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我聽釋見護的《溫拿人生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問任何一個人「要成為人生中的成功者需要具備哪三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心裡有數。見護法師認為人生中的溫拿、人生中的成功者是那些把每天過得很充實的人、每一天都不虛度的人。人生好比洋蔥,每過一天少一天、每剝一瓣少一瓣。人生何時候開始?工作之後才開始?結婚生子才開始?退休才開始?有限的人生中,一週工作五天,休息兩天,而你認為工作不是你人生,休息那兩天才是你的人生,那我們是否就應該想想自己的人生是否只像洋蔥被剝去一樣,不斷減少。人生一直在進行著。我們所在的時代,擁有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自由言論、自由知識、自由地域、自由交流。以前,要獲取知識,要看書,只能到圖書館;以前,只有一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路上可能有十個死在路上。各方面地進步使人類的自由度大大地提昇。這是一個學習的黃金時代,你甚至不必考上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買機票到美國,網路上就有海量的名校課程免費等你取用。僅管如此,這卻不能保證不教出黑心商人、知識罪犯,那些讓台灣痛心疾首的黑心食品,正是來自擁有化學知識的人。 時代高度的自由能讓我們人生不虛度,而我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對人類社會有貢獻,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如何要求每個人都對人類社會有貢獻呢?選擇那個能讓你「感動」的道路,那就是你能夠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方向,它可能存在學校裡、電影裡、小說裡,只要是那個你願意把它和別人分享的「感動」就值得追求。魏應充大概不會和自己的家人、子女分享他的黑心油,這應該不是他的「感動」。尚未找到「感動」前,也別著急。樣樣學習,什麼是興趣不是一定的,不要急著排除任何一個可能性。見護法師在大學的時候,對物理學也不感興趣,就算授課的老師是諾貝爾獎得主也無法激發熱情,反到是學習佛法之後,對於量子力學感興趣。是不是興趣有時候可能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心念而已。若真找不到長期的目標,設立短期目標也可以,就是不能讓人生空過。學語文、學技能、旅行、看書、打工…等,讓自己每天都是充實的。 社會上,有許多令人「感動」的人,如:賈伯斯的產品、陳樹菊的回饋、TOMS : One for One…等。台灣也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產品、團體、理想:IC、螺絲釘、髮夾、安全氣囊、鳳梨酥CD、麵包、點心、素食、影音科技、工業電腦、慈善團體、宗教自由。人生最感動的事就是這個世界因為「某些人」變得更美好。 讓自己成為「某些人」有三件事要知道:結善緣、堅持、覺性。 我們得之於社會的東西太多,知恩、感恩、報恩,而使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不是害人的事就是結善緣,就是令人「感動」。開一間賣黑心油的公司,那是對社會有害的事;開一間買一雙鞋送一雙鞋給沒有鞋子的人,那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事。馬拉拉冒著生命危險,去推動讓女孩子可以念書的活動,那就是對社會有利的事;不讓女孩子讀書,而使社會群眾也對於讓支持女孩子讀書而感到害怕的恐怖份子,那就是對社會有害的事。對社會有利的事,令人「感動」。 在令人「感動」的事上,努力不懈、不輕言放棄,那就是堅持。全球頂尖大學的課程,就像掛在脖子前的大餅,只要在電腦前面點幾個按鍵,就可以學習,你吃了嗎?「主動」學習是讓美國不怎麼樣的高中課程,卻產生得了一流大學的關鍵。那些在一流大學的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就去圖書館、社區大學上課。學習的發生必然經過某些過程:首先,你要可以聽老師上課,把這個對人生有幫助的課程、關鍵的核心弄懂。弄懂之後,這確保自己能夠在資訊泛濫的時代判斷知識的真偽。接著,把這個內容內化,使它融會貫通,讓不同課程、學科間能夠找到共同點,成為思惟的一部份;死記死背應付考試就沒有達到內化的功夫。最後,實際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這三個階段可以用佛教的術語:聞、思、修來概括。聞慧讓了解現實,是學習的起點;思慧:融會貫通,是學習的內化;修慧:轉變命運,是學習的實踐。 我們怎麼確保自己在「感動」的事上努力,一定會成就?那就要有覺性。天生笨質的學生,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成功?聰明的學生也會懷疑自己行不行?不論天生笨質的學生或聰明的學生所共有的就是能夠知道、能夠思考、能夠反省改正、能夠學習的心,這個是使我們能夠在「感動」的事上努力,並讓人生充實的信心。一個小嬰兒都能夠感覺到肚子餓,也能夠學習各種語言,問題在於有有沒有善用這個能力。把自己的學習專精在某個方面,專一、堅持,不管選擇哪一個道路,都能夠成功。 溫拿的人生是充實,不會虛度;溫拿人生要掌握的三件事是結善緣、堅持和覺性。這三件事和六波羅密有以下關係:結善緣:布施結善緣、持戒不結惡緣;堅持:忍辱不被外境消磨信心、精進持續努力、禪定學習專注;覺性:智慧通達因果、空性、中道實相。 魯蛇看到的是危機,溫拿看到的是轉機;魯蛇找到藉口,溫拿採取行動;魯蛇推卸責任,溫拿負起責任。溫拿人生讓世界因為溫拿,因為充實過每一天的我而變得更美好。

