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電: 什麼是本地化? 現如今,許多人無法區分翻譯和本地化的差異。若說這兩者是同一回事,那可真的是大錯特錯了。翻譯是將內容從源語言轉換成目標語言,並且遵循語法規則和句法結構。而本地化不僅僅是將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它是將你的訊息調整並適應本地受眾的過程。若我們談到音樂內容的本地化,那麼整個過程就更加困難了。 歌曲翻譯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音樂被稱為「世界語言」,這個說法既對也不對。音樂通常包含了樂器的部分和歌詞的部分。樂器的部分通常能較輕鬆地跨越語言的障礙,但歌詞的部分卻很難做到如此。翻譯人員不僅要翻譯歌詞,還要考慮歌曲的各個層面,將其完整地傳達給目標觀眾。雖然歌詞無法像樂器那樣輕易跨越語言邊界,但這並不是不可克服的——事實上,歌曲是可以翻譯的。找到合適的詞彙並且構建完整的含義以傳達給目標觀眾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且翻譯歌詞並沒有固定的規範。與專注於法律文件的翻譯者不同,歌曲翻譯者擁有「迷茫的自由度」。 迪士尼是怎麼做到的? 談到迪士尼的歌曲,我們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幾首我們母語的迪士尼經典歌曲。迪士尼總是能夠將音樂劇中的歌曲轉化成為全球觀眾、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各種文化與語言背景的人都能接受的音樂魔法。 迪士尼遵循了一些簡單的規則來翻譯並適應他們的內容,以面向全球的觀眾。他們的翻譯不僅幫助觀眾理解劇情,還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困境與情感。這些歌曲與音樂和製作融為一體,卻又不顯得突兀。 迪士尼的歌曲本地化特別困難,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歌詞比樂器更具意義。他們的歌曲經常採用對話或敘事的形式,這使它們在劇情發展中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A Whole New World」在不同語言的翻譯: 迪士尼的全球成功 1992年上映的《阿拉丁》中的「A Whole New World」在國際上排名為第六的迪士尼歌曲。當這部電影於1992年首次上映時,這首歌曲被翻譯成22個版本,共有20種語言。多年來,這個數字已增加到40個官方版本,此外還有一些地方電視台和工作室自行製作的非官方版本。這首歌曲是迪士尼經典之作的完美範例,深深植入了幾代人的心中。這首歌不僅在全球範圍內深受人們喜愛,更喚起了大家的溫暖童年回憶。文章後面也提供越南語歌詞及詞彙的音頻供練習。 其他可能會讓你露出微笑的歌曲還有《花木蘭》中的「Reflection」和「I’ll make a man out of you」,《獅子王》中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美女與野獸》中的「Beauty and the Beast」,以及近期的《冰雪奇緣》中的「Let It Go」。 總結以上這些例子後,答案已經顯而易見:迪士尼的國際成功源於本地化。迪士尼的專家成功地將他們的魔法故事重新講述給全球觀眾,使之深深烙印在觀眾的心中和記憶裡。而根據現有跡象,他們也將繼續沿用這一策略,迎接未來的挑戰。 《阿拉丁》中的「A Whole New World」越南語歌詞相關詞彙 《阿拉丁》中的「A Whole New World」的越南語歌詞
Tag: 故事
德州五星美食之旅:探索當地最令人垂涎的餐廳精選
