto=lastpost
https://tw.duanzhihu.com/answer/6161257
http://hsxxling.pixnet.net/blog/post/219822674-%E6%B3%B0%E5%9C%8B%E4%BA%BA%E7%9A%84%E5%B0%8F%E5%90%8D
https://siongui.github.io/zh/2016/01/23/thailand-those-interesting-things/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864

預習與複習:

 

 

 

我聽釋見悟的《忙盲茫—吾心何處是歸鄉》

明朝羅狀元《醒世詩》有云:「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前面六句揭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忙、盲、茫。小時候,大人要我們考高分、考前三名,我們「忙」著追求學習的結果,但是我們忽略了學習的過程。成家之後,我們不再是只有一個人,需要考慮的點就變得很多;年輕時可以想自己的夢想,但開始工作、就業後就忘記了。成家立業後,我們無法停下來好好思考,我們都變得「盲」目地過活了。年紀大了之後,就要承受之前的生活模式所產生的後果。成龍平常工作忙碌,有天心血來潮要去想去接小孩下課,到了小孩上課的學校遇到了小孩的老師,才聽老師說:「小孩已經上國中了。」這個就是追求成就而換來的遺憾。追求成就沒有讓我們煩惱更少,事業越大、煩惱反而越大,我們對於這樣的結果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每個人都知道「忙」、「盲」、「茫」的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念、心境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從小就知道要去面對自己的心境,而不會因為大人的期望、家庭或事業的牽絆或不預期的結果而忙/盲/茫,我們的人生或許就比較不會歪掉。

最容易造成我們忙/盲/茫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緣慮心。什麼是緣慮心呢?緣慮心即吾人現前見、聞、覺、知、對境攀緣,發生分別思慮之妄心也。我們都以為這個緣慮心就是我們真實的自己。因為境界而產生的念頭,若境界不再就不見的念頭,自然不是我們真實的自己。但是對於事業有成的人,很難體會這個道理。你讓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去靜坐45分鐘,他一定會坐不住,因為沒有動腦會沒有安全感。夫妻在一起就要吵嘴,不然就乾瞪眼,不然就開電視。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念頭,我們反過來被念頭控制。這個就是緣慮心,忙/盲/茫的原因。

讓自己不會忙/盲/茫的不是緣慮心,而是真如心。無妄曰真,不變名如。此真實常住不變之心,即吾人現前一念靈知之性體,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沒有什麼生死煩惱,離諸迷情妄相,無諸塵勞垢染。從小到大,所有心境都是我們自己創造來的,不是誰給我們的。我們不一定一下子能夠理解「真如心」的意思,自己去體會就能夠明白。聽別人怎麼費盡脣舌跟描述柳橙汁酸酸甜甜的滋味,都比不上親自嚐上一口。怎麼理解真如心?心平靜下來了就能感受到它了。

真如心每個人都有,也可以說就是佛性。《華嚴經》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景德傳燈錄》中有一段故事,婆羅提尊者度化異見王(古印度的一個不信佛教的國王)的故事:
異見王向婆羅尊者請教。
異見王問曰:何者是佛?
婆羅尊者答:見性是佛。
異見王問曰:師見性否?
婆羅尊者答:我見佛性。
異見王問曰:性在何處?
婆羅尊者答:性在作用。
異見王又問: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婆羅尊者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異見王再問:於我有否?
婆羅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異見王又問: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婆羅尊者答: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異見王問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婆羅尊者偈曰:在胎為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那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佛性?「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把整句話讀完就知道答案。工廠排出來的水、地上的水,因為混雜著髒東西,所以是污水,但它們都是水;我們因為混雜著眾多的生死煩惱,所以我們感受不到佛性,所以我們是眾生。但是,即使我們有煩惱,我們也有佛性。煩惱即菩堤。

