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知識

閱讀理解和詞彙能力有什麼關係?

增加閱讀理解,就能夠幫助詞彙的增加(Beck,Perfetti & McKeown, 1982; Kameenui,Carnine & Freschi, 1982; Stahl, 1983),這樣子的說法經Davis (1944) 分析了許多因素之間的關係後,也發現這閱讀理解和詞彙增加確實存在互相彼此影響的關係。 在第一語言詞彙成長的討論中,其中心都是伴隨著閱讀理解的關係(Hague, 1987)。Hague (1987)曾把第一語言詞彙成長的五種解釋放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脈絡下討論:這五個解釋分別是性向(aptitude hypothesis)、知識(knowledge hypothesis)、工具性(instrumentalist hypothesis)、讀取(access hypothesis),以及融合以上四個解釋的互動(interac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hypothesis)。 性向假說指的是一個人天生的能力,某些人自然就能夠學會較多詞彙,而有較好的閱讀能力;知識假說則認為詞彙的知識是反應了這個人一般的知識,而間接影響了他的閱讀能力;工具性假說則提直接將詞彙和閱讀能力以「相關」的形式表示(這樣的假說下,可以透過刻意去教詞彙來帶動閱讀能力的提昇);讀取假說則認為當一個詞語還沒被完全熟悉而能夠快速、輕易地讀取時,人們是不會使用這個詞,因此需要有多次的接觸和練習才能達成熟悉;在上面四種解釋互動下,Kameenui,Dixon and Carnine (1987)提出了詞彙應該如何學習的方法,其目標就是增進閱讀的理解。 References Anders, P. L. & Bos, C. S. (1986).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An Interactive Strategy for Vocabulary Development and Text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ading, 29(7), 610-616. Beck, I. L. […]

詞彙知識是如何逐步增加呢?

在Xanthou (2010) 回顧過往的研究中,其認為使詞彙知識能夠逐步增加的幾個要點:一、激發先前的知識;二、在脈絡下學習;三、對詞彙進行主動地加工、處理;四、多次、反覆的接觸。學習新詞的時候,之所以要激發先前的知識的因為它以經是個連結綿密的資訊網,一但新的詞彙能夠整合到這個資訊網裡頭,只要有一點點連結,學習者就容易喚回詞彙。許多研究都支持這樣子的說法(Stahl, 1983; Stoller & Grabe, 1993; Martin,Martin & Ying, 2002),Schmitt and Schmitt (1995) 也將這個作為設計詞彙班時應該強調的原則。 在脈絡下學習詞彙的目的則是因為這促進學習者更容易全面理解一個詞(Nation, 2013)。當學習者在有意義,且容易理解的語言環境下,更容易使學習者掌握詞彙的知識(Coady, 1996)。 當學習者在脈絡下運用新詞的時候,「學習過程」(process of learning)就會啟動(Mezynski, 1983)。 Nation (1990) 從許多研究的結果中歸納,能夠學習新詞的接觸次數範圍在5到16次之間。第一次接觸到新詞的時候,可能是聽到這個語音,可能會記得它有幾個音節。接著,可能在課本上看到它怎麼寫,就會記得它由哪些字母組成。再更多次數的接觸後,屬於這個詞彙的形式、意義就會慢慢被鞏固起來(Schmitt, 2000)。 掌握這幾個要點,就能夠促進我們新詞的學習。 References Coady, J. (1996). L2 vocabulary acquistion: A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In J. Coady & T. 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Rationale for Pedagogy. […]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詞彙是不是沒有語法或其它領域那麼重要?(Folse, 2004)

第二語言學習者需要詞彙,而且都將詞彙的習得視為是絕大的挑戰(Meara, 1980)。第二語言詞彙的知識和第二語言閱讀能力(Haynes, 1993; James, 1996)與寫作能力(Laufer, 1998) 有很顯而易見的關係,聽力和口語任務也是如此(Newton, 1995) 。要求學習者進行表達的時候,常常可以聽到學習者用不完美語法說出句子,語法是老師在課堂上會強調的部分。然而,學習者在沒有足夠的詞彙時,表達也就同時受到限制。完全沒有語法仍可以進行溝通,但是缺少詞彙就是會卡住。 我曾經作為交換學生在泰國的法政大學讀書5個月,儘管泰語作為第二語言,對於學術使用的語言肯定比不上華語和英語,但是買東西、日常生活的溝通肯定是沒有問題。一天,腳踏車的鎖頭因為下雨淋溼而生鏽,我得去買一個新的鎖頭。我要的是鎖腳踏車的鎖,我到五金行去,我先向老闆要โซ่(鎖鍊),我必須把老闆帶到我的腳踏車前以肢體動作示意,老闆才拿出了腳踏車專用的鎖。除了โซ่(鎖鍊)之外,我也會說กุญแจ(鎖頭)。但是,會說กุญแจ並不保證我知道它的意思,ลูกกุญแจ(鑰匙)和กุญแจ(鎖頭)就是一個子和母的關係。我把กุญแจ當成鑰匙,於是我無法順利地完成溝通的任務。即使我有完美的語法,我缺少相對應的詞彙知識,就會中斷流暢地交談。 References Folse, K. S. (2004). Myth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What recent research says. TESL reporter, 37(2), 1-13. Haynes, M. (1993). Patterns and perils of gu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n (),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Vol. 83). Ablex. James, […]

高齡者生活改善班–心臟+骨頭

高齡者生活改善班,心血管疾病的講座邀請了為李登輝先生開刀的醫師來和大家聊天。這個醫師目前在草屯惠和醫院擔任大夫,相當忙碌,能夠邀請他到這個魚池鄉是相當不容易。當然也花了很大的一筆錢。名醫來到魚池鄉,參與盛會的高齡者也相當踴躍,整場爆滿,椅子都不夠坐。演講結束之後,婆婆媽媽們的問題也不間斷,這些高齡者們相當注重健康。中午提供有提供便當,因為下午還有講座。到場的高齡者有七十幾個,有八個吃素,依這樣的比例來看,吃素的高齡者滿多的,我臆測應該是宗教因素使然。我的奶奶也吃素,她信奉一貫道,相當虔誠。吃素的高齡者看來都相當健康。用過午餐,婆婆媽媽們唱歌,正好會議室裡的點唱機就派上用場了,大家不亦樂乎。若此場地開放給高齡者們聚會,相信很多人就會每天往農會跑。下午是榮民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說骨頭的疾病。因為當天在靈池宮有普渡的活動,有些媽媽們先趕回家準備供品,下午場人數沒有那麼多,但仍然熱情不減,尋問了醫師許多骨頭的問題。結束後,除了帶著滿滿的健康知識回家,每個人還有一只紅茶豬腳當拌手。農會對產品的推廣不遺餘力,希望這紅茶豬腳能早日打出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