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關於漢語語言學考科,我閱讀了謝國平老師著作的《語言學概論》、鍾榮富老師著作的《當代語言學概論》、李查理和珊卓湯普森(Charles Li&Sandra Thompson)著作,黃宣範譯的《漢語語法》以及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準備考試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一方面擔心什麼沒讀到,於是什麼都讀;一方面又覺得什麼都讀了,所以什麼都不想讀,人們總是自己苦吃。我把閱讀過的心得都放在部落格上了,為方便尋找,本篇配合《漢語語法》的目錄,加上連結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連結、閱讀。 第一章 緒 論 1. 漢語語族 2. 國語的聲韻 第二章 國語之語言型態 2.1 詞語結構之複雜性:國語是一種孤立語 2.2 單音節性:詞語的音節數 2.3 主題明顯性 2.4 詞序 第三章 詞語結構 3.1 構詞程序 3.2 複合詞 第四章 簡單直述句 4.1 主題和主語 4.2 名詞片語 4.3 動詞片語一、二 第五章 助動詞 5.1 助動詞/副詞 5.2 助動詞/副詞 5.3 助動詞一覽表 第六章 時貌 6.1 完成貌 6.2 持續貌 6.3 經驗貌 6.4 暫時時貌 6.5 總結 第七章 語氣詞 7.1 了 7.2 呢 7.3 吧/罷 7.4 喔 7.5 啊/呀 7.6 結論 第八章 副詞 8.1 移動性副詞 8.2 非移動性副詞 8.3 否定與副詞 8.4 副詞與把字句 8.5 數量副詞片語 第九章 動介詞/介詞 9.1 動介詞的用法 9.2 動介詞表 第十章 間接賓語及受惠語 10.1 必須加「給」的動詞 10.2 可以自由加「給」的動詞 10.3 不可接「給」的動詞 10.4 是間接賓語嗎? 10.5 間接賓語用法上的詮釋 10.6 受惠名詞片語與動詞前間接賓語 10.7 「給」字的其他用法 第十一章 處所及方向片語 11.1 處所片語 11.2 接「到」的方向片語 第十二章 否定 12.1 否定詞的位置及範距 12.2 「不」及「沒(有)」的功用 12.3 「沒(有)」並非「過去式」的否定詞 12.4 否定與時貌 12.5 簡單動詞片語以外成份的否定 12.6 結語 第十三章 動詞重複 13.1 動詞重複 13.2 動詞重複句文法上的特色 第十四章 祈使句 第十五章 把字句 15.1 「把」名詞片語 15.2 處置式(Disposal) 15.3 無主語的把字句 15.4 把…給 15.5 何時使用把字句 第十六章 被字句 第十七章 引介句 第十八章 問句 第十九章 比較句 第二十章 名詞化 第二十一章 遞繫句 第二十二章 複雜狀態句 第二十三章 句子的連繫 第二十四章 談論中的代名詞
Tag: 漢語
過、著、在、正: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漢語語法(源自孫朝奮(Chaofen Sun)的《漢語語言學導論》(Chinese: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孫朝奮在《漢語語言學導論》中的〈漢語構詞學一〉中,的類曲折詞綴(inflection-like affixes)除了「了」之外,還提到了「過」和「著」。 「過」,作為經驗貌的記號(experiential marker),其也具有和「了」一樣的語意,表示「事件出現並有終點」,但「過」的語意更豐富,其說明了「事件出現」外,還說明「該事件已經發生,且不再發生」(at least once in the past and discontinued to the present)。對於外國人的華語教學時,劉美君老師認為,我們則可以方便地說:「『過』,用於有經驗去做該事,而且該事是其它人也可以經驗的。」因此, *哥倫布發現過美洲大陸。 聽起來就會怪怪的。 「著」的原始意義是「附著」,當被語法化之後,就有持續、未完成的含意。正好相對於「了」而存在。「著」可以把動作變成狀態,但無法和狀態動詞合用。通常作為背景說明。「著」聚焦在於「持續的狀態」例如: 他穿著皮鞋。*他漂亮著。 常常和「著」出現的,還有「在」和「正」。「在」的語意包括:進行(on-going)、貼近地觀察(close proximity)、即時(simultaneity);「正」則僅有「即時」的語意。所以當相關的時貌記號出現,類似的句子也就可以分辨出些微的差異了!例如: 他在打球他正在打球他在打著球他正打著球 都有些許的差異。 下面為劉美君老師於交通大學的開放式課程:
