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see

《See Tình》:越南流行音樂走向全球的文化外交利器

譯電:《See Tình》是一首由越南歌手黃翠玲(Hoang Thuy Linh)演唱的流行歌曲,以輕快的旋律和簡單易懂的歌詞迅速走紅全球。自推出後,這首歌通過TikTok上的舞蹈翻跳視頻迅速傳播,並在短短4個月內突破了百萬次使用,成為平台上的熱點。2023年初,這股熱潮再次被韓國和中國的TikTok和抖音平台點燃,起因是KBS體育賬號上發布的一名排球選手隨著《See Tình》節奏跳舞的視頻。這股病毒式的流行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越南國家電視台也首次報導,激起了關於越南流行音樂(V-pop)如何作為一種積極國際形象工具的討論。這表明,V-pop正在成為越南公共外交多樣化的重要新途徑。 V-pop的國際代表性提升 V-pop自1990年代興起,當時主要迎合越南本土年輕人對於擺脫戰爭歌曲和傳統古典音樂的需求,受到了舞曲、搖滾、說唱等國外音樂風格的影響。然而,V-pop多數時候只服務於本地市場,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逐漸打入國際市場。《See Tình》以及其他熱門歌曲如《Hai Phut Hon》和《Corona Song》相繼在國際社交平台上走紅,這些歌曲以動感的節奏和簡單的舞步受到全球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在TikTok和抖音上形成了廣泛的舞蹈翻跳熱潮。越南國家電視台評論稱,這些歌曲將V-pop送入國際音樂的海洋,但V-pop的未來方向依然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See Tình》的文化外交潛力 越南政府在《2030文化外交戰略》指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促進越南國家形象和人民的國際影響力」的目標。而V-pop正如其他音樂形式一樣,具有靈活創造的特點,成為越南傳統國家形象宣傳以外的一種新工具。黃翠玲自2017年以來的音樂作品,特別是《See Tình》,將越南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展現了具有現代色彩的越南文化象徵,如傳統戲曲「改良」的旋律和越南傳統飲食、生活方式及服飾的展示。這樣的結合,使得歌曲不僅具有流行性,還能通過短視頻平台和舞蹈翻跳將越南文化推廣到全球觀眾。 V-pop需要官方認可與支持 儘管越南藝人的熱情和才華無庸置疑,然而,若要真正將V-pop打造成越南公共外交的利器,還需要國家層面的官方認可與支持。當前的當務之急是抓住這一波流行熱潮,深入研究並發展《See Tình》這類文化外交的潛在模式,並將其有效融入國家與外界的交流策略中,為越南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形象。 男生翻唱版本 越南語歌詞學習

第二語言的遷移有哪些可以觀察到的跡象?(Scott Jarvis和Aneta Pavlenko《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的〈Linguistic Transfer〉閱讀筆記)四

除了語音和詞彙外,構詞遷移和句法遷移也受到不少關注。過去人們認為曲折語裡頭的詞綴是肯定會遷移的,但研究證實這並未常見。被發現的是附著詞素(bound morphemes)從一個語言的結構中被對應到另一個語言裡頭,例如:in the grass和on the grass分別可以在瑞典母語者和芬蘭母語者在說英語時發現。在柯林(Collin)的研究中也發現法語母語者在指過去式的時候,較能夠正確地使用具有終點的動詞,如:bought the book;而偏好在活動動詞使用進行式,如:dancing;在狀態動詞則用現在式,如:see。過去簡單式在法語中結構上和英語的完成式有構詞上的相似,所以法語母語者在說英語時,傾向將過去簡單式用完成式構詞表達。然而,隨著對英語的熟練度增加,跨語言的影響就不會一直停留在初期。句法的遷移不只在詞序上,也包含許多句子中的限制。主要跨語言影響有兩種:一、不同第一語言背景的學習者對於文法的接收程度不一樣;二、多語語言學習者,較不會拒絕不合語法的句子。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對於不合語法結構的第一語言,展現較大的包容度,而單語者則較要求完全的語法。競爭模型(Competition Model)顯示人們如何解讀句子表面的線索所傳遞的功能。英語母語者靠詞序決定主詞和受詞;義大利語母語者則主詞和動詞的一致性;日語母語者則必需依賴名詞是否被動詞化(animate or inanimate)。由此去看不同語言之間的跨語言影響。句法在跨語言影響中屬後第二、三語言之後(lateral)的研究遷移還有許多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