但是每個人的煩惱不同,我要如何去除我的煩惱?感受到我的佛性?回到自性之家?何處是歸鄉呢?知識、學問、品德、涵養等都會因為時間、空間而改變,但是本具的心性「佛性」,更值得我們去追求。確立方向,我們就不會繞遠路。一時無法到終點,我們可以從「過好生活」、「改變自己」和「皈依三寶」作起。

年輕時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年老時才能免除不必要的病苦。調一調:飲食、睡眠、運動、好的情緒與人際相處,保持平靜喜悅的心。這樣可以確立我們的生活品質良好。接著改變自己,以布施、慈悲、智慧和謙卑的心去改變我們的貪心、嗔心、痴心以及慢心。同時,也皈依三寶。蘇東坡曾說:「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炎炎火宅內,三寶為雨澤.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塔。」化相三寶、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

面對人生的忙、盲、茫,我們可以用覺、覺、覺來解決。第一個覺是,覺察,首先覺在煩惱;第二個覺是覺照,在發現煩惱之後要照破煩惱;第三個覺是覺悟,悟其本心,讓自己的清淨心現前。如此就能從忙、盲、茫的路途,往自性之家前進。

惟覺老和尚人生最後那幾件事

《人生最後那幾件事》是一部日本的電影,電影描述四個人因為意外而失去生命變成幽靈,在這四個人發生意外的同時和他們有因緣的人變成了唯一能和他們溝通的人類。透過這個能溝通的人類,四個幽靈一一完成了讓他們捨不得的事,幽靈就離開人間,「成佛」去了!意外之所以會不能預料,就是因為那並不是平常會遇到的事情,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無常」。不要把每件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平常,因為無常隨時會發生。為了不要讓自己在遇到無常的時候才開始後悔想做的事沒做,我們要把握每個當下,盡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大多數人60歲是開始退休、養老的日子,而惟覺老和尚是60歲開始收出家弟子。我們無法去推測為什麼老和尚在60歲開始收弟子,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向老和尚學習、請益的人,只有更多,沒有減少。想向老和尚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勢必就要有更大的空間來容納這些人。老和尚從一個工寮到靈泉寺,再到中台禪寺,乃至全世界108家的精舍,建設的硬體也是只有更大,沒有變小。有人質疑老和尚,一個出家人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為什麼要蓋這麼豪華的寺廟?為什麼要讓那麼多大學生剃渡出家?通常這些人無法接受「無常」。這些人認為金錢存在銀行,我要用就有,存在銀行才是「平常」;出家人或寺廟應該簡樸,最好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這才是「平常」;年輕人好好讀書,將來為國家棟樑,這也是「平常」。你有再多的錢,「無常」來了,你還能有多少錢?中台禪寺再怎麼豪華,千年、萬年後,你還能肯定中台禪寺會存在嗎?成為跨國電信詐騙的歹徒或教化眾生的僧侶,都是大學生來的,難道成為歹徒的大學生會比成為僧侶的大學生對社會更有貢獻?從老和尚開始弘法,皈依老和尚的人有之,唯恐天下不亂地宣稱老和尚有多少財產的人也有之。用世俗人的眼光來看,老和尚也沒有小孩,就算他有同比爾蓋茲那麼多的財富,他要這些財富做什麼?

老和尚沒有小孩,但是他有弟子呀!他可以把所有財產通通給弟子!我相信老和尚早就把他的財產通通給弟子了。人家都說中台禪寺把寺廟當企業在經營,我認為就是這樣如同企業般地經營財產才能分到各個弟子手上。中台禪寺只是硬體,能做什麼?中國歷朝歷代的寺廟、石窟,許許多多有皇帝、官員、百姓護持,建在各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些硬體就算沒有世俗的價值,也有歷史的價值。但是空有硬體,敦煌石窟再怎會經營,就是賣賣門票,搞點文創唄!老和尚在中台禪寺裡頭設了中台佛教學院,透過佛教學院,老和尚的財產都傳給弟子了!精舍的師父也將其在佛教學院得到的財產,再到精舍傳給在家居士。沒有小孩的老和尚如何讓利他的菩薩行繼續傳承下去?中台禪寺的每個法師、護法居士,都接收了老和尚的財產,也持續將這些財產運用到社會上各個角落。

