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數位

數位時代閱讀的演變:從紙本到電子書的轉變

本文探討了在數位化時代閱讀的演變,特別是透過「Evolution of reading in the age of digitisation」這個跨國合作計劃。此計劃試圖重新思考閱讀的整體概念,包括影響閱讀的各種因素,如文本、平台、以及使閱讀成為可能的技術(包括印刷書籍、電子閱讀器和電腦)。這項研究挑戰了數位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影響的傳統看法,指出某些平板電腦的特定屬性對情感閱讀可能具有負面影響。 另外,本文也討論了印刷品的未來,電子書如何作為閱讀地圖提供互動體驗,以及數位閱讀是否能提供類似傳統紙本閱讀的身體愉悅感。研究指出,儘管數位閱讀設備提供便利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適宜取代紙本書籍,特別是在需要深度閱讀和理解的情境下。 最後,本文檢視了「數位原生代」和「數位移民」之間的閱讀差異,探討了數位閱讀對思考方式的潛在影響,並預測未來數位閱讀和紙本閱讀將會共存,各自滿足不同的閱讀需求。 閱讀的整體概念 閱讀的整體概念在數位時代正在被重新思考,涉及多個層面: 因此,數位時代的閱讀整體概念是一個涵蓋技術、心理、文化及社會多維度的廣泛領域,不斷進化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涉及幾個重要的方面。情感閱讀指的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經歷的情感反應和感受深度,這包括從文本中得到的樂趣、激發的共鳴以及對情節或角色的情感投入。 數位媒體閱讀環境(如使用平板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與傳統紙本閱讀相比,在情感閱讀方面有以下幾個影響: 綜上所述,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介面、互動性質、閱讀中斷的頻率以及情感連接的變化,這些都會對讀者在數位時代的閱讀體驗產生重要影響。 閱讀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閱讀不僅是個人的智識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行為,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幾個主要方面: 總之,閱讀作為一種文化實踐,不僅形塑個人的認知和情感經驗,也深刻影響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 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有了顯著的提升,這一變化對於個人學習、知識獲取以及信息的流通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總而言之,數位時代大幅提高了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數字鴻溝和信息過載問題。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數位閱讀已成為推動全球教育和知識共享的重要力量。 「數位原生代」vs. 「數位移民」 「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是兩個描述不同世代對於數位技術適應性的術語。這兩個群體在閱讀行為和偏好上有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世代在數位化環境中的適應程度和技術使用習慣,並且對教育者和內容提供者在設計閱讀材料和教學策略時提出了挑戰。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並促進閱讀參與的普及和效果。 Bădulescu, D. (2016). Reading in the Digital Age. Philologica Jassyensia, 12(1), 139-149.

