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目標

揭開神經多元的面紗:理解與接受的第一步

在現代社會中,「神經多元」(neurodiversity)和「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已成為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議題。這篇文章將幫助大學生了解這些概念的基本定義及其社會意涵。 什麼是神經多元? 「神經多元」是指人類大腦功能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在我們的物種中無限存在。簡單來說,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神經認知功能存在著巨大的變異​​。 需要注意的是,「神經多元」本身是一種生物學上的事實,而不是某種觀點、方法、信仰或政治立場。相反,與之相關的「神經多元範式」是一種特定的視角或方法,它認為神經多元是人類多樣性的一種自然且有價值的形式​​。 神經多樣性與神經多元範式 「神經多樣性」指的是個體或群體的神經認知功能顯著偏離主流社會標準的狀態。這些偏離可以是先天遺傳的,也可以是由經歷造成的,或是兩者的結合。自閉症和閱讀障礙是先天神經多樣性的例子,而由於創傷或長期冥想等原因引起的腦功能改變則是經歷造成的神經多樣性​​。 「神經多元範式」強調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社會在對待神經多元的方式上,呈現出類似於其他人類多樣性(如種族、性別或文化多樣性)的社會動態,這些動態包括社會權力不平等的動態,以及當多樣性被接受時,成為創造潛力的源泉的動態​ ​。 神經多樣性的社會意涵 在現實生活中,神經多樣性不僅僅是一種生物現象,還涉及社會和文化層面的挑戰和機遇。神經多樣性運動是一個社會正義運動,旨在為神經多樣性人群爭取民權、平等、尊重和全面的社會包容​​。 然而,這個運動並不僅僅是單一組織或個人的努力,而是由許多個體和團體共同組成的,他們在觀點、目標、關注點、政治立場和行動方式上各不相同​​。這種多樣性使得運動更加豐富和有力。 神經多樣性與社會不公 在《Celebrating Neurodivergence amid Social Injustice》一文中,作者探討了神經多樣性在面對父權制性別結構中的解放潛力,並反思了神經多樣性歷史中標誌著不平等、抹煞和認知不公的生產性張力​​。這些張力強調了自我診斷在神經多樣性社群中的接受度,以及未經診斷的個體在導航社會機構時面臨的合法性挑戰,突顯了種族、階級和性別差距​​。 此外,神經多樣性的社會地位也與性別和種族壓迫密切相關。例如,自閉症女性和性少數群體更容易被低估和誤診,這些群體在表現和掩飾自閉症特徵方面面臨著獨特的挑戰​​。 結語 了解和接受神經多樣性,不僅有助於構建更包容和公平的社會,還能促進我們對人類多樣性的理解。對於大學生來說,認識到神經多樣性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這一領域的討論,不僅能拓寬自身的視野,也能為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未來貢獻力量。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神經多元和神經多樣性的概念,並鼓勵你在學習和生活中支持神經多樣性運動。 Walker, N. (2014). Neurodiversity: Some Basic Terms & Defin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neuroqueer.com/neuroqueer-heresies/ Krazinski, M. (2023). Celebrating neurodivergence amid social injustice. Hypatia, 38, 726-745. https://doi.org/10.1017/hyp.2023.79

