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謝國平

語音是什麼?從聲音到語音的過程

語音(speech sound)是從聲音中被挑選出來,用來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人類的聲音來自一連串物理、生理與心理的連鎖過程。例如,肺部呼出的氣體提供動能、聲帶產生振動、口鼻腔等共鳴腔體則改變聲音的音質。即使哭聲、笑聲都能產生聲音,但唯有經過語言系統挑選、固定的音組合才能成為「語音」。 以華語為例,共有21個聲母與16個韻母。這些語音單位再進一步結合為音節,進而構成語句。 語音學的三大研究領域 語音學根據研究角度可分為三個主要分支: 聲學語音學:語音的物理性質 語音的聲音特性可從以下幾點探討: 我們可使用聲譜儀觀察聲音頻譜,母音會在低頻區域出現共振峰(formants),其第一與第二共振峰位置常用來分析母音的發音特徵。 發音語音學:了解發音器官與過程 發音涉及多個部位與方式,包括: 母音與子音的分類依據 超音段特徵:語音中的「上加成素」 除了個別音段(母音與子音),語音還有一些「超音段」(suprasegmentals)特徵,包括: 聽覺語音學:語音的接收與辨識 語音的理解不只在發音,也牽涉到大腦如何處理聲音訊號。聲音經由耳膜、耳蝸、聽神經進入大腦語音區,進行辨識。根據「微小詮釋者模型」(Tiny Interpreter Model),大腦能同時分析聲音中各種辨音特徵,並迅速進行語音分類。 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第一語言中已有的語音成分易於辨認;但第二語言中獨有的語音特徵,往往成為習得上的挑戰。 結語:語音學是語言學的基礎工具 不論是母語學習、外語教學或語音辨識技術的應用,語音學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實作方法。從聲帶到腦部解碼,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語言理解的可能。掌握語音學,是進入語言世界的第一步。

為什麼「八」和「趴」能揭示語音奧秘?讀《語言學概論》看懂音位與音韻規律!

在《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章節中,謝國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認識語音學與音韻學的核心概念。這篇筆記整理了兩大重點:「音位與同位音」以及「音韻規律」,透過日常例子與語言實例,幫助我們理解看似抽象的語音系統。 什麼是音位與同位音?用小綠人交通燈來理解 想像你走在城市的不同路口,看見每個行人號誌的小綠人雖然外型略有差異(有的偏黃、有的比較暗),但都表示「可以通行」的訊號。這些「小綠人」的功能相同,就像語音學中的「音位(phoneme)」:它們是抽象的語音單位,即使表現形式略有不同,也能傳遞相同意義。而這些具體的、略有差異的語音實現,就稱為「同位音(allophone)」。 「八」與「趴」:音位的辨義功能與最小對比詞 以「八([ba])」和「趴([pʰa])」為例,兩者的韻母與聲調相同,差異僅在於聲母 [b] 與 [pʰ]。這一微小差異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詞義,這就是音位的辨義功能。 像這樣只有一個音位不同,但詞義全然不同的詞對,就稱為「最小對比詞(minimal pair)」,也叫「最小差異對偶詞」。這種詞對是語音學中分析語音功能的關鍵工具。 在華語中,聲調的變化也能形成最小對比詞,因為聲調屬於「超音段特徵(suprasegmental features)」,同樣具有辨義作用。例如「媽(mā)」和「馬(mǎ)」,聲調不同意義也不同。 音韻規律:從腦中的抽象音到實際語音的轉化機制 在我們腦中,儲存的是抽象的「音位形象(phonemic representation)」,但當實際說出口時,這些音位會因語音環境而產生自然變化,形成所謂的「語音形象(phonetic representation)」。 這個轉化過程由一系列「音韻規律(phonological rules)」來控制。例如: 這些規律可以形式化表示如下: X → Y / A _ B 這表示:當音位 X 出現在 A 和 B 之間時,會變成 Y(AX B 發音為 AY B)。 結語:音韻學是語音系統的基石 無論是交通燈的小綠人、華語的「八與趴」、還是語音環境下的自然變化,《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章節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語音不只是聲音,更是一套有規律、可分析、能推理的系統。掌握音位與音韻規律,不只是語音學入門的關鍵,更是語言學深層理解的第一步。

