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華語

當一個非洲的華語老師

在一趟返家的旅程中,我從客運上播放的節目認識了非洲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我知道那是一個由師父不辭辛勞,遠赴非洲,為當地孤兒所建設的淨土。從電視上看到來自非洲的小朋友表演功夫,以及用華語進行演說,身為海外的華語老師,我也開始反省自己的教學成果。海外的華語老師都在不一樣的環境下進行華語教學,我曾經在泰國任教,所以我可以對泰國的中小學中的華語教學有所認知;然而,非洲的華語教學對我而言仍是模糊,除了藉由照片、影片去想像教學現場外,似乎缺少和學生實際互動的反饋。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除了讓華語教學學有所用(教華語)外,非洲的素食餐點也是讓我相當期待的部份。我並非一個嚴格食用素食的人,但我喜歡吃素食,同時也對各式料理不排斥。我可以大魚大肉,也可以每天早上只喝燕麥片渡過三年。我認為長期吃素可以積累福報,未嘗不是件好事。或許,在正法道場工作也是吸引我去非洲教華語的誘因。 學有所用、積累福報外,作為社會新鮮人,優沃的薪資將會讓我能夠持續一年的源動力。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提供了相當優沃的條件。台灣人認為到澳洲、紐西蘭打工渡假可以賺錢、大開眼界;我認為,到非洲教華語也有同樣的收穫,而且是對社會、世界有更多好的影響。 一般人,大概不會把非洲當成夢想之地,我的夢想是到海外教華語,我希望非洲是繼泰國之後,下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主題和主語

只有一個動詞的句子,是簡單句(simple sentence);若有一個動詞以上的句子則是複雜句(complex sentence)。華語簡單直述句有以下要素,主題和主語、名詞片語以及動詞片語。「主題」指涉聽者已經知道的事情,所以作為主題的名詞一定是定指或泛指;若是不定指名詞則不會當主題用。作為「主題」有以下特性:一、一定在句首;二、可以用停頓或停頓助詞脫離句子的評論(comment)成分。 「主語」則和句子的動詞維持有「行為」或「存在」關係,依動詞的語意結構而定。 過去有一些雙重主語句的分析是建立在沒有「主題」這種觀念的分析,例如: 「象『鼻子長』」會被分成兩個主謂結構,但若將「象」視為主題,「鼻子長」視為評論,也可以理解這是「部分/整體」的關係。 另外,時間片語和場所片語出現在句首時也可以被視為主題,由此建立了時空架構來引判句子的其餘部分,都是定指因為聽者已經知道時間和地點,亦可以接停頓語氣詞。若句子中有述說動詞,則主題會在述說動詞隸屬子句的前面。 華語是一個以談話為主的語言,而「主題」在談話就是用以引介副主題,其和前一個談話有關但稍又不同的話題。當「主題」和「主語」不同時,通常後面的名詞指涉會先指涉主題,這也顯示華語中「主題」所扮演的角色。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句子的連繫〉

句子可以單獨考慮,但也應該放在語境下考慮,這恰恰是華語和英語最大的差異之一,英語以句子為基礎的語言,華語是以論述為導向的語言。華語中,句子透過「前繫」(forward linking)和「後繫」(backward linking)讓句子彼此銜接。當「前繫」和「後繫」出現在句子時,通常這是至少有二個子句組成的句子。依賴第二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前繫」成分向第二個子句連繫;而依賴第一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後繫」成分向第一個子句連繫。 「前繫」成分有三種: 一、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二、副詞性前繫成分。(自由移動/非自由移動)三、完成時貌。 在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包括:「的話」、「的時候」、「以後」、「以前」、「呢」、「麼」。 副詞性前繫成分,分有自由移動和非自由移動兩類。關於自由移動的副詞,它們可以出現在句首、主語或主題之後,大半會有一個後繫成分與之呼應。包括:「不但…而且/也/也」、「如果/假如/假使/要是…就/也」、「即使/就是…也/還」、「要不是…就」、「雖然…倒/可是/還(是)」、「因為/由於…所以/就」。而非自由移動的副詞前繫成分則會具有一樣的後繫成分,例如:「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 完成時貌的前繫就是完成時貌詞尾「了」加上無數量詞的直接受詞。例如: 他穿上了大衣,就出去散步。他喝了酒,就睡著了。 第一個子句中的「了」和第二個子句,彼此關連,屬於連續關係,若少了一個則句意不完整。 以上三種是屬於可見的前繫成分,若沒有明白標示的前繫,或將疑問詞當不定代名詞用,必須透過第一個子句和第二個子句相關的意圖產生。這樣子的前繫必須由第二個子句來進行推論。例如: 我是美國人,就不會說這麼槽的英文。我是美國人,所以我需要護照去蘇聯。 誰醉了,(就)罰十塊錢。你給他什麼,他(就)用什麼。你說幾點鐘,我們就幾點鐘走。 第一個子句的前繫成分,取決於其和第二個子句的關係。 部分具有前繫成分的句子,會產生條件句,這包括真實性(reality)、假想性的假設(imaginative hypothetical)首假想性的與事實相反(conterfactual),英語會透過助動詞、時態、時貌記號加以區分,而華語則在語境下進行區分。 後繫成分則分有: 一、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二、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 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包括:「並且/而且」、「可是/但是/不過/然而/還是」、「或是/或者/或者是」、「為的是/省的/所以/因為」。 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除了「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外,常見的後繫副詞就是「就」。另外,還有「才」和「倒」。

華語文測驗與評量(by張金蘭老師)學習心得

學習的測驗能夠檢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夠幫助老師了解其教學是否達到目的。測驗的優劣可以從效度、信度和區分度來評斷。效度又叫有效性,指能否有效地達到測驗目的;信度又叫可靠性,指同一份測驗卷用在同程度的受試者身上,結果相同;區分度指的是測驗卷能清楚區分出學生程度的差異。 測驗依目的分類有程度測驗(和其它人比,如分班測驗)、成就測驗(範圍內的考試,如小考)和潛力測驗(未學習過的內容)。若依語言能力分項進行測驗,則是「分立性測驗」;若對語言能力進行綜合測驗,則屬「綜合性測驗」。有標準答案的是「客觀性測驗」;依閱卷者主觀判斷的是「主觀性測驗」。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測驗,基本的步驟如下: 確定測驗的目的與範圍確定測驗的內容和方式設計試題實施測驗評分與評估改進學習與教學 現行的華語文能力測驗:華語能力測驗(Test Of Proficiency-Huayu, TOP),旨在檢測華語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能力;漢語水平考試(HSK);美國SAT中文作為外語考科。TOP像多益,考理解能力;HSK,在我看來,像托福,說聽讀寫四個能力都有。美國SAT中文考試,考量公平性,正體字、簡體字、漢語拼音和潢意符號皆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