《時時刻刻》都要請客吃飯

「要有人死亡,才能對比、映襯出另外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我們似乎都為人而活,而很少為自己而活。更多時候,女生為男生而活;或者,男生需要女生才能生活。剛剛看了《時時刻刻》(The Hours),和大家分享心得:男生很容易就可以討女生歡心。在一九二三年時,維吉妮雅吳爾芙被先生和醫生鑑定為患有精神疾病,於是先生從倫敦搬到鄉下給妻子養病。然而,妻子喜歡都市的生活,向先生吵著要搬回倫敦,先生答應妻子後,維吉妮雅就屈服了;在一九四九年的時候,蘿拉布朗原本要自殺,後來為了小孩、為了先生,仍活下來了。小孩只要說一聲「媽媽,我愛你」,媽媽似乎也能夠釋懷了;二○○一年時,克勞麗莎為了深愛、摰愛卻病痛、愛滋病纏身的前男友舉辦了派對,只要男主角在派對現身,就足以讓克勞麗莎高興好一陣子了!男生討女生歡心是多麼容易辦到的事情! 在不同時間、不同人身上進行了好像一樣的事。其中,「辦派對」似乎是和我國國情不一樣的。中國人喜歡熱鬧,最熱鬧的時候大概就是結婚或祝壽的時候。但平常生活中,似乎少了一點西方社會隨時能夠「辦派對」的名目。我和老爸也覺得辦派對很有趣,可以想一些菜單、飲料、音樂啥的,而且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 男生為自己活,天經地義;女生為自己活,被鑑定為神經病;女生為男生活,自己成了神經病;男生為女生活,………。不管男生女生,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管為自己活或為別人活,都是可以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人生。 前天,剛剛也看了中國大陸人民代表之一,池莉,在香港國際書展時的演講,主題是「語言」。他說,我們對國外知名作家的作品瞭若指掌,因為它們具有基於基督教的普世價值,如寬恕、愛…等。華人作品卻少有能夠成為人們所共同記憶的東西,如果有一部最接近的作品,那大概就是金庸的小說了,因為它奠基在中華文化的仁、義、道、德…等。同時,池莉這個既是醫生也是作家的角色也提醒我們,他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男性的確負責了人類遺傳的特徵,這是女性所做不到的。我想這不會只是中華文化的陰影,更多的是貼近了男生和女生本來就註定的業力。 池莉於2011年香港書展的講座:

怎麼在泰國出家?

