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文化人類學副教授Chang-Yau Hoon所撰寫的文章[1],標題為「在混雜性和身份之間:中國性作為印尼文化資源」。 該文章探討了印尼華人在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並討論了中國在印尼的投資和經濟聯繫。 華人的身份和混雜性之間存在著一個多重的位置,取決於代理和權力如何行使。 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在華人身份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印尼土生華人的歷史表明了混雜化和身份之間的不斷協商。 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他們會重新中國化,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殘留中國特色面臨著完全消失的威脅,而在另一個情況下,他們的重新中國化是受到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並受到他們對文化歸屬感和身份的渴望的推動。 在蘇哈托政權的同化政策等最嚴厲的攻擊下,後蘇哈托時期的中國特色復興表明了身份的持久性。 在經濟力量的巨大作用下,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老一輩商業精英的議程創造了一種情況,即有機的,日常的混合中國特色被霸權,基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中國特色所緩和,後者被認為更加真實和經濟上相關。 因為混雜性沒有包含在當前對中國特色的表述中,現在的印尼華人,就像他們的土生華人前輩一樣,必須使自己重新中國化,以便能夠把中國特色作為文化資源。 通過這種方式,印尼華人使用自我本質主義作為政治或經濟策略,以實現與全球中國的團結或親和力。 印尼華人再中國化的原因包括了與中國的經濟聯系和機會,以及中國政府通過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來影響華人群體的軟實力激勵。 此外,華人企業家在與中國的合作中也會利用自己的華人身份來建立親緣關系,從而在商業交易中獲得優勢。 然而,觀察者認為,大多數東南亞華人除了經濟利益和投資盈利性之外,與中國並沒有更深的親緣關系。 受到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並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對華人文化的重新認識,全球華人都開始重新認同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將其作為一種策略資源來建立與其他華人或中國的商業聯系。 這種泛華民族主義的啟發是基於傳統、語言、文化、宗教等因素而形成的,而並非單純基於經濟邏輯。 殘留中國特色面臨著完全消失的威脅。作者提到了在蘇哈托政權時期,印尼政府試圖通過禁止所有中國文化表達來強制推行同化政策。 這導致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喪失和失落。 作者認為,盡管在蘇哈托政權倒台後,印尼華人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恢覆和重振,但是這種文化身份仍然面臨著被完全消失的威脅。 這是因為在當今的全球化和經濟化趨勢下,文化價值正在被經濟價值所取代,這可能會導致印尼華人的文化身份和特色面臨著進一步的消失。 在文檔中,作者提到了土生華人前輩在蘇哈托政權下受到壓迫,文化被禁止。 但在蘇哈托政權倒台後,多元文化主義開始興起,華人文化和身份得到了恢覆和重視。 然而,華人文化的再現仍然受到主流媒體對華人特征的固定和刻板印象的影響。 與此相比,現代印尼華人的身份和文化更具混雜性,是在全球化、現代化、原始主義和本土化等力量的交叉影響下形成的。 因此,現代社會中,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是覆雜的,需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
Tag: 投資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馬來西亞和汶萊》
馬來西亞看似為東南亞地區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但其對環境的破壞大概也是東南亞地區中數一數二的。馬來西亞並沒有專責環境保護的部長級職位,當然也更甭提其國家發展中對環境保護的相關立法了!馬來西亞,作為一個東南亞地區的大國,無法為地球上環境保護盡一分心力,這真是一個真讓感到可悲和羞恥。下面分享閱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馬來西亞和汶萊》的心得: 馬來西亞的農業發展是相當令人矚目的項目,其也是馬來西亞在一九七○年代經濟起飛的關鍵,為了提高經濟作物如棕油和橡膠的種植,大大地減少了稻米產量,而後為了減少進口食物的花費。為了增加農地,在一九九○年之前,也大量地出口木材。若有農業上的升級,則是進一步的加工,如食品加工或將木材製成家具。 日本人有「南向」政策往東南亞地區發展,馬來西亞則有「東望」政策,向馬來西亞工人灌輸日本的工作倫理,將日本視為投資、商業支能和技術轉移的重要來源。此外,馬來西亞亦致力發展交通和通訊。吉隆坡擁有都會系統,配合公車轉運系統作為都會通勤服務,另外有和新加坡和泰國連結的鐵道。 馬來西亞由於在全球經濟中的涉入,也在國際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馬來西亞以發展東協和區域的關係為首要,接著是伊斯蘭國家,最後是不結盟國家。最近一期的《亞洲週刊》就談到馬來西亞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和中華民國(台灣)兩國免簽證待遇的發展,兩個中國都致力於爭取馬來西亞免簽證的優惠,而中華民國早在二○○○年就給以馬來西亞人民免簽證的待遇,但未見馬來西亞政府對中華民國政府有任何積極作為。反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先馳得點地取得免簽證進入馬來西亞的優惠了。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屬不結盟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支持馬共的紀錄,但在外交優先次序上仍是有差別的。 已發展國家常常以自己的觀點來對發展中國家批評,在環保議題項目上尤其如此。已發展國家會指摘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環境保護;但發展中國家會反駁道已發展國家過去也是在剝削環境下而進行經濟發展。這樣的指控是無限迴圈,而且經濟無法發展,環境也無法保護。事實上,經濟和環境是可以同時擁有的,發展「綠色經濟」就是選項之一。已發展國家應當盡力協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環境同時發展,以支持取代批評;馬來西亞或其它發展中國家則也當虛心接受批評,以已發展國家為鏡,不讓自己犯同樣的錯誤,有信心地認為我們同樣能夠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