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文化時,許多人會聯想到語言、傳統、宗教儀式或穿著飲食。但如果有人告訴你,「文化就像尿尿一樣」,你會作何反應?這個比喻乍聽之下令人發笑,卻極具深意。 「尿尿」是一種日常又不可或缺的身體代謝行為,是生物維持生命的重要機制。我們不需要時刻掛念它,它卻會在需要時自然發生。而文化,也是如此。它不總是明確被我們意識到,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悄然發揮影響力。 文化是自然反應,也是群體識別的標記 從生物學角度看,不同物種都有排泄系統,人類、哺乳動物、魚類、昆蟲,各自以不同方式完成相同的需求。這種機制雖然基本一致,但表現形式卻因物種而異。昆蟲使用馬氏管,魚類透過尿孔,而人類有明確的「尿尿」行為與語彙。 同樣地,文化也是一種「需求」的表現,不同族群會透過不同的儀式、活動與符號體系,來滿足生存與認同的需求。這些形式不僅反映內在價值,更成為劃分群體的重要依據。文化,就是在時間與空間條件具備時,會自然而然發生的一種社會行為。 從泰國知識份子的自白,看文化的潛移默化 這樣的文化特性,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衝突日益頻繁的今天,尤其值得探討。以下是一位受英國教育的泰國知識份子的心聲: “我從沒被問過是否想成為佛教徒,我的出生證明、身份證、學校成績單全都標註我是佛教徒。從小我被要求上佛學課、學習如何合掌行禮、如何在長輩前爬行通過。這些是泰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從未有機會質疑,也無法選擇。” 這段話描繪出文化如何像空氣一樣包圍著人,讓人習以為常卻難以看見其形狀。他不反對文化,但也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正「相信」佛教,只是因為文化的規訓而不得不接受。這種經驗揭示了文化如何「自然」地滲入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與價值判斷,讓文化不再只是外在的符號,而是潛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強大力量。 泰國佛教:文化實踐的具體樣貌 在泰國,佛教不只是宗教,更是一種深植社會結構的文化系統。從清晨供僧、放生動物、建寺院,到年節儀式,這些文化元素滲透在每一位泰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寺廟是社區的中心,即使不是佛教儀式,如水燈節等節慶活動也常在寺廟舉行。對泰國人而言,佛教信仰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也是一種集體行為模式。 例如,在雨季,僧侶會留在寺院專心修行,而信眾則提供生活物資,展現出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共構關係。這些活動並非出自深思熟慮,而是「時間到了就該做的事」。文化,在這裡成了一種身體記憶——在正確的時空條件下,自然而然地被喚起並實踐。 文化的弔詭:不能選擇,卻難以脫離 我們可以從這位泰國知識份子的故事看出文化的弔詭:它可能是身分的根源,也可能成為枷鎖。在全球化社會中,人們開始質疑「出生就該是誰」的命定論,但舊有的文化結構仍強大地影響著每個人。 他坦言:「我不確定我是不是佛教徒,但我的社會身份、生活方式、家庭與教育都已經替我做出選擇。」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文化究竟是我們自由選擇的結果,還是被社會制度與傳統強加的身份標籤? 結語:文化不是口號,而是活生生的行動 文化不是高掛的標語,也不是教科書上的定義。它是你每天怎麼打招呼、怎麼對待長輩、怎麼過節、甚至你怎麼處理信仰與懷疑。文化像尿尿一樣,當需要的時候,它自然發生。你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文化,但它總在潛移默化地作用著你。 這個比喻或許奇特,但卻讓我們以全新角度重新認識文化——它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默契。在這個文化快速變遷與多元共處的時代,學會理解、反思與尊重文化,也就成了我們每個人必經的學習之路。
Tag: 文化影響
文化像尿尿?從泰國佛教探討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形塑我們
語言決定思維?還是文化主導認知?心理語言學實驗揭開真相!
我們是否因為說著某種語言,就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還是我們所處的文化,才真正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方式?這是一個跨越語言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深刻問題,也是長久以來學界爭論的核心。 📖 Lucy and Gaskins 的分類實驗:語言真的影響認知? 心理學者 Lucy 和 Gaskins(2001)針對這個議題進行了具代表性的實驗。他們設計了一個簡單但富含深意的任務:讓受試者觀看一個目標物體,然後從兩個選項中選擇與目標最相似的那一個。 這兩個選項中,一個在形狀上與目標相同但材質不同,另一個則是材質相同但形狀不同。也就是說,這是一道在「形狀」與「材質」之間做選擇的題目,考驗的是人們在無語言提示下的分類偏好。 結果發現,英語母語者傾向根據「形狀」來判定物體的相似性;而來自墨西哥馬雅族群、使用尤卡特語(Yucatec Maya)的人們,則偏好依據「材質」來分類。 這樣的差異引發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問題:是否語言中對形狀與材質的詞彙結構,影響了人們的思維習慣? 👦 為什麼七歲小孩沒有差異?文化的力量或許更關鍵 Lucy 和 Gaskins 並未止步於成人,他們進一步對七歲的英語與尤卡特語母語兒童進行相同實驗。結果卻令人驚訝——兩群孩子都傾向根據形狀來判定相似性,並未如成人般呈現語言特定的分類傾向。 這一結果耐人尋味。因為七歲的孩子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語言,如果語言本身具有強烈的影響力,那麼差異應該已經開始顯現。相反地,卻是隨著年齡與文化浸潤的增加,才出現分類方式的分歧。這似乎指出,真正影響認知的可能並不是語言,而是文化長期的滲透與習慣養成。 🧭 Levinson 的空間記憶實驗:語言如何重塑方向感? 另一位著名學者 Levinson(1996)則從空間描述與方位概念切入,探索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聯。 他發現,不同語言對於空間的描述方式大不相同。以德語為例,使用的是「相對座標系」——如左、右、前、後這類以自身為參照的用語。而 Tenejapa 馬雅語則習慣使用「絕對座標系」,例如東、西、南、北。 在他的實驗中,受試者首先坐在桌前,桌上依序擺放牛、豬、馬、羊四個玩具。受試者需記住順序後轉身 180 度,在另一張桌上重新排列。 這表示他們在記憶與還原空間資訊時,依賴的是不同的「參照系統」。 更進一步的實驗中,受試者觀看一段動畫,人物從東邊走向西邊。觀看後,受試者被帶到另一個房間描述動畫內容。結果發現: Levinson 認為這些差異正來自語言本身的使用習慣:語言影響了人們對空間資訊的偏好選擇與處理方式。 🤔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哪裡? 雖然這些實驗表面上似乎支持語言影響思維的假設,但更深層的解釋則指出,人類的空間認知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是德語使用者還是 Tenejapa 使用者,他們對於相對與絕對方位都具備概念,只是表現出的偏好不同。 語言的角色在於提供一種穩定的思維模式與表達習慣,進而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用哪一種方式處理資訊。換言之,語言不是創造了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強化了某種文化背景下已經存在的認知傾向。 ✅ 結語:語言與文化,共同塑造我們的認知世界 回顧 Lucy and Gaskins 以及 Levinson 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語言與文化對認知的影響:語言是一種文化的延伸,它會影響我們偏好的思維方式,但文化才是長期潛移默化我們認知結構的關鍵力量。 這些研究提醒我們,不同語言使用者所呈現的世界觀,背後往往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作為語言教師、學者或學習者,理解語言與文化如何交織,將能更深入認識語言學習背後的認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