德州,一個以其豐富的文化和令人垂涎的美食聞名的地方。從甜甜圈到燒烤,這裡的每一口食物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傳統。今天,我們將帶您走進德州的五家經典餐廳,讓您的味蕾享受一場難忘的旅程。 1. Kolache Factory 首先來到的是著名的Kolache Factory。Kolache是一種源自中歐的傳統糕點,由酵母麵團製成,內餡通常是水果或奶酪。在Kolache Factory,您可以品嘗到各式各樣的Kolache,從傳統的水果口味到創新的早餐款式,每一款都是手工製作,新鮮出爐。 2. Shipley Do-Nuts 接著是Shipley Do-Nuts,一家自1936年以來就開始經營的甜甜圈店。這裡的甜甜圈以其輕盈、鬆軟的質地和豐富的口味選擇而聞名。除了經典的糖霜和巧克力甜甜圈,還有許多創新口味等著您來探索。 3. Bubbas 如果您想嘗試地道的美式早餐,那麼Bubbas絕對是您的首選。這家餐廳以其豐盛的早餐和親切的服務而聞名。從經典的煎蛋、培根到豐盛的煎餅和華夫餅,每一道菜都是用心製作,保證讓您的一天開始得美好。 4. WhataBurger 提到德州,就不得不提WhataBurger,這是一家地道的德州漢堡連鎖店。這裡的漢堡以其巨大的尺寸和豐富的配料而聞名。無論是經典的牛肉漢堡還是特色的雞肉漢堡,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 5. Cooper’s Old Time Pit Bar-B-Que 最後,當然不能錯過Cooper’s Old Time Pit Bar-B-Que,這是一家提供正宗德州燒烤的餐廳。這裡的燒烤以其獨特的烹飪方式和秘製醬料而聞名。從煙熏牛肋排到香脆的豬肋排,每一道菜都是燒烤愛好者的夢想。 德州不僅僅是一個地方,它是一種味道,一種文化。在這裡,每一家餐廳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和風味。無論您是尋找早餐的甜蜜,還是午餐的豐盛,或是晚餐的滿足,這些餐廳都能為您的德州之旅增添不少色彩。不要錯過這些美味的德州佳肴,快來親自品嘗吧!
印尼電影中的華人角色形象:真實還是刻板印象?
有一個文章[1]是關於印尼電影《迎頭重擊》和《黑夜降臨》中華人形象的研究。研究發現,這兩部電影中描繪的華人形象仍然存在負面刻板印象,原住民認為華人不願意融入印尼社會,只關心自己的族群。這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研究所提到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在2017年進行的大規模問卷調查,47.6%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在身份上雖已經是印尼公民,但情感上仍舊忠誠於中國;超過42%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擁有自己的宗教與文化,因此無法融入印尼社會;48.4%的原住民認為華人只照顧自己的族群,另外,44.1% 的原住民表示自己難以和印尼華人建議親密的友誼。這些數據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迎頭重擊》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印尼動作武打片,由齊莫·史坦波(Kimo Stamboel)和提莫·塔哈亞托共同執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受傷失憶的男主角在印尼小鎮上過著平靜生活,但因為黑幫老大Lee偶然發現他的身份而被追殺。在逃亡的過程中,男主角逐漸恢覆了記憶,並發現自己曾經是一名殺手。最終,他與Lee展開了一場生死決鬥。《黑夜降臨》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印尼動作片,由提莫·塔哈亞托自編自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原住民男主角伊東在華人黑幫組織“六海堂”(Six Sea)擔任殺手,但在一次屠村行動中,因為不忍殺死一名年幼女孩而被組織追殺。為了保護這名小女孩,伊東不惜對抗組織及其好友亞利安(Arian)。這部電影相比起《迎頭重擊》更具華人元素,例如三合會入會儀式、中國城(China Town)的背景等,並把華人社群描寫成隨處殺人、勾結警察,為了內鬥不惜造成多場社會騷動。分析兩部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情節描寫和場景調度等方面,發現這兩部電影中的華人角色被描繪為印尼原住民社會的“負面他者”,他們被視為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這些電影中的華人角色通常是暴力、殘忍和冷酷的反派,而且他們往往被描繪為富有、貪婪和不道德。