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評價

給華語文學習者的「文本分析三板斧」:感覺、為什麼、在哪裡

文學的文本分析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它們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式[1]。 文學的文本分析通常是由人類學者進行的,他們通過對文本進行閱讀和分析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這種分析方式通常涉及文本的內容、風格、語言等方面,並且需要依靠人類學者的專業知識和直覺來進行判斷和解讀[2]。 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則是通過對文本進行計算和統計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它通常涉及文本的詞頻、共現、情感分析等方面,並且需要依靠計算機程序和相關算法來實現[3]。 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因此,文學的文本分析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分析方式和分析對象上。文學的文本分析更加注重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價,而計算機程序的文本分析則更加注重從大量文本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8]。雖然這兩種方法可以互相補充,並且在文學研究、文本分析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兩種文本分析還是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人類閱讀文本可能是出於興趣、課程、好奇;計算機閱讀文本則沒有目的性,是人類叫它讀,它才去讀。從這邊來看,或許人類在不依靠計算機的情況下,親自進行文本分析還是有必要的。如果在高級漢語課堂上,老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文本分析,則可以參考朱宥勳的「文本分析三板斧」:[讀完後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在[文本的]哪裡。三板斧可以針對整個文章,也可以針對某個想要深入分析的部分。希望自己也可以在課堂上使用這三板斧,幫助自己和學生更理解文本。

探索開放式教育資源:開放式教科書的優點

開放式教科書是免費、可自由使用和分發的教材,也允許使用者以適當的方式進行修改或更改。這些教科書能夠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許多好處。例如,研究表明,與傳統教科書相比,指定開放式教科書的學生認為教材、講義和測驗材料之間的一致性更高[1],即比較不會有內容和測驗、作業脫節的問題。此外,這些教科書的評分在整體上以及在15個不同的維度中,比傳統教科書的評分高得多[1]。 當開放式教育資源(OER)取代大學課堂中的傳統教科書時,很多人認為開放式教科書可以節省學習者的花費,真正造福弱勢。這個看法來自一個社區大學的研究,有超過125名學生和11名教師對使用OER的成本和質量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回答了有關開放式教科書的意見[2]。 目前有很多網站,作為開放式教科書庫,提供網路使用者進行學習。書庫中的教科書之所以被視為開放式教科書,是因為它們是免費使用和分發的,並且在進行適當的歸屬時,可以自由進行在地化或更改[3]。這些教科書也能夠針對新的學生或使用者的需要或背景進行修改[3]。 開放式教科書也提供了自由度的選擇。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適度地修改內容。例如,一些教育工作者可能會發現在不同國家、地區使用的語言和慣例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教科書進行修改。幸運的是,許多開放式教科書都被授權為創作共用授權,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被自由地修改、適應、翻譯和再分發。因此,即使使用者所需的內容在原始教科書中並不存在,他們仍然可以將它添加到其中,並且可以與其他使用者共享。 最後,開放式教科書的質量也不容小覷。研究表明,與傳統教科書相比,學生對於開放式教科書的評價更高,認為它們更符合他們的需求,更容易與講座和測驗內容相關聯。此外,許多開放式教科書由經驗豐富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編輯,擁有優秀的品質,並且可以通過開放式教育資源庫等平台輕鬆獲取。 總之,開放式教科書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它們提供了免費的、自由的、可適應的、高品質的教育資源,對於那些需要不同語言或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有用。未來,開放式教育資源的使用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為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便利。

自評和他評:亦見亦不見

華語文教學實習課程,有一門「自評和他評」的功夫,那是把自己教學的過程錄下來,讓自己有機會再去看自己教學的過程,以及讓其它同學看自己教學的過程。藉由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教學能夠精進。「自評和他評」是一個讓自己進步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我們害怕被其它人評鑑,自己埋起頭來而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過失,那就永遠都不會進步了。《六祖法寶壇經》〈頓漸品第八〉有一段六祖慧能大師和神會沙彌的對話: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戲論!」神會禮拜悔謝。 慧能大師讓神會沙彌說說何謂「本」?何謂「主」?神會沙彌拾人牙慧地把從別人那兒聽到的話,再覆講了一次。慧能大師就說神會沙彌這樣的言行只是耍嘴皮子。神會沙彌於是追問:「和尚坐禪,還見不見?」慧能大師答:「亦見亦不見。」這個「亦見亦不見」就如同自評和他評一樣,就是我們能夠持續進步的來源。 我們「亦見」的是什麼?慧能大師告訴神慧沙彌能夠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是我們所見。這就像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對於自己和人共事,是否有不忠的地方?對於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有不信的地方?對於老師所教導的內容,是否有沒有複習的地方?教學錄影的「自評」就像慧能大師說的「亦見」,也像曾子說的「三省吾身」,透過對於自己的覺察、覺照,而清楚自己在教學上的盲點。 那為什麼慧能大師又說「亦不見」呢?慧能大師說要對於自己犯過的錯失檢討,而不是成天檢討別人的錯失,只見他人是非、好惡。美國的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主張的「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實踐中去學習的,這過程中自然會犯錯。面對自己的錯誤,我們勇於改正;面對他人的錯誤,我們無需加以說長道短。「他評」就是提供一個讓別人能夠給我們意見的管道,藉由他人對於自己教學錄影的評價,我們也會清楚自己可以改正的地方。然而,如果把「他評」變成「評他」,把這個當成是論人是非好惡的工具,那就會辜負了這個工具的美意,我們也無法從這個地方得到更多的進步。 透過「自評和他評」的功夫,我們學習對自己的教學反省、檢討,同時透過他人對於自己教學的評鑑,我們也坦然接受,把它當成是進步的來源。但是,要自己能夠察覺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自評」,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就像神會沙彌如果沒有慧能大師指點,怎麼能夠成為日後的神會大師。老師對於學生就是最重要的「他評」,所以我也感謝老師對於個人教學影片的評價,這使得我可以一直進步。