惟覺老和尚圓寂了,老和尚會像《人生最後那幾件事》的主角們一樣,有什麼讓他捨不得的事嗎?聖人是來去自如。不過,如果真有什麼事是讓老和尚捨不得的事,我想那就是對於大眾的修行。老和尚在最後一次公開說話的時候告訴弟子:「先學要精進,後學要跟進。」而且,鼓勵弟子每天讀誦三遍《金剛經》。蓋了靈泉寺、中台禪寺、108家精舍,作為大眾修行的去處;為了接引還沒接觸佛法的大眾,普台國民中小學、普台高中、中台山博物館以及中台世界博物館,都陸續落成。細數老和尚人生最後那幾件事,從60歲開始收弟子,到中台世界博物館,我想真的可說是功德圓滿了。

105年春季學界精進禪七:有實力的人生

云何「實力」?見燈師父說:「對於現實的認識和掌握的能力,謂之『實力』。」
靜坐是培養實力的好方法。有的人喜歡靜坐,有的人不喜歡靜坐。喜歡靜坐的人覺得靜坐可以沈澱心靈,聽見、看見自己的心;不喜歡靜坐的人,認為靜坐很浪費時間、很無聊,與其靜坐,不如睡覺。過去,對於靜坐沒有建立正確的理解,我也曾經是不喜歡靜坐的人。要正確地理解靜坐,參加中台禪寺的精進禪七,是一個很好的助緣。禪七期間,除了靜坐外,還有師父的開示,從此建立對於靜坐的正確的理解,以培養實力。

要培養實力,就要先認識現實。云何「現實」?現實就是你做一分、得一分,不會有一個外在的神秘力量給你任何東西。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建功、立德、跑步、游泳,乃至我們對於我們所處環境的認識,都是由我們的心造化所現。我若常常看恐怖的電影,走在沒人的夜裡,我就會心裡有鬼;我若看到美食就放縱自己滿足口腹之慾,如此看到美食就無法自拔。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和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源於自己的心。現實只有一種樣貌,但是每個人對於現實的理解深淺不一樣,甚至有人根本對現實摸不著頭緒或完全不想面對現實,那就更沒有辦法掌握現實,培養實力了。

認識了現實,為了培養實力,我們還要學習掌握現實。既然現實是源我們的心造作幻化所成,那掌握自己的心,應當就可以掌握現實。靜坐就是學習掌握自己的心的功課。靜坐的過程要萬緣放下。「放下」本當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當我們靜坐時,心卻無法萬緣放下。靜坐的時候都無法掌握自己的心,更甭提要在打掃、創作、唱歌、研究等等進行各種活動要能掌握自己。「靜中養成,動中磨練」就是要我們可以在靜坐和進行各種活動時,都能掌握自己心、掌握現實。

靜坐就像考試一樣,越考會越熟練。一次靜坐十分鐘,就像進行一次小考;一個下午靜坐三枝香,就像進行了半天的期中考;七天密集的禪七,就像進行大型的模擬考。考試考得多了,對於考試的內容就會越來越熟悉。當然,靜坐畢竟不是考試。考試和靜坐有兩個地方不一樣:一、一般的考試考的內容每次都不一樣,靜坐每次考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就是學習掌握現實。二、一般的考試有各種目的,升學、自我評量、檢定、舉才…等;靜坐的目的在於學習掌握現實、掌握自己的心。

想要成為有實力的人,我們就要認識現實、掌握現實。靜坐和禪七就是幫助我們成為有實力的人。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王侯所能

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以來,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組成。然而,對「出家」這件事來說,儒家和佛教似乎都有個彼此不容易化解的衝突。佛教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所以,「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王侯所能。」但是《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出家就是要剃度,剃了頭、刮了眉,這不就毀傷身體了?這樣就是不孝!但是,當我們把《孝經》整個句子讀完的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你就會發現,我們只是從《孝經》裡頭斷章取義地截取我們想要的段落而已。儒家和佛教並沒有人們想像中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

任何一個成年人作任何決定,例如:打工渡假、出國留學、競選總統或當清潔工,都是出自個人的意願、都是個人的自由。為什麼在中台禪寺剃度出家,就變成眾矢之的?十惡不赦呢?

