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Piaget)認為,「發展」是一連串已經預設好的過程。而認知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應動作期(sensorimotor period),這個階段行為都是由感覺和運動的過程組成,大約會持續到二周歲。在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發展就是對於物體存在的感受,又稱物體存在感(object permanence),即理解物體的存在是一持續的狀態,不會一離開視線就不見。第二階段進入操作準備期(pre-operational stage),這個階段建立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的觀點,無法採納和額外的觀點並改變原先的觀點,這個階段可以到六、七歲。第三階段為操作鞏固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持續到十二歲,開始能夠採納額外的觀點,並完成對話任務。 如果把一瓶矮胖的水杯和一個高瘦的水杯放在一起,由小朋友判斷兩杯的水量是否相同,處於操作準備期的小孩會認為高瘦的水杯的水量多於矮胖的水杯,而操作鞏固期的小孩則多認為兩個水量相同。 第四階段為正式操作期(formal operations stage),就是十二歲以上都屬於這個階段,這階段較不會被侷限於固定的想法,而能抽象、邏輯地推理。 根據皮亞傑所述,在這樣「發展」的過程中,「類化」(assimilation)和「適應」(accommodation)是兩個最主要的認知機制。「類化」指的是資訊能夠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以滿足認知的結構;「適應」則是指認知結構夠調整至適應不完整的資訊。
Tag: period
我讀Trevor A. Harley《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的〈The foundations of language〉六
自民國五十六年,林恩伯(Lennberg, 1967)提出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開始,來自不同方面的證據一直湧出。關鍵期假說是說關於語言發展,在生命個體成長中有個固定的期間,而且是早期;而且這是每個個體都能有效、正常,且必然發生的過程。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成熟」(maturation),隨著個體的成熟,大腦(由其是皮質)會有不同程度的固化。解釋這個固化或者左右半腦側化,目前有三個假說: 一、平衡發展假說(equipotentiality hypothesis)認為出生之始,兩個半腦對於語言的功能是一樣的,隨著成熟,左半腦變得專屬於處理語言;二、命中註定假說(irreversible determinism, invariance),左半腦生來就是處理語言,右半腦只在左半腦無法運作時,才會頂替上來;三、結合論(emergentist account)則結合以上兩者,認為左半腦適合主導語言,但兩個半腦對於語言習得都扮演一定的角色。 研究指出,大人和小孩的腦傷者,小孩自腦傷復原可能和完整性,都是大人高。另外,再比較缺少左半腦和缺少右半腦的小孩子,缺少左半腦的小孩子對於複雜句子的理解較有困難。可見右腦似乎不能完全取代左腦。 小孩子的大腦側化大概發生在13個月大和20個月大之間。我們可以用小孩子吸奶嘴的速率和事物相關電流(ERPs)推斷這對小孩子而言是否是新事物。13個月大的小孩子,對於差異的辨別會作用在整個腦區,而20個月大的小孩子,則集中在左半腦的中央區。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左腦而後能發展得對於語言較為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