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遷移

母語真的會影響第二語言學習嗎?其實影響方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母語會不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這不僅是語言學者在研究的課題,更是每個語言學習者的真實經驗。事實上,這種影響的方向,有時甚至會顛覆我們的直覺認知。 Scott Jarvis 和 Aneta Pavlenko 在其合著的《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一書中,針對語言學習中的「跨語言影響」提出了系統性的說明。他們認為,語言間的相互作用遠比傳統所認為的「母語干擾」來得更廣、更深,也更值得正面看待。 什麼是「跨語言影響」? 「跨語言影響」(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CLI)是一個包含多層次語言轉移現象的總稱。它指的是一個人既有的語言知識,會影響他對其他語言的學習與使用方式。 早期語言學界經常使用「遷移」(transfer)或「干擾」(interference)來描述這種現象,但這些詞彙容易被誤解為單向、負面的影響。因此,自1980年代起,學者如Kellerman與Sharwood Smith提出「跨語言影響」這一更中性、更包容的術語,來涵蓋多種方向、多層次的語言互動。 例如,一位學習中文的越南語母語者,可能會因兩語皆使用量詞而快速習得這項語法;但也可能因越南語習慣將形容詞放在名詞後,而在中文中產生錯誤語序。 遷移研究的歷程:從干擾到理解 語言遷移的研究歷經數十年的演進,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這些發展讓語言學界能更深入地認識語言習得的複雜性,也讓我們明白:語言間的影響絕非單一來源所致,而是一個多維度交織的動態過程。 跨語言影響的八大核心觀點 Jarvis與Pavlenko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跨語言影響的八項關鍵觀察,這些觀察不僅為語言教育提供實用的啟發,也顛覆了傳統對母語干擾的刻板印象: 為什麼了解這些影響很重要? 對語言教學者來說,了解跨語言影響的全貌,有助於設計更貼近學習者需求的教材與教學活動。例如,針對某語言背景的學習者,老師可以預測他們可能產生的語用偏誤,進而提供適當的介入。 對學習者而言,認識自己的語言背景如何影響第二語言表現,也能提升學習的「語言覺察力」(language awareness),讓學習變得更有策略性與效率。 結語:語言不是障礙,而是資源 「跨語言影響」提醒我們,語言學習不是在清空舊知識後裝入新語言,而是舊有語言系統與新語言之間不斷交錯、調整與共存的歷程。 若能善用這種影響,母語不但不會成為學習的阻礙,反而會成為我們理解與掌握新語言的最佳跳板。 Jarvis與Pavlenko的研究讓我們看到,語言不是單線進展,而是一場動態系統中的協商與重構。從這個角度出發,學習第二語言也就不再只是挑戰,而是一次與自己語言經驗對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