這些刻板印象在電影中得到了強化,進一步加深了原住民對華人的偏見。作者認為導致負面刻板印象在印度尼西亞對華人持續存在的因素包括歷史上華人在印尼被視為“他者”,被認為是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政府和原住民社會對華人社群的打壓;以及一些富裕的華商獨占國家經濟成果,這間接地鞏固了原住民對於華人佔盡當地經濟優勢的觀點。此外,一些原住民政客也擔心華人社群進入政壇後會繼續維持現有的不平等關系,甚至將最終損害印尼大部分原住民的根本利益。
永無止盡的織下去:學會放下
影片中的女主角看到不斷變長的圍巾,於是手也停不下來、不斷地編織。織毛線進入了一個永無止盡的循環,好像一段不忍割捨又盲目的情感;也好像研究生投入三年、五年的論文,等待著我們用剪刀的時刻,剪刀的使用可能是畢業證書的取得也可能是休學申請書的遞件;也好像頂新國際集團,一個夠大、夠有錢的集團,為了營利不斷地編織下去、編織下去,直到這個企業的名聲毀於一旦,也把自己丟到無底洞去了。它讓我們反省生活中,是不是有什麼放不下的東西? 有些人放不下愛情、有些人放不下親情(父母、小孩)、有些人放不下過去而活在懊悔中、有些人想把事情做好而顯得雞蛋裡挑骨頭而龜毛、有些人放不下學業成績、有些人放不下金錢就像織圍巾一樣多多益善。名利、人際關係、網路、外貌、友情……等,有太多生活裡讓人放不下的東西。 關於外貌,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個相當漂亮的美女時常感到困擾,感到困擾的原因來自於是因為自己長得太美了!無時無刻都有排隊的人龍要和他約會、追求。這一天,美女來到禪師面前,向禪師詢問:「我太漂亮了!我放不下我的美貌,我該怎麼辦?」禪師二話不說,水瓢舀起水來就向美女澆去。美女當下頓悟貌稱:「禪師就是要我『心如止水』,我懂了!我懂了!」禪師接著說:「善哉!善哉!我是要你把妝卸了!」 這學期,我們將向六祖大師學習,希望可以從《六祖壇經》之中,找到答案。
造節:華人元宵節在泰國北欖府的詩力諾寺學校
緊接在華人春節之後的就是元宵節。這一段華人新年期間,我試圖將華人春節的氣氛帶到學校去。最後,就以元宵節劃上句點,元宵節過後,一切也回到常軌。元宵節有提燈籠的習俗,於是我讓學生製作紙燈籠。 通常配合特殊節慶的華語課程中,我會讓課程的學習內容中包含「語言」和「文化」的成份,但是由於這堂課我打算讓學生製作燈籠,所以除了一開始簡單地複習「新年快樂」和「元宵節快樂」之外,後面就都是純粹的文化課程了! 課程開始前,我先在黑板或白板上畫了阿妹和阿弟,只要綁包包頭、穿旗袍,學生們看了就會叫「阿妹」,而「阿弟」則要穿長袍馬褂。阿妹提燈籠,阿弟放鞭炮。另外,還要有一碗湯圓。有了這些板書的佈置之後,就可以開始上課了! 首先,讓學生們知道元宵節是華人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而這一天人們會吃湯圓,也就是元宵。接著以泰語述說元宵節的由來,同時可以讓學生知道「紅色」在故事中所象徵的意涵,學生們因此能夠聯想中國城張燈結綵是怎麼來的。在故事之後,就進行紙燈籠的製作。由於學生們大部份不富裕,交待的事情也健忘。所以我會準備多餘的紙、剪刀和白膠和學生們一起使用。大多數學生能在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完成紙燈籠。這個屬於比較輕鬆的課程也提醒學生們開始收心了!(其實,是給老師收心用的。)
台大校長:錢思亮先生的小故事
錢思亮為中華民國國立台灣大學歷任校長中,任期最久的校長,作育英才無數。民國七十二年往生,然風範猶存,至今仍影響著莘莘學子。有幸我在就讀台灣大學期間能夠得到錢思亮校長的獎學金,特著此文以感謝之。 錢思亮先生有三個小孩,其中之一錢復曾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長、外交部長,退休後從事公益活動,提供獎學金鼓勵青年學子用功向學。 錢復先生今天頒獎給學生之後,說了一則錢思亮校長的小故事,將之記載如下: 錢思亮校長擔任校長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有感於號稱台灣最好的台灣大學的圖書館連學生想看的書都沒有,於是在國文課的時候寫了作文。