了: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語法(源自孫朝奮(Chaofen Sun)的《漢語語言學導論》(Chinese: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英語用「時態」來表示事件在時段內發生的狀態;華語則用「時貌」來表示事件在時段中進行的面貌,其具有某個視角。「了」和時段較無絕對的關係,而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說「了」的使用,在於有事件結束的終點。同時,「了」不同於「完」,「了」是有一個任意性的終點,但「完」則是一個自然的終點。所以帶「了」和帶「完」的句意,會有稍稍不一樣。例如: 我寫了作業。我寫完作業。 前者「了」結束在任意終點,但「完」則說明作業已經完成了。 「了」至少可以分有「了1」和「了2」,以上大概是符合一般對外華語教學中「了1」的看法。「了2」另外獨立出來,有人將之視為語氣詞,見「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語氣詞〉:了」。孫朝奮老師和劉美君老師則認為,可以如此了解「了1」: 「了1」也使用於狀態的改變,例如: 天黑了。他高了。 在「了1」之中,可以是顯示的是事件從「動作→非動作」的面貌;也可以是在於「無狀態→有狀態」。唯「了」在狀態的表示時,其結束終點並不是那麼清楚,不過仍具有任意性的結束終點意味。例如: 他病了。你胖了。 這個都是在階段性(stage-level)中,一個短暫(short-term)、暫時(temporary)的狀態。然而,在個人性(individual-level),屬於長期(long-term)或永久(permanent)的狀態下,我們並不會使用「了」。例如: *他聰明了。*他中國人了。 如果把「了」分成「了1」和「了2」的話,「了1」是完成貌;「了2」則是語氣詞;而在「了1」裡,其對於面貌的描述提出了一個結束的終點,它可以被使用在於「事件」和「狀態」上。 劉美君老師於交通大學的開放式課程,關於「了」的課程見下: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語氣詞〉:呢、吧/罷、喔、啊/呀
《漢語語法》所謂的句尾語氣詞(sentence-final paticles),即相等於傳統中文文法的語氣詞(mood words),目的在於表示句子與語境間的關連性,及聽者如何理解句子的意義。除了「了」以外,還有「呢」、「吧/罷」、「喔」、「啊/呀」語氣詞。趙元任認為「呢」有四種語義:一、描寫持續狀態;二、程度相當;三、對新消息感到興趣;四、委婉的警告。《漢語語法》認為「呢」向聽者暗示句中陳述的是說話者對聽話者的主張、預想或信念所作的回應或反應。總結地說,「呢」的使用只限於會話中,要有兩個以上的參與者才產生,用於提醒「聽話者」注意「說話者」說的話是基於聽話者的看法、預想、信念所說的。 另外,「呢」也用於疑問句,而且正好和「嗎」互補,「呢」用於A-not-A問句、疑問詞問句以及只包含一個名詞的省略問句;「嗎」則在直述句尾加上後就可以成為疑問句。 「吧/罷」的目的在針對前面的句子所陳述的事向聽話者徵求意見,因此被定義為「徵求同意」,是提議性的語氣詞。 「喔」表示說話者基於關懷及愛護向聽話者表示「友善的示警」,常發生於大人對小孩的說話中。 「啊/呀」則用來減緩句義的強迫氣氛,用於A-not-A問句或疑問詞問句時,也是詢問的語氣緩和。使用「啊/呀」的句子,可能出現在徵詢確認的問句、稱呼語附加詞、命令、不耐煩的陳述、警告以及問句,而這些句相較於原先句子都有較客氣、親切、委婉的氣氛。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動介詞/介詞〉
