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戰:欺騙還是偵測?真實還是虛假?

本文介紹了人類欺騙與察覺欺騙的新理論——真實預設理論(Truth-Default Theory, TDT)。該理論主張,當人們進行溝通時,通常會預設對方所說的內容為真實的。這種「真實預設」是適應性的,有助於有效溝通與合作,因為大多數溝通在大多數時候都是誠實的。然而,這種對誠實的預設也使人類容易受到偶爾的欺騙。TDT提供了對過去發現的優雅解釋,並指出未來研究的新方向。與之前的欺騙察覺理論不同,TDT強調在欺騙察覺中,相較於非語言行為,更應關注溝通內容的語境化。理論的核心前提是人們傾向於相信他人,這種「真實預設」是適應性的。文中提供了關鍵定義,簡要闡述了TDT的模塊和命題,最後總結了與TDT一致的研究。

欺騙察覺理論

欺騙察覺理論(Deception Detection Theory)是一組理論,旨在解釋人們如何判斷他人溝通時的真實性,包括辨識謊言和誠實的能力。這些理論探討了多種因素如何影響個體識別謊言的準確率,包括非語言行為、語言線索、個人差異、情緒狀態等。主要的欺騙察覺理論有以下幾種:

  1. 非語言行為理論(Nonverbal Behavior Theory):這一理論基於觀察說謊者的非語言行為,如眼神接觸、面部表情、手勢等,因為這些行為在欺騙時可能會不自覺地改變。
  2.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認為說謊需要更多的心理資源和認知處理,因此說謊者可能展現出認知負荷增加的跡象,如語速減慢、增加的言語差錯等。
  3. 資訊操縱理論(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Theory):這一理論關注於說謊者如何通過操縱溝通信息來誤導聽者,包括省略重要信息、提供誤導性細節等策略。
  4. 交際理論模型(Interpersonal Deception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欺騙是一個互動過程,說謊者和聽者在溝通中互相影響,包括說謊者的策略性行為和聽者的察覺能力。
  5. 真實預設理論(Truth-Default Theory, TDT):與其他理論不同,TDT認為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傾向於相信他人的話是真實的,這種「真實預設」是人類社會溝通的基礎。只有在特定條件下,人們才會懷疑對方並嘗試察覺欺騙。

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欺騙察覺的機制,反映了人類在社會互動中識別真實與虛假信息的複雜性。了解和應用這些理論有助於提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各理論核心前提的簡要概述及其差異:

  1. 非語言行為理論:核心前提是說謊者在欺騙時的非語言行為(如面部表情、姿勢、眼神接觸等)會有不自覺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被訓練有素的觀察者識別出來。這一理論強調了非語言線索在察覺欺騙中的作用。
  2.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說謊需要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因為創造和維持一個虛假陳述比說出真相要複雜得多。這導致說謊者可能顯示出認知過載的跡象,如猶豫、語速減慢等。這一理論關注於說謊過程中的心理認知負擔。
  3. 資訊操縱理論(IMT):核心前提是說謊者通過操縱溝通中的信息來欺騙聽眾,包括遺漏關鍵信息、提供誤導性細節等。這一理論著重於溝通內容的操縱而非僅僅是非語言行為。
  4. 交際理論模型(IDT):認為欺騙是一個動態的互動過程,說謊者和聽者在這一過程中相互影響。說謊者會試圖控制溝通以隱藏欺騙,而聽者則嘗試識別欺騙線索。這一理論強調了溝通過程中雙方的策略性行為。
  5. 真實預設理論(TDT):不同於側重於察覺欺騙的線索,TDT的核心前提是人們通常會預設他人在溝通中是誠實的,這種「真實預設」是人類社會溝通的基礎。只有在觸發懷疑的情況下,人們才會離開這個預設狀態並試圖察覺欺騙。

總的來說,這些理論的差異主要在於它們關注的焦點不同——從非語言行為的變化、認知負擔的增加、信息的操縱,到溝通過程中的互動策略,以及人們對於溝通真實性的基本預設。每一種理論都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理解和提高欺騙察覺的能力。

支持TDT理論的一些研究

Timothy R. Levine 和其團隊提出的TDT理論得到了多項實證研究的支持。這些研究展示了TDT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和驗證。以下是幾個關鍵的系列研究例子,它們展示了如何通過實證研究來支持和發展TDT理論:

  1. 誠實與欺騙的基礎率(Base-rate of Truth and Lies):Levine, Serota, and Boster (2010) 進行的研究探討了人們日常溝通中說謊的頻率,發現大多數人大部分時間都是誠實的,而大量的謊言主要來自少數幾個頻繁說謊的人。這個發現支持了TDT中關於人們通常預設他人誠實的理論前提。
  2. 觸發懷疑的事件(Triggering Suspicion Events):Clare 和 Levine (2014) 的研究通過操縱參與者是否被提示考慮欺騙的可能性,來研究這種提示如何影響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評估。研究發現,在沒有被提示的情況下,參與者很少主動考慮信息可能是欺騙的,這支持了TDT中的「真實預設」概念。
  3. 欺騙察覺的準確性(Accuracy of Deception Detection):Park 和 Levine (2001) 透過建立一個概率模型,探討了真實和謊言的基礎率如何影響人們察覺欺騙的準確率。他們發現,隨著真實信息的比例增加,察覺準確率也會提高,這一結果與TDT提出的觀點一致。
  4. 欺騙動機和策略的探討:Levine, Kim, and Hamel (2010) 進行的研究檢驗了人們說謊的動機,發現當真實信息妨礙個人目標達成時,人們更可能選擇說謊。這項研究闡明了TDT中對於欺騙動機的理解。

