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當我們

我們如何理解雙語者的心理詞典?

人們的心理詞典(mental lexicon)是如何組織、如何運作的呢?我們馬上可以想出兩個可能的解釋因素:一、頻率。當我們進行詞彙聯想的時候,會從腦海裡跳出來的詞彙通常就會是我們常常遇到的詞彙。語料庫是最容易計算詞彙頻率的,但是語料庫卻無法預測人們詞彙聯想的結果。畢竟,詞彙聯想是相當個人的行為,不論對母語者或二語者來說都是如此。二、語言程度。如果說語言程度不會影響心理詞典那也很奇怪,程度低的可能連刺激詞彙都不認得,和程度好的相比,聯想的結果肯定會有差別。但是,我們在判斷二語者的語言程度時,是以一個典型的母語者的程度作為標準。當單一母語者產生的聯想詞彙是有別於一般母語者的話而如同二語者的話,那豈不是母語者的語言程度如同二語者了?過去也有研究指出,語言程度並不能作為解釋人們對於自由聯想產生變項的原因(例如:Den Dulk (1985) 和Kruse,Pankhurst and Smith (1987)  的研究)。從上面這樣的理路來看,人們自由聯想的詞彙可能不受頻率或語言程度所決定。 Wolter (2001) 提出了個別詞語知識深度(depth of individual word knowledge, DIWK)模型試圖描繪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心理詞典的樣貌。 探索DIWK模型時,我們必須先知道它的限制:一、在任何一個時間段,一個二語學習者的心理詞典總是會有別於大部分的母語者。即便是很熟練的二語者,其詞彙量仍是母語者少。此外,母語者的心理詞典也是不穩定的,有時候也會有某些詞語想不起來;二、過往對於心理詞典的分析都是全面地評估整體的自由聯想項目,所以得到的結論也都是試圖將個別的反應項目嵌入整體的心理詞典中。然而,自由聯想能夠得到的只是個別詞語和其相關詞語的聯想,並不適合用來說明全面的心理詞彙的結構;三、詞語在心理詞典中,並非總是處在一樣的狀態。詞語並不是懂或不懂這樣二分的概念:有些詞是非常了解,有些詞稍微了解,是了解程度上的差別。這也呼應人們接收的詞彙總是大於產出的詞彙。這個模型的核心也就是在提出對於個別詞彙理解的程度會影響它在心理詞典的連結。 Wolter (2001) 的DIWK模型將詞語知識以同心圓的方式,由內而外分成五個程度:非常熟識的詞語、熟識的詞語、中等熟識的詞語、稍微熟識的詞語,以及圓外不認識的詞語。 References Brown, R. & Berko, J. (1960). Word associa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r. Child Development, , 1-14. Den Dulk, J. (1985). Productive vocabulary and the word association test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Entwisle, […]

透視妄想的本質

  如果我們看電影,深深地被電影所吸引,甚至電影結束了,仍對電影劇情、場景流連忘返,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太入戲了!如果再入戲一點,假戲真作,以假為真,甚至影響了生活,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人是神經病!覺悟的人,如世尊,大概會覺得我們都是神經病,因為我們都把妄想當成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了!妄想怎麼來?妄想源自於我們對事物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主要不離以下概念: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中道實相。 好的果來自好的因,如果想要有好的果,就要先有好的因;如果想求好的果,卻沒有在因地上努力,那終究不會有好的果實。如果能知道因緣果報,果報現前時,能夠認知其為過去因所使然,如此就是不會受苦。 知道這些因緣果報的本質就像看電影,就像作夢一樣,自然就不去執著,也就會知道緣起性空。 金剛經這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可,即見如來。」如果能夠認識緣起性空,就會契悟這個人人本具的佛性。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包括我們的身體,都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是因緣果報的形成,不需要執著,更不必要迷戀。儘管如此,這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好好照顧我們自己身體。因為我們仍有舊業,因為我們仍無法透視虛妄的本質,因為我們偶爾仍是個神經病。 因此,當我們認識妄想的本質之後,我們仍要常常練習,常常思惟。如果能夠習慣成自然,認識妄想的本質後,之後就可以透視妄想的本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