動介詞用以引介名詞片語,前面接主語或主題,後接主要動詞。其用法如介詞,和主語組成片語後修飾動詞。它即像介詞,又像動詞,因為它是從動詞向介詞發展的過程,有些發展較快,有仍動詞力量仍強。動介詞像動詞的性質:接時貌記號,可以接「著」,可以接「了」。 許多動介詞,如:按、衝、朝、對、往、沿、逆、憑、順、向、為、挨,都是可以接「著」的動介詞,加不加「著」的意思差不多。並不是所有動介詞都可以加「著」,而且動介詞所接的「著」沒有持續的意思,這是其和動詞主要的區別。 有些動介詞可以接「了」,如:「為」、「除了……(以外)」,原本用以表示完成時貌的記號,也沒有完成時貌的作用了。 不同的動介詞,有些仍可作動詞用,有些則否,意思會因此稍有變化。這就是動介詞從動詞演化至介詞的腳步快慢所至。那如何介斷其是否為動介詞呢?「在某些語境下動介詞不能用作動詞,不能發揮其動詞的語義,那麼就只能用作介詞」,例如:在、給、到,就是動介詞。 《漢語語法》一書整理動介詞表格如下: –> 動介詞 動詞今義 動詞古義 挨 靠著 按[照] 壓 把 持、握 被 接受 奔 前往 比 不及 不如 朝 登殿見皇上 乘 坐[車、馬] 成 衝 面對 除了 去掉 從 跟隨 打[從] 代替 當[面] 充當 到 抵達 對 面對 對(於) 面對 面對 給 給予 跟 跟隨 跟[=在] 身在 管[某人叫什麼名字] 管理 關於 歸 […]
華語文測驗與評量(by張金蘭老師)學習心得
學習的測驗能夠檢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夠幫助老師了解其教學是否達到目的。測驗的優劣可以從效度、信度和區分度來評斷。效度又叫有效性,指能否有效地達到測驗目的;信度又叫可靠性,指同一份測驗卷用在同程度的受試者身上,結果相同;區分度指的是測驗卷能清楚區分出學生程度的差異。 測驗依目的分類有程度測驗(和其它人比,如分班測驗)、成就測驗(範圍內的考試,如小考)和潛力測驗(未學習過的內容)。若依語言能力分項進行測驗,則是「分立性測驗」;若對語言能力進行綜合測驗,則屬「綜合性測驗」。有標準答案的是「客觀性測驗」;依閱卷者主觀判斷的是「主觀性測驗」。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測驗,基本的步驟如下: 確定測驗的目的與範圍確定測驗的內容和方式設計試題實施測驗評分與評估改進學習與教學 現行的華語文能力測驗:華語能力測驗(Test Of Proficiency-Huayu, TOP),旨在檢測華語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能力;漢語水平考試(HSK);美國SAT中文作為外語考科。TOP像多益,考理解能力;HSK,在我看來,像托福,說聽讀寫四個能力都有。美國SAT中文考試,考量公平性,正體字、簡體字、漢語拼音和潢意符號皆列出。
國語正音上(by趙彥老師)學習心得
海峽的兩岸,台灣人說「國語」,大陸人說「普通話」,儘管有差異,但仍然能溝通。既然如此,國語和普通話的差別在哪裡?根據趙彥老師的說法,國語是統治者的語言,有知識份子的特色,用詞典雅,更甚者是艱澀,是傳統、正統的語言;普通話是工農的語言,是廣大人民的語言,特色是淺白易懂。雖然如此,就如英國和美國大西洋兩岸有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大西洋英語」(以美國東北部的語音為主),台灣和大陸之間也應當有「海峽中文」作為雙方彼此都能理解的語音。 說話是習慣性的行為,對不同的人說不同話,面對清潔隊員或政治人物的時候,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用字遣詞。總的來講,華語使用者多在說「字」而不是說「話」,其原因肇始於秦始皇。秦始皇統一文字,使中國不至於像歐洲一樣,因為語言和文字的差異而產生許多小小的民族國家。然而,統一文字也消滅其它文字發展的可能性(巴蜀一帶曾出土屬於四川人的方塊字),儘管各地有方言,但漢字的力量仍能鞏固整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不過也因為有文字的統一,我們習慣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應該說「話」就變成說「字」了。 華語是「詞豐」的語言,當一直出現「然後」或「對」這一類沒有意義的口頭禪時,說話就顯得「詞貧」了!除了詞的使用外,說話是有「節奏感」的,「輕聲」是可以表現出來的。 發音的問題對教學者和學習者而言重點是不一樣的,教學者務必要對發音有「正確的認知」,並能透過「模仿」來表現聲調落差的誇張使學習者容易學習;學習者則要有完整的「規劃」,並得透過「工具」學習單或圖卡等輔助。 國語日報發音練習漢語注音符號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基本規則對照表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