提高工廠生產力的祕密:簡單框架操縱的驚人效果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製造業中,如何提高生產力成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你是否曾想過,僅僅改變獎金制度的說法就能顯著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實際上,一項在中國高科技工廠進行的實驗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由Tanjim Hossain和John A. List撰寫的《The Behavioralist Visits the Factory: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Using Simple Framing Manipulations》展示了行為經濟學中「框架效應」的強大力量,透過巧妙地改變激勵措施的呈現方式,他們成功地在真實的工廠環境中提升了生產力。 什麼是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人們對同一事件或選項的反應會因其呈現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簡單來說,就是「怎麼說」比「說什麼」更為重要。舉例來說,當你告訴一個人如果他完成目標會得到獎勵(獎勵框架),和告訴他如果未完成目標會失去已獲得的獎金(懲罰框架),即便實際結果相同,人們的行為反應卻可能截然不同。這種效應根源於人類的損失厭惡心理,人們對損失的感受通常比對獲得的感受更為強烈。因此,懲罰框架往往比獎勵框架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 中國高科技工廠的實驗研究 這項實驗研究在中國萬利達集團的南京工廠進行,該公司是一家大型高科技企業,專注於生產和分銷消費電子產品。實驗設計持續了約六個月,參與者包括工廠內的生產工人和檢查員。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測試不同的激勵措施框架對員工生產力的影響。 實驗設計分為兩個主要處理方式:「獎勵框架」和「懲罰框架」。在獎勵框架下,員工被告知如果他們達到每週的生產目標,將會獲得額外的獎金;而在懲罰框架下,員工在週初會被預先告知獲得一筆獎金,但如果未能達到生產目標,則需在週末退還部分獎金。這兩種框架實際上提供相同的獎金數額,只是呈現方式不同。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獎勵和懲罰框架均能提高生產力,且懲罰框架的效果優於獎勵框架,團隊生產力增加約1%。此外,研究發現這些效應在整個實驗期間持續存在,並未隨時間減弱。更有趣的是,團隊對懲罰框架的反應比個人更強烈,顯示行為偏差在團隊中的影響更大。同時,這種提高的生產力並未伴隨產品質量的下降,產品缺陷率沒有顯著變化。 這項研究表明,行為經濟學中的框架效應在真實工廠環境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簡單的框架操縱能以低成本顯著提高生產力,對企業的長期經濟增長有積極影響。透過這項實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工作場所中應用行為經濟學的洞見來提升效能。 Hossain, T., & List, J. A. (2009). The behaviorist visits the factory: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using simple framing manipul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62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http://www.nber.org/papers/w15623

如何提高低成就大學生的學業表現:自我效能的角色

本研究的背景集中在探討大學生的學業低成就問題,特別是關注學業低成就者的自我效能來源。學業低成就被定義為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低於其預期或潛能的情況。這種現象在教育領域被視為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它可能導致個人和社會的潛在貢獻流失,並增加學生面臨社會和心理問題的風險,如藥物濫用、抑鬱等。 研究聚焦於大學學生在學習框架課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特別是那些被識別為學業低成就的學生。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這對於學業表現和學生的整體學習經歷具有重要影響。研究採用混合方法,包括定量調查和質性分析,以深入瞭解影響學業低成就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各種因素。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學業低成就學生自我效能感的來源,並比較低成就與高成就學生在自我效能感及其來源方面的差異。透過這種方式,研究旨在提供改善教育策略和支持學業低成就學生的洞見。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透過混合方法進行,結合定量和質性研究方法來探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來源。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透過結合學生的主觀經驗(日記條目)和客觀測量(自我報告調查),這項研究試圖深入瞭解低成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形成的背景因素。這種混合方法的研究設計有助於全面了解影響學業低成就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多重因素。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強調了精通經驗對於低成就學生建立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主要發現包括: 綜上所述,研究表明,為了幫助低成就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學業表現,重要的是要提供增強精通經驗的機會,並通過有效的口頭勸說來支持他們。此外,幫助學生發展自我調節學習技能也是提高他們學業成就的關鍵。 Note: 精通經驗(Mastery experiences)指的是個人通過直接完成任務或活動而獲得的成功經歷,這種經驗是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來源。當人們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時,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更有信心。對於低成就學生來說,缺乏精通經驗可能會導致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 口頭勸說(Verbal persuasions)是指他人(如老師、同伴或家長)給予的積極反饋或鼓勵,這可以增強或減弱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這些勸說通常通過言語表達,如鼓勵、稱讚或批評。口頭勸說對於提升或維持個體的自信和動力有顯著影響,特別是當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疑問時。在研究中發現,低成就學生在接受口頭勸說方面比高成就學生少,這可能影響他們對自己學業能力的看法和信心(Fong & Krause, 2014)。 Fong, C. J., & Krause, J. M. (2014). Lost confidence and potential: 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underachieving college students’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7(1), 181-202. DOI: 10.1007/s11218-013-9239-1

