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討論

《See Tình》:越南流行音樂走向全球的文化外交利器

譯電:《See Tình》是一首由越南歌手黃翠玲(Hoang Thuy Linh)演唱的流行歌曲,以輕快的旋律和簡單易懂的歌詞迅速走紅全球。自推出後,這首歌通過TikTok上的舞蹈翻跳視頻迅速傳播,並在短短4個月內突破了百萬次使用,成為平台上的熱點。2023年初,這股熱潮再次被韓國和中國的TikTok和抖音平台點燃,起因是KBS體育賬號上發布的一名排球選手隨著《See Tình》節奏跳舞的視頻。這股病毒式的流行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越南國家電視台也首次報導,激起了關於越南流行音樂(V-pop)如何作為一種積極國際形象工具的討論。這表明,V-pop正在成為越南公共外交多樣化的重要新途徑。 V-pop的國際代表性提升 V-pop自1990年代興起,當時主要迎合越南本土年輕人對於擺脫戰爭歌曲和傳統古典音樂的需求,受到了舞曲、搖滾、說唱等國外音樂風格的影響。然而,V-pop多數時候只服務於本地市場,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逐漸打入國際市場。《See Tình》以及其他熱門歌曲如《Hai Phut Hon》和《Corona Song》相繼在國際社交平台上走紅,這些歌曲以動感的節奏和簡單的舞步受到全球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在TikTok和抖音上形成了廣泛的舞蹈翻跳熱潮。越南國家電視台評論稱,這些歌曲將V-pop送入國際音樂的海洋,但V-pop的未來方向依然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See Tình》的文化外交潛力 越南政府在《2030文化外交戰略》指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促進越南國家形象和人民的國際影響力」的目標。而V-pop正如其他音樂形式一樣,具有靈活創造的特點,成為越南傳統國家形象宣傳以外的一種新工具。黃翠玲自2017年以來的音樂作品,特別是《See Tình》,將越南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展現了具有現代色彩的越南文化象徵,如傳統戲曲「改良」的旋律和越南傳統飲食、生活方式及服飾的展示。這樣的結合,使得歌曲不僅具有流行性,還能通過短視頻平台和舞蹈翻跳將越南文化推廣到全球觀眾。 V-pop需要官方認可與支持 儘管越南藝人的熱情和才華無庸置疑,然而,若要真正將V-pop打造成越南公共外交的利器,還需要國家層面的官方認可與支持。當前的當務之急是抓住這一波流行熱潮,深入研究並發展《See Tình》這類文化外交的潛在模式,並將其有效融入國家與外界的交流策略中,為越南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形象。 男生翻唱版本 越南語歌詞學習

數位時代閱讀的演變:從紙本到電子書的轉變

本文探討了在數位化時代閱讀的演變,特別是透過「Evolution of reading in the age of digitisation」這個跨國合作計劃。此計劃試圖重新思考閱讀的整體概念,包括影響閱讀的各種因素,如文本、平台、以及使閱讀成為可能的技術(包括印刷書籍、電子閱讀器和電腦)。這項研究挑戰了數位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影響的傳統看法,指出某些平板電腦的特定屬性對情感閱讀可能具有負面影響。 另外,本文也討論了印刷品的未來,電子書如何作為閱讀地圖提供互動體驗,以及數位閱讀是否能提供類似傳統紙本閱讀的身體愉悅感。研究指出,儘管數位閱讀設備提供便利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適宜取代紙本書籍,特別是在需要深度閱讀和理解的情境下。 最後,本文檢視了「數位原生代」和「數位移民」之間的閱讀差異,探討了數位閱讀對思考方式的潛在影響,並預測未來數位閱讀和紙本閱讀將會共存,各自滿足不同的閱讀需求。 閱讀的整體概念 閱讀的整體概念在數位時代正在被重新思考,涉及多個層面: 因此,數位時代的閱讀整體概念是一個涵蓋技術、心理、文化及社會多維度的廣泛領域,不斷進化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涉及幾個重要的方面。情感閱讀指的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經歷的情感反應和感受深度,這包括從文本中得到的樂趣、激發的共鳴以及對情節或角色的情感投入。 數位媒體閱讀環境(如使用平板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與傳統紙本閱讀相比,在情感閱讀方面有以下幾個影響: 綜上所述,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介面、互動性質、閱讀中斷的頻率以及情感連接的變化,這些都會對讀者在數位時代的閱讀體驗產生重要影響。 閱讀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閱讀不僅是個人的智識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行為,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幾個主要方面: 總之,閱讀作為一種文化實踐,不僅形塑個人的認知和情感經驗,也深刻影響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 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有了顯著的提升,這一變化對於個人學習、知識獲取以及信息的流通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總而言之,數位時代大幅提高了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數字鴻溝和信息過載問題。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數位閱讀已成為推動全球教育和知識共享的重要力量。 「數位原生代」vs. 「數位移民」 「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是兩個描述不同世代對於數位技術適應性的術語。這兩個群體在閱讀行為和偏好上有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世代在數位化環境中的適應程度和技術使用習慣,並且對教育者和內容提供者在設計閱讀材料和教學策略時提出了挑戰。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並促進閱讀參與的普及和效果。 Bădulescu, D. (2016). Reading in the Digital Age. Philologica Jassyensia, 12(1), 139-149.

