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語言教學

跨文化語言教學的四大取徑:從文學教材到第三空間的轉型

在語言教學的領域中,文化教學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隨著全球語言教育需求的擴大,以及學習者背景的多元化,文化教學的觀念與方法也歷經數次變革與調整。Crozet、Liddicoat、Lo Bianco 等學者(1999)整理出文化教學的四大取徑:文學取徑、文化研究取徑、文化實踐取徑以及跨文化語言教學。這些取徑不僅呈現出文化教學的發展歷程,也為當代語言教師提供了思考與實踐的方向。 一、文學取徑:從經典文本中認識文化 最傳統的文化教學方式即是透過文學作品來傳達語言與文化。此種方式強調書面語言,視文學為文化的代表,並以受過高等教育的母語者所閱讀的文本為教學材料。學習者在這樣的課堂上,可能會閱讀莎士比亞(英語)、龍薩(法語)、蘇東坡或韓愈(華語)等經典作家的作品。 然而,這樣的做法也面臨不少挑戰。首先,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存在距離,學習者很難直接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溝通。其次,文學作品所承載的文化雖然深刻,卻不易被初學者捕捉與理解,反而讓語言與文化的連結變得模糊。因此,文學取徑雖具文化深度,卻欠缺實用性與易懂性。 二、文化研究取徑:語言背後的知識體系 自 1970 年代起,文化教學逐漸轉向「文化研究」或「國家研究」的模式。這種取徑將文化視為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結構等知識的總和,著重於對國家體制與社會運作的理解。學習的對象不再是精英文學,而是一般人民的生活、制度與社會現象。 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習者具備與母語者互動所需的背景知識,例如對重大歷史事件或地名、人名的熟悉。然而,這種知識型取徑仍然偏重書面知識,語言在其中的角色淪為工具,文化與語言的整合仍舊不夠深入。對於真正的語言運用者來說,這樣的文化學習仍有距離感。 三、文化實踐取徑:以人類學觀點觀察文化行動 文化實踐取徑提供了更貼近人類生活的文化觀。這種方式受到人類學影響,認為文化不是靜態的知識或經典文本,而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與互動的過程。語言是文化實踐的媒介,學習者可以透過觀察不同文化中的語言使用,理解其背後的信仰、價值與行為邏輯。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如同人類學家,在不離開自己文化的前提下觀察另一種文化中的互動方式。文化不再是被「告知」的知識,而是需要被「理解」與「詮釋」的生活實踐。不過,這種取徑多用於跨文化訓練,不一定要求學習語言,對於語言學習者而言,若沒有語言能力的支撐,仍可能無法真正理解文化實踐的精髓。此外,將文化視為同質、靜態的框架,也可能導致新的刻板印象形成。 四、跨文化語言教學:打造第三空間的可能性 跨文化語言教學則是在反思前述取徑的不足後發展出的新方向。它主張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語言的學習應該同時是文化的學習。此取徑批判過去溝通式語言教學過於關注語言結構與功能,忽略了文化在語言運用中的核心角色。 跨文化語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讓他們不僅能以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更能理解與尊重文化差異。學習者不再只是「模仿」母語者的語言使用方式,而是在母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之間建構一個稱為「第三空間(third place)」的彈性場域。這個空間允許他們探索、自我定位、融合多元視角,進而形成獨立且批判性的文化理解能力。 舉例來說,以英語學習日本禪宗哲學,學習者可能只能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理解文化;但若能以日語直接參與禪的修行與語言表達,那麼他們便真正進入了跨文化語言教學的核心:在語言中學文化,也在文化中用語言。 語言教學的轉變:不只是學語言,更是學文化 語言教學若脫離文化,只會淪為考試與工具的競爭場。真正深刻的語言學習,應該引導學習者反思自我、欣賞差異,並在文化的互動中建構認同與理解。教師不應只專注於語言技巧的傳授,更應在課堂中創造文化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開啟對多元文化世界的理解與包容。 透過「文學」、「研究」、「實踐」到「跨文化」的四大文化教學取徑,我們看到語言教育從菁英主義走向民主開放,也從單向知識灌輸走向多元文化對話。未來的語言教室,應該是語言與文化共融、學習者能自由探索的「第三空間」。 📚 參考資料: Crozet, C., Liddicoat, A. J., Lo Bianco, J. & others (1999a).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From language policy to language education. In J. Lo Bianco, A. J. Liddicoat & C. Crozet (Eds.), […]

