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文化人類學副教授Chang-Yau Hoon所撰寫的文章[1],標題為「在混雜性和身份之間:中國性作為印尼文化資源」。 該文章探討了印尼華人在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並討論了中國在印尼的投資和經濟聯繫。 華人的身份和混雜性之間存在著一個多重的位置,取決於代理和權力如何行使。 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在華人身份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印尼土生華人的歷史表明了混雜化和身份之間的不斷協商。 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他們會重新中國化,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殘留中國特色面臨著完全消失的威脅,而在另一個情況下,他們的重新中國化是受到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並受到他們對文化歸屬感和身份的渴望的推動。 在蘇哈托政權的同化政策等最嚴厲的攻擊下,後蘇哈托時期的中國特色復興表明了身份的持久性。 在經濟力量的巨大作用下,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老一輩商業精英的議程創造了一種情況,即有機的,日常的混合中國特色被霸權,基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中國特色所緩和,後者被認為更加真實和經濟上相關。 因為混雜性沒有包含在當前對中國特色的表述中,現在的印尼華人,就像他們的土生華人前輩一樣,必須使自己重新中國化,以便能夠把中國特色作為文化資源。 通過這種方式,印尼華人使用自我本質主義作為政治或經濟策略,以實現與全球中國的團結或親和力。 印尼華人再中國化的原因包括了與中國的經濟聯系和機會,以及中國政府通過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來影響華人群體的軟實力激勵。 此外,華人企業家在與中國的合作中也會利用自己的華人身份來建立親緣關系,從而在商業交易中獲得優勢。 然而,觀察者認為,大多數東南亞華人除了經濟利益和投資盈利性之外,與中國並沒有更深的親緣關系。 受到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並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對華人文化的重新認識,全球華人都開始重新認同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將其作為一種策略資源來建立與其他華人或中國的商業聯系。 這種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是基於傳統、語言、文化、宗教等因素而形成的,而並非單純基於經濟邏輯。 殘留中國特色面臨著完全消失的威脅。作者提到了在蘇哈托政權時期,印尼政府試圖通過禁止所有中國文化表達來強制推行同化政策。 這導致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喪失和失落。 作者認為,盡管在蘇哈托政權倒台後,印尼華人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恢覆和重振,但是這種文化身份仍然面臨著被完全消失的威脅。 這是因為在當今的全球化和經濟化趨勢下,文化價值正在被經濟價值所取代,這可能會導致印尼華人的文化身份和特色面臨著進一步的消失。 在文檔中,作者提到了土生華人前輩在蘇哈托政權下受到壓迫,文化被禁止。 但在蘇哈托政權倒台後,多元文化主義開始興起,華人文化和身份得到了恢覆和重視。 然而,華人文化的再現仍然受到主流媒體對華人特征的固定和刻板印象的影響。 與此相比,現代印尼華人的身份和文化更具混雜性,是在全球化、現代化、原始主義和本土化等力量的交叉影響下形成的。 因此,現代社會中,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是覆雜的,需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
Tag: 趨勢
我讀洪歷建的《全球語境下的漢語教學》的〈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社會中漢語的作用〉
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家庭中使用的語言有四百多種,這包括英語、原住民語言以及來自歐、亞、中東、拉美和非洲移民的語言。華語在澳洲是使用人數最長最快速的語言,過去源自於華人和其它國家民族通婚的結果,但這樣的趨勢會漸減。這些移民和其後裔,給澳洲打了一劑強心針,因為華語對澳洲很重要,作為世界語言而言,也很重要。能夠造就這樣的光景,和澳洲的「多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七○年代開始,許多州政府就規定了四十五個社區語言都是中學的畢業考試科目。同時,政府也提供多語言的電視節目,地區圖書館提供周圍居民語言的書籍、雜誌、影像資料。八○年代的《全國語言政策》提出四個原則:一、習得英語的機會;二、維護和發展遺產語言的機會;三、學習其它語言的機會;四、為社區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提供必須的服務。 澳洲社會的主導語言畢竟是英語,如果能考語言更多不同的功能,如:人類交流的動要途徑、個體身份的象徵、文化的表現、認知和概念發展的媒介和行為的工具。因此,儘管澳洲是個以英語主導的社會,但澳洲的華人在雙語或多語的環境下成長,是能有機會發展其潛在的語 言優勢的。 麥可克萊茵(Michael Clyne)認為懂雙語的孩子比一般懂單語的孩子在語言方面有著更好的理解力。使用兩種語言可以引起孩子認知的遷移,其有著更靈活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語言既是文化深層的反應,雙語能力就是分享文化最好的方式。雙語是維繫家庭凝聚力的紐帶。許多人也因此有更好的工作機會。 我認為台灣同樣作為一個移民的社會,卻沒有澳洲這樣「多元文化」的政策和胸襟。台灣有許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包括:移工、配偶和新台灣之子。我們很容易自以為高人一等,便認為這些來自東南亞朋友的語言、文化是低於自己的。許多包含新移民的家庭,爸爸是操華語,媽媽可能可以使用越南語或泰語,但夫家卻可能要求新移民配偶不準和小孩講自己的語言,當媽媽講著鄨腳的華語時,可能就無法給小孩正確的華語語音輸入,同時又錯過了小孩的關鍵期,以致於小孩無法習得媽媽的母語。本來有機會成為雙語者的,結果華語沒學好,越南語或泰語一點兒也不會講。台灣仍缺乏較宏觀的「多元文化」政策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