透過Moodle提升語言學習效果:關鍵是自我效能感!

這個文件[1]探討了自我效能感在Moodle的線上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對高等教育學生的影響。該研究旨在使用混合研究方法,調查和確定Moodle學習管理系統的自我效能在語言學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確定了三個增強Moodle平台自我效能的因素,包括訪問、溝通和電子測試和反饋。研究通過對257名高等教育語言學習者的問卷調查和40名參與者的半結構化訪談進行。發現Moodle是適應性高的語言學習LMS,但溝通和訪問需要改進以激勵學習者。 適應性高指的是網路學習系統(Moodle)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將課程內容調整和個性化,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能。這個系統能夠將學習過程設計得更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能力。例如,此系統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成就和反饋,更好地設計課程,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動機和效率。 這個研究使用了 Moodle 自我效能量表,分為三個子量表:存取、溝通、以及電子測試和反饋(p.3)。這個量表是由 Martin 和 Tutty(2008)在 LMS 領域的自我效能量表(LMSES)基礎上開發的(p.3)。該量表共有 22 個項目,採用了 Likert 評分,選項為同意和不同意(p.3, 4)。在進行研究之前,該量表經過了初步測試和試用,進行了驗證和可信度測量(p.4)。研究發現,這個量表在研究 Moodle 自我效能量時是可靠和有效的(p.4)。 Moodle自我效能量表的三個子量表的項目列舉如下: 研究強調了網上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在衡量學習者有效高效地完成線上語言學習任務方面的重要性。文件強調需要開發更可靠的自我效能量表,以協調常規條件,尤其是反映在網上或虛擬學習技術中。這份文件經過混合研究方法,旨在調查並確定Moodle自我效能在語言學習教學中的影響。經過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確認了三個增強Moodle平台自我效能的量表,包括訪問、溝通和電子測試和反饋。三個量表的結果都相對可接受,並且顯示了Moodle作為一個適應性學習管理系統對於語言學習的有效性,但是相對應的溝通和訪問方面需要改進以激勵學習者。(p.3, 4)針對Moodle自我效能的三個子量表,在問卷調查中得到了充分的進一步驗證和確認,其中訪問,溝通和電子測試和反饋的量表都取得了相對可接受的結果。(p.4, 7, 8) 研究發現Moodle是一個適應性良好的學習管理系統,但需要改進通訊和訪問來激勵學習者(p.1)。學習者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目標設置(p.5)學習材料的內容設計應該有吸引力(p.5)。此外,英語教學的參與者之間需要有良好的溝通(p.5)教學活動應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p.6)並且需要提供詳細的反饋和評分(p.6, 9)測試應該專注於通曉概念而非單純的背誦(p.9)。總之,文獻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學建議,以改進語言學習課程。

從教學現場的問題出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驗分享」活動(錢膺仁、王修璇、蔡瑞敏、朱達勇老師主講)聽講心得筆記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和「科技部的計畫」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前者是為了結果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後者則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而提出的假設性問題。用生病來理解這兩者的差異的話,前者是已知生病而採用的藥方,後者則是想知道為什麼生病。因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必須清楚、具體地描述教學上的問題。   教學上的問題可能有: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教材不適用、課程過時、學用落差以及班級學生程度差齊等等…。而相對這些問題可能的回應方案,就周括各種教學法或教材的改良。例如:翻轉教室、合作/協同學習、專案/問題導向、遊戲化學習、現實生活融入學習或反饋教學等等。接著,伴隨著量化或質化的測驗工具來了解介入後的情況。最後,進行反思。其中,有三個地方是容易被忽略的:一、未將可能的方案進行討論;二、基準線的資料如何取得;三、成效指標如何測量。 舉例來說,教學現場的問題可能是原文教科書讓學習者無法了解學習內容,那可能的方案也許是利用圖像或BOPPPS(bridge-in,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去安排課程。又或者問題是教材的內容無法針對專業領域的學習者,可能的方案也許是提供相對專業領城的文章配合閱讀策略進行教學教學。又或者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參與不夠,因此利用翻轉教室或專案的方案以學生所熟悉的社群通訊管道進行課程延伸。也可能是因為線上課程的註冊高,但是合格率或完成率低,因此利用引起興趣的討論議題或有趣的影片引發學習興趣,再藉由後台數據作為測量工具來評估影響合格率和完成率的因子是哪些,甚或使用quiz on video也可以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教學實踐除了要有老師對於教學現場的問題的辨識,還考驗老師對於問題所提出解決方案的創意,同時也要有對於成效指標進行系統性的收集和分析。  講者的影片和投殕片可以見這裡。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人們為何遷徙》

