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視覺認知過程中,當一個影像同時呈現在我們眼前時,它傳遞的是一個整體的想法,而非個別的細節。這正是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的核心概念。格式塔心理學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五個主要的視覺認知原則(Lohr, 2008),這些原則對於影像處理、教育設計與學習認知具有深遠的影響。
🔹 1. 緊密性(Proximity)
人們在看到個別部分前,會先看到完整的影像。
當視覺元素彼此靠近時,我們的大腦會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獨的部分。例如,在設計學習教材時,適當地排列資訊,使其彼此關聯,有助於學習者更快理解內容。
🔹 2. 連續性(Continuity)
視覺焦點會自然地沿著影像的移動路徑前進。
當影像內部包含某種動線或方向感時,人們的視線會自然而然地沿著這條路徑前進。例如,在教學設計中,利用箭頭、曲線或動態效果來引導學習者的視線,可以提升學習效率。
🔹 3. 相似性(Similarity)
人們傾向於尋找相似或重複出現的模式。
當影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顏色、形狀或排列方式時,大腦會將它們歸類為同一組資訊。這一原則廣泛應用於網頁設計、教育教材排版與資訊視覺化,幫助學習者更快掌握內容結構。
🔹 4. 極限性(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影像的遠近會影響我們如何解讀畫面中的元素。
我們的認知會根據影像內部的前景與背景,來決定哪些元素是主要資訊,哪些是次要資訊。例如,在教育設計中,利用對比顏色、陰影或模糊背景,可以突出關鍵資訊,使學習者更聚焦於核心內容。
🔹 5. 經驗性(Experience)
人們會將影像與過去的經驗進行聯結。
當我們看到某個新影像時,大腦會自動將它與過往熟悉的概念進行匹配,以加快理解速度。這與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有相似之處,因為學習者會利用既有知識來解釋新訊息(Bartlett, 1936)。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內容時,可以利用學習者已有的背景知識,來增強新知識的吸收效果。
🎯 格式塔理論如何應用於教學設計?
當教師設計教學內容並呈現給學習者時,格式塔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學習者在工作記憶中的認知處理過程。透過應用這五大原則,教師可以設計出更符合人類視覺認知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理解與吸收新資訊。例如:
- 利用緊密性原則,將相關資訊分組,以減少學習者的認知負擔。
- 利用相似性原則,讓學習內容有一致的排版風格,提高可讀性。
- 利用經驗性原則,結合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增強知識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