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學習的旅程中,許多學習者期待能像母語者一樣,透過上下文線索自然推測出新詞的意義。然而,真實情況往往比理想想像來得複雜許多。 在第一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兒童通常透過長時間、不斷重複的自然接觸,無意識地累積詞彙。例如,當孩子聽到父母反覆在不同情境中使用「蘋果」這個詞時,即使沒人正式教他,他也能逐步建立起這個詞的概念。然而,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而言,這樣自然沉浸式的學習條件往往不存在。他們必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緊湊的學習計畫中,迅速掌握大量詞彙與語言結構。 這樣的差異使得二語學習者在依賴脈絡推測詞義時,處於明顯劣勢。 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脈絡推測上的差異 對於母語者而言,在一篇文章中遇到一個不熟悉的新詞是常見且可處理的情況。他們能夠依靠豐富的語言背景知識,迅速根據上下文線索推測出詞義。但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狀況卻截然不同。 在閱讀二語文本時,學習者經常會遇到多個不認識的詞彙。當不熟悉的詞匯過多時,不僅無法正確推測新詞意義,還可能導致整體理解出現偏差甚至完全迷失 (Folse, 2002; Folse & Briggs, 2007)。也就是說,詞彙理解的負荷成倍增加,讓脈絡推測變得既困難又容易出錯。 即便是母語者,在某些情況下,脈絡線索也未必總是可靠。Schatz與Baldwin (1986)的研究顯示,即使對母語者而言,脈絡線索也並非總能正確推測新詞的意義。 因此,Folse (2004)強調,單純要求二語學習者「從脈絡中自己猜詞」其實是不切實際且缺乏支持的教學策略。 二語學習的限制與挑戰:為何自然猜詞行不通? 現代二語教學中,常常強調「自然溝通」、「理解優先」,認為只要學習者能大致理解文本,就能順勢習得新詞。這種觀念聽起來很吸引人,彷彿詞彙習得是某種不需努力就會發生的「魔術」。 然而,真實情況是:二語學習者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大量陌生詞彙,而這些詞彙如果沒有輔助或策略,單靠自然猜測往往是事倍功半。 Folse (1999) 的研究發現,學習者已知的詞彙量越大,就越能從脈絡中正確推測新詞義。換句話說,脈絡推測能力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而是依賴於已有的語言基礎。 如果一篇短文中充斥著大量未掌握的單字,即使提供了豐富的上下文,學習者也可能無法有效利用這些線索,反而容易產生誤解,影響整體理解與學習動機。 從脈絡推測詞義:有限的成效與潛在風險 即便鼓勵學習者嘗試從脈絡推測詞義,實際操作中也充滿挑戰。Hulstijn (1992) 的實驗顯示,當學習者擁有一定線索時,自行推測詞義有助於記憶詞形與詞義間的聯結;但當脈絡線索不足或過於模糊時,錯誤推測與理解偏差頻頻發生。 這意味著,單靠脈絡線索進行詞彙學習,並不是萬靈丹,而是一把雙面刃。 輔助策略的重要性:閱讀搭配指導,成效更佳 為了提升二語詞彙學習的效果,Paribakht與Wesche (1996) 比較了兩種學習方式: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單純閱讀也能帶來部分詞彙學習,但有指導的閱讀能夠促進更深層且持久的詞彙理解。透過適當的輔助,學習者能更有效地建構新詞知識,並在閱讀理解上表現得更好。 結論:有效的二語詞彙學習,需要結合策略與支援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幾個明確的結論: 二語學習者若能善用這些策略,不僅能克服脈絡推測的限制,還能在閱讀與聽力理解中,逐步建立起更堅實的詞彙能力。 參考文獻 Fan, M. Y. (2003). Frequency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actual usefulnes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strategies: A […]
二語學習者能像母語者一樣從脈絡猜出詞義嗎?研究真相揭示
- Post author By Dicky
- Post date
- Categories In 第二語言習得
- No Comments on 二語學習者能像母語者一樣從脈絡猜出詞義嗎?研究真相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