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指導

呼喚變革:了解工作場所霸淩的隱蔽性質並保護自己的健康

研究發現,澳大利亞的研究生健康管理培訓生在工作場所經歷了多種形式的霸淩,最常見的行為包括間接或貶低性的言論、在工作場所公開中議論和排斥這些培訓生參加會議或項目等(p.183)。此外,研究還發現,有些人利用技術手段如電子郵件或短信進行霸淩(p.183)。盡管這種情況不是很普遍,但考慮到工作場所越來越具有靈活性,適應遠程工作的員工,這一發現仍然很有意義。 健康管理培訓生指的是正在接受健康管理培訓的人員,他們的職責包括協助衛生保健機構的管理和組織,以確保高效運作和滿足患者的需求。(p.17)這個文章研究[1]的重點是澳大利亞的健康管理培訓生對工作場所霸淩行為的感知。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從參與者那里收集並分析數據。(p.17)該研究發現,工作場所霸淩是健康管理培訓生普遍面臨的問題,這種霸淩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對個人和組織都有重大影響。(p.17) 工作場所的霸淩行為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辱罵、侮辱或冒犯的語言(p.23)、威脅或挑釁的行為(p.23)、意圖讓人屈辱、貶低或威脅的行為(p.23)、與工作有關的破壞行為(p.23)、進行頻繁惡作劇(p.23)、展示侮辱或冒犯的材料(p.23)、散播惡意的流言蜚語(p.53)等。值得一提的是,霸淩行為可以是明顯並具攻擊性的,也可以是更難以辨識的更難以取證的行為(p.53)。 一些在工作場所霸淩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比較難以發現和證明的行為。例如,言語上的侮辱、威脅(包括嘲笑、恐嚇、恐嚇、毀謗)、排除或忽視某個特定人員、刻意幹擾某人的工作、非職業相關或不當的討論和問題、不公正的批評和投訴、壓制、貶低、放低或拒絕給予達成工作所需的資源(p.23)以及無理的時間壓力、改變常規工作時間表和假期安排以故意造成特定工人或工人的不便(p.53)。此外,組織變化和管理者的不當行為也可能導致工作場所霸淩,例如歧視表現良好的員工、尋找替罪羊以掩蓋管理問題、不公平的晉升體系或員工壓力等(p.57)。 霸淩對個人的影響是身心健康的傷害,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自殺(p.53)。受到霸淩的人員往往會出現工作滿意度下降、自尊心下降、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癥狀等問題(p.53, 36)。 而霸淩行為往往會損害整個組織的生產力、員工士氣以及成本(p.36, 53)。此外,受害者和目睹者都可能受到影響(p.53)。霸淩同時也會導致組織遭受財務損失、高人員流動率和缺勤率,員工工作效率下降以及員工的精神狀況可能受到嚴重影響(p.36, 57)。 文章提出的反霸淩學習框架是針對新晉醫療管理人員設計的,主要包括五個指導原則和有效實踐建議。這些原則和建議包括:預防或減少工作場所霸淩,在整個組織內建立普及的、全方位的方法,增加對工作場所霸淩的認識,制定關於工作場所霸淩的全面詳盡政策,促進積極的組織文化以及通過專業發展來支持技能發展 – 以應對工作場所霸淩。 文獻中提到,在專家參考小組的調查中,有一位參與者提到了10個關鍵的變革管理和執行原則,分別是: 因此,這10個關鍵的變革管理和執行原則包括解決人性問題、從領導層開始、縱向參與每一層級的人員、制定正式案例、創建所有權、傳達信息、評估文化環境、明確處理文化問題、為意外情況做好準備和與個人對話。

讓華語文教育隨著全球化的弔詭轉型

陳振宇(2014)在《華語文教育轉型為以知識與技能為產品元素的服務產業:一個新典範的探討》中,提出了傳統上人們對於華語文教學的觀點,同時進一步提示了把華語文教學作為一個產業看待的目標。傳統上,華語文教學的以語言學主流學派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理論影響,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法、詞彙、漢字。而政府及學界也口徑一致地將漢語語言學、華人社會與文以及華語文教學視為此一領域的主體「華語文教師」的基本能力。然而,當我們把華語文教學視為服務、視為產業的時候,我們若仍以傳統上的華語文教學去應付的話,恐怕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由於全球化和網路時代的發展,語言學習的環境也大大地改變。下面我將引用《行銷3.0:與消費者心靈共鳴》所說因為全球化所造成三大弔詭來說明消費者所在的環境如何改變,它們分別是:超強中國、經濟不平等以及文化更多元。超強中國說的是資本主義不一定需要有民主的土壤,而中國也不必因為全球化而改變其政治體制,是謂政治弔詭;全球化雖然強調經濟整合,然而各國的國營企業民營化、市場自由化、經濟穩定措施步調並不一致,第三世界國家也未受全球化之利,整體世界以及各別國家的貧富差距仍大,這是經濟弔詭;全球化創造了普世相同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加強了傳統文化以制衡全球化,這是文化弔詭。這樣的弔詭是無窮無盡的,而消費者的行為正是在這樣弔詭的現象下不同於過去。這使得消費者對於貧窮、社會不公、環境永續保育、社群責任和社會目題等議題,有更高的意識與關懷。一個動態的「文化品牌」就會回應消費者心聲、努力讓世界更美好。超強中國的政治弔詭使中產階級的消費者反省民主並不是萬靈丹,反而集權才容易發展市場;經濟不平等的經濟弔詭使中產階級的消費者將關懷的目光投向金字塔底層的消者,並將仇視的目光投向大財團、壟斷企業;文化更多化的文化弔詭則讓促使消費者更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而在地化。因應消費者這樣的改變,服務提供者也必需有所改變。如果我們把行銷的演進分為三個階段稱為1.0、2.0以及3.0的話,作為演進最先進的服務提供就會把三個階段的內涵一併考慮。1.0的焦點在產品管理,所以產品本身、價格、通路以及推廣是重中之重;2.0焦點在顧客管理,所以市場區隔、鎖定目標市場以及產品定位會是指導方針;進到3.0,焦點就是品牌管理。當我們把華語教學服務以產品管理看待時,我們要把所有消費者作為「共同創作」發想者,消費者的想法會使服務本身更符合消費者利益;若以顧客管理看待,「社群化」不只是為企業服務,它是為了服務成員而存在;以品牌看待的話,就必需「建立個性」,發展出真實的內涵,作為差異化的真正核心,才能和社群聯繫。為了進行品牌管理,菲利浦提出了3i:它們分別是品牌認同(Brand Identity)、品牌誠信(Brand Integrity)以及品牌形象(Brand Image),三個方向彼此互動也造就定位、差異化以及品牌本身。一但品牌成功時,品牌就不在由服務提供者所有,而是屬於消費者,品牌的使命、願景以及價值就成了消費者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華語」本身,相較於英語,就是一個待建立的品牌;而當我們欲把「華語文教學」當成是服務產業經營的話,這也勢必得考慮所有作為一個品牌應當考慮的面相。華語文教學的主體當然不是老師,因為我們早就開始以學生為主的思考。華語文教學作為一個服務產業,主體更不會是老師,因為這時候主體是消費者。而消費者所面臨的弔詭,正是企業應該提出方案回應以建立品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