國文老師看了將作文拿給錢思亮校長看,錢思亮校長遂將這位同學請到校長室來,花了半個鐘頭向這位同學解釋學校經費不足,所以無法購足學生所需的書。儘管校長的秘書三番兩次地提醒校長,下一個客人已經到了,校長仍不厭其煩地要讓解釋清楚讓這位同學明白。這位同學,在畢業後到美國當教授,直到遇到錢復先生,才把這個故事告訴錢復先生。錢思亮校長如此精神,讓人懷念。 近年,銀行利息不再像過去那麼多,原本錢思亮獎學金靠利息頒發獎學金,現在靠利息無法支應獎學金;此外,過去台灣大學只有五個學院,現在有十一個學院,於是錢復先生連同兩個哥哥募款提供獎學金。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我期許自己努力學習,也貢獻國家社會。
地藏菩薩的故事
大家對地藏菩薩的刻版印象是其只會出現在地獄,為解救地獄眾生的菩薩。昨天上社課,看了地藏菩薩的故事,知道地藏菩薩為解救眾生的心願令人感動。下面分享心得和影片: 該影片有三段故事:婆羅門女、兩個國王和光目救母的故事,下面簡述三個故事內容和心得。 婆羅門是印度種姓制度的產物,有一個生在婆羅門的女孩從小就很討媽媽歡心,可是媽媽相當不喜歡婆羅門女親近佛法。每當婆羅門女想要禮佛、供養僧侶、誦佛經,每每被媽媽打斷,甚至冷嘲熱諷。當媽媽臨死前,才相信婆羅門女說的話,悔心信佛。媽媽死後,婆羅門女傾盡家財供養佛,並全心唸佛而能到地獄見到媽媽的情形。 兩個國王則是憂心旁邊國家沒有佛法,國家內殺、燒、擄、姦、淫、盜…等。於是兩個國王發願,救渡這些眾生後,才成佛! 光目救母則是在媽媽死後,透過阿羅漢的指示,知道媽媽生前殺生,所以現在在地獄接受審判,阿羅漢建議光目畫佛像、造佛像,將功德迴向給媽媽,在光目的修善下,母親重新投胎成為婢女的女兒,其利用只有十三歲的光陰,行善積福,而後能夠升天繼續修行。 三段故事內,都是地藏菩薩故事,分別在不同世現身。因為看到別人苦難,把發願救渡眾生的側隱之心發揮到極致,地藏菩薩是最好的典範。
人權之路:白色恐怖
我對白色恐怖時期的認識為那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在參加完人權之路在綠島的白色恐怖研習營之後,也證實那真是一段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甚至沒有思想自由,乃至羅織罪狀,造成許多冤獄;同時,也大約了解台灣獨立的想法是如何孕育。 白色恐怖是相對於紅色而產生,紅色屬於改革派;白色屬於保守派、反動派,起源於法國革命。中華民國在台灣進行戒嚴時,將任何可能造成政府顛覆的人士進行思想改造,多發生在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服刑是其方式之一,從三年、五年、無期徒刑到死刑皆有。白色恐怖在台灣,很容易和二二八混在一起。二二八是沒有判決書而濫殺、清鄉的殺人活動;白色恐怖經過判決書,有法治的概念,不過是沒有人權、嚴刑拷打、屈打成招的法治,依法有據,不過沒有人性,只為整合思想而進行。 台灣土地上的人民長期受外來政權統治,反抗運動也從來沒有間斷過。說中華民國政府為外來政權不為過。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大多數人是歡迎的,然而在知道國民政府的作為之後,人心開始浮動。人心浮動的方向包括:中國共產黨接收台灣(統一)、台灣共產黨(社會主義,擱置統一或獨立)、台灣獨立,而不浮動的就是國民政府的教育:中華民國統一大陸。對於浮動的,就會進行思想改造,只要被指有非國民政府所教育的思想,都秉指寧可錯殺一百的心態,通通抓起來。在這樣的浮動對於國家的認同,大概有三個選項:一個是紅色的中國,也就是共產的中國;一個是白色的中國,中華民國(亞洲第一個民主政體);一個是台灣獨立。 這此到綠島,遇到許多經歷白色恐怖的前輩,這些前輩許多人是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然而在國民政府思想控制的手段下,失去自由。這些前輩遭受政府不平的對待,不過事後再回頭看過往雲煙,倒像男生在回憶當兵一樣,是一段又愛又恨的故事。事到如今,許多前輩仍認為不要隨便說出心裡的想法,心裡可以想,不過不要說出來。言論箝制的影響,到現在我們以為言論自由開放仍然存在。 不過,這也讓人想到近來政治人物扣人紅帽子,將「統一」和「賣台」、「叛國」劃上等號,或者「太平洋沒有加蓋」、「大陸豬」、「滾回大陸去」之類話語,如此的風氣產生許多人每次發言前會先說「我沒有政治立場。」