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方面

視覺的缺席:心盲症與記憶之間的奇妙聯繫

有沒有想過有人無法在腦海中想像圖像?這並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心理現象,稱為「心盲症」(aphantasia)。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這個現象以及一項有趣的研究,該研究揭示了心盲症患者在記憶上的特殊之處。 什麼是心盲症? 心盲症是一種無法自願形成視覺意象的狀態。也就是說,患有心盲症的人無法在腦海中「看見」物體或場景,即使他們有正常的視覺能力和認知功能。儘管如此,這些人往往在其他認知任務上表現良好,這讓科學家們對他們的記憶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研究方法 一群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在線研究,邀請了61名心盲症患者和61名對照組(擁有正常視覺意象能力的人)參加。參與者被要求觀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圖片,然後從記憶中繪製這些場景。接著,研究者分析了他們的繪畫,評估了其中的物體細節和空間精確度。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心盲症患者在記憶物體的細節方面存在顯著缺陷。他們的繪畫中通常缺少顏色,且物體的細節較少。然而,這些患者在記憶物體的空間位置上表現得和對照組一樣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少出現記憶錯誤。 這意味著,即使心盲症患者無法想像出圖像,他們仍能精確地記住物體的位置和空間關係。這也暗示了我們的大腦可能有獨立處理物體細節和空間信息的不同系統。 研究啟示 這項研究提供了對心盲症這一心理現象的深入理解,並展示了記憶和視覺意象之間的複雜關係。心盲症患者能夠通過符號或文字代替視覺意象來記憶信息,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記憶的本質。 Bainbridge, W. A., Pounder, Z., Eardley, A. F., & Baker, C. I. (2021). Quantifying aphantasia through drawing: Those without visual imagery show deficits in object but not spatial memory. Cortex, 135, 159–172. https://doi.org/10.1016/j.cortex.2020.11.014

澳門與墨爾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龍舟/端午節觀點比較

這篇文章名為《從文化活動到體育活動:龍舟比賽中的文化真實性案例研究》[1],探討龍舟節從中國漁村傳統私人道教儀式轉變成國際賽事的情況。作者在澳門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的參與者中進行了一項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活動的動機和看法可能不同。文章討論了在將文化活動轉化為體育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因為文化活動越來越被用作旅遊目的地的市場推廣策略。文化背景被討論為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決定因素。通過檢查過去的文化和真實性,本文提供了關於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景點的文化可持續性的見解。 這篇文章研究了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澳門參加國際龍舟節的人,並比較了這些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活動的看法,揭示了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p.7, 9, 11)文章強調了文化正統性在文化活動轉變為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的重要性,在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擬定市場和推廣策略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p.7)文章提供了在文化可持續性和目的地旅遊吸引力方面的深入了解。 (p.14) 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起源於傳統的道教儀式,現已發展成為國際性賽事(p.4)。龍舟節對於澳門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年度社區活動,還作為一種促進和推廣澳門旅遊業的方式(p.4)。在澳門的龍舟節中,大部分的隊伍都是本地的(p.4)比賽中舉行的慶祝典禮和儀式包括祈福儀式、揀艇、掛青、燃放鞭炮等(p.13)。這項研究還發現,對於參賽者而言,在澳門的龍舟節中,文化的真實性和傳統性比在墨爾本的龍舟節更受重視(p.9)。由此可見,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兼具文化和體育的特點,將傳統和現代融合,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本地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旅遊促進和市場推廣策略。 祈福儀式是指在龍舟比賽前通過道士祈求神靈保佑比賽順利進行(p.7, 11, 13)。揀艇是指選出龍舟比賽中表現最好的人擔任龍舟的領航員(p.7)。掛青是指在龍舟船頭掛上菜葉,象徵著生命的延續和安全,希望賽事平安(p.13)。燃放鞭炮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旨在求神拜佛、祈盼平安(p.11)。 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通常是在每年三月舉行,地點是在雅拉河(p.4)。此活動同樣免費提供龍舟予參賽者,而參加的隊伍通常來自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其他地區和國際(p.4)。節日通過合併社區參與慶祝墨爾本的河流與運動活動,以及龍舟文化和儀式的傳統特色,來實現這一目標(p.4)。相同的是,墨爾本與澳門一樣,有些參賽者認為龍舟節是一個保持身體健康的方式(p.9)。 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意思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根據文獻(p.11) 在澳洲和澳門的龍舟節中,參加者對文化內涵、傳統性、激動人心和表演性等方面的看法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例如,在問卷調查中,對於龍舟節是否符合傳統、真實等文化內涵的看法,澳門參與者的比例更高(p.11)。此外,參加次數和文化背景也會影響參與者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例如,在澳洲,參加次數對參與者對傳統和真實性的看法會產生影響(p.12)而在龍舟節中,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更傾向於認為事件具有地方性和社區性特徵(p.14)。 這個研究採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分別在中國澳門和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上研究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文化真實性的看法。研究者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包括參與活動的動機、對該活動的看法以及前導和後導龍舟比賽期間進行的傳統和宗教儀式。問卷採用定量研究方法並使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分析變異數和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驗用於比較不同參加次數和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參與者的動機和看法的差異(p.7, 8). 研究結果顯示,文化背景是決定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強調在轉變文化活動為運動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p.7). 在對比澳洲墨爾本和中國澳門的龍舟節參加者的調查中發現,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比較重視活動的文化真實性和傳統性(p.7, 14)。因此,可以認為亞洲文化背景的人比較重視文化真實性。

新西蘭國家課程中的跨文化理解發展:文化、種族和語言多樣性的特點

根據文章[1]的介紹,由於移民趨勢的影響,文化、種族和語言多樣性是新西蘭生活中的一個事實。新西蘭被描述為少數文化和語言“超級多元化”的國家之一。在新西蘭生活著160多個不同的民族群體,其中主要的民族群體包括歐洲人(70.2%)、毛利人(16.5%)、太平洋島民(8.1%)、亞洲人(15.1%)以及中東/拉丁美洲/非洲人(1.5%)。有趣的是,超過四分之一(27.4%)的居民出生在海外,這一比例從2006年的22.9%上升到2013年的25.2%。 新西蘭學校中的語言學習已經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在新西蘭,學習中文的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在20世紀90年代末,新西蘭1,850所小學和中學中只有31所提供中文課程。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跨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外語教育的總體目標已經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C)(Canale&Swain,1980; Loveday,1982)轉向了發展他們的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隨著越來越多的語言研究者認識到文化組成部分在外語教學和學習中的重要性,學者們批評了以往關於忽視文化組成部分的交際方法的外語教學和學習觀點(Corbett,2003; Liddicoat等人,1999)。 新西蘭的國家課程已經明確提出通過語言學習來發展學生的ICC的需求,這是由於新西蘭社會的多元文化性質。特別是,新西蘭的教育部(2007)指出,發展跨文化理解是語言學習和教學的關鍵方面,因為“學習一門新語言提供了與來自另一個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探索自己世界的手段”。這表明學生需要通過欣賞和珍視自己的文化和獨特性來與各種背景下、各種情境中的人有效地互動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