普遍泰國人和普遍台灣人(或者大多數的華人)對於「出家」的態度是有天壤之別的落差。如果你看過《出家就是要敲鑼打鼓》和《出家就是要請客吃飯》,你就會發現泰國人對於出家之隆重就和結婚一樣,是廣為宣傳的。當我和泰國人我想在泰國出家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想方設法地要讓我能夠順利出家,訂日期、找寺廟、交通接駁……等。然而,這都是「助緣」,如果沒有「非出家不可」的意念作為「因」,也不會有最後「出家」的行動作為「果」。 發心出家為因,得以出家為果,這是事實,也是真理。但這把話說得太簡單,忽略許多過程,也就是上面說的「助緣」。我想不論在什麼地方出家,背誦偈子或精典,都是不可或缺的。於此,你就可以發現我在泰國出家會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我要背誦求出家的偈子。如果從我必須背誦的偈子是用泰文字拼寫而成的巴利語。標的語是巴利語,所以語音、詞彙和語法都是巴利語;從形、音、義來看,形是泰文,音和義都是巴利語。從這裡,你大概可以知道即便對於以泰語為母語的人而言,這也不是日常生活會使用的語言,更何況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半調子的泰語學習者。 我怎麼背?學校一個教巴利語的老師先帶我唸一次。逐字逐句唸。先由老師唸一次,不致於後面造成石化的結果,因為輸入的正確的語音。不過,巴利語並不是被日常使用或教育傳播的語言,所以每個人唸起來都不太一樣。誰是最頻繁使用並研究巴利語的,那莫非就是泰國的僧侶了!所以,最後我拿來反覆是鄰居老師幫我找到的影片,由泰國僧侶錄製,上傳到youtube的視頻。 我在出家的前一天,就先到般若寺去掛單了!除了,聽youtube的視頻之外,當天的下午一個去過台灣的師父也導讀了幾次,讓我更熟悉偈子。我自己還獨自背誦了五個小時。隔天,所有要出家的人都到寺廟剃渡後,晚上也給我們時間去背誦。這大概是高中畢業、進到大學之後,少數幾次我很認真地、重覆地閱讀的內容。 到了正式出家當天,儀式莊嚴、隆重。一體兩面的另外一面就是,參與者,特別是那些主角,也就是我們這些即將出家的人,格外感到緊張。我把偈子忘得一塌糊塗。還好,在沙彌的出家儀式是全體一起背誦,和尚的出家儀式是三個人一組、三個人一組地去背誦,所以我還可以打混摸魚一下。我打混摸魚,天知、地知、我知,住持和尚也知道,但住持和尚慈悲,讓我順利出家。除了感恩住持和尚,我也感謝在和尚出家儀式裡頭,兩個和我一組的同儕:Pop和Ice。我們三個同年紀都是25歲,我想也是同一批出家的人裡頭,最有緣份的一組,我也最喜歡這兩個好朋友。 感恩住持和尚、感恩一起出家的同儕、感恩學校的校長、老師和所有好朋友。因為有這些「善緣」,「因」結「果」,我想「果」是又大又甜的。

《五百字說華語》第三課:這是什麼?

  依林和小碧在餐廳吃飯。 這是什麼? zhè shì shé me 這是一杯茶。 zhè shì yì bēi chá 這是一杯什麼茶? zhè shì yì bēi shé me chá 這是一杯紅茶。 zhè shì yì bēi hóng chá 那是個什麼套餐? nà shì gè shé me tào cān 那是個中式套餐。 nà shì gè zhōng shì tào cān 0841

我在上海世博看到什麼?