泰語母語者的華語聲調偏誤與矯正策略:聲調對比與教學技巧

聲調在華語學習中的關鍵作用 聲調在華語發音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直接影響詞義辨識。例如:「媽 (mā)」、「麻 (má)」、「馬 (mǎ)」、「罵 (mà)」這四個字僅聲調不同,但語義差異極大。如果聲調發音錯誤,可能導致句意產生誤解,影響溝通效果。 華語和泰語雖然都是聲調語言,但兩者在 聲調數量、音高範圍(調域)、音高變化模式(調型) 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泰語母語者在學習華語時,聲調的掌握程度往往是影響其發音準確度的關鍵因素。 本篇文章將透過 五度記調法 (Pitch Contour Notation) 深入分析漢泰聲調的對比,並提供教師可直接應用的矯正策略,幫助學生改善華語聲調的發音偏誤。 華語與泰語的聲調對比分析 華語的四個聲調調值 華語共有四個基本聲調,可用五度記調法記錄其音高變化: 泰語的五個聲調調值 泰語則有五個聲調,其音高變化如下: 聲調變化的主要差異 ✅ 調型對比: ✅ 學習挑戰: 泰語母語者的聲調偏誤與矯正方法 1. 陰平 (第一聲) vs. 泰語的低平調 📌 發音偏誤: 🎯 矯正策略: 2. 陽平 (第二聲) vs. 泰語的升調 📌 發音偏誤: 🎯 矯正策略: 3. 上聲 (第三聲) vs. 泰語的低平調 📌 發音偏誤: 🎯 矯正策略: 4. 去聲 […]

深入解析華語教學語法中的補語概念: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異同

何寶璋老師在《華語教學語法中的「補語概念」再思考》一文中,深入探討了補語的分類與應用,並回顧了王還、齊滬揚、朱德熙等學者的研究。這些學者的華語語法專書中,補語概念被劃分為: 這些補語的分類主要來自理論語法,即語言學家對華語語法規則的歸納。然而,在教學語法與華語教學語法中,這些分類並不總是能夠直接應用於非華語母語者。 補語的實際應用與教學策略 何寶璋老師認為,對於 英語母語者,可以採取不同於傳統語法分類的方法來教授補語: 1. 結果補語與趨向補語視為複合詞 例如「看」與「看到」,在華語中屬於動補結構,但對應到英語可能是「see」與「found」,具有不同的時態變化。因此,在教學上可以視為固定搭配詞來教授。 2. 可能補語的概念化 在結果補語與趨向補語被視為複合詞的基礎上,可能補語(如「看得到」、「看不到」)可以以「可能式」來教授,使學習者更容易理解。 3. 程度補語與情態補語的替換 程度補語(如「棒透了」、「好極了」)與情態補語(如「跑得很累」)可以透過固定結構來教授,例如「○透了」、「○極了」、「很○」,簡化學習難度。 4. 量詞補語的概念化 將數量補語、動量補語與時量補語簡化為「固定結構」、「動作次數」與「動作長度」,例如:「小『一歲』」、「敲『六下』」、「住『一個月』」,幫助學習者直觀理解。 不同語言背景學習者的補語教學 以《初級漢語》教材為例,該教材專為 泰語母語者 設計,與傳統理論語法不同,補語分類與教學方式有所調整。例如,該教材新增了「介詞短語作補語」,例如:「他在公司工作」中「在公司」作為補語,這是基於華語與泰語語序的不同進行的調整。 華語教學語法的發展與應用 華語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需考量不同學習者的語言背景與年齡層,才能有效傳授語法知識。透過對比不同教材、參考不同母語者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設計更適合學生的華語教學語法,提升教學效果。 總結 補語概念是華語語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語法學派對補語的分類與應用各有不同。在華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習者的語言背景與需求,靈活調整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習成效。