這些系列研究不僅提供了對TDT理論的支持,也深化了我們對於人類溝通中誠實與欺騙行為的理解。透過不同的實證方法和情境設計,這些研究展示了TDT在解釋和預測人類溝通行為方面的廣泛適用性和有效性。

Levine, T. R. (2014). Truth-Default Theory (TDT): A theory of human deception and deception detec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4), 378-392. https://doi.org/10.1177/0261927X14535916

探索斯拉夫語系的魅力: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的正寫透明度解析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都屬於印歐語系的斯拉夫語支。這些語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各自獨特的特點。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包括語音系統、語法結構、詞彙以及寫作系統。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

語音系統

  • 波蘭語:擁有清濁音的對立,例如 /p/ 與 /b/、/t/ 與 /d/、/k/ 與 /g/,以及特有的軟音。波蘭語的發音對於學習者來說可能相對困難,特別是其複雜的輔音群。
  • 斯洛伐克語:相較於波蘭語和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的發音系統較為溫和,輔音群相對簡單。斯洛伐克語保留了一些古斯拉夫語的特點,例如更豐富的元音系統。
  • 捷克語:捷克語的發音系統中有獨特的捲舌音,如ř的音。捷克語同樣有較複雜的輔音群組合,這對非母語者來說可能是挑戰。

語法結構

  •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都具有相似的語法結構,包括性、數、案的變化。這些語言都有豐富的屈折變化,名詞、形容詞和動詞會根據語法功能發生變化。然而,它們在使用某些語法結構上存在細微差異,比如在形容詞的變格、數的表示和時態的使用上。

詞彙

  • 詞彙相似度:由於地理和文化的接近性,這三種語言在詞彙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許多基本詞彙如數字、家庭成員名稱和日常用品在這三種語言中都非常相似。
  • 借詞:三種語言都從其他語言(尤其是拉丁語和德語)借入了許多詞彙,但借詞的選擇和頻率可能有所不同,這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和歷史交流情況。

寫作系統

  • 所有三種語言都使用拉丁字母進行書寫,但各自有獨特的字母和標記。例如,波蘭語使用字母ł表示特定的輔音音,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使用字母č、š、ž表示捲舌音等。這些特殊字母和發音標記反映了各自語音系統的獨特性。

總的來說,儘管這三種斯拉夫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彙和寫作系統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各自擁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對於學習者來說,了解這些相似性和差異性將有助於更好地掌握這些語言。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指的是在特定語言中,字母單位(圖騰,即書寫系統中的基本單位)與聲音單位(音素)之間對應關係的規則性程度。高正寫透明度意味著一個語言的書寫系統與其發音之間有著緊密且一致的對應關係,這通常使得學習者能更容易地掌握該語言的閱讀和拼寫。現在,讓我們比較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英語和華語(以普通話的拼音作為參考)的正寫透明度。

波蘭語

波蘭語的正寫系統相當透明。儘管其擁有一些特殊的輔音群組合和幾個特有的字母(如ł),但這些字母和組合大多數情況下都對應於固定的發音。因此,一旦學習者掌握了這些規則,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讀出波蘭語單詞的發音。

斯洛伐克語

斯洛伐克語的正寫透明度也相當高。它使用拉丁字母擴展,包括一些帶有附加符號的字母來表示特殊的發音。斯洛伐克語的拼寫和發音之間有很高的一致性,使得學習者能夠通過拼寫來準確預測單詞的發音。

捷克語

捷克語同樣具有較高的正寫透明度。與斯洛伐克語類似,它使用了一套包含特殊字符的擴展拉丁字母系統,這些字符幫助表示特定的捲舌音和其他非標準發音。捷克語的拼寫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準確反映其發音。

英語

相較之下,英語的正寫透明度要低得多。英語拼寫與發音之間的對應關係較為複雜且不一致,一個字母或字母組合在不同的單詞中可能代表多種不同的發音。這種不規則性使得學習者在學習閱讀和拼寫時面臨較大的挑戰。

華語(普通話拼音)

華語的正寫系統,特別是指普通話的拼音系統,相對透明。普通話拼音是一種羅馬字拼寫系統,旨在反映普通話的發音。雖然存在一些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例如,某些聲母和韻母的組合有特殊的讀音規則),普通話拼音大致上能夠清晰地表示詞語的發音。然而,如果考慮漢字本身,則正寫透明度變得非常低,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形狀與發音之間沒有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斯洛伐克語、捷克語和波蘭語在正寫透明度上表現較好,這意味著它們的拼寫系統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發音。相反,英語的正寫透明度相對較低,學習者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來掌握其拼寫與發音之間的不一致性。華語的情況則取決於是考慮拼音系統還是漢字,前者相對透明,後者則不是。

心理劇(psychodrama)在個體與團體中的應用

《心理劇基礎》(Fundamentals of Psychodrama) 一書中提到,心理劇是一種透過行動探索心靈真實的方法,它主要被認為是一種團體心理治療方法,但其應用範圍遠不止於此。心理劇不僅在組織諮詢、教育、社會工作及治療領域中被廣泛使用,並且透過輕微的修改,也適合於個別輔導工作。與其他模擬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相比,心理劇特別之處在於它能夠創造出極為真實的情境再現。心理劇的主角和團體成員透過認同主角的經歷,共同體驗劇中事件的影響。