培養韌性與心理健康:華語成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故事講述效應

本文[1]討論了在華語成人第二語言教學中使用故事講述的方法以及其利弊和挑戰。本研究旨在探索故事講述在華語成人第二語言課堂中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它的好處和挑戰。研究參與者包括來自陝西師範大學華語言文學院的30名成人學習者和15名教師。研究發現,教師廣泛使用故事講述,學生喜歡它,因為它對他們的語言學習、理解力、社群建立和多元文化理解具有益處。此外,研究還發現,在語言學習中使用故事講述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心理健康和韌性,並促進課堂互動。總體而言,本研究提供了在成人華語文課堂中使用故事講述作為教育策略的指南和推薦資源。 報告指出,故事敘述是一種有效的第二語言學習方法,它可以提高語言技能、促進理解力和課堂互動。此外,它還有利於增進學員的心理健康和韌性,有助於建立同學之間的社群感和多元文化理解。透過故事敘述,學員能夠增強興趣,更融入語言學習中,並在經歷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語言素材。 故事講述在華語作為第二語言課堂上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四個相關詞語,學生們在小組內閱讀、發音和討論這些詞語的意思,然後每個學生都會寫一篇故事並朗讀或分享給全班聽,教師會對每篇故事進行評論,並分析單詞的發音是否正確、用在正確的上下文中。隨後的應用包括口說、閱讀、寫作和語法活動。(p. 2)教師和學習者們通常使用的故事類型是個人故事(個人經歷或自己身邊人的故事),一些教師也使用民間故事和文學故事。(p. 7)故事講述可促進學習者的社區建設、多元文化理解和語言學習,對提高學習者的心理健康和抗壓性有幫助,也能促進課堂互動。(p. 2, 5, 7)然而,學習者的詞彙量在初級水平存在限制,需要仔細挑選故事適合其程度,教師可能需要在排課時考慮故事講述的時間安排。(p. 8)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制訂有效的故事講述策略和指導學習者如何在語言課堂中有效地進行故事講述。(p. 8) 故事教學可以在多種方面促進學習者對所教授概念的互動和反應。通過故事教學,學生可以學習語言技能(p. 1)如詞彙和語法,從而在大量可理解的材料中開發流利性和准確性(p. 1)。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的變化中得到樂趣,參與程度也會上升(p. 1)。故事教學還可以通過聆聽、分享故事來幫助學習者擴展和增強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社交和交流能力(p. 5)。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情感、態度和生活觀點,有助於促進學習者的創造力(p. 5)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p. 5)提高學術表現(p. 5)。有研究指出,使用故事教學可以增強學習者的情感自主性,降低他們的心理壓力(p. 1)同時還可以讓學習者之間建立更加和諧的情感氛圍(p. 5)促進多元文化理解(p. 8)並增強學習者的心理韌性(p. 1)。總之,故事教學可以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提高成人學習者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能力的同時,豐富、拓展和促進他們的情感互動和概念反響(p. 8)。 教師可以通過弄清學生的目標,來選擇適合的故事類型來進行教學。例如,對於有意向成為小學老師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使用童話故事來進行教學,對於對心理學、輔導等方向感興趣的研究生,教師可以講授關於韌性心理學的個人故事。此外,可以參考TPRS(透過閱讀和講述故事進行教學)的方法(p. 9)或請專業說書人來到課堂上進行故事講述(p. 9)。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權利,讓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例如有些學生可能更喜歡寫出或是數位化呈現自己的故事。總體上,要讓教學更有效,需要選擇合適的故事類型,以及在教學中積極的發掘學生的故事和經驗(p. 9)。 學生從故事講述在教室中可以獲得的情感益處包括幫助學習者減少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創造力和想像力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情感智能,提高學生的韌性。故事講述可以幫助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情感、觀點和信念,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加學生對彼此的了解,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學生參與故事講述可以讓他們感到有趣、娛樂、開心和興奮,降低壓力,並且有助於學生與同學和教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最終研究結果表明,在成人漢語作為二語教學中使用故事講述作為教學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加情感智能,提高學生的韌性和促進教室互動和同學關係的發展。

我聽《移民華語的人文與風華》

如果回顧英語教學的發展,你會發展克萊伸(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或「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等第二語言教學理論來自於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當時,克萊伸也是研究華人在美國的第二代學習英語而提出這些理論。這不只是在美國。全世界的第二語言教學,都從移民的語言教學開始。非洲因為戰爭變成難民的人,移民到澳洲去,澳洲的第二語言教學就從這些人開始。土耳其人,被認為是突厥的後代,曾往德國、北歐遷移,後又往匈牙利、芬蘭,德語和芬蘭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如果我們只是將其它語言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拿來當作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那無疑是方便的「拿來主義」的實踐者。之前,陳品老師說我國第一本對外華語的教科書是在元朝的時候所著作的;而這次鍾鎮城老師認為我國對外華語教學的歷史,最遠可以溯及唐朝,那時有安西(大)都護府,負責中亞事務,並有華語教學。有人說,李白是吉爾吉斯人,那他肯定也是得受了華語教育才能寫出「床前明月光」。 目前在台灣,也有來自各國的移民,主要來自東南亞。這這些東南亞的移民若長期在台灣生活,或日後往澳門、香港、新加坡工作,學習華語對這些新移民而言,就成了往上流動的最佳途徑了。經由鍾鎮城老師較寬的估計,每年台灣約莫接受四萬名國際學生(二○一二年,越南學生最多)、四十萬名的產業移工以及四十萬名的婚姻移民。 移民可以提供建立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但鍾鎮城老師發現在台灣對於新移民的研究往往是社會學或教育學引領風騷。於是,鍾鎮城老師成立研究室和來去華語學會,並和新學林出版社交涉,也和政府部門如教育部的教育研究院(知識的合法性,例如:死人或偉人才能被編入教材)和經濟部的資策會(來去華語一百句數位平台)往來。 在我看來,許許多多人對華語教學的熱情,透過不同的研究取向,遲早華語教學作為學科發展,在百家爭鳴的氣氛下,將使更多人投入研究而使其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