世界博覽會是個大舞台,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團體,在此展現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紀錄和展望。恭逢其盛,趁上海世博尚未落幕前,談談我在上海世博看了什麼?學了什麼?有什麼值得向大家推薦的。倘若有機會,真當一睹其盛況。上海世博首開在網上觀博先例,也為無法新身泣臨的民眾提供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各場館都在網上世博看得到,我想談談在世博的表演。 上海世博單日優惠券是100塊人民幣,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人山人海的目標都在各個場館,所以人山人海花100塊人民幣也大多是為了各個場館去的。除了各場館外,每天也有無數場大、小型表演於各個展演廳展開,根據我實際參與的情況來看,看這些表演可以遠離人群,而且許多大型演出相當難得,一天看一場表演,也差不多值回票價了! 觀博三天,我看了下面表演:《少林寺武僧傳奇》、《城市之窗》、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駐場演出、山東《齊風魯韻》大型綜合表演還有在非洲聯合館看到短暫的表演。看表演除了人文含量很高之外,《少林寺武僧傳奇》和《城市之窗》更有高程度的科技含量,讓人嘆為觀止。《少林寺武僧傳奇》除了本來大家就熟悉的少林功夫外,透過多媒體,搭配達摩祖師的故事,讓整個表演充滿驚奇。看起來不像功夫,已經像舞蹈了(不知道這樣是稱讚還貶抑?),動作整齊劃一,氣勢滂渤,連小小沙彌一樣功夫了得。看這表演前,我就在綜藝大廳外看了武當派的功夫,那時已經想在回台灣後,好好練練功夫(我想練得只是花拳繡腿,以後騙騙洋人而已,我相信這些表演者都是真功夫)。看了《少林寺武僧傳奇》後,我下定決心,如果學校有這樣的社團,我一定要去參加。 《城市之窗》是另一個我認為不能錯過的好表演,它或許比不上《少林寺武僧傳奇》那樣的大製作、大成本,不過它的音樂絕對是一時之選,舞台、燈光也一定花得大的心思準備,先那屏幕我想就富含很多創意了。進不去《台灣館》的民眾不妨去看看這個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總監的《城市之窗》,體驗台灣人的文化創意。 《城市之窗》從一個小天使的眼睛去看人類,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表現著不同時間、空間,人們對城市的想像。與該表演同名的主題曲《城市之窗》由張韶涵演唱,非常好聽動人,夾附於後。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駐場演出和山東《齊風魯韻》大型綜合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屬於大陸人對大型表演的想像,絕對不是台灣人或其它世界各地的人曾經經歷過的。我不曾從頭到尾看過大陸春晚的表演,不過我想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歌舞穿插於整個表演。那場面、那人海、那音樂,當然少不了得歌頌鄉土、歌頌祖國。我們不必要刻意排斥,山東歌頌鄉土的《濟寧之歌》,南投又何嘗不是有《南投調》,大陸有《紅旗飄飄》,台灣又何嘗不是有《梅花》,音樂或藝術依附政治立場或推展旅遊而創作,仍不減藝術價值和光芒。 我把相關歌曲收錄在這一篇《《濟寧之歌》、《南投調》、《紅旗飄飄》和《梅花》》,上海世博尚未落幕。包括以後在世界各地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大概都不會有這麼一次離台灣這麼近了!有機會親覽世博,一定要把握機會,多看幾場表演。   