心理劇包含多種不同的方法和工作形式,其核心是透過「過量現實」,即超越事實的情境(如內心的不安)來進行處理和分析。這種方式使得在心理劇中的情境不僅僅是被重新演繹,更是被重新體驗。心理劇與角色扮演雖有共同的歷史根源,但心理劇在某些重要方面不同於或甚至超越了角色扮演。心理劇的一大特點是能夠在「過量現實」中創造出真實的情境,讓參與者有機會處理超越事實的情境。

根據這本書的內容,可以看出心理劇是一種豐富且多元的方法,適用於多種不同的場合和目的,從治療到教育,從個人到團體,都能找到其應用的可能性(Falko von Ameln & Jochen Becker-Ebel, 2020)。

過量現實

「過量現實」(Surplus Reality)是心理劇中一個核心且獨特的概念,由心理劇創始人雅各布·莫雷諾(Jacob L. Moreno)提出。它指的是在心理劇中創造的一種超越實際經驗的情境,這種情境讓參與者能夠探索和體驗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或無法直接體驗的情感、思想或事件。通過「過量現實」,參與者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內心深處的問題、衝突或願望,從而獲得洞察力和治療效果。

具體例子:

  1. 對話未完成的事: 假設有一位參與者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了一位親人,並且對這位親人有未說出口的話。在心理劇中,他可以創造一個場景,在這個「過量現實」的情境下,他與已故親人進行對話,表達他的感受、遺憾或原諒,從而獲得情感上的釋放和和解。
  2. 體驗不同的人生選擇: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面臨重大生涯決定的參與者,例如是否轉換工作領域。在心理劇中,他可以探索這兩條道路帶來的不同生活經歷和後果,即使這些經歷在現實中尚未發生。這有助於他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做出更有信息的決定。
  3. 內在對話的具現化: 如果一個人內心有著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心理劇可以讓這位參與者創建一個場景,在場景中他可以面對代表自我懷疑的角色進行直接對話。透過這種對話,參與者有機會挑戰和重新評估這些自我懷疑的聲音。

透過「過量現實」,心理劇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安全且支持性的環境中探索和處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觸及的內在經歷和情感。這種方法強調的是通過行動和體驗來促進深層的心理變化和個人成長。

心理劇怎麼進行?

心理劇的進行通常包括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技術。以下是心理劇的一般性流程:

1. 暖身階段(Warm-up)

  • 目的:幫助參與者從日常生活的角色轉換到心理劇的情境中,建立團體的凝聚力,並激發參與者的創造力和自我表達。
  • 方法:可能包括團體遊戲、自我介紹、呼吸練習、身體運動等,以及討論團體成員希望在心理劇中探索的主題。

2. 行動階段(Action phase)

  • 目的:在這一階段,主角(Protagonist)將選擇一個他們想要探索的個人議題或故事並在舞台上演繹出來。
  • 方法
    • 選擇主題:通過暖身階段的活動,主角會選擇一個他們想要進行深入探索的個人議題。
    • 建立場景:主角和導演(Director)合作,利用場景、道具和其他參與者(作為輔助自我Auxiliary Egos或角色)來搭建故事背景。
    • 行動和探索:主角在導演的引導下,通過角色扮演和其他心理劇技巧來探索和表達內在的情感和衝突。
    • 干預和深化:導演可能會使用各種心理劇技術,如角色互換(Role reversal)、雙重(Doubling)和鏡像(Mirroring),來幫助主角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3. 分享階段(Sharing)

  • 目的:在行動階段之後,參與者回到團體中分享自己在觀看或參與心理劇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 方法:每位參與者輪流分享,這有助於加深團體成員之間的聯繫,並讓主角感受到他們不是孤獨的,其他人也可能有類似的經歷或情感。

4. 處理和整合階段(Processing and Integration)

  • 目的:幫助參與者將心理劇中的經歷和洞察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改變。
  • 方法:導演和參與者一起討論心理劇中的經歷,探討如何將新的認識和行為方式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心理劇是一種極富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方法,其具體實施方式可以根據參與者的需要、導演的風格和工作場合的特定要求來調整。通過這個過程,心理劇旨在促進深層的自我理解、情感表達和人際關系的改善。

心理劇的對象與作用

心理劇是一種多功能的心理治療和團體動力學工具,適用於廣泛的人群和多樣的情境。它可以用於治療、教育、團隊建設、社會變革等多個領域。下面是心理劇的一些應用對象和可能的作用:

誰需要心理劇?

  1. 心理治療客戶:對於經歷焦慮、抑鬱、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人際關係問題、自我認同困惑等心理問題的人來說,心理劇可以作為一種治療工具來幫助他們探索和處理這些問題。
  2. 教育領域: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心理劇來加強溝通技巧、提升自我認識、增進團隊合作能力,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解決衝突的方法。
  3. 企業和組織:心理劇可以用於團隊建設、領導力開發、組織變革等,通過角色扮演和團隊互動來增強員工之間的理解和協作。
  4. 社會工作和社區發展:社會工作者和社區領袖可以利用心理劇來探討社區問題、促進社會融合,並激發社區成員參與社會變革的動力。

心理劇可以作什麼?