這樣離奇的情況。這樣的言論自由絕對不是台灣土地上的人民所期待的。言論自由是「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有說話的權利。」「統一」的思想不會妨礙愛台灣的心。 楊逵曾經是台中東海大學的校長,原本對中國共產黨懷有很大的期待,還規劃好中共解放台灣之後,東海大學的學生應該如何如何下鄉勞動,社會主義理想者;但是知道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之後,馬上對中國共產黨失望而致力於台灣共產黨。這樣的知識份子,你會說他是個立場搖擺,不愛台灣嗎?知識份子是社會的良心,我也期許自己成為社會的良心。有一個成功的商人說近百年中國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就是文化大革命和北京奧運,文化大革命讓楊逵對中共失望,不知道北京奧運展現的軟實力,是否讓楊逵回心轉意? 我有政治立場,我支持中華民國統一。我沒有政黨傾向,我是永遠的在野黨,知識份子是社會的良心。中華民國萬歲。
老師嫁老大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電影,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是小孩不笨系列。除了小孩不笨系列,我還看過「我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日子」,這是一部講男生女生交換靈魂的故事,也讓人了解新加坡政府部門工作black and white的文化;今天又看了另一部范文芳演的電影「老師嫁老大」是一個娘娘腔的舞蹈老師娶了男人婆的黑社會老大的電影,講混混如何造成這個社會的動盪不安、傷天害理,法律只是解決這些問題補救措施。對於此部電影,我有以下心得: 新加坡電影很巧妙能夠將性別差異的不分別對待融入電影。「我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日子」中,卡車司機和公務員,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職業,男生和女生不論擔任哪一個行業,都可以勝任,即便是在家庭的角色。女性在理解爸爸職位後,依然是個好爸爸;男性在了解當女兒的苦衷後,也會更體貼為對方想。同理心,站在對方的位置想,這樣世界就會快樂。「老師嫁老大」娘娘腔的老師和黑社會的老大結婚,各自按照自己的個性,讓祥和的氣氛取代黑社會的暴戾之氣。一般傳統的想像是,男生老大結婚生子之後,開始照顧老婆、小孩,於是被感化。但反過來,娘娘腔的老公一樣可以給男人婆的老大感化。生理的男性或女性跟本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同理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電影中小女孩的家人因為欠債,被黑社會所殺害,後來長大後為了報復,就以牙還牙般地想要把當初殺害自己父母的人的父母傷害。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應當想一想,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然而,雖然小女孩的報復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進一步想,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如此報復來,報復去,冤冤相報何時了?在新加坡這樣的fine country,這樣的「法家」國家,以牙還牙是普遍能夠接受的文化。然而,源自印度的佛教不同,會遭到殺害故然是我們不願樂見的,然而真正發生了,這是業障我們無法避免;中國儒家則以直報冤。西方的哲學有其發展的脈絡,但東方的孔子,和南方的釋迦牟尼佛的哲學或許有更上乘、更具奧義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這個電影滿好看的,發生場景在吉隆坡,可以學到一些名詞,如阿隆、阿呱、KNS…,頗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