培養韌性與心理健康:華語成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故事講述效應

本文[1]討論了在華語成人第二語言教學中使用故事講述的方法以及其利弊和挑戰。本研究旨在探索故事講述在華語成人第二語言課堂中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它的好處和挑戰。研究參與者包括來自陝西師範大學華語言文學院的30名成人學習者和15名教師。研究發現,教師廣泛使用故事講述,學生喜歡它,因為它對他們的語言學習、理解力、社群建立和多元文化理解具有益處。此外,研究還發現,在語言學習中使用故事講述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心理健康和韌性,並促進課堂互動。總體而言,本研究提供了在成人華語文課堂中使用故事講述作為教育策略的指南和推薦資源。 報告指出,故事敘述是一種有效的第二語言學習方法,它可以提高語言技能、促進理解力和課堂互動。此外,它還有利於增進學員的心理健康和韌性,有助於建立同學之間的社群感和多元文化理解。透過故事敘述,學員能夠增強興趣,更融入語言學習中,並在經歷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語言素材。 故事講述在華語作為第二語言課堂上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四個相關詞語,學生們在小組內閱讀、發音和討論這些詞語的意思,然後每個學生都會寫一篇故事並朗讀或分享給全班聽,教師會對每篇故事進行評論,並分析單詞的發音是否正確、用在正確的上下文中。隨後的應用包括口說、閱讀、寫作和語法活動。(p. 2)教師和學習者們通常使用的故事類型是個人故事(個人經歷或自己身邊人的故事),一些教師也使用民間故事和文學故事。(p. 7)故事講述可促進學習者的社區建設、多元文化理解和語言學習,對提高學習者的心理健康和抗壓性有幫助,也能促進課堂互動。(p. 2, 5, 7)然而,學習者的詞彙量在初級水平存在限制,需要仔細挑選故事適合其程度,教師可能需要在排課時考慮故事講述的時間安排。(p. 8)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制訂有效的故事講述策略和指導學習者如何在語言課堂中有效地進行故事講述。(p. 8) 故事教學可以在多種方面促進學習者對所教授概念的互動和反應。通過故事教學,學生可以學習語言技能(p. 1)如詞彙和語法,從而在大量可理解的材料中開發流利性和准確性(p. 1)。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的變化中得到樂趣,參與程度也會上升(p. 1)。故事教學還可以通過聆聽、分享故事來幫助學習者擴展和增強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社交和交流能力(p. 5)。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情感、態度和生活觀點,有助於促進學習者的創造力(p. 5)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p. 5)提高學術表現(p. 5)。有研究指出,使用故事教學可以增強學習者的情感自主性,降低他們的心理壓力(p. 1)同時還可以讓學習者之間建立更加和諧的情感氛圍(p. 5)促進多元文化理解(p. 8)並增強學習者的心理韌性(p. 1)。總之,故事教學可以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提高成人學習者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能力的同時,豐富、拓展和促進他們的情感互動和概念反響(p. 8)。 教師可以通過弄清學生的目標,來選擇適合的故事類型來進行教學。例如,對於有意向成為小學老師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使用童話故事來進行教學,對於對心理學、輔導等方向感興趣的研究生,教師可以講授關於韌性心理學的個人故事。此外,可以參考TPRS(透過閱讀和講述故事進行教學)的方法(p. 9)或請專業說書人來到課堂上進行故事講述(p. 9)。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權利,讓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例如有些學生可能更喜歡寫出或是數位化呈現自己的故事。總體上,要讓教學更有效,需要選擇合適的故事類型,以及在教學中積極的發掘學生的故事和經驗(p. 9)。 學生從故事講述在教室中可以獲得的情感益處包括幫助學習者減少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創造力和想像力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情感智能,提高學生的韌性。故事講述可以幫助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情感、觀點和信念,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加學生對彼此的了解,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學生參與故事講述可以讓他們感到有趣、娛樂、開心和興奮,降低壓力,並且有助於學生與同學和教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最終研究結果表明,在成人漢語作為二語教學中使用故事講述作為教學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加情感智能,提高學生的韌性和促進教室互動和同學關係的發展。