  1. 情感釋放和治療:心理劇提供一個舞台,讓參與者能夠表達和處理通常被壓抑或忽略的情感,從而達到情感釋放和心理治療的效果。
  2. 增進自我認識:通過扮演自己或他人的角色,參與者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自我,增加對自己行為動機和情感反應的理解。
  3. 改善人際關係:心理劇使參與者有機會探索和修復人際關係中的問題,學習新的溝通和互動模式。
  4. 決策和問題解決:通過模擬不同的人生選擇或面臨的挑戰,參與者可以在無風險的環境中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幫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5. 促進團隊建設和組織發展:心理劇可以增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和理解,促進組織內部的溝通和合作。

心理劇的應用非常廣泛,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一種創新的途徑,讓參與者通過行動、體驗和反思來促進個人成長、治療和社會變革。

Ameln, F. von, & Becker-Ebel, J. (2020). Fundamentals of Psychodrama.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5-4427-9

探索聲音隱喻(metaphorical sound)的力量:如何通過聲效描繪人物心理

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聲音不僅僅是背景噪音或是角色對話的輔助。它是一種強大的敘事工具,能夠深刻地影響觀眾的情感體驗,尤其是當它被用來作為隱喻,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和內在情感時。以下探討幾種聲效如何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被運用來增強敘事的深度和情感的層次。

心跳聲:情感的鼓動

心跳聲是最直接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聲音之一。在緊張或激烈的情節中,加速的心跳聲能夠讓觀眾與角色的恐懼、緊張或興奮情緒產生共鳴。這種聲音的運用,使得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緒波動,增加了故事的沉浸感。

風聲:變化的預兆

風的聲音往往被用來象徵變化或不確定性。輕風的撫摸可以暗示一種輕柔的前兆,預示著和平或變革的來臨;而狂風的怒吼則預示著衝突或內心的掙扎。風聲的這種隱喻使用,讓聲音本身成為了故事發展中的一個預告者。

水聲:情感的流動

水聲象徵著情感的流動和變化。溪流的潺潺不僅是自然的聲音,也象徵著平靜和內心的淨化過程;相反,海浪的洶湧則表達了激烈的情感波動或深層的心理衝突。透過水聲,故事能夠流動地展現角色的情感深度,增強敘事的情感層次。

鐘聲:時間的回響

鐘聲或時鐘的滴答聲經常被用來象徵時間的流逝,它們可以反映人物對時間的感受,或是生命中某個重要時刻的來臨。這種聲音的運用,為故事增添了一種歷史感和緊迫感,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重要性。

動物叫聲:自然的語言

動物的叫聲常被用來作為情感和心理狀態的象徵。狼嚎可能象徵著孤獨或是內在的威脅,而鳥鳴則可能代表自由或是新的開始。這些聲音將自然界的語言融入故事中,為角色的情感狀態提供了一個豐富而多層次的背景。

回聲和迴響:內心的映射

在特定的空間中產生的回聲,可以被用來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它們象徵著孤獨、迷茫或自我反省,讓空間本身和角色的內心世界產生了深刻的聯繫。

不和諧音和突兀聲響:心靈的撞擊

不和諧音和突然的聲響常用來打破寧靜,象徵著衝突、焦慮或心理扭曲。這種聲音的突兀介入,有效地傳達了故事中的轉折點,激發了觀眾的緊張感和不安。

聲音的這些隱喻性使用,不僅豐富了故事的情感層面,也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角度來理解和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在藝術創作中巧妙地運用聲效,可以將一個故事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讓觀眾或聽眾在聲音中發現未被言語觸及的情感深處。

布拉格語言學派簡介與導讀

本書1深入探討了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歷史、理論及其對語言學的貢獻。作者首先概述了布拉格學派的歷史背景,強調其在語言學理論發展中的創新性和重要性。書中進一步詳細介紹了布拉格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並討論了標準語言與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作者還展望了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方向,並提供了豐富的附錄資料,包括布拉格團體成員的基本信息、重要文獻選集等。整體而言,這本書是對布拉格語言學派及其對現代語言學影響的全面介紹。

布拉格語言學派

布拉格語言學派是20世紀初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個語言學運動,該學派對現代語言學,尤其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功能主義語言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成員主要是來自捷克、斯洛伐克、俄羅斯等國的語言學者,其中包括羅曼·雅各布森、尼古拉·特魯別茨科伊等著名學者。該學派強調語言的結構和功能,提出了許多創新的理論和方法,如音位理論、標記理論等,對音韻學、語法學、語意學和語用學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布拉格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用於溝通的符號系統,每個語言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並且在語言系統中與其他元素相互關聯。此外,布拉格學派也對詩歌語言和風格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突顯”(foregrounding)概念,認為在詩歌中,語言手段的非常規使用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和產生美感。布拉格語言學派的理論和觀點對後來的語言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理論與問題

布拉格語言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展現了其對語言結構與功能的深入研究。以下是其在這些領域的主要貢獻:

音韻學

布拉格學派將音韻學定義為研究語言中聲音現象及其在語言中功能的學科。他們特別關注音位(phoneme)的概念,認為音位是語言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通過不同的音位特徵來區分意義。此外,布拉格學派對音位的實現(實際發音)進行了分類,強調了音位變異(allophone)的概念,並探討了音位之間的互補分布及其對語言結構的影響。

形態學

雖然布拉格學派對形態學的直接貢獻較少,但他們在音韻學的研究中強調了形態學現象,特別是在分析語言中的音位系統時,考慮了形態變化對音位選擇的影響。他們認識到,形態學結構與音韻結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並通過這種關聯來進一步理解語言的結構和功能。

