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行動

印尼電影中的華人角色形象:真實還是刻板印象?

有一個文章[1]是關於印尼電影《迎頭重擊》和《黑夜降臨》中華人形象的研究。研究發現,這兩部電影中描繪的華人形象仍然存在負面刻板印象,原住民認為華人不願意融入印尼社會,只關心自己的族群。這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研究所提到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在2017年進行的大規模問卷調查,47.6%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在身份上雖已經是印尼公民,但情感上仍舊忠誠於中國;超過42%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擁有自己的宗教與文化,因此無法融入印尼社會;48.4%的原住民認為華人只照顧自己的族群,另外,44.1% 的原住民表示自己難以和印尼華人建議親密的友誼。這些數據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迎頭重擊》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印尼動作武打片,由齊莫·史坦波(Kimo Stamboel)和提莫·塔哈亞托共同執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受傷失憶的男主角在印尼小鎮上過著平靜生活,但因為黑幫老大Lee偶然發現他的身份而被追殺。在逃亡的過程中,男主角逐漸恢覆了記憶,並發現自己曾經是一名殺手。最終,他與Lee展開了一場生死決鬥。《黑夜降臨》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印尼動作片,由提莫·塔哈亞托自編自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原住民男主角伊東在華人黑幫組織“六海堂”(Six Sea)擔任殺手,但在一次屠村行動中,因為不忍殺死一名年幼女孩而被組織追殺。為了保護這名小女孩,伊東不惜對抗組織及其好友亞利安(Arian)。這部電影相比起《迎頭重擊》更具華人元素,例如三合會入會儀式、中國城(China Town)的背景等,並把華人社群描寫成隨處殺人、勾結警察,為了內鬥不惜造成多場社會騷動。分析兩部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情節描寫和場景調度等方面,發現這兩部電影中的華人角色被描繪為印尼原住民社會的“負面他者”,他們被視為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這些電影中的華人角色通常是暴力、殘忍和冷酷的反派,而且他們往往被描繪為富有、貪婪和不道德。這些刻板印象在電影中得到了強化,進一步加深了原住民對華人的偏見。作者認為導致負面刻板印象在印度尼西亞對華人持續存在的因素包括歷史上華人在印尼被視為“他者”,被認為是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政府和原住民社會對華人社群的打壓;以及一些富裕的華商獨占國家經濟成果,這間接地鞏固了原住民對於華人佔盡當地經濟優勢的觀點。此外,一些原住民政客也擔心華人社群進入政壇後會繼續維持現有的不平等關系,甚至將最終損害印尼大部分原住民的根本利益。

從外籍新娘到新台灣人—台灣新移民的奮鬥故事(by廖元豪)演講心得

當自己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更何況是不同人看同一件事。制訂法律的人往往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但被規範的人往往和制訂法律的人想得不一樣。同樣一個法條,由不同的人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感觸。下面是廖元豪老師,在「從外藉新娘到新台灣人—台灣新移民的奮鬥故事」的演講記錄分享: 以新移民拿到身份證的法律訂定條件來看,我們認為二十四個月的最低工資作為財力證明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新移民而言,這是很大的一筆錢,甚至要借兩次錢才能拿到。更甚者,會有人說:「沒有身份證也沒有關係,能夠居留在台灣就好了」。本來就是中華民國國民的人,無法體會沒有身份證的難處,更無法理解湊出三十八萬的困難。 台灣新移民的社會運動進展,在國際上受到注目。其可貴之處在於結社、集會、團結試圖來改變社會、試著去改變社會的結構。新移民不是弱者,可以是改變台灣社會的一份子。可以站出來,可以草擬法條,可以去立法院遊說。在世界上的例子來看都是少見的。 謝紅梅,來自南京,因嫁給台灣人而遷居台灣。原本是大陸地區人民,但在拿到身份證之後,成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人民。於是參加考試院考試,她先去重慶南路,看了人事行政後,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抱了一堆人事行政的書回家去念,結果給她考上了到社子國小擔任秘書的工作。一開始這被作為是勵志典範。新移民,透過考試一樣可以和其它人有公平的機會取得工作機會。 然而,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卻這麼說「非在台灣地區設有戶藉滿十年,不得擔任公務人員。」,也就是謝紅梅在取得中華民國身份證之後,能夠投票選舉總統,卻不能透過考試的公平機制,擔任公務人員。在申請大法官釋憲之後,大法官對此的回應為「大陸人民不熟悉台灣民主的秩序」,所以兩岸關係人民條例並沒有違憲。 不敢相信大法官說出「大陸人民不熟悉台灣民主的秩序」這樣的話,而認定有中華民國身份證的謝紅梅不能和其它中華民國國民一樣享有相同的權利。彷彿中華民國和過去蓄奴的美國一樣,人民的權利是不平等,來自大陸的中華民國國民是次等公民,故無法享有和中華民國國一樣的權利。謝紅梅能夠透過申訴、聲請大法官釋憲、參與立法、修法,謝紅梅比大多數的台灣鄉親更有民主的素養和行動。我們總是希望國民愛國,對於謝紅梅這個中華民國國民而言,這樣的國家,值得愛嗎? 我們認為台灣「好像」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日本、美國、閩客或原住民的文化等,然而我們卻很自然地排斥或不自覺地歧視異文化。我們覺得瑪格麗特這個來自烏克蘭的外藉新娘總是比越南或柬埔寨的外藉新娘高級?!我們覺得如果新台灣之子(新移民的小孩)充斥在班級上會怪怪?!我們容忍洋腔洋調的華語,甚至覺得那很可愛,但卻對新移民使用越南腔或泰國腔的華語感到不自在?!多元文化應該讓所有文化都有存在的空間,不刻意拉抬或壓抑特定文化。不需要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而讓所有文化、思想有共同存在於社會的可能性。 「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夏曉鵑寫的歌,很好聽,歌詞見下: 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左思想,右思量,出路﹝希望﹞在何方。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故靠台郎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朋友班,識字班,走出角落不孤單識字班,姐妹班,讀書﹝識字﹞相聯伴姐妹班,合作班,互信互愛相救難合作班,連四方,日久他鄉是故鄉。 下面為其演唱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