AI作為教育輔助工具:釋放學習時間的ChatGPT應用

這篇文章[1]評估了 ChatGPT 生成論述性文章的表現,並與人工寫的文章進行比較。作者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使用標準評估標準評估 AI 生成的內容和人寫的文章。評估分析還考慮了語言特徵。結果顯示,ChatGPT 生成的文章相對人寫的文章在質量上更高,但在寫作風格上有所不同。文章建議教育系統應該利用 AI 模型來釋放時間,用類似計算器對數學的方式,采用 AI 工具作為輔助,利用學童自身完成學習目標。本研究為評估人寫和 AI 生成的論述性文本質量提供了統計學上嚴謹和系統化的方法, 為我們提供了解這些語言模型如何發展的洞見。 根據文獻(p. 1)ChatGPT生成的文章質量更高,這是根據使用標準評估標準比較人寫的論文和AI生成的內容所得出的。ChatGPT模型的寫作風格展現出與人寫的文章不同的語言特徵,例如使用的話語和知識標記較少,但是名詞化和詞匯豐富度更高。另外,文獻(p. 11)中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用ChatGPT生成的文章在語言掌握方面得分更高,而人寫的文章則更容易犯錯。這些指標說明ChatGPT生成的文章質量更高。 使用的話語和知識標記是指作為AI語言模型 ChatGPT 和人類寫手之間識別的一些特徵,表達作者意見和想法的方式有所不同(p. 3)且它們是用來評估人類寫作和AI生成的論述文本質量的標準(p. 1)。話語標記可以用來衡量文本的一致性質量,比如Somasnudaran等人研究了故事的講述方面,Nadeem等人則將它們納入了他們基於深度學習的自動文章評分方法中(p. 9)。排除了常用於表示話語關係以外的詞語(如“like”,“for”,“in”等)的PDTB話語標記列表被用於本研究中(p. 9)。知識標記則用於識別作者對自己語句的承諾,將有關epistemic的表達式,如“I think”,“it is believed”和“in my opinion”,識別為知識標記(p. 9)。 研究還建議,教育系統需要納入AI模型的使用,為其他學習目標釋放時間,就像數學使用計算器一樣(p. 1)。此外,本研究還討論了以前基準的限制以及模型所有者的利益衝突問題,這對於解釋性能構成問題(p. 4)。此研究提供了一種統計嚴謹和系統性的方法來評估人類撰寫和AI生成的辯論文本的質量,提供了這些語言模型如何隨時間發展的洞察(p. 1, 14)。

Moodle:提升職業學校學習成果的神奇工具

本文研究了利用遠程學習系統Moodle在職業學校中改進教育質量的應用。研究強調Moodle在管理學習過程方面的高效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本文強調Moodle的模塊化、管理教育過程的靈活性、易於發布和支持培訓材料、管理用戶組、使用Web 2.0服務以及與其他Web應用程序集成的能力等特點。此外,本文還對創建學生電子培訓課程的經驗進行了分析,並聚焦於“普及和職業教育學”。研究結論表明,Moodle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工具,用於創建具有適應任何學生的可能性的有效課程,不論是全日制,非全日制還是遠程學習。在職業學校中應用Moodle平台技術有潛力提高培訓質量並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 Moodle是一個遠程學習系統,有助於改善職業學校的教育質量。(p. 1)它具有模塊化、靈活管理教育過程、易於發布和支持培訓材料、管理用戶組、使用Web 2.0服務和能夠與其他Web應用程序集成的特性,既有效率,又靈活,並有效管理學習過程。(p. 1, 2)此外,Moodle還能夠配合全日制、非全日制或遠距離學習者的需求,為學生創建高效的課程,並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材、學術支持和教學應用。(p. 1, 3, 5)Moodle還提供交互式和持續的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通信。(p. 5)Moodle是一個靈活而有效的教學工具,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Moodle平台具有動態管理的特點和透明的模組化結構,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化要求建立教學過程的組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p. 1, 5) Moodle作為一個遠距教學系統,它能夠提供模組化、彈性化地管理學習過程(p. 2)同時可以簡單地發布訓練材料並支援國際標準格式(p. 2)管理用戶群體(p. 2)使用Web 2.0服務(p. 2)並能與其他Web應用程式整合(p. 2)。Moodle的核心目標是提供有效的學習管理工具,同時具有規模化的能力,可以容納數百名學生到千名學生(p. 2, 3)並能夠應用於從小學到自學者等不同的學習環境(p. 3)。Moodle不僅具備彈性和高效的管理工具,還具有可擴展的Web應用程序整合能力,從而配合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得分率和學習效益(p. 5)。 通過 Moodle 創建的網上課程“綜合和職業教育學”在為職業大學的學生提供培訓方面,表現出了託管、可行和個人學習的設計優勢(p. 3)。學習者可以以自己的節奏學習課程,課程內容包含了理論性材料和實踐性的工作任務。每個模塊都充滿了信息資源和互動元素,包括理論材料、講座、演示文稿、實踐任務和測試(p. 3)。 E-learning 課程的學習結果是通過多種手段和評估方法的綜合性程序,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通過評估綜合性結果的形式,共同文化和專業素質得以累積。評估通過指定任務和測試進行,包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的輸入控制,職業培訓和包含自我控制問題的測試,以及專門設計來準備報告,重複、鞏固和控制實際和獨立工作的考試和測試(p. 4)。 Moodle使用多種評估方法,包括任務、測試、問題集和專題報告等,這些評估方法有助於確認學生的學習成果並促進其學習進程。這些任務和測試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內容,還可以用於自我控制和準備其他認證程序。此外,學生還可以使用各種互動元素,如論壇和聊天室,進行個別諮詢和討論,從而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Moodle的評估方法對於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Moodle在教育過程中使用的實踐,可以為職業行業的專業人員培養作出貢獻。首先,Moodle的特點,如模塊化、靈活性、易於發布和支持培訓材料、管理用戶組、使用Web 2.0服務以及與其他Web應用程序集成的能力等,可以有效地管理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成果。其次,Moodle可以實現內容-能力和實踐導向準備的原則,為創建電子教育課程提供便利。最後,Moodle提供互動,實現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溝通,是職業學校中一個靈活有效的教育工具。

