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議題

臺灣的國際地位博弈:全球「一個中國」政策的五大陣營解析

臺灣的國際地位一直是國際政治的焦點議題,尤其在中國積極推動「一個中國」政策的影響下,各國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呈現多元且複雜的局面。雖然中國試圖塑造「國際社會普遍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形象,但全球對此議題的態度其實並不一致。最新研究顯示,全球 193 個聯合國會員國在對臺灣的立場上,實際上可分為五種類別,從完全支持臺灣的「臺北陣營」,到全面支持中國的「北京支持派」,展現出台灣問題在國際外交上的不同層次。 這項分類不僅有助於理解各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也揭示中國透過外交手段塑造全球輿論的策略。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五大陣營的特徵、全球趨勢的變化,以及這些立場對臺灣的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 五大「一個中國」陣營解析 1. 臺北陣營(Team Taipei) 臺北陣營指的是目前仍與臺灣維持正式外交關係的 11 個國家,這些國家在國際場域中不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並持續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場合為臺灣發聲。然而,隨著中國的外交攻勢不斷擴大,臺灣的邦交國數量已經從數十個減少至 11 個,且未來可能進一步下降。這些邦交國大多數是位於中美洲、南太平洋與非洲的小型國家,部分國家在中國提供的經濟與基礎建設援助吸引下,可能面臨轉向北京的壓力。 2. 維持現狀派(Status Quo-ists) 維持現狀派包含40 個國家,這些國家雖然承認北京政府,但對於臺灣的主權問題則採取模糊立場,並未公開支持中國對臺灣的領土聲索。這類國家的官方立場通常使用「尊重(respect)」或「認知(acknowledge)」等詞彙,而非「承認(recognise)」或「支持(support)」,以保留外交彈性。 這類國家大多是歐美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等。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不完全相同,雖然美國承認北京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並未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同樣地,許多歐洲國家也維持模糊立場,避免完全接受中國的主張,以維持與臺灣的貿易、文化與安全合作關係。 3. 混合訊號派(Mixed Signallers) 這類23 個國家的立場介於維持現狀與支持北京之間。這些國家承認北京政府,也接受中國對臺灣的主權聲索,但未明確支持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這可能反映出部分國家在外交表態上的戰略模糊性,或者因為內部政治因素而維持某種程度的彈性。 這些國家通常會在不同的國際場合中表達不同的立場,例如某些國家在中國主導的國際會議上表示支持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但在與西方國家合作時,則避免公開重申此立場。 4. 傾向北京派(Beijing Leaners) 這類30 個國家的立場更接近中國的官方論述,明確支持「一個中國原則」,並接受中國對臺灣的主權聲索。這些國家大多與中國有密切的經濟合作,例如東南亞、拉丁美洲與非洲的部分國家,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與投資關係,使其更傾向於接受中國的外交要求。 5. 北京支持派(Beijing Backers) 這類89 個國家不僅支持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更進一步支持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的官方立場通常未強調「和平統一」,這可能被解讀為某種程度上默許中國使用非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 這類國家多為中國的重要盟友,例如俄羅斯、北韓與部分非洲、中東國家。這些國家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上,經常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並在關鍵議題上支持中國的立場。 全球態度趨勢與臺灣的外交處境 根據最新研究,全球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呈現出幾個明顯趨勢: 結論:臺灣的未來挑戰與可能對策 中國透過外交手段成功塑造了「一個中國」的全球敘事,使得臺灣的國際空間日益受到擠壓。未來,臺灣可能需透過以下方式應對: 🔵 強化與「維持現狀派」國家的合作,深化與歐美國家的貿易與安全關係。🔵 推動全球輿論影響,透過國際媒體與非政府組織提升臺灣的能見度。🔵 靈活運用經貿優勢,透過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區域經濟合作,增加與國際社會的連結。 隨著全球局勢變化,臺灣需要更具彈性的外交策略,以維持自身的國際影響力,確保在全球政治棋局中的一席之地。

AUA日語課文化課教學:釣魚台緊張情勢,一觸即發

  每每寫關於「華語教學」的論文,我很喜歡說要因應各國、各文化的情況不同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但是如果學生來源很多的話,你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比方說,在AUA的日語課,除了我這個台灣人外,還有泰國人一起上課,偶爾還有歐洲人(不知哪國來的)一起上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不過,在每天三小時的課程中,只有我這個台灣人是每天都上第三個小時的。今天難得有另一個台灣女孩和我一起上第三個小時的課,日語老師似乎也是忍了很久想講尖閣島的課程,於是以介紹沖繩為名,偷渡了許多日本人「偽裝」的知識。(幸好,我每週看《文茜的世界週報》,我不會被日本人騙的。) 日語老師有兩個,兩個輪流備課,另一個就當助教。這一堂正好輪到奧田直己老師上課。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前半段聊了一些「要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後,講到渡假村後,就開始介紹沖繩文化了!老師從琉球王國說起,琉球王國從西元六○○年開始有有史料記載,於一八七三年被納入日本版圖;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二年間,由美國管理;一九七三年,歸還給日本。沖繩的文化從語言(言葉)、食物、音樂到服飾都和日本本土有差別。在家宅前面,會有兩個沙西,張口的是公沙西,閉口的是母沙西,會在門口前面,也會在屋頂上面。另外,沖繩有四十九個島嶼,以及一百六十個無人島。沖繩最南邊的島嶼距離台灣只有一百公里。以上由奧田直己老師所教授。 當我們說,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方法或內容時,這時候中日關於沖繩中日共同的話題,無非就是釣魚台。奧田直己老師試圖將沖繩作為日本版圖的證據介紹給大家;同時,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牡丹社事件(或甲午戰爭前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這是日本之所以取得琉球或失去沖繩的關鍵。(也有可能是日本人的教科書內容有偏差,所以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事情。)講到沖繩最南邊的島時,這個我就真得不知道那個距離台灣一百公里的是不是釣魚台了!你再看看沖繩那個沙西,樣子看起來和咱們金門的風獅爺是不是很像,發音聽起來也是很像獅子。我認為講釣魚台內容作為語言教材相當恰當,因為這是彼此相關的故事,不過應該更大方地去談論,遮遮掩掩地反而透露出「偽裝」的樣子。 一起上課的女孩子也是台灣人,但在澳洲讀書,所以關於台灣的歷史、地理不太清楚,於是向我確認「琉球」是日本或台灣的?我清楚大概就是釣魚台或尖閣島之類的問題。幸虧我夠機靈,馬上介紹台灣的「小琉球」,同時用我一點點能夠使用泰語和肢體語言,把話題引導向高雄旁邊的「小琉球」。不然,在日本人有意無意地卻又很不大方起提到沖繩,又幾乎沒碰觸的釣魚台,我實在很難若無其事地不去說釣魚台。所以,我還是傻乎乎地在台灣的東北方指出釣魚台,但那是不符合比例尺的,所以有可能指到的是龜山島!唉! 如果我向日本學生上華語時,是不是能更有趣、且大方地訴說著兩地人民對同一個島嶼的不同情感呢?我想我可以比日本人更全面、客觀地講訴這個議題,即使是在語言教學的場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