行在大陸:鐵路篇

台灣是寶島,正因為它是寶島,它的面積不大,交通工具也比較單調。進行陸上交通建設時,公路大概是最容易且最經濟的方式,當然這建立在汽車是普及的前提之下。大陸不一樣,光是面積就是台灣的好幾倍,家戶自有汽車的比例也不高,加上近年來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高漲,在大陸的陸上交通工具,鐵路大概是最方便人民穿梭於各地的交通工具。有幸到大陸旅遊,說說我對大陸鐵路的認識。 我曾經在和諧號上提供的鐵路雜誌《和諧之旅》上,看到中園對在「鐵軌上走動的那個東西」稱呼的演變。起初,我們以哪叱的風火輪速度快來叫它「火輪車」,民國時期叫「火車」,之後被稱為「鐵牛」,最近大概就是以「火車」或「列車」來稱呼它。相較於公路,鐵路沒有塞車的困擾,同時具有大量運輸的功能,我認為鐵路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陳文茜常常介紹大陸鐵路列車的改良、提速,幾乎和幾個列車技術高超的國家並駕齊驅,同時又有價格的優勢,大陸作為鐵路技術輸出國應當是理所當然。快速的動車路線不斷在開通,我在二○一○年夏天到大陸旅遊,本以為已經擁有最新的鐵路相關資訊,沒想到都在不到一年的時候內,南京到上海又有高速動車開通、福州到廈門也舖設軌道開通動車、南京開通了第二條地鐵線等著迎接二○一四年的青年奧運會,這些鐵路都只是我「碰巧」遇到的,有更多近年完工或仍在趕工的鐵路持續在進行。我認為大陸的鐵路發展相當適合人民,而且符合綠色、環保。 搭火車旅行是很有意思的事,我搭過泰國的風扇火車、日本的青春十八,也搭過韓國的高速鐵路,這些旅程都帶給我美好的回憶。然而,在大陸搭火車卻可能成為夢魘。事實上,大陸的交通費用不算高,以南京地鐵來說,從最遠的兩端搭地鐵往返,只需要4塊錢人民幣,台北捷運起價也差不多這樣的價錢。也或許是不算高的交通費用,所以得到的品質也差強人意。 我對上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山人海,到杜莎蠟像也是、到上海世博也是、甚至麥當勞或肯德基都是如此。大量的人口就是大眾運輸工具,你可以不去世博,你可以不吃麥當勞、肯德基,上海的地鐵是你避免不了,一定得搭乘的交通工具。你可以在上海的地鐵體會擠沙丁魚的感覺,偶爾你會成為沙丁魚的加害者,拚命地往車廂擠,小小的空間內擠滿了人,是相當不舒服的。同樣的感覺在東京也遇見過,不過有一個很大的差異:「禮讓」。我發現,通常,在華人地區的地鐵,人們是很少禮讓的。香港是如此,新加坡是如此,上海更不用講,大家排隊都非得排得緊緊的,因為只要有空隙,就會有人插進來。難怪地鐵站或火車站到處都有「文明乘車,先下後上」之類的標語,就是因為不文明才要有標語來叫你文明嘛! 同屬華人地區的台北倒是很值得驕傲,我敢說幾乎沒有上述在香港、新加坡或上海會發生的插隊情形。而且似乎只有台北在搭手扶梯時,習慣以右邊站立,左邊空下來留給需要快速通過的乘客。(我認為這是台北捷運一開始就刻意塑造的文化)若真要解釋為什麼只有台北不同於其它華人地區的 「禮讓」,我想應該是台灣有日本殖民的歷史,受日本教育影響,同時在國民黨播遷來台的時候,又帶了大批受過教育、高水平的士紳官員,也保有純粹儒學精華,所以發揚這雞毛蒜皮的「禮讓」,對台北人而言是相當自然的。 在南京地鐵上,我看到相當不同於上海地鐵上的情景。南京地鐵乘坐的人不多,我第一次搭乘,一路上就發現有三次「讓座」的情形。這是我搭乘過無數次上海地鐵所未曾發現的。聽南京友人Sam說解釋道,南京人一般都不看什麼國內新聞或國際新聞,南京人有一個城市頻道,這個城市頻道專門播送並拍攝誰誰誰在車上不讓座或誰闖紅燈之類,所以南京人有較高的道德標準。或許真的是如此,不過我認為,其是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根據地才有這樣的表現。 至於城際間的鐵路,我對它們的評價很兩極。對於動車,我有相當高的評價,不但節省時間,價格合理,更重要的是它相當舒服;一般無冷氣的硬座車,或許是我運氣不好,我還真害怕再次搭乘同樣的列車。從南京到黃山這段路程,我選擇鐵路作為我的交通工具,這段路程尚未有動車開通,所以搭乘硬座是唯一的選擇。從南京到黃山約370公里,歷時七個多小時,我搭乘最早的一班車從南京南站出發。一路上都還順暢,沒想到宣城和孫家埠開始出現問題了。我們在宣城停了一個多小時,又在孫家埠停留了將近一個小時,停車的原因未知,也沒獲得任何賠贘,倒是在開始行走一段時間後聽到了一聲抱歉,套一句道明寺說的話:「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這著實是個相當不愉快的經驗,原本七個小時已經夠累人了,還莫名其妙地停了兩個小時。唯一能感到欣慰的大概就是這將370公里,近十一個小時的旅程,只要28塊人民幣(其中含5塊的服務費)。如果我是忙碌的生意人,這兩個小時的延遲,大概會讓我錯失許多機會,幸好我只是個旅人,還能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