語言教科書:語言課程中的教學明星是課本也是教材

在這篇名為「The Role of Textbooks in a Language Program」的文章[1]中,作者Jack C. Richards探討了語言課程中教科書的重要性。教科書不僅是學習者在課堂上接受語言輸入和練習的基礎,也提供語言課程的結構和大綱,創造了一個教學標準,保持了質量,提供了多種學習資源,節省了教師的時間,提供有效的語言模型和輸入,培訓教師,並且具有視覺吸引力。但是,教科書也可能包含不真實的語言,扭曲內容,可能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可能使教師不具有技能,又很費錢。因此,教師必須評估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習者的需求。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解決遺漏、修改任務和擴大任務來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備的技能。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來監測材料的使用,可以改進教學和課堂互動的質量。 教師在評估課本是否使用其語言課程時,會考慮以下因素(p.2): 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到,商業教材不可能完全符合語言課程的要求。(p.3)教材的構成既考慮作者的利益,也要考慮到出版商的利益。商業教材的內容可能會為了能夠適用於不同的市場而加以修改,以滿足教師的期望。因此,教師需要評估課本的適用性,並培養適應和修改教材的技能。(p.2)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和互動的質量。 出版商在平衡教科書作者、教師和學生的期望時需要考慮到兩個因素: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作者通常希望創作出一本創新、有趣、符合學生需求的教科書,並且能夠獲得經濟收益(p.3)。而出版商則主要關心的是獲得經濟收益(p.3)並且需要找到一本具有卓越品質的教科書,以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p.3)。出版商也會嘗試滿足教師對某一級別教科書所期望的內容,以便進入盡可能大的市場(p.3)。因此,出版商需要修改教科書,以便在不同的市場上使用(p.3)。有些改變是由於使用教科書的教師經驗、培訓和教學技能水平差異較大,需要提供操作簡單明了的練習素材,而有些改變則是因為某些市場不能接受的特定內容必須被刪除(p.3)。然而,出版商修改教科書的過程中,原創的文本可能會失去一些創造力和適切性。因此,在使用教科書時,教師必須補充適當的創造力(p.3)。最終,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指導和支持下,學會如何適當地使用教科書(p.2)。 教科書在多數語言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p.1)以下是它們的幾個作用: 然而,教科書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可能存在不真實的語言使用、內容失真、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可能降低教師技能、價格昂貴等(p.2)。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補充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p.1)。透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以及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可以提高課堂上教學和互動的質量(p.1)。 商業教科書在語言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具體優點與缺點如下(p.1): 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自身經驗和學生需求來評估教材(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彌補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等方式進行調整(p.1)。同時,通過觀察、反饋會談、書面報告、評估和學生回顧等方式來監控教材的使用(p.1)。