民國85年,有一群成年人準備在中台禪寺剃度出家。雖然說,有一群成年人準備在中台禪寺剃度出家,但是有更多的一群人不讓這群成年人出家。不讓人出家的這群人,可能有家人、朋友、同學。準備出家的人準備好了,但是身邊的家人、朋友、同學還沒準備好,所以去爆料、去找來記者媒體,一下子滿城風雲。原本出自個人意願的行為,變成大家矚目的焦點。中台禪寺佛教學院的外頭圍滿了抗議的人群。意志堅定者有之,因而退轉者也有之。在經歷這些風雨後,8月31日仍留在佛教學院等待剃度的,應該都有堅定的意志要在9月1日剃度了。

見緯法師是當年剃度出家的師父。見緯法師的媽媽對於自己出家相當支持,爸爸對於出家是比較中立,而且捨不得女兒出家。8月31日晚上,還沒出家的見緯法師身邊等著隔天一起剃度的是一個還沒成年,大約十來歲的女孩。這個女孩出家的意志堅定,爸爸、媽媽也支持女孩出家,而且就是爸爸、媽媽送這個女孩來出家的,也準備在9月1日觀禮,見證女兒出家的法相莊嚴。佛教學院的外頭盡是抗議的聲音;佛教學院的內部也準備好在隔天讓大眾見證自己決心。這時候,惟覺老和尚來唱名,將原先預計在9月1日公開剃度的人分成兩撥,一撥在8月31日剃度,一撥在9月1日公開剃度。

見緯法師被分到9月1日公開剃度的那一撥,那個十來歲的女孩則被分到8月31日那一撥。在佛教學院裡頭準備出家的大眾對於這樣的分配有點摸不著頭緒。見緯法師覺得奇怪,自己的父親會捨不得女兒出家,應該先在8月31日剃度,不然到了9月1日有太多不可預料的事情;那個十來歲的女孩也覺得奇怪,自己的父母親非常支持自己出家,而且9月1日還要來觀禮,為什麼要在8月31日先剃度。見緯法師雖然覺得奇怪,不過仍依教奉行;女孩希望自己剃度的儀式讓父母親參與到,於是央求老和尚讓自己在9月1日剃度,老和尚也答應了。於是,把8月31日那一撥戒子剃度後,剩下的戒子都準備在9月1日剃度了。

9月1日剃度,吸引了大批觀禮者。當然,這些觀禮者以鬧場、獵奇、咆哮的居多。把別人的喜事搞砸,應該可以歸功於這些觀禮的人。見緯法師的父母和前一天坐在見緯法師身邊女孩的父母也來觀禮了!當然,他們不是那些鬧場、獵奇、咆哮的觀禮者。他們等著要見證自己的子女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讓人想不到的劇情發展來了!許多人對惟覺老和尚咆哮、出言侮辱。看到這場景,戒子們的父母也傻眼了!態度急轉彎!未成年女孩的父母,看到這場景,馬上就改變心意,不讓女兒出家了;見緯法師的爸爸也改變了態度,一個這麼有德行的修行人,居然被社會大眾這樣誤解、羞辱,這個社會太可怕了,於是更支持見緯法師出家,好好跟著大善知士修行。

出家是個人的行為、個人的自由、個人的決定,但是顛倒的台灣社會讓自由的個人不再是個人,讓自由的個人是爸爸媽媽的兒女、是大學的一流畢業生、是社會的小齒輪。為什麼我們鼓勵那些衝進立法院的學生,而無法容忍一個走進中台禪寺的學生?不過,換個角度想「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王侯所能。」這不也說明了,在中台禪寺出家修行的師父,他們抵抗了多少社會的壓力,仍發願「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難道不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嗎?