語法學

布拉格學派在語法學方面的研究集中於句子結構的功能和動態特性。他們提出了主題與評論(topic-comment)的概念,強調句子元素的信息結構及其在溝通中的作用。布拉格學派認為,語法結構不僅僅是靜態的規則系統,而是動態地反映了語言使用中的溝通需求。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在這些領域的研究突出了語言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繫,對後來的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理論強調了語言分析中對結構、功能和語境的綜合考慮,以及對語言變異和變化的動態觀察。

其它

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有著深入的討論和貢獻。以下是其對這些主題的主要觀點:

標準語言和語言的美學功能

布拉格學派認為標準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還具有多重功能,包括溝通功能、技術實用功能、技術理論功能和美學功能。其中,美學功能特別強調語言在文學和藝術中的作用,如何通過語言表達美感和創造美的效果。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的討論超越了純粹的語言學範疇,將其放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功能背景下考察​​。

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

在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上,布拉格學派探討了書面語言的功能和結構,以及它與口語的關係。他們認為,書面語言和口語是相輔相成的,各自擁有特定的溝通功能和社會功能。在拼寫方面,布拉格學派指出,拼寫系統不僅僅是將口語轉化為書面形式的工具,它還應該反映語言的音韻和形態特徵,同時兼顧效率和傳統,避免過分簡化拼寫規則,以保留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特性​​。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對這些主題的討論展示了他們對語言的全面和深入理解,不僅關注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功能,也考慮到語言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和價值。通過這些討論,布拉格學派強調了語言學應該超越純粹的理論研究,關注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多樣性和動態性。

未來發展方向

布拉格學派的未來發展方向,綜合其在過去的成就和理論基礎,指向了幾個關鍵領域:

  1. 對“更高”語言層次的深入研究:布拉格學派近年來加強了對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方法的應用,將研究範圍擴展到語言的“更高”層次,如語篇分析和文本分析,使得對這些層次的研究與音韻學研究的重要性相當​​。
  2. 數學模型在語言學中的應用:隨著數學思維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普及,布拉格學派面臨著如何將數學模型和代數表達方式更頻繁地應用於語言數據分析的挑戰。布拉格學派的傳統使其不能將語言觀念封閉於當今其他科學的主導趨勢之外,因此統計方法和數學模型的應用對其來說並不陌生​​。
  3. 邏輯關係在語言學中的作用:布拉格學派認識到,現代關係邏輯(由伯特蘭·羅素等人發展)在語言學中的應用,為語言學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幫助語言學擺脫了過去心理主義的影響2,並強調了以最少的不可進一步分析的前提開始研究的重要性​​。

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將繼續與時俱進,透過融合來自其他科學領域的新方法和觀點,尤其是數學和邏輯方法,來豐富和擴展其對語言現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時,布拉格學派也將繼續關注語言作為一種動態系統的本質,以及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深化對語言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1. Vachek, J. (1966). The Linguistic School of Prague: An introduction to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2. 語言學擺脫過去心理主義的影響指的是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從過度依賴心理學解釋和個體心理過程的框架中解放出來,轉向更加注重語言結構、系統和功能的研究。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語言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心理學理論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語言學者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語言現象,比如聲音變化的心理基礎和語言習得過程。然而,隨著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等新的語言學理論的興起,語言學開始關注語言的內在結構和社會功能,而不是單純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語言。這一轉變使語言學成為一門更為獨立和自足的學科,並且強調語言結構和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

溝通超越個體: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適應性策略

本文探討了資源合理性分析在超越個體心智的應用,特別是在互動語言使用中的潛力。作者強調語言不僅能夠幫助人們超越個體的資源限制,還能通過增強計算能力和實現分佈式認知來達到這一目的。文中提到,互動語言使用提供了一個自然的實驗室,用於在實際環境中測試資源合理性。作者通過分析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適應性,如延遲標記、持續者和修復策略的使用,來展示資源合理性如何解釋這些現象作為在資源限制下優化溝通的工具。此外,文章指出,對於理解分佈式認知和社會互動中的人類認知行為,資源合理性分析需要進一步發展。

分佈式認知

分佈式認知是指認知過程不僅僅局限於單個個體的腦中,而是可以跨越多個個體以及個體與其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這種觀點認為,認知過程可以借助於外部的物理工具、社會互動以及文化慣例來實現。在這種框架下,個體的思維過程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以及利用外部資源來擴展和增強。

具體到語言使用上,這意味著人們在交流時,不僅僅是在傳遞信息,還在共享和重新分配認知資源。例如,人們在對話中使用修復策略(如,當溝通出現問題時提出的“huh?”)不僅僅是為了澄清語言表達,更是一種認知資源的有效分配方式,這讓溝通雙方能夠共同應對不確定性和噪音,最大化溝通效率。這種互動中的分佈式認知觀點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個體心智內的認知過程,還要關注在社會互動和文化演化環境中的互動心智如何運作​​。

分佈式認知的概念強調了人類認知是一種集體活動,涉及多個個體和多種工具的共同作用。這反映了人類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能夠超越個體的局限,通過社會互動和文化工具的幫助,以創造性和靈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和優化認知過程。

語言互動

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適應性體現在它如何應對溝通中的容量限制和不確定性。以下是一些具體例子來幫助理解這一點:

