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閱讀的心理歷程:從視覺辨識到語義提取的多層次分析 在華語教學與漢字研究領域,閱讀漢字的心理歷程一直是重要課題。了解學習者如何辨識、處理與理解漢字,不僅有助於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還能揭示漢字閱讀的認知機制。本篇文章彙整台灣大學心理系葉素玲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重要發現,帶領華語教師與漢字研究者全面掌握漢字閱讀的關鍵歷程。 一、漢字結構分類與視覺搜尋:字形影響閱讀效率 研究發現,漢字的字形結構直接影響閱讀過程中的視覺搜尋效率。葉素玲教授將漢字依視知覺特徵分為: 當閱讀者在一堆漢字中搜尋目標字時,若干擾字與目標字屬於相同結構,搜尋時間明顯拉長,顯示漢字結構影響注意力分配與視覺辨識難度。這項研究結果可為華語教學中的字形辨識訓練提供理論依據。 二、重複視盲:解密漢字閱讀中的認知負荷 重複視盲(Repetition Blindness)是閱讀研究中的經典現象,指的是同一詞彙或字形重複出現時,第二次出現的詞或字容易被忽略。葉素玲教授的研究證實,漢字整字與部件在重複出現時,亦存在類似的重複視盲現象,反映閱讀漢字過程中的資訊處理負荷與視覺記憶特性。 此外,她進一步探討漢字是否為圖象文字,透過比較: 結果顯示,同義的漢字(如「冠」與「帽」)並未出現重複視盲,說明漢字的語義處理優先於圖象辨識,支持漢字並非純粹圖象符號,而是高度抽象的語言符號。 三、Stroop效應與漢字語義提取:語義啟動早於色彩辨識 Stroop效應是認知心理學中的知名現象,指人在命名顏色時,若文字本身具有語義干擾,會顯著延長反應時間。葉素玲教授以帶有顏色部件的漢字(如「猜」、「恤」)為材料,發現受試者在叫色任務中,無法抑制語義信息的自動提取。 這項發現提示,語義激活可能是漢字閱讀初期就發生的自動歷程,這對華語教學中的詞義教學與快速閱讀訓練具重要參考價值。 四、功能詞部件搜尋與Shooting Line Illusion 葉素玲教授還借鑑Shooting Line Illusion概念,探討漢字部件在閱讀過程中的易漏特性。過去研究發現,閱讀英文時,功能詞(如「of」)中的字母f往往被忽略,而內容詞中的f較少被漏讀。 對應到漢字閱讀,當要求受試者在漢字中搜尋特定部件(如「日」),發現: 這對華語教師設計部件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者部件敏感度,具有直接應用價值。 五、視覺擁擠效應與無意識語義啟動 視覺擁擠效應(Visual Crowding)指當目標漢字被其他字或圖形包圍時,辨識難度大幅提升。然而,葉素玲教授的研究發現,即使目標漢字處於擁擠環境,部分語義信息仍可能在無意識狀態下被提取並促發。 這項發現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