104學年度星燈營總部義工:一個兩棲類的概念

兩棲類指的那些可以在水域和陸域生存的生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青蛙。青蛙的一生,在其還只能在水域生存的時候,叫作蝌蚪,是無法離開水域生活。經過變態發育之後,成為青蛙才能變成水域和陸域皆能生存的生物。星燈營為中台禪寺於每年新學年開始的時候,歡迎大學新鮮人的迎新隔宿營隊,簡稱迎新宿營。民國104學年度,有將近1000人參與營隊;據悉,每1個參加營隊的新鮮人,就有4個義工菩薩護持,所以估算應該將近4000個義工菩薩。在1000個新鮮人和4000個義工菩薩之間,有一個被稱為是「總部義工」的30人團隊,他們既不是新鮮人,也不是義工菩薩。我認為,他們就是一個兩棲類的概念。

4000人的義工菩薩所從事的相對專門的工作。如果我是大寮組,營隊期間,我可能都會在大寮組發心;如果我是環保組,我可能都會在環保組發心。義工菩薩大多數時間,不會被參與營隊的新鮮人看見,他們是默默付出的一群,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一群。從踏進中台禪寺的那一刻起,交通組的義工菩薩就等著迎接新鮮人;直到新鮮人已經回到家的時候,機動組的義工菩薩仍在中台禪寺恢復場地。「總部義工」和「義工菩薩」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為支持營隊順利運作而存在,但是多數時間他們是相當不一樣的。總部義工的工作,多數是蘸醬油般的,幾乎所有工作都可能從事,他們也去巡寮組協助戰鬥澡、也去環保組幫忙垃圾分類、也在交通組引導,偶而也充當機動組搬搬桌子、架設器具。所有事都做,但是所有事都沒做完。因為師父和義工菩薩慈悲,所以總是體諒總部義工,所以寧可自己做最多事,也不讓總部義工累著。因此,總部義工不能歸類為義工菩薩,正如青蛙不能歸類為陸生動物一樣。

雖然青蛙經過變態發育,所以能夠離開水域,但仍不能離開太久,否則會乾渴而死。總部義工在師父的領導下,雖然常常有出坡任務(類似當兵出公差的概念),但是師父總是想方設法地讓總部義工參與星燈營的課程。星燈營的課程豐富、充實,在寓教於樂的方式中,建立新鮮人正確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總部義工一完事,師父就安排總部義工聽營主任開示;總部義工一佈完場,師父就安排總部義工參加中台一支香、參加博物館巡禮;總部義工一撤完場,師父就安排參加大師解碼。雖然不是新鮮人,但也盡可能地參與了星燈營的所有課程。因為師父就怕總部義工像披瓔珞的大象,只有福報而沒有智慧。因為師父的慈悲,總部義工雖然沒有像新鮮人一樣參與所有課程,但是也幾乎參加了半個星燈營了。

總部義工既沒有像義工菩薩那樣全程協助星燈營的進行,也沒有像新鮮人那樣全程參加星燈營課程,是個半調子的義工菩薩,也只學習了半調子的課程。然而,壞事就是好事。換句話說,總部義工既協助了星燈營的進行,也參與了星燈營的課程;既修了福報,又修了智慧。所以,我認為總部義工就像兩棲的青蛙一樣,既是義工菩薩,也是新鮮人。

我所認識的菩薩:惟覺老和尚

台灣民間曾經流傳這樣的小冊子,小冊子這麼寫著:修行不要蓋道場、不要收弟子、不要領職事。若要好好修行,蓋了道場,自己怎麼能夠在有限的時間照顧這個道場;若要好好修行,收了弟子,自己的修行都照顧不了了,哪還有時間教導弟子;若要好好修行,領了職事,可能整天的時間都在忙公務,更不可能有時間修行。人的生命有限、時間有限,要修行的話,蓋道場、收弟子、領職事,不就是和自己的生命和時間過不去嗎?
惟覺老和尚並不是這麼想!