  1. 延遲標記:例如,“um”這樣的延遲標記幫助詞語識別,通過提醒接收者即將出現的詞可能需要更多的注意力。這種標記可以視為認知支架,幫助在資源限制下優化複雜的理性溝通​​。
  2. 持續者:雖然文檔中未直接提到具體的“持續者”例子,但我們可以推測這指的是在對話中維持話輪的信號,如通過短語或聲音反應,表示聽話者仍在關注並鼓勵話者繼續。這種策略有助於溝通的流暢性,確保信息的連續傳遞。
  3. 修復策略:修復發起詞,如“huh?”或“who?”,允許我們在即將發生溝通問題時優雅地恢復,這種情況平均每84秒就會發生一次。這種策略是交互工具的一部分,可用於審查、修訂和校準理解,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在互動中的認知動態​​。

這些例子展示了語言如何適應社會互動中的挑戰,通過提供工具和策略來優化溝通,這些工具和策略使得人類能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行有效溝通。

Dingemanse M. Resource-rationality beyond individual minds: the case of interactive language use. Behav Brain Sci. 2020 Mar 11;43:e9. doi: 10.1017/S0140525X19001638. PMID: 32159480.

資源理性分析:人類如何在認知限制下高效進行分類?

這篇文章由Dasgupta和Griffiths所著,標題為《Clustering and the efficient use of cognitive resources》,發表於《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第109期。文章探討了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認知資源進行分類(clustering),是理性行為模型(rational models)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作者們分析了在保留數據的同時減少表徵的複雜度(representational complexity)的情況下,如何形成最優分類。他們將非參數貝葉斯統計中的中餐廳過程(Chinese Restaurant Process, CRP)解釋為最小化表徵複雜度的一種方式。透過數學衍生和模擬實驗,證明了這種基於資源理性的分類方法(resource-rational clustering)與CRP在許多心理學模型中的假設是一致的。此研究不僅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心理學模型中的分類過程,也對人類如何在有限的認知資源下進行有效分類提供了理論支持。

中餐廳過程(Chinese Restaurant Process, CRP)

中餐廳過程(Chinese Restaurant Process, CRP)是一種非參數貝葉斯統計中用來進行聚類的方法。其命名來自於其創造者想像的一個情境:在一家大型的中餐廳中,許多餐桌(代表聚類)可供不同的顧客(代表數據點)加入,顧客選擇加入某個餐桌的概率與該餐桌已有的顧客數成正比,而選擇開一個新餐桌的概率則與一個固定的參數α成正比。

CRP的核心思想是:每一次添加一個新的對象時,這個對象加入任何現有聚類的概率與該聚類已有的對象數成正比,而加入一個全新聚類的概率則是一個固定的參數α。這個過程支持聚類的數量理論上是無限的,但在任何給定時刻,只有有限數量的聚類是被觀察到的。

CRP被廣泛用於概率模型中,特別是在心理學模型中,來解釋人們如何根據經驗進行分類。這種方法的一個關鍵特點是,它允許模型彈性地調整聚類的數量,根據數據的需要增加新的聚類,這使得CRP非常適合處理具有不確定聚類數量的問題​​。

人類如何處理複雜的分類任務

在有限的認知資源下進行有效的分類,人類通過抽象化來處理環境中的變化,將相似的經歷聚集在一起,從而支持泛化。理性行為模型(例如,非參數貝葉斯模型)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模型探討了如何在保留對環境的描述能力的同時,減少認知資源的使用。中餐廳過程(CRP)是理性模型中常用的一種工具,用於解釋人類和動物的聚類行為。CRP模型假設,每個新的經歷(或數據點)加入到現有的聚類中的概率與該聚類中已有的經歷數成正比,而形成新聚類的概率則是固定的。

在面對有限的認知資源時,理性行為模型提供了一個框架,用於理解人類如何通過最小化表徵的複雜度來有效地進行分類。通過信息理論的視角,可以將聚類的過程視為對認知資源的一種最優分配,旨在保持對環境的有效描述,同時限制認知代價的增加。這種資源理性(resource-rational)的分析框架強調了在有限的認知資源條件下,人腦如何通過選擇「簡單」的物品-類別映射來進行有效的聚類和分類,其中「簡單性」是通過聚類的邊際分佈的熵來衡量的。

這種基於資源理性的聚類策略不僅有助於解釋人類如何處理複雜的分類任務,也提供了對心理學模型中使用CRP及類似假設的新的認知動機解釋。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可能揭示,通過操縱表徵成本,人類的聚類行為如何改變,這將進一步驗證資源理性聚類模型的預測,並豐富我們對於人類認知資源分配機制的理解​​。

Dasgupta, I., & Griffiths, T. L. (2022). Clustering and the efficient use of cognitive resource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109, 102675.

計算理性(computational rationality):人類決策與機器智能的交會點

本文討論了計算理性(computational rationality)的概念,這是一個整合人腦、心智與機器智能研究的新興範疇。計算理性強調在決策過程中,考慮計算成本以最大化預期效用的重要性。透過實例說明,文章指出這一理論框架如何促進跨學科的對話,特別是在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之間。文中提及,近幾十年的進展顯示了應對不確定性時知覺和行動的計算機制,包括大規模概率推理的發展,以及反思和決策交易中的計算工具。此外,探討了如何透過近似方法解決現實世界問題,以及在有限資源下作出理性決策的方法。

