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話題

AUA日語課文化課教學:辛苦了的拉麵

  如果分別問台灣和大陸的華人對「拉麵」的印象,肯定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台灣的華人心目中的拉麵,大概是日本的拉麵;大陸的華人馬上會映入腦海的可能是蘭州拉麵。但日本人對「拉麵」就比較不會如我們那麼含糊地交待。今天日語老師為我們細說拉麵在日本的發展。拉麵,作為中華料理的一支,傳入日本之後,也是日本人最喜歡的料理之一。拉麵,一九五九年,首度由水戶黃門引入。在許多港口(華人經此和日本人貿易)都有中華料理的足跡。直至一九一○年,中華料理屋「來來軒」於東京淺草開幕。 今日,我們看到日本拉麵的面貌,已經和原先的拉麵有很大的差別了!在札榥、博多、喜多方都有屬於自己口味的拉麵。札榥拉麵以味噌出名,博多拉麵以豚骨為名。名古屋也有特色拉麵,那裡的拉麵被認為是台灣拉麵。這個對台灣的華人而言,應該是個很感興趣的話題。 除了對「拉麵」的印象,在大陸和台灣有差別外,我認為「語言的使用」也因為日本的影響而有小小的差別。台灣華人很習慣脫口而出的「辛苦了!」或「辛苦你了!」,我認為是和日本的招呼用語有關。這我必須向大陸的華人確認,大陸人是不是很少說:「辛苦了!」這樣子的話?我認為,台灣的華人對於「辛苦了!」的使用,有點氾濫而不知所芸,就是會很不自覺的就說出「辛苦了!」的話。對我這個初學日語者而言,這個「辛苦了!」對我而言是屬於華語當中所不會使用的表述。但我相信許多把這個「辛苦了!」掛在嘴邊的人,多多少少是受到日劇或日語文化的影響

AUA日語課文化課教學:釣魚台緊張情勢,一觸即發

  每每寫關於「華語教學」的論文,我很喜歡說要因應各國、各文化的情況不同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但是如果學生來源很多的話,你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比方說,在AUA的日語課,除了我這個台灣人外,還有泰國人一起上課,偶爾還有歐洲人(不知哪國來的)一起上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不過,在每天三小時的課程中,只有我這個台灣人是每天都上第三個小時的。今天難得有另一個台灣女孩和我一起上第三個小時的課,日語老師似乎也是忍了很久想講尖閣島的課程,於是以介紹沖繩為名,偷渡了許多日本人「偽裝」的知識。(幸好,我每週看《文茜的世界週報》,我不會被日本人騙的。) 日語老師有兩個,兩個輪流備課,另一個就當助教。這一堂正好輪到奧田直己老師上課。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前半段聊了一些「要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後,講到渡假村後,就開始介紹沖繩文化了!老師從琉球王國說起,琉球王國從西元六○○年開始有有史料記載,於一八七三年被納入日本版圖;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二年間,由美國管理;一九七三年,歸還給日本。沖繩的文化從語言(言葉)、食物、音樂到服飾都和日本本土有差別。在家宅前面,會有兩個沙西,張口的是公沙西,閉口的是母沙西,會在門口前面,也會在屋頂上面。另外,沖繩有四十九個島嶼,以及一百六十個無人島。沖繩最南邊的島嶼距離台灣只有一百公里。以上由奧田直己老師所教授。 當我們說,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方法或內容時,這時候中日關於沖繩中日共同的話題,無非就是釣魚台。奧田直己老師試圖將沖繩作為日本版圖的證據介紹給大家;同時,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牡丹社事件(或甲午戰爭前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這是日本之所以取得琉球或失去沖繩的關鍵。(也有可能是日本人的教科書內容有偏差,所以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事情。)講到沖繩最南邊的島時,這個我就真得不知道那個距離台灣一百公里的是不是釣魚台了!你再看看沖繩那個沙西,樣子看起來和咱們金門的風獅爺是不是很像,發音聽起來也是很像獅子。我認為講釣魚台內容作為語言教材相當恰當,因為這是彼此相關的故事,不過應該更大方地去談論,遮遮掩掩地反而透露出「偽裝」的樣子。 一起上課的女孩子也是台灣人,但在澳洲讀書,所以關於台灣的歷史、地理不太清楚,於是向我確認「琉球」是日本或台灣的?我清楚大概就是釣魚台或尖閣島之類的問題。幸虧我夠機靈,馬上介紹台灣的「小琉球」,同時用我一點點能夠使用泰語和肢體語言,把話題引導向高雄旁邊的「小琉球」。不然,在日本人有意無意地卻又很不大方起提到沖繩,又幾乎沒碰觸的釣魚台,我實在很難若無其事地不去說釣魚台。所以,我還是傻乎乎地在台灣的東北方指出釣魚台,但那是不符合比例尺的,所以有可能指到的是龜山島!唉! 如果我向日本學生上華語時,是不是能更有趣、且大方地訴說著兩地人民對同一個島嶼的不同情感呢?我想我可以比日本人更全面、客觀地講訴這個議題,即使是在語言教學的場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