 人們為何遷徙?當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論是從一個國家移動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但是每個人心目中「最好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也很難可以一言以蔽之地說為什麼人們會遷徙。   分析每個人為什麼遷徙則是「個體因素分析」,而被個人無法控制的環境影響則是「結構因素分析」。比方說,我因為要當兵,所以不想要中華民國國籍,而想入籍泰國、日本甚至大陸,這樣是「個體因素分析」;但,如果是中華民國的徵兵制讓我讓我想要移民到其它募兵制的國家,那這就是「結構因素分析」了。倘若我真得移民或遷徙了,我想這是就我個人「無自由吾寧死」的意識影響,當然你也可以把責任推給結構,說那是兩岸關係或窮兵黷武的歷史因素。《國際遷徙遷與移民》這本書的其中一章「人們為何遷移」,從「推拉」做為推論根據。   古典推拉理論認為,勞動力遷移是由遷入與遷出地的工資差別所引起的。現代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人們為何遷移」這一章認為有以下因素影響遷徙:富國和窮國的所得差距、工作機會供過於求。   富國和窮國的所得差距很容易理解,先不論遷徙者是否可以取得和遷徒目的地相同的所得,以遷徙者的所得再考量遷徒目的地的消費水準的話,即你在某個國家賺到的錢和你在該國家的消費不見得和你可以享受到的生活水準相同。我泰語老師就說,泰國的薪水很低,以前有一個學泰語的學生,到泰國工作,賺得錢不多,但花得錢也不多,結果才工作一陣子就可以在泰國買房子了。如此來看,窮國的人基於所得差距,或許會往富國遷徙,加以考量當地四消費水準的話,遷徒的方向應該是打平甚至是反向的。   工作機會供過於求主要源自於工業化,或者你說機械化。當某些國家快速發展,原本的勞工無法滿足各方面建設、社福的腳步,這時就可以吸引國外的遷徙者。同時,機械化也讓原本需要大量勞力的工作,釋放出空閒人力。在近代,這些「新事物的震撼」(shock of the new)就這樣使人開始遷徙。   或許,所得差距和工作機會造成貧國百姓外移的條件,最近看到媒體討論中國大陸的第三波移民潮,這些人都是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和上面理解的遷移因素不儘相同,所以或許討論人們為何遷徙時,從所得差距和工作機會是最容易讓人理解的角度,但工業化、現代化或全球化至今仍方興未艾,所以我們仍可以對人們為何遷移,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告大陸同學書:千萬不要到台灣讀書

「陸生三法」過關大概就意味著大陸學生將會有到台灣進修高等教育的機會,在立法院討論時,有多位在台灣作為交換學生的大陸學生表達其對台灣各方面的了解,這些大陸學生的發言是為了讓立法諸公們有更多資訊來判斷「陸生來台」的利弊。既然法律已經通過了,我想向各位陸生喊話,「千萬不要到台灣讀書」,看我分述如下: 台灣只是中國的一個小小地方,不值得各位陸生花心思在這個小小地方。歐美紐澳等國家有更多、更好的教育環境,不然香港或新加坡也可以,但千萬不要到台灣讀書。因為: 一、台灣就是小中國,甚至比中國還要中國。台灣不但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還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保留太多古老的、傳統的文化,台灣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的中國。大陸什麼都沒留下來,儼然是個新中國,大陸是新中國、是商業化的中國。到台灣讀書恐怕是時光倒流,只會學到一些中國故有的陋習,所以千萬不要到台灣讀書。二、延續上一點,台灣有太多禮節束縛,儒家文化已經根深砥固到每個人心中,這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改變的。因為「溫良恭儉讓」的束縛,在台北捷運候車的時候,人們都會自動排起隊,即便間隔很大的空隙,也不會有人往前「卡位」,這是在上海、香港、新加坡都看不到的,因為台灣已經被儒家文化給束縛了。在麥當勞或速食店用餐時,人們都是自己收拾餐盤、廚餘的,因為台灣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會把速食店工讀生的服務當作理所當然。因為這些禮節束縛,到台灣讀書恐怕什麼都還沒學到,生活就受這些繁文褥節給綁住了。 三、在台灣用互聯網沒有綠壩保護,什麼亂七八糟的訊息都會流竄在你的生活之中。你可以看youtube,你可以上facebook,這會讓你的生活受到各式訊息的疲勞轟炸。你可能會說,只要離開大陸都沒有綠壩的保護呀!但離開大陸後,你在哪個地方能最容易地找到你習慣的「普通話」社交圈?台灣正好符合這樣的條件。在台灣,你會把現實的社交和虛疑的網路結合,這恐怕會耽誤你的學習。 四、台灣的消費水準太低了,不符合大陸上層階級的消費水準。儘管台灣曾經經濟起飛、還是亞洲四小龍,不過台灣政府未照顧財團利益,一直沒讓物價隨著時間上漲,至今台灣仍是四小龍裡物價最低的,恐怕很多商品價格還比不上廣州、上海呢!當然,更比不上歐美紐澳等國家。或許你已經有一大筆留學教育基金了,選擇台灣讀書的話,恐怕你將不知道把錢花在哪裡,畢竟,台灣教育也便宜、生活也便宜。因此,我勸你不要來台灣讀書。 你一定要三思,三思是否要到台灣讀書。如果看了以上的敘述,你對台灣教育仍抱著高度興趣的話,我祝你在台灣得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自助旅行:如何準備旅行?