從聲音認識語言:華語文教學的語音學基礎與聽說訓練關鍵

在華語文教學中,「聽」與「說」是學習的起點,而語音學正是建立這兩項能力的基礎。根據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介紹,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語音學:發音語音學與聽覺語音學。 🗣 發音語音學:聲音的產製與分類 語音學首先關注的是人類發音的生理機制。從嘴唇到聲門,參與發音的器官包括唇、齒、齒齦、硬顎、軟顎、小舌與喉頭部位的聲帶。舌頭則根據位置細分為舌尖、舌前、舌後與舌葉。 發音需要空氣流動作為動力來源,常見的氣流類型有: 而聲門的開合也與發音密切相關,控制聲帶是否振動,從而決定發音是否為清音或濁音。 🔤 母音與子音的分類依據 母音的分類通常基於三個要素: 而子音的分類則根據以下因素: 例如,華語中有四個濁音:/m/、/n/、/l/、/rh/,而僅/sh/與/rh/具有清濁對立的特徵。 🔊 超音段特徵:超越音段的語音現象 除了母音與子音這類音段(segment),語音還有跨音段的要素,如: 這些「超音段」(suprasegmental)特徵不只改變語音表達,更可能決定語意差異,是語言辨識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 聽覺語音學:從聲波到語音理解 聽覺語音學關注的是聲音從耳朵傳入後,如何被大腦辨識為語音的過程。根據「微小詮釋者」(the tiny interpreter)理論,每個語音包含不同的辨音特徵,而大腦可同時處理這些特徵。 這對語言學習尤其重要: ✅ 結語:語音學是「聽說能力」的基石 發音與聽力訓練不只是語言教學的技術問題,更是語音學的應用實踐。透過掌握發音方式、聲音結構與聽覺辨識原理,能有效幫助學習者建立語言的聲音系統,為流利說話與準確理解打下紮實的基礎。

語音學與音韻學的奧秘:從《語言學概論》探索語言的聲音法則

你是否曾困惑語音學(phonetics)與音韻學(phonology)到底有什麼不同?透過閱讀謝國平的《語言學概論》中〈音韻學〉一章,我對兩者的分界與關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語音學 vs 音韻學:誰在研究什麼? 語音學關注的是人類語音的物理層面:如何發音、聲音的物理特徵、語音如何被儀器記錄與分析。而音韻學則著重於語音系統的規律與組合方式。例如,分析一個詞在句中依據母語音韻規則的實際發音過程,便屬於音韻學範疇。 音韻規則與意義區別 音韻學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哪些語音在某語言中會形成意義的對立。舉例來說,「知事」與「滋事」在普通話中因聲母不同而意義相異,說明了音位(phoneme)如何扮演區辨意義的角色。 音值與音位的符號差異 在記錄語音時,音值(實際語音)以方括號「[ ]」表示,而音位(語音系統中最小的對立單位)則用斜線「/ /」標示。例如,[m] 這個音在英語與華語中都能出現在母音前,但只有英語與閩南語中才常見於母音之後,這正反映出語言特有的音韻規則。 連音與聲調變化 音韻現象不僅存在於音素層面,也體現在詞彙組合上。普通話中雙音節詞彙的發音常呈現連續性,例如連續的兩個第三聲會產生變調現象,這就是語言自然發展的產物。 記錄語音的多種方式 語音記錄可分為實體與抽象兩類: 辨音成分是音韻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包括以下特性: 此外,還有音節性、高低、圓唇性與捲舌性等特徵,視不同語言的需求而定。 辨音成分的預測性與辨義功能 辨音成分有些是「可預測」的,即可由語音環境推得,不具辨義功能;另一些則是「不可預測」的,具備區辨詞義的功能。 例如: 自然語音群與語音規律 語音的排列並非隨意。舉例來說: 這些音韻結構差異正說明了語言系統中「自然語音群」的存在,每種語言都依其規律建立語音組合邏輯,這些規律內化於母語者的語言知能中。 📢結語: 語音學與音韻學看似相似,實則關注焦點迥異。前者追求對聲音的科學觀察,後者則鑽研語言系統的組合與意義區分規律。透過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導引,我們得以一窺語音的結構奧妙,也理解母語者如何在潛意識中掌握這套音韻規則。對於語言學習者與教學者而言,這正是理解語言本質的關鍵一步。

