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知道

先有概念?還是先有詞語?

許多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由於接觸到詞彙,就會使人們在陌生的概念間建立界線(例如:Bowerman and others (1996)、Gentner and Boroditsky (2001) 、Gopnik and Meltzoff (1987); Gopnik,Meltzoff and Bryant (1997) 、Waxman and Markow (1995) 、Waxman and Thompson (1998) )。跟小孩子說這兩種不同的話語時,小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See this one. Find another one.」和「See this fendle. Find another fendle.」(Markman & Hutchinson, 1984) ,前者小孩子會根據空間或可能一起出現的事物選擇,例如選擇一個骨頭搭配狗;後者則會選擇相同類別的事物,把一隻台灣土狗選擇另一隻博美狗搭配。詞語可以使人們建立一個類別。小孩本來就會知道台灣土狗和博美狗是同一個類別「狗」,狗這個概念是在聽到「fendle」前就存在的,而詞語的角色就是讓小孩子知道在這個脈絡下它們是一個類別。詞語的功能在於在使小孩子的目光放到一個心裡本來就存在的類別。 引用Bloom (2000)的說法:當小嬰兒耳朵發炎的時候,我們會放一個小管子到耳朵裡,讓耳朵裡的體液可以流出來,很俗地講就是「耳朵裡的管子」,但是這個東西有一個專門的名字「grommets」。我們學會「grommets」這個詞,並不表示我們產生了一個新的類別,我們只是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名字而已。如果所有的詞語學習都是這樣的運作過程的話,那麼詞語並沒有幫助我們形成任何新的概念。 References Bloom, P. (2000). Words and Concepts. In (), 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s of […]

測量二語學習者的詞語知識時,我們是想知道什麼?

測量人們的詞語知識時,我們會關心兩個事情:一、某個特定的字是否為學習者所熟悉;二、對於詞語背後系統性的規律是否有意識(Nation, 2013) 。舉例來說,要求學習者去拼出agree、balloon和practice的時候,我們可能關心學習者是否能拼出這三個詞語;但是我們也可能測試學習者swimming、occurrence或spinner,這時候可能想知道的是學習者是否知道兩個子音可以接連出現的規律。若要知道隱藏在詞語背後的規律,則必須對於材料有很好的控制。對於詞語背後的規律的測驗是非常缺乏的。 References Laufer, B. & Goldstein, Z. (2004). Test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Size, strength, and computer adaptiveness. Language learning, 54(3), 399-436. Nagy, W. E., Herman, P. A. & Anderson, R. C. (1985).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 233-253. Nation, I. (2013). Test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use. In (), Learning Vocabulary in […]

我們能教會猩猩說話嗎?

在我看來,我們是無法教會人類之外的靈長類語言,如果你和我都同意語言的四個特徵是結構二重性、構詞、詞組結構以及語言生產性的話。我們找來最聰明的靈長類:倭黑猩猩(bonobo Pan paniscus),倭黑猩猩之中的明星坎吉(Kanzi)在沒有被施以食物的強化、利誘,他自然地從他媽媽那兒學到亞克仕「語言」系統(Yerkish),這是專門設計給靈長類使用的語言。坎吉在30個月大的時候,數數兒能力的能力比兩歲大的人類嬰兒還來得好;46個月大時,就學會了五十個符號且可以透過這些符號產生出八百種排列組合,而且坎吉常常有自發性的語言產生(Spontaneous utterances)。我們可以科普書籍《腦,在演化中》(Allman, 2002)所提到的「童形」解釋坎吉為什麼能夠發展得比同年紀甚至更大年的兒童學得更好。童形指的是生物體在發育上加快速度和縮小體型的結果,其造成後代子孫成年期的模樣如牠們祖先的幼年期一般。我們同意人類是靈長類的童形(pedomorphism),換句話說,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在變成為成熟個體所需的時間,會長於其它靈長類,也就是人類達到成熟的時間比其它靈長類來得晚。但這仍沒解決我們的問題,究竟坎吉是不是學會了語言? 史汀柏格和佩第托(Seidenberg & Petitto, 1987)在民國七十六年對於坎吉所學到的東西是否能夠稱為語言感到質疑,並有以下的評論:坎吉的行為把「草莓」這個字用來對應「到草莓生長的地方去」、「我要吃草莓」,以及所有用來指涉所有和草莓有關的動作、事件、物品,其中大多數是屬於動作。這說明儘管坎吉能夠認得的符號比人類小孩來得多,但是卻沒有屬於詞類或句法的能力。 透過坎吉的例子,我們知道坎吉的認知能力雖然比人類嬰兒來得好,但是仍無法具備人類一般的語言能力。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教其它靈長類語言,只是結果可能是徒勞無功。

我憑什麼到印尼亞齊教華語?