我有一個機會可以在大眾面前分享一個主題,陳連長一開始想了一個主題《吃齋唸佛的好處》給我,雖然是能夠鼓勵人向善的主題,但畢竟我不是法師,也無法舌燦蓮花地說法,我只知道吃齋唸佛有好處,但也無法長篇大論地談究竟有何好處。頂多只能說說「放屁不會臭」之類的似真若假的敘述。輔導長在偶然的情況下,知道我對泰國感興趣,原本幫我定個《泰國》的主題,回顧我的豐功偉業,這正好讓我想到一個能夠和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自助旅行》。我先擬一些大家可能想知道的問題,倘若還有其它問題,歡迎大家陸續提出。 開始之前討論這個主題之前,我先將屬於我的方式的旅行說明一番,畢竟每個人對旅行的想像不太一樣。我們常常將自由行、自助旅行或背包客般地旅行混為一談,我認為不同的名詞有不同的含義,而普遍被使用的這些詞彙在社會上被使用也有其想像。自由行大概就是旅行社提供的機票加酒店、自助旅行則是自己處理好所有旅行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背包客則會用很佶侷的方式(常常是背著背包的)進行旅行。如果自由行代表奢華的7分,背包客旅行代表樸實的1分,我的旅行方式大概落在光譜的中間,可以得4分。透過旅行社或玉山票務訂機票(這樣比較便宜),廉價航空如亞洲航空、宿霧航空則能直接上官方網站訂購;住宿的地方自己在網路上衝浪,或者投靠朋友,甚至沙發衝浪(CouchSurfing);然而,我不只帶著背包客,我一定要拉著行李箱,因為這樣可以裝更多東西。哈哈哈… 如何準備旅行? 談到如何準備旅行,我必須將時光倒回到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光。大二的時候,在醫學大樓的課很多,又是解剖學、又是生理學,所以待在台大醫院的時間很多,在課堂間的空檔,吃過飯後,我會去樓下的誠品看書。我看了楊春龍寫的「自由旅行精品書」,它不同於其它旅遊書介紹很多商家,它介紹的是路線的安排、交通接駁以及經費預算的規劃。看這一系列書的時候,我壓根沒有打算出國旅行,不過看完這些書會,會對自己去進行「自助」旅行更有信心。我認為準備旅行先看看書,可以對將要進行的旅行有大致的想像。你可以因此決定天數、路線和預算。 有了大致的想像之後,再來就可以進行網路衝浪了。google可以幫一些忙、背包客棧也可以幫一些忙、國外的友人可以幫很多忙。網路讓資訊的落差縮少。你可以在網路上進行機票比價、住宿比價,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前人去過的景點或規劃過的路線。 我是有點「網路成癮」的人,所以生活離不開網路,在還沒買網本電腦(Netbook)eeepc之前,我會列印很多資料。我印象深刻有一次在日本北九州搭火車,火車經過田野,一個相當冷清的車站,我把紙本資料拿出來閱讀,讀一讀把他忘在火車站了,搭上火車就找不到了,我的電腦又沒電了,在還沒到達預訂的旅館前,內心相當忐忑不安。可見資訊能夠給你信心,當資訊一無法掌握時,也會變得沒有信心。 本來以為,寫這些東西不需要很多時間,但才寫一個「如何準備旅行?」就花那麼多時間。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在下面提出,如果是值得開闢為文章的,我再以主題向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