麵,「食」在不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在製作心理衛生(或叫心理健康)華語量表時,發現西方國家使用的問卷版本少了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那些有關食物、飲食。由此可見,對於華人而言,「食」在心理健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民以食為天」或「呷飯皇帝大」這樣的古諺也一再強調華人對「食」的重視。說到「食」,我喜歡吃「麵」,下面分享兩次旅行在不同地方吃到的麵食。 2008日本、韓國自助旅行 那一天,我搭最早、最便宜的火車,從韓國的首爾到釜山。早上參加多大浦(Da-Dae-Po)海灘舉行的音樂祭,晚上回到釜山火車站前,找到一家韓式料理的餐廳吃晚餐。 我不懂韓文也不會說韓語,指著圖片點餐是最容易的方法。我點了看起來是用泡麵麵體煮的麵。和所有韓式料理餐廳一樣,這裡也提供泡菜、麥菜。我想這樣的麵食就是所謂的部隊湯。部隊湯是韓戰的時候,由於民眾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所以使用泡麵和一些剩菜一起煮的麵。現在能夠吃到的部隊湯,加入了更多食材,例如:甜不辣、豆腐,在「大小愛吃」的節目中,大S還加入了起士作為部隊湯的食材。   離開釜山,搭剩Camellia Line渡輪到福岡的博多(Hakata),開始在北九州的旅行。我到了小倉,造訪了城堡,在小巷弄間找到了一間好像只有在日劇裡頭會看到的居酒屋。這裡沒有圖片能夠用手指點餐,只看得懂「錦龍的美味」(錦龍是這家餐廳的名字),價格便宜又叫「美味」,於是我就點了它。 沒想到這是拉麵。雖然只有豆芽菜和帶著骨頭的蹄膀片,不過這個居酒屋的氣氛令我至今回味無窮。有人說拉麵是在十七世紀時,從中國傳到日本去的,經過幾個世紀的更迭,日本的拉麵有了自己的風格。日本拉麵的多樣,從麵體、湯頭、食材…等在不同店家有不同特色。2008越、柬、泰、新、馬自助旅行 那一年,有幸參加台大的海外服務學習團,我到越南進行社會服務,而後透過陸路經由柬埔寨到泰國,再搭號稱亞洲最便宜的Air Asia到新加坡,而後搭公車到馬來西亞。在不同地方都能吃到不同國家的麵食。 還沒到越南,每個團員都知道到越南就要吃越南河粉(Pho)。我們幾乎餐餐吃Pho吃到想吐,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河內(Hanoi)住宿處隔壁的小巷子的攤子吃的早餐。這攤位有桌子、有椅子,椅子是矮矮的板凳,你必須把膝蓋彎起來。只賣Pho,你可以選擇加雞肉或牛肉。河粉雖然清淡,對我而言,作為早餐仍嫌奢華。   在泰國,我最喜歡用泡麵煮的麵,不論是湯麵或者是乾麵。那一次,我造訪Tamasa University(法政大學),在昭披耶河(Chaophya)岸上的餐廳,我點了乾的媽媽麵來吃。媽媽麵是泰國泡麵品牌最著名的,所以「媽媽」也用來借代「泡麵」。若要點乾的媽媽,你要說:「ยำมา่ม่า(yam-ma-ma)」,ยำ是混合的意思。這個乾的媽媽麵辣辣的,有的會放海鮮、有的會放豬肉,當然也少不了貢丸或魚板之類的火鍋料,就像是把王子麵煮軟了之後,和一些食材拌成的泰式沙拉。 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個華人聚集的中國城,每天就像夜市一樣,十分熱鬧。我想找個很有馬來西亞味道,我從未吃過的馬來料理嚐嚐,我找到了一間賣叻沙(Laksa)的店,點了亞三叻沙。這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口味,酸酸的,可以感覺加了蝦醬,除了麵之外,還有豆腐、丸子。 麵,是個相當普遍的食物,東方人吃麵、西方人也吃麵,然而麵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氣候下會產生不一樣的型態。我認為用腳行走在異鄉的土地能認識當地的文化外,用口去吃異鄉的食物對當地文化的認識也是另外一個面相。

如何馴服你的龍?

如何馴服你的龍?「喊叫」是對龍有研究的教授提出的答案。但在我看了「如何馴服你的龍?」之後,我的答案是「溝通」。北海小英雄維京人給我許多教訓,我希望把這本書的讀書心得和大家分享。 龍,不管在西洋或東洋都相當神秘的動物,牠一直存在於某個角落,只是我們不知道。和人一樣,龍是自私,如果龍的主人不再是有勝算的概率的那一方,龍會選擇離開。維京人對龍最普遍的管教方式是「喊叫」。使用和雷聲差不多大小的大喊,能夠震攝龍的心理,使龍臣服。然而,我認識一個維京人,他是族長的小孩叫小嗝嗝,他和龍的互動不是喊叫,而是溝通,因為是溝通他的龍會和他討價還價,不過也因此這是一隻講道理的龍,而且有感情的龍。 和人一樣,當你能夠和龍溝通的話,你可以理解龍的想法,分享他的想法,龍也會因此學會感激。可能荀子說的沒有錯,人性本惡,一開始人都會有防禦的心理,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想法,不過一但你和某個人交心之後,這個牆會瓦解,人和人的距離會拉近。龍和人都有這樣的特質。 在我還沒找到龍之前,我得先練習和人溝通,只要我學會了溝通,下一步就是成為北海小英雄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