老和尚蓋了中台禪寺,有一千多名的出家弟子,還有千萬的在家弟子,而且所有在中台禪寺的比丘、比丘尼都會有職事。

修行是個人的事。蓋靈泉寺的時候,到了晚上十一、二點,老和尚還自己在砌磚、蓋牆,弟子看了湊到老和尚幫忙,老和尚就說:「你賺你的,我賺我的。」個人的福報,個人修;個人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和其它人無關。一個人修行多麼輕鬆!忙了一陣子,弟子提醒老和尚已經夜深了,該睡覺了!老和尚再說:「美國現在還是白天。」自己對自己的修行負責是最容易的,反正想懈怠也是對自己負責,想精進也是對自己負責,無需建立在他人之上。

既然修行是個人的事,蓋道場、蓋靈泉寺、蓋中台禪寺幹什麼?當個雲遊僧,到處行腳,沒食物就托缽化緣,能不能得到食物都是果報,就是修行。夜深了,需要個地方歇腳就到道場掛單。老和尚修行的時候,到某一個道場去,想問那裡是不是能夠掛單。那個道場一口就回絕了老和尚的請求。但夜已深,也無法再另覓他處,於是老和尚再向那個道場的知客法師請求,只要一塊小地方,能夠打坐,隔天一早就離開。那個知客法師示意:「今天雞籠的雞正好賣到市場去了!雞籠正騰出來,有地方可以打坐。」老和尚就在那個道場掛單了一個晚上。連最基本的不殺生戒都無法持守,而從事販賣生命的事,這是當時候道場會發生的事情。如果不蓋道場、不蓋靈泉寺、不蓋中台禪寺,這些種種仍然會持續地發生。

那些人殺生、那些人不能守戒,是那些人的因心、也會有相應的果報。每個人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好,仍不必蓋道場,淌這個未知的渾水呀!諸佛菩薩比眾生對自己更有信心,諸佛菩薩相信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將成佛,就像地藏王菩薩的願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菩薩不捨眾生受苦、受難,菩薩創造外緣,讓每個修行學人能夠有最容易的條件,能夠走向正確道路。對菩薩而言,修行不是個人的事,修行是眾生的事,是菩薩的事。

我聽釋見護的《溫拿人生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問任何一個人「要成為人生中的成功者需要具備哪三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心裡有數。見護法師認為人生中的溫拿、人生中的成功者是那些把每天過得很充實的人、每一天都不虛度的人。人生好比洋蔥,每過一天少一天、每剝一瓣少一瓣。人生何時候開始?工作之後才開始?結婚生子才開始?退休才開始?有限的人生中,一週工作五天,休息兩天,而你認為工作不是你人生,休息那兩天才是你的人生,那我們是否就應該想想自己的人生是否只像洋蔥被剝去一樣,不斷減少。人生一直在進行著。

我們所在的時代,擁有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自由言論、自由知識、自由地域、自由交流。以前,要獲取知識,要看書,只能到圖書館;以前,只有一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路上可能有十個死在路上。各方面地進步使人類的自由度大大地提昇。這是一個學習的黃金時代,你甚至不必考上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買機票到美國,網路上就有海量的名校課程免費等你取用。僅管如此,這卻不能保證不教出黑心商人、知識罪犯,那些讓台灣痛心疾首的黑心食品,正是來自擁有化學知識的人。