計算理性

計算理性在人腦和心智上的理解涉及認知成本的考慮,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進行有效的決策。人腦通過演化形成的啟發式政策以及更適應性的元推理機制,對認知成本敏感。這包括在線計算中權衡報酬和認知努力,並根據一個聯合效用函數合理地進行交易。例如,在「需求選擇」任務中,參與者可以在不同認知需求和潛在收益的認知任務之間選擇,行為發現顯示人類根據聯合效用函數合理地權衡報酬和認知努力。大腦成像研究發現,側腦前額皮質區域的活動與認知努力的主觀報告和避免努力的個體差異相關。這表明人腦具有計算成本與報酬之間權衡的能力,這是計算理性在人類心智上的體現​​。

權衡報酬和認知努力的例子

想像成一個急救場景,醫生(或在這個案例中,是一個決策支持系統)需要迅速決定如何治療一個病人。在這種情況下,醫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立即採取行動,根據目前的信息做出最佳判斷;二是等待,花更多時間來獲取更多資訊,從而做出更準確的決策。但是,多花的時間意味著病人的狀況可能會惡化。

用一個比較日常的比喻,假如你在一家餐廳里,非常餓,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即點一道你知道味道不錯的菜,二是花時間查看菜單上的每一道菜評論,以便做出更滿意的選擇。如果你選擇立即點菜,你可能會更快吃上飯,但有可能錯過更美味的選擇。如果你決定花時間研究菜單,你的餐點可能會更令人滿意,但你也會因為餓得太久而感到不舒服。

在這個醫療決策支持系統的例子中,系統必須在等待收集更多資訊(提高決策的準確性)與立即採取行動(減少病人等待時間)之間找到平衡。這就像是醫生在考慮是否要等待更多檢查結果,還是根據目前的資訊立即開始治療。

再用

一個較易於理解的計算成本與報酬權衡的例子可以是決定是否購買一輛新車。在這個情況下,計算成本指的是收集有關不同汽車的信息、評估各種選項以及考慮資金安排的時間和精力。報酬則是購買一輛新車所帶來的好處,比如更好的性能、安全特性以及享受新車的滿足感。

如果你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每一款可能的汽車選項,那麼你的計算成本很高。這可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分析癱瘓,即過度分析而無法做出決定。另一方面,如果你只花很少的時間做決定,可能會選擇一輛不那麼理想的車,因此報酬較低。理想的情況是找到一個平衡點,即以合理的計算成本做出一個足夠好的決策,從而最大化你的總體滿意度。

這個例子顯示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進行理性決策,同時考慮到取得足夠信息的成本和所做決策的潛在好處之間的權衡。

機器的計算理性

在機器智能領域,計算理性的概念被應用於指導如何在計算資源受限的情況下進行決策和推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系統通常需要在計算的精確度和所需時間或資源之間進行權衡。例如,決策理論模型和概率推理系統可能需要評估在增加計算深度和延遲行動之間的最佳平衡。這種類型的權衡在現實世界的問題解決中尤其重要,因為完全精確的計算通常是不可行的。

為了處理這種複雜性,人工智能研究探索了元層次推理(metareasoning)的策略,即在更高的決策層面上考慮計算的性質和範圍。這種策略使系統能夠決定在給定情況下執行哪種程度的計算是最理想的,從而在努力或延遲與行動質量之間尋找最佳平衡。例如,當面對一個時間敏感的醫療緊急情況時,系統可能需要在繼續收集更多信息以提高決策精確度和立即採取行動以避免延誤之間做出選擇。

此外,計算理性也強調了預先計算和緩存推理結果的價值,以便在需要快速響應的情況下迅速取回。這類方法減少了即時計算的需求,使系統能夠在面對複雜決策時快速做出反應,同時保持一定程度的決策質量。

總之,在機器智能上,計算理性提供了一種框架,讓AI系統能夠在保證合理決策質量的同時,有效管理計算資源的使用​​。

  • Samuel J. Gershman et al.

,

Computational rationality: A converging paradigm for intelligence in brains, minds, and machines.Science349,273-278(2015).DOI:10.1126/science.aac6076

在語言教學中探索可接近性: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

這篇文章由Farrell和Kennedy於2019年發表,主題為TESOL教師的反思實踐框架:一位教師的反思旅程。研究透過一位在韓國教學的經驗豐富的TESOL教師Richard的案例,展示了Farrell提出的一種整體反思實踐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關注於教學的技術層面,也包括教師的哲學、原則、理論以及實踐之外的層面,例如個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感方面。研究發現,透過這個框架的應用,可以揭示教學實踐中的三個共通主題:可接近性、以藝術為導向的觀念和好奇心,這些主題在Richard的反思過程中顯示了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總之,這項研究強調了多維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並展示了一種框架,以幫助教師從多個角度反思其教學實踐。

反思實踐框架

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是針對教學語言為第二語言(TESOL)教師的一個全面反思方法。這個框架的目的是幫助教師從多個層面對其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不僅包括技術性的方面,也涵蓋內在的如教師的哲學、原則、理論,以及外在的如社會、文化和政治背景等因素​​。

此框架包含五個不同階段(或層次)的反思:

  1. 哲學(Philosophy):探索「教師作為個體」,強調教師的基本哲學觀是由出生起就開始發展的,並指導其在教室內外的專業實踐。教師談論或寫下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形塑其實踐的基本哲學。
  2. 原則(Principles):反思教師對教學和學習的假設、信念和概念。這包括無意識持有的假設、常以價值聲明形式報告的信念,以及描述整體方法和課堂決策的概念。
  3. 理論(Theory):探索和審視教師關於應教授特定技能的選擇,即如何將其理論付諸實踐。
  4. 實踐(Practice):教師在教學一課時(反思中的行動)和教完一課後(行動後的反思)進行反思。反思中的行動時,教師嘗試在教學時有意識地退一步,隨時調整課程中發生的各種情況。行動後的反思則是對課程發生事情的更深入的延後反思。
  5. 超越實踐(Beyond Practice):這是教學和學習的社會文化層面,涉及探索和審視影響教師實踐的道德、政治和社會問題,無論是在教室內還是教室外​​。