語意學入門:從語意成分解析語句中的隱含意義

語意學是語言學中的一門重要分支,專門探討語詞、句子乃至語篇的意義運作方式。簡單來說,它研究的是語言如何「傳遞意義」,以及母語使用者如何從語句中獲得正確的理解。 🔍 語句為什麼「看起來沒錯,聽起來卻怪怪的」? 例如:「連愛因斯坦都會解這個方程式。」 這句表面上語法結構正確,卻讓人覺得不自然。原因在於它隱含兩個前設: 這種語意上的「不合拍」,正是語意學關注的重點。語句的語法形式往往蘊藏著使用者熟悉的語意規則,而母語者能正確使用如「連…都會…」這類句式,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這些隱含的語意邏輯。 🧩 語意成分:拆解詞義的最小單位 語音分析中有「辨音成分」,而語意分析中對應的概念就是「語意成分」(semantic features)。這是一種將詞義拆解成最基本要素的方式。 舉例來說,「水餃」「包子」「鍋貼」等詞彙可能都具有「有餡的麵類食品」這個語意成分,但為了加以區辨,我們還需加入「烹調方式」「外型」等更多成分。 這樣的分析方式稱為「成分分析」(或稱「義素分析」),其核心觀點是:詞的意義是由多個語意成分組成。 👑 「王老五」與「白馬王子」的語意成分比較 兩者都具備如下語意成分: 但「白馬王子」還可能帶有「英俊」「富有」「理想對象」等額外語意成分。因此,儘管有重疊,但兩者代表的社會意涵與語用情境不同。 語意成分的數量沒有固定標準,只要能有效區辨語詞意義即可。 ⚖️ 合法語句與「共存限制」 句法正確並不等於語意正確。例如: 從語法來看並無問題,但語意卻偏離了社會常規。前者違反了對「王老五」未婚的理解,後者則衝突於性別角色期待。這正體現了語意中的「共存限制」,即詞與詞之間語意成分是否能共存。 🧠 語意標記與語意要素:深入詞義結構 語意成分中,若是大多數詞彙都共有的部分,稱為「語意標記」(semantic marker);而可用來區分多義詞或詞項特徵的成分,稱為「語意要素」(distinguisher)。 以英文「bachelor」為例,它可指: 其共通語意標記為:名詞、人類、會動,再透過不同語意要素細分各個意思。 中文「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亦可透過語意成分來解釋其多義性。 👶 從兒童語言習得看語意成分的心理實證 語言學家發現,兒童習得語言時會先區分大類,再細分小類。例如: 這說明語意成分不僅是分析工具,也可能反映了人類語言處理的心理結構。 📌 結語:語意分析讓語言學習與教學更有深度 掌握語意成分的概念,不僅有助於語言學研究,也能協助語言教學更有效率。無論是理解詞義、拆解句意,還是設計教學內容,語意學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論支柱。

語言的奧妙:語意學中的同義、多義、前設與指涉全解析

在研讀謝國平的《語言學概論》中〈語意學〉一章時,我對語言的四個重要語意特性——同義、多義、前設與意義與指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逐一說明並舉例分析。 一、同義:語言中的「意義重疊」 同義現象可分為: 即使詞項不同,有時仍可表達相同語意。例如: 然而,語序改變不一定不影響語意: 二、多義:一詞多意的情境依賴 多義指一個語詞或詞組具有兩種以上的語意。例如: 所幸在真實語境中,語意通常會被限制,避免誤解。 三、前設:語言中的隱含假設 語言不僅有表面意義,還帶有潛藏的預設。例如: 「連愛因斯坦都會解這個方程式。」 這句話前設: 另外,事實動詞(知道、後悔)與非事實動詞(以為、相信)所帶出的補語真假值也不同,顯示語句的真值判斷不僅依賴字面。 四、意義與指涉:詞語內涵與外指的區別 語意可區分為: 例如: 有時表面矛盾的詞組,實際上具有語境依賴的合理意義: 語意學的下一站:語用學 語意學探討的是語句與詞語的意義與真值,但在語言使用實境中,語用學(pragmatics)逐漸成為焦點。它更關注語言如何在特定語境中實現語意,包括隱喻、暗示與語用邏輯,成為當代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延伸閱讀推薦:語意學介紹(維基百科)|語言學教科書(Cambridge Linguistic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華研所)的入學考試如何準備?可以從謝國平的《語言學概論》下手

準備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關於漢語語言學考科,我閱讀了謝國平老師著作的《語言學概論》、鍾榮富老師著作的《當代語言學概論》、李查理和珊卓湯普森(Charles Li&Sandra Thompson)著作,黃宣範譯的《漢語語法》以及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準備考試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一方面擔心什麼沒讀到,於是什麼都讀;一方面又覺得什麼都讀了,所以什麼都不想讀,人們總是自己苦吃。我把閱讀過的心得都放在部落格上了,為方便尋找,本篇配合《語言學概論》的目錄,加上連結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連結、閱讀。 第一章 緒論:人類的語言1-1 語言: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主要特點1-2 語言的特徵1-3 語言的定義1-4 語言能力與說話行為1-5 語法1-6 口語與文字1-7 有關語言的兩點觀點1-8 為什麼要研究語言? 第二章 語言的起源2-1 語言是神所賜的?2-2 語言是人類發展的結果?2-2-1 模仿聲音理論2-2-2 情緒呼叫倫理2-2-3 合作勞動理論2-2-4 手勢理論 第三章 動物的傳訊能力3-1 蜂蜜的傳訊系統3-1-1 圓形舞動3-1-2 搖尾舞動3-2 鳥類的傳訊系統3-3 靈長類的傳訊系統3-4 會說話的猩猩?3-5 語言與動物傳訊系統的比較 第四章 語言學是什麼?4-1 一般的定義4-2 語言學研究方法與特徵4-3 語言學的範圍 第五章 語音學5-1 引言5-2 語言的連鎖歷程5-3 語言學的分類5-4 聲學語音學:語音的物理基礎 (修訂版)5-4-1 研究聲學語音學的理由 (修訂版)5-4-2 聲波與語音 (修訂版)5-4-3 音調與音強 (修訂版)5-4-4 語音的音質 (修訂版)5-5 發音語音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