時代高度的自由能讓我們人生不虛度,而我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對人類社會有貢獻,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如何要求每個人都對人類社會有貢獻呢?選擇那個能讓你「感動」的道路,那就是你能夠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方向,它可能存在學校裡、電影裡、小說裡,只要是那個你願意把它和別人分享的「感動」就值得追求。魏應充大概不會和自己的家人、子女分享他的黑心油,這應該不是他的「感動」。尚未找到「感動」前,也別著急。樣樣學習,什麼是興趣不是一定的,不要急著排除任何一個可能性。見護法師在大學的時候,對物理學也不感興趣,就算授課的老師是諾貝爾獎得主也無法激發熱情,反到是學習佛法之後,對於量子力學感興趣。是不是興趣有時候可能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心念而已。若真找不到長期的目標,設立短期目標也可以,就是不能讓人生空過。學語文、學技能、旅行、看書、打工…等,讓自己每天都是充實的。

社會上,有許多令人「感動」的人,如:賈伯斯的產品、陳樹菊的回饋、TOMS : One for One…等。台灣也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產品、團體、理想:IC、螺絲釘、髮夾、安全氣囊、鳳梨酥CD、麵包、點心、素食、影音科技、工業電腦、慈善團體、宗教自由。人生最感動的事就是這個世界因為「某些人」變得更美好。

讓自己成為「某些人」有三件事要知道:結善緣、堅持、覺性。

我們得之於社會的東西太多,知恩、感恩、報恩,而使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不是害人的事就是結善緣,就是令人「感動」。開一間賣黑心油的公司,那是對社會有害的事;開一間買一雙鞋送一雙鞋給沒有鞋子的人,那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事。馬拉拉冒著生命危險,去推動讓女孩子可以念書的活動,那就是對社會有利的事;不讓女孩子讀書,而使社會群眾也對於讓支持女孩子讀書而感到害怕的恐怖份子,那就是對社會有害的事。對社會有利的事,令人「感動」。

在令人「感動」的事上,努力不懈、不輕言放棄,那就是堅持。全球頂尖大學的課程,就像掛在脖子前的大餅,只要在電腦前面點幾個按鍵,就可以學習,你吃了嗎?「主動」學習是讓美國不怎麼樣的高中課程,卻產生得了一流大學的關鍵。那些在一流大學的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就去圖書館、社區大學上課。學習的發生必然經過某些過程:首先,你要可以聽老師上課,把這個對人生有幫助的課程、關鍵的核心弄懂。弄懂之後,這確保自己能夠在資訊泛濫的時代判斷知識的真偽。接著,把這個內容內化,使它融會貫通,讓不同課程、學科間能夠找到共同點,成為思惟的一部份;死記死背應付考試就沒有達到內化的功夫。最後,實際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這三個階段可以用佛教的術語:聞、思、修來概括。聞慧讓了解現實,是學習的起點;思慧:融會貫通,是學習的內化;修慧:轉變命運,是學習的實踐。

我們怎麼確保自己在「感動」的事上努力,一定會成就?那就要有覺性。天生笨質的學生,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成功?聰明的學生也會懷疑自己行不行?不論天生笨質的學生或聰明的學生所共有的就是能夠知道、能夠思考、能夠反省改正、能夠學習的心,這個是使我們能夠在「感動」的事上努力,並讓人生充實的信心。一個小嬰兒都能夠感覺到肚子餓,也能夠學習各種語言,問題在於有有沒有善用這個能力。把自己的學習專精在某個方面,專一、堅持,不管選擇哪一個道路,都能夠成功。

溫拿的人生是充實,不會虛度;溫拿人生要掌握的三件事是結善緣、堅持和覺性。這三件事和六波羅密有以下關係:結善緣:布施結善緣、持戒不結惡緣;堅持:忍辱不被外境消磨信心、精進持續努力、禪定學習專注;覺性:智慧通達因果、空性、中道實相。

魯蛇看到的是危機,溫拿看到的是轉機;魯蛇找到藉口,溫拿採取行動;魯蛇推卸責任,溫拿負起責任。溫拿人生讓世界因為溫拿,因為充實過每一天的我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