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是如何掌握一個新語言中細膩而複雜的語法結構?這不僅是一個語言教育的問題,更是一個語言認知與語言理論的重要課題。語言學家 Lydia White 在其經典著作〈Another Look at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她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 UG)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不只是依賴第一語言或語言輸入的模仿與轉換。 語言輸入與語法參數:學習不只是模仿 White 首先指出,我們不能僅僅把第二語言學習看作是對語言輸入的簡單模仿。她認為,語言輸入雖然是學習的重要來源,但並不完全決定學習者最後掌握的語法結構。她特別關注於第一語言(L1)與第二語言(L2)之間的「參數差異」——也就是說,有些語法特徵只存在於L2,而在L1中並不具備。若學習者最終能掌握這些特徵,那就顯示其語法知識不可能單純來自於第一語言或表層輸入,而是受到更深層的普遍語法原則引導。 語法判斷測驗:探索學習者的語法知識來源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White 設計了一系列的語法判斷實驗,特別針對英語中的 wh-疑問句結構(即 wh-movement)進行測試。她使用以下四個句子來觀察學習者是否能辨識語法正確與錯誤: 上述句子關聯到「空位類別原則」(Empty Category Principle),此原則說明空位(即被移動成分留下的位置)是否能被適當地「定管」(governed)。第三句因為 that 的介入,阻礙了主詞位置的語法連結,因此是不合語法的。White 關心的是:非英語母語者是否能意識到這些細微的語法區別,並據此作出正確判斷。 德語母語者與英語學習:普遍語法的佐證 White 的實驗對象之一是以德語為母語、學習英語的學習者。值得注意的是,德語在相似語法結構中會保留補語標記(complementizer)或虛主詞標記(dummy subject marker),這些特徵在英語中是不存在的,也無助於學習英語的 wh 結構。 然而,實驗結果令人驚訝:德語母語者能夠正確判斷上述句子的語法性,表現與英語母語者相近。這說明他們已經內化了英語中的某些語法原則,即使這些原則在母語中並未出現,也無法從表層輸入中直接得出。 這樣的結果支持了 White 的主張:學習者掌握的語法知識遠超過他們從語言輸入中所能「推理」出來的內容,也遠超過母語能夠提供的語法架構。 理論層次的反思:基本差異假說的限制 在語言習得理論中,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觀點,稱為「基本差異假說」(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此假說認為,兒童與成人在語言學習上的心理機制不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不再依賴普遍語法。 White 則對此提出質疑。她認為,我們無法僅憑 L1 與 L2 在表現上的相似性或差異,來斷定 UG 是否參與了第二語言學習。因為相同的語言行為可能來自不同的語法知識來源,而差異性的表現也不代表 UG 的缺失。 簡言之,普遍語法是一種隱含在語言知識中的深層原則,不論是母語或第二語言,學習者都可能受到其限制與引導。Wh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