提升學生語言學習效果的秘訣:重視動機和態度

研究[1]表明,動機和態度是影響學生在語言課堂上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語言學習者認為掌握流利的語言可以在未來有用,他們會增強自己的動機,並盡力在短時間內實現這個目標。此外,研究還表明,具有高度動機但較少天賦的學生是最好的語言學習者之一。因此,在提高學生動機方面提供積極的態度可以提高他們的動力。研究表明,忽視動機和態度會影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表現。即使是天賦和才華出眾的學生,如果缺乏積極的態度和動機,也會取得很少的進展。因此,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該以一種方式處理他們課堂上應用的技巧和策略,以便讓學生沈浸在語言學習中。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為教師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技巧,以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動機和態度,並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在語言課堂上應用更加高效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學生的動機和態度。研究建議教師采取一些策略來增加語言學習者的外部動機,並在學生中創造良好的態度。其中一些策略包括: 這些策略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的動機和態度,從而提高他們在語言課堂上的表現。

線上學習的關鍵:動機與關注階段,提升成功的秘訣

在這篇論文[1]中,作者正在進行一項縱向研究,以調查遠程學習學生的技術技能、認知/元認知學習策略、動機和關注階段。 學生的動機和關注階段對於在線學習的成功至關重要。在學生進入在線教育技術碩士課程之前,研究人員正在調查他們的動機和關注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成功的在線學習者將會關注如何將所學內容修改為適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此外,該論文還提到了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檔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哪些因素對於完成課程、退課率和成績有益或有害。因此,動機和關注階段是影響在線碩士課程中學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動機在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可以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表現。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內在動機,他們會更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並且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學生缺乏動機,他們可能會感到無聊或沮喪,並且可能會放棄或表現不佳。因此,在線學習環境中,了解和促進學生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專注、參與並取得成功。 關注階段是指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態度。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了“關注階段”模型來評估學生對於在線教育技術碩士課程的接受程度。該模型將學生分為七個不同的關注階段,從最初的“意識”到最終的“影響”。這些階段反映了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關注階段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制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早期階段,教育者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訓,以幫助那些缺乏技術自信心或經驗的學生適應在線環境。而在後期階段,教育者則可以鼓勵那些已經掌握了新技術並開始思考如何將其應用到實踐中的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理解和管理關注階段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根據這篇論文,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應該包括以下特征: 此外,成功的在線學習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時間管理技能、溝通技巧、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這些特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在線環境,並取得更好的成績。 它的目的是通過縱向研究來構建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檔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在線學習環境,並取得更好的成績。研究者們使用了各種方法和工具來收集數據,以便能夠更好地了解在線學習者的特征和行為。然而,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幫助其他機構評估他們自己的在線課程和學位計劃,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

新西蘭國家課程中的跨文化理解發展:文化、種族和語言多樣性的特點

根據文章[1]的介紹,由於移民趨勢的影響,文化、種族和語言多樣性是新西蘭生活中的一個事實。新西蘭被描述為少數文化和語言“超級多元化”的國家之一。在新西蘭生活著160多個不同的民族群體,其中主要的民族群體包括歐洲人(70.2%)、毛利人(16.5%)、太平洋島民(8.1%)、亞洲人(15.1%)以及中東/拉丁美洲/非洲人(1.5%)。有趣的是,超過四分之一(27.4%)的居民出生在海外,這一比例從2006年的22.9%上升到2013年的25.2%。 新西蘭學校中的語言學習已經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在新西蘭,學習中文的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在20世紀90年代末,新西蘭1,850所小學和中學中只有31所提供中文課程。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跨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外語教育的總體目標已經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C)(Canale&Swain,1980; Loveday,1982)轉向了發展他們的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隨著越來越多的語言研究者認識到文化組成部分在外語教學和學習中的重要性,學者們批評了以往關於忽視文化組成部分的交際方法的外語教學和學習觀點(Corbett,2003; Liddicoat等人,1999)。 新西蘭的國家課程已經明確提出通過語言學習來發展學生的ICC的需求,這是由於新西蘭社會的多元文化性質。特別是,新西蘭的教育部(2007)指出,發展跨文化理解是語言學習和教學的關鍵方面,因為“學習一門新語言提供了與來自另一個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探索自己世界的手段”。這表明學生需要通過欣賞和珍視自己的文化和獨特性來與各種背景下、各種情境中的人有效地互動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