從零開始學印地語:羅馬拼音系統讓發音不再困難

印地語作為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其發音和拼寫規則是至關重要的。羅馬拼音系統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直觀且便於理解的工具,讓他們能夠更容易地掌握印地語的發音。本文將介紹印地語的羅馬拼音系統,並分享各種元音與輔音的對應拼音方法。 二語學習者常用的羅馬拼音系統 對於學習印地語的二語學習者而言,最為普遍使用的羅馬拼音系統是 Hindi Romanization。這個系統簡單易懂,特別適合初學者,它通常使用於教科書、語言學習應用程序以及其他教學材料中。由於 Hindi Romanization 更符合學習者的直觀感受,學習者可以更快地掌握發音,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除了 Hindi Romanization,學術界和正式出版物中還廣泛使用 IAST(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系統。IAST 系統對於熟悉梵文或印地語字母的學習者來說非常有用,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不如 Hindi Romanization 來得方便。 元音和雙元音(Vowels and Diphthongs) 在印地語中,元音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羅馬拼音系統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記錄這些元音。以下是元音和雙元音的對應羅馬拼音表: 輔音(Consonants) 印地語的輔音按照發音部位可以分為五類:喉音、硬腭音、捲舌音、齒音和唇音。以下是這些輔音的羅馬拼音對應表: 鼻音符號(Anusvāra)、鼻化符號(Anunāsika)、隨音符號(Visarga)與省略號(Avagraha) 印地語還有一些特殊符號來表示特定的發音或語音特徵: 結語 羅馬拼音系統為二語學習者提供了清晰且易於使用的工具,幫助他們掌握印地語的發音規則。對於學習印地語的初學者而言,熟悉這些拼音對應規則將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大助力。隨著學習的深入,這些拼音系統也會逐漸成為學習者解讀和發音印地語單詞的重要工具。選擇適合自己的拼音系統,可以讓學習印地語變得更加簡單且有效。

探索《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新描述項目:革新華語文教學的未來

自2001年首次發布以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一直是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重要工具,幫助教育者設計和評估語言課程。然而,隨著全球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不斷增加,語言學習者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了適應這些變化,CEFR推出了新的描述項目,這對於華語文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為什麼要更新CEFR? 新的描述項目旨在填補語言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空白,特別是在“調解”(Mediation)這些新的關鍵領域。 調解:超越語言翻譯 在新的描述項目中,調解的概念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含義。不僅包括語言的翻譯和解釋,還涵蓋社會和文化層面的調解。這對於華語文教學尤為重要,因為它強調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的溝通能力。例如,學生不僅要學會用中文進行交流,還需要了解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溝通。 新描述項目的啟示 這些新描述項目為華語文教學帶來了多方面的啟示: 總結來說,CEFR的新描述項目為語言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特別是對華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應用價值。這些變革不僅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課程,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期待未來華語文教學在這些新描述項目的指引下,邁向更高的水平。 下面表格翻譯以英文的檔案自歐盟官方網站的1832個描述項目,包含各個等級,可供語言教師作為教學目標的參考。 North, B., & Piccardo, E. (2019). Developing new CEFR descriptor scales and expanding the existing ones: Construct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Zeitschrift für Fremdsprachenforschung, 30(2), 143-161.

探索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驅動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

在現代教育的洪流中,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自我提升的關鍵,更是教學品質的基石。每一位教師,特別是語言教師,都面臨著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學生需求。那麼,什麼驅動著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持續學習和進步?《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由Graz大學的Sarah Mercer和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的Mirosław Pawlak共同撰寫,深入探討了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Curiosity, LTPC)及其對專業發展的影響。本文揭示了語言教師如何通過好奇心驅動自我發展,並提出了一個初步的循環過程模型來解釋這一現象。本文不僅提供了深刻的理論見解,還為實際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引人入勝的發現吧! 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TPC) 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Curiosity, LTPC)是指語言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對新知識、新教學方法和學生需求的持續興趣和探索願望。這種好奇心不僅促使教師主動尋求專業發展機會,如參加研討會、進行教學研究或與同事交流,還激勵他們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和工具,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參與度。 研究發現,LTPC是一個動態且個性化的過程,受到教師的個人特質、職業動機、自主性和工作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的好奇心可以分為作為人格特質的好奇心和需要被滿足的狀態好奇心。前者是指教師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開放態度和學習興趣,後者則是在特定情境下被觸發的對某一具體問題或主題的探索慾望。 通過深入訪談奧地利和波蘭的語言教師,研究揭示了他們在面對不同職業階段和環境時,如何表現出好奇心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尋找新的教學資源、反思教學實踐、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等。這些好奇心驅動的行為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也增強了他們的職業滿意度和工作幸福感。 研究方法 這篇研究通過對奧地利和波蘭的語言教師進行深入訪談,探討了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TPC)及其對專業發展的影響。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這種綜合的質性方法使研究者能夠深入了解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及其行為表現,並提出了初步的LTPC循環過程模型。這一模型展示了好奇心、動機、自主性、能動性和社會背景之間的相互作用,為未來的研究和教育實踐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兩種好奇心 在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區分了兩種主要的好奇心類型:人格特質的好奇心和需要被滿足的狀態好奇心。 人格特質的好奇心 人格特質的好奇心是指個人天生具有的持久性特徵,反映了他們在生活中對新事物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這種好奇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例如,在研究中,教師安娜表示她在多個領域持續學習新技能,樂於挑戰自己的舒適區,這反映了她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開放性。 需要被滿足的狀態好奇心 狀態好奇心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被觸發的短暫性興趣或探索欲望。這種好奇心具有以下特徵: 研究中,教師露西亞描述了她對學生作業結果的好奇心,即使多年教學後,她仍然熱衷於查看學生的作業,這種情境特定的好奇心促使她不斷改進教學策略。 總結 人格特質的好奇心和狀態好奇心共同作用,驅動語言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持續學習和創新。理解這兩種好奇心及其影響,有助於設計更有效的專業發展計劃,支持教師的職業成長和教學質量提升。 Mercer, S., & Pawlak, M. (2024).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curiosity: Understanding the driv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語言教學新趨勢: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成功實踐