 我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所,同時修習「國際華語學分學程」,曾經在大學時期參加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基礎非學分班」並取得結業證書。有幸遇到YES 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選送華語老師赴印尼亞齊大學擔任華語教師的機會,我要把握這機會,推廣台灣文化、華語教學。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和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對於「教學」和「傳播」「推廣」有多方面的學習與實踐。我深深體會,「教學」必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學生會有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成效也就顯著;而對於「傳播」、「推廣」方面,我善於利用新興網路科技,在許多非營利組織實踐過推廣活動。我擁有許多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想有助於將台灣的華語教學到印尼。   知道亞齊是南亞大海嘯受重創的地區,讓我認為有義務前往亞齊提供所需要的服務。我來自九二一地震受災區,明白南投重建十年都不見得能夠十全十美,更何況海嘯至今只有六年重建時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影響身心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特別在亞齊這個經歷過南亞大海嘯的地區。希望在擔任華語教師的同時,也能發揮「公共衛生」的社會關懷或心理支持,以作為華語教學外的邊際效益。   我有以下工作經驗:   1.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教務組/期間(94-07~98-06)/行政助理/打字、公文傳送、影印; 2.國立台灣大學微生物學王維恭老師實驗室/期間(96-12~98-06)/實驗助理/試管潔淨; 3.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王麗君老師研究室/期間(96-10~98-06)/研究助理/投影片製作、文獻檢閱; 4.中華民國陸軍五八砲指部防一營營部連/期間(98-07~99-06)/火砲光學士/光學儀器保養   還有以下志工服務經驗:   1.育仁兒童發展中心/協助老師關懷自閉兒童; 2.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社區總體營造、網站建置; 3.台灣國際醫學聯盟/青少年反菸計劃; 4.台灣大學海外服務學習團/越南海外志工服務; 5.南投縣魚池農會/農業推廣實習; 6.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崑明院區/愛滋病防治計劃; 7.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青年旅遊志工 我想這都有助於我於印尼亞齊大學進行華語教學工作。 

宋祖英能接下鄧麗君的棒子嗎?

今天下午在幫老爸安裝電腦(安裝的是gOS),老爸在看于美人的《國民大會》,主題是和鄧麗君有關的,一邊安裝電腦,一邊跑去看電視,覺得這個主題滿有意思的。鄧麗君溫婉的氣質和歌聲,即便翻唱別人歌曲,仍能使人們認為鄧麗君就是原唱;同時,到金軍等離島勞軍,對中華民國或中華民族也有很大的鼓舞。 我們知道鄧麗君唱過《甜蜜蜜》、《小城故事》、《在水一方》或《我只在乎你》,但今天看了《國民大會》還有一些新聞片段才知道,當時鄧麗君還唱了許多閩南語的歌曲: 《阿嬤的話》: 《燒肉粽》: 鄧麗君大概足稱為整個民族(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吧!台灣人認識她、大陸人認識她、東南亞的華人也認識她。鄧麗君之後的演唱家大概就是宋祖英了吧!不過鄧麗君甜美的歌聲畢竟和宋祖英是大相逕庭,這是宋祖英在上海世博開幕式演唱的《和諧歡歌》: 讓鄧麗君和宋祖英唱同一首歌就可以看出其差別了: 《四季歌》:

空氣吉他,選哪首歌?

第一次看到空氣吉他是在日劇:山田太郎(中譯:貧窮貴公子)看到的,今年台灣大學校慶,由Nokia主辦,台大學生會協辦的空氣吉他大賽,獎金有5000元,還有Nokia的手機。我選了一些歌,但不知道哪些歌比較好,希望大家幫我看一下,出出主意。 山田太郎裡頭空氣吉他的比賽: 我想要選的歌有:กันและกัน (gan lae gan) Why not? Built to Last 希望大家給我出出主意,看看哪一首歌比較好。目前กันและกัน (gan lae gan) 一票。

如何馴服你的龍?

如何馴服你的龍?「喊叫」是對龍有研究的教授提出的答案。但在我看了「如何馴服你的龍?」之後,我的答案是「溝通」。北海小英雄維京人給我許多教訓,我希望把這本書的讀書心得和大家分享。 龍,不管在西洋或東洋都相當神秘的動物,牠一直存在於某個角落,只是我們不知道。和人一樣,龍是自私,如果龍的主人不再是有勝算的概率的那一方,龍會選擇離開。維京人對龍最普遍的管教方式是「喊叫」。使用和雷聲差不多大小的大喊,能夠震攝龍的心理,使龍臣服。然而,我認識一個維京人,他是族長的小孩叫小嗝嗝,他和龍的互動不是喊叫,而是溝通,因為是溝通他的龍會和他討價還價,不過也因此這是一隻講道理的龍,而且有感情的龍。 和人一樣,當你能夠和龍溝通的話,你可以理解龍的想法,分享他的想法,龍也會因此學會感激。可能荀子說的沒有錯,人性本惡,一開始人都會有防禦的心理,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想法,不過一但你和某個人交心之後,這個牆會瓦解,人和人的距離會拉近。龍和人都有這樣的特質。 在我還沒找到龍之前,我得先練習和人溝通,只要我學會了溝通,下一步就是成為北海小英雄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