Farrell強調,透過這個框架進行的全面和深入反思,可以讓教師更加意識到和自省,並從而發展出基於學生需求和教學情境的專業路徑和教學思考。

Richard的反思實踐

Richard在韓國的英語體驗中心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實踐主要涉及了三個主題:可接近性、以藝術為導向的教學和好奇心。這些主題在他的反思過程中彼此相連,互相影響。

  1. 可接近性:Richard認為作為教師的可接近性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從他童年時期的經歷中學到的,並將這一理念應用到他的教學哲學和原則中。他相信,只要教師是可接近的,即便是最害怕的學生也會參與到課堂中。Richard通過活動型課程來實現這一點,讓學生能夠主動互動,並且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播者。
  2. 以藝術為導向的教學:Richard利用個人經驗和技能,而不是特定的教學方法,來分析課堂情況並選擇適當的行動路線。他認同一種以藝術為導向的概念框架,這一框架在他的反思的各個方面都很明顯。這些概念深入到他作為教師的自我認知中,並且體現在他對教學經驗的頻繁引用以及他對好教師的信念中——即教師應靈活並能夠根據遇到的學習者需求做出調整。
  3. 好奇心:好奇心在Richard的反思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主題,不僅是作為一種個人特質,也是作為一種需要在學生中培養的品質。他認為,透過提供新鮮體驗(通過故事、遊戲、食物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語言教學的一種有效工具。Richard的反思顯示,他努力在所有課程中提供新體驗,尤其是在烹飪主題的課程中,通過實踐活動明顯地促進了好奇心的培養​​。

綜合來看,Richard的反思實踐深刻體現了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的各個層面,從哲學、原則、理論到實踐,以及超越實踐的層面,顯示了這些反思階段如何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他的教學實踐​​。

Thomas S.C. Farrell & Brennand Kennedy (2019) Reflective practice framework for TESOL teachers: one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ey, Reflective Practice, 20:1, 1-12, DOI: 10.1080/14623943.2018.1539657

如何製作帶有音檔的Anki雙語卡包:以越南語與中文為例

我要來聊聊如何利用Python,為那些熱衷於學習新語言的同學們,特別是對越南語感興趣的朋友,打造一套既實用又高效的學習工具。我們的目標是創建一個Anki卡包,正面是越南語的詞彙和音檔,背面則是中文翻譯。讓我們一步步走過這個過程吧!

開始之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我們需要安裝兩個Python庫:genankigttsgenanki用於生成Anki包,而gtts(Google的文字轉語音服務)則幫助我們生成越南語的音頻檔案。簡單來說,只需開啟終端機,執行下列命令即可:

pip install genanki gtts

接下來,確保你的詞彙表已經準備好,最好是以CSV格式,包含第一列是越南語詞彙,第二列是中文翻譯。

音頻檔案的生成

使用gTTS庫為每一個越南語詞彙生成對應的音頻檔。這個步驟旨在讓學習更加生動,幫助記憶。下面是個簡化的代碼示例:

from gtts import gTTS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設你的CSV檔案有兩欄'Vietnamese'  'Chinese'
vocab_df = pd.read_csv('path_to_your_vocabulary_list.csv')

for index, row in vocab_df.iterrows():
    tts = gTTS(text=row['Vietnamese'], lang='vi')
    tts.save(f"audio/{row['Vietnamese']}.mp3")

創建Anki筆記

透過genanki庫來創建Anki筆記。這需要定義一個模型,包含越南語詞彙及其音頻在正面,中文翻譯在背面。

import genanki

my_model = genanki.Model(
  1607392319,
  'Simple Model with Audio',
  fields=[
    {'name': 'Question'},
    {'name': 'Answer'},
    {'name': 'MySound'},  # 用於音頻
  ],
  templates=[
    {
      'name': 'Card 1',
      'qfmt': '{{Question}}<br>{{MySound}}',  # 在此插入音
      'afmt': '{{FrontSide}}<hr id="answer">{{Answer}}',
    },
  ])

my_deck = genanki.Deck(
  2059400110,
  'Vietnamese-Chinese Vocabulary')

for index, row in vocab_df.iterrows():
    my_note = genanki.Note(
        model=my_model,
        fields=[row['Vietnamese'], row['Chinese'], f'[sound:{row["Vietnamese"]}.mp3]'])
    my_deck.add_note(my_note)

生成並導出APKG檔案

最後,利用genanki庫將你的卡片包導出為APKG格式,方便在Anki中導入。

genanki.Package(my_deck).write_to_file('Vietnamese-Chinese_Vocabulary.apkg')

總結

透過上述步驟,我們成功創建了一個既含有音頻也有中文翻譯的越南語學習卡包。這對於台灣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既實用又方便的學習資源。學習新語言不再是單調乏味的記憶過程,而是一場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

記得在導出APKG檔案前,確保音頻檔案的路徑與你在筆記中指定的路徑相匹配。這樣當你在Anki中導入卡包時,Anki會自動處理並將音頻檔存放到其媒體檔案夾中,確保一切能夠順利運行。

啟動你的Python編輯器,開始你的語言學習冒險吧!祝你學習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