隨著全球語言教學的轉變,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傳統的語法教學法已經逐漸被強調實際應用的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取代。這樣的轉變對學生的口語能力有什麼影響呢?近期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項研究探討了不同教學方法對高中西班牙語、法語和漢語學生口語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採用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學生比使用傳統語法教學法的學生在口語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具體來說,在口語聽說評估(AAPPL)中,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學生平均得分為5.98(相當於中級中等水平),而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平均得分僅為4.25(初級高至中級低水平)。 這項研究涉及北卡羅來納州一所K-12獨立學校的三級高中學生,通過比較2014年和2018年的學生數據,以及教師和學生的訪談資料,深入分析了這種教學方法的效果。研究發現,不同語言的學生在口語能力上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學習西班牙語和法語的學生表現優於學習漢語的學生。 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信地用目標語言交流。 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教育界進行教學法的轉變。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學習動機和自信心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是教育工作者和決策者值得參考和推廣的教學方法。 如何進行? 強調實際應用的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旨在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目標語言的能力。這種教學法與傳統的語法為主教學法不同,不僅僅注重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而是注重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下是這種教學法的一些關鍵特徵和具體實施方法: 1. 聚焦三種溝通模式 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強調三種溝通模式,即解釋性溝通(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展示性溝通(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 2. 使用真實資源 在課堂上使用目標語言的真實資源,如報紙文章、影片、音頻和互聯網資源等,幫助學生接觸和理解語言的真實用法。 3. 設定明確的能力目標 每個課程和課程單元都有明確的能力目標,這些目標通常以“能做”聲明(Can-Do Statements)的形式表達,讓學生了解自己需要達到的語言能力水平。 4. 提供大量語言互動機會 課堂活動設計應注重提供大量的語言互動機會,鼓勵學生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例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模擬情境對話等。 5. 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 設計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使用目標語言。例如,模擬購物、訂票、餐廳點餐等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練習語言。 6. 提供建設性反饋 教師應注重提供建設性的反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反饋應注重學生能做什麼,而不是僅僅強調錯誤。 7. 綜合評估方法 使用綜合評估方法,包括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和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以多種方式評估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口語測試、小組討論評估、書面作業等。 8. 強調語言文化的結合 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通過介紹和探討目標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社會現象,使學生能夠在文化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 這些方法共同構成了一個以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體系,旨在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採用了混合方法設計(mixed methods design),以便全面探討能力為基礎教學法(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影響。具體的研究方法如下: 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包括北卡羅來納州一所K-12獨立學校的三級高中學生。數據分別來自2014年和2018年,涵蓋西班牙語、法語和漢語課程的學生。此外,研究還包括該校的八位語言教師和十四名學生的訪談數據。 2. 研究設計 研究採用了收斂混合方法設計(convergent mixed methods design),同時收集和分析定量與定性數據。這種設計方式允許研究者從不同的數據來源獲取更全面的理解。 3. 定量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