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所述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辨異徵性

辨異徵性在發音部位有以下層次結構:一、喉音1、有聲2、送氣 二、喉上音 1、唇音 2、齒冠a、前b、-前 3、舌背a、高b、低c、後 在發音方法則有: 一、鼻音(氣流腔道)二、持續(氣流)三、響度(滑音、流音、鼻音)/阻擦音(摩擦音、塞擦音、塞音)四、邊音 凡具有相同辨異徵性的音段,則稱為自然類音(natural class)。透過辨異徵性和自然類音,可以用以解釋語言中音節現象的發生。辨異徵性可分為「可預測」和「不可預測」兩種。英語中,[p,t,k]若在音節最前面,一定要送氣;母音只要在鼻音前,就要鼻化。以上所述之可預測的徵性即為冗贅徵性(redundant features), 其造成徵性的變化,但不是整個音段的變化。

我讀《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

 東協區域論壇包括成立之初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越南、寮國、歐盟(主席)、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後陸續加入的的27個成員,包括:柬埔寨(1995 年)、緬甸(1996年)、印度(1996 年)、外蒙古(1999 年)、北韓(2000 年)、巴基斯坦(2004)、東帝汶(2005)、孟加拉(2007)以及斯里蘭卡(2007)。其成立的原因,我認為是期望對區域安全產生了正面的影響。然而,東南亞的非傳統安全(non-conventional security)威脅日益加大,已取代了過去著重的國家間對抗。   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傾向於跨國性;(2)政府受到非國家行為者的挑戰;(3)非國家行為者通常採取非對等性策略,如恐怖主義、游擊戰和非正式活動。根據宋興洲和林佩霓的《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所述非傳統安全威脅包括:恐怖主義、分離主義、不穩定的民主化、國際遷徙、公共衛生問題和經濟問題等六種。這些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個人安全危害的程度要來得比國家安全嚴重。   國際恐怖主義攻擊的對象通常是「軟」目標和平民,恐怖主義造成的傷害幾乎到了無法令人接受的地步,並嚴重地威脅政府的公信力,顯示其無法保護人民;分離主義運動雖會造成安全上的風險,其使政府的公信力隨之降低,對國家而言可能會有安全的風險,但我認為對個人而言,並不會有任何安全的風險;宋興洲和林佩霓認為國際遷徙將造成東南亞安全問題,但我認為這有助於當地文化的豐富;公共衛生問題包括環境和傳染疾病,這不儘是區域安全的重要關鍵,更是關於人類生存的重要議題;最後,東南亞地區各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卻欠缺積極性的合作,恐怕只會淪為已發展國家的提款機,最後造成如埃及因通貨膨漲而導致政局不穩定。   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在利比亞或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一瞬間就傳送到自己的電腦面前,不論透過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的方式。如果能更多角度去認識不同問題,也就不會只看到現象而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

青年旅遊共識營

四月十二日在板橋電信訓練所舉行青年旅遊共識營,主要希望透過青年的力量,擔任志工來推動青年旅遊。學習心得有以下: 一、青年旅遊概述: 青年旅遊,根據某處長和科長報告,是因應國際旅遊市場中,十六歲到二十四歲的青年旅遊越來越多,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若在此時能夠讓世界各國的青年知道台灣,將來這些國際青年為人父母,也勢必告訴其小孩,台灣是個美麗的地方。主要市場有附近國家:日、韓、新、馬…等。次要市場:歐、美、澳…等。從這開始,展開相當多疑惑。 首先,既然是為了因為國際旅遊市場所要推廣青年旅遊,當然重點就是旅遊,就文法來看,青年也是用來修飾旅遊的,將青年旅遊的推動放在青輔會,而不是交通部的觀光局就不太恰當。一來青輔會沒有很多經費,尤其旅遊推廣的經費應該都在觀光局,名不正,言不順;二來青輔會服務對象應該為國內青年,青年旅遊的對象主要是國際青年,這也讓人有顧此失彼的感覺。 不過,青輔會也可以自圓其說。因為青輔會相較於交通部觀光局,有更多機會能夠和年輕人接觸,年輕人了解年輕人,能夠想出貼近年輕人的想法,吸引國際青年。再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國際青年也是年輕人,青輔會作為窗口恰恰好。 雖然這都是好理由,但經費有限,慾望無窮,團結力量大。即便是年輕人在青輔會提出的想法,怎麼沒有交通部的官員共同參與呢?青年旅遊由青輔會擔任總召集,交通部不也是副召集?沒有交通部的共同參與,憑一些年輕人就想開發國際旅遊市場?沒有政策的配合不嫌滯礙難行?這也是造成這一次共識營中有許多人提出很多建議,但卻有種種理由被駁回而讓人覺得失望。 再來,既然是開發國際市場,為什麼主要鄰近國家的市場,沒有中國這一塊大市場?越南或泰國也是鄰近國家,怎麼都沒有算在市場內?稱不上主要市場的話,至少是次要市場。當天瘋台灣的製作人就說:「台灣是很值得驕傲的,但不能因為驕傲而看不到其它國家、其它地方。」曼谷和胡志明比台北還要國際化,這也是值得開發的市場,老是看不起這些國家。我的泰國朋友覺得台灣是個比泰國還落後的地方,他當然是以曼谷看天下,但台灣對泰國人而言,己經停滯不前了。 二、Vicky和瘋台灣的製作人: 有所心得的就是Vicky的腳踏車騎日本、韓國(不太確定)、中國再回到台灣。去年就知道從基隆搭飛龍號可以到沖繩,但網頁是日文,我又不懂日文,也比較想去東京遂放棄了去沖繩的行程。看到Vicky這樣的行程,我又想當學人精,來學她這麼做。不過不知道帶著淑女車可不可以騎這麼遠的路就是了。 Vicky去過很多國家,但仍然覺得台灣是最想居住的國家。孫中興老師說:「出過國的人見過世面,更清楚台灣在世界上的位置,更知道如何有效的愛台灣。」於我心有悽悽焉。製作人說的話也有呼應到:「台灣是很值得驕傲的,但不能因為驕傲而看不到其它國家、其它地方。」了解台灣(本土化;在地化)是必要的,但了解世界(國際化;全球化)也需要,甚至優於了解台灣。讓台灣年輕人認識台灣時,也應該讓青年人有國際視野,不然只知道台灣不聞國際事,在國際友人面前推廣台灣時,就顯得野人現曝了。 三、荒野保護協會的李偉文醫師/目標和夢想: 目標常常明確而容易了解,夢想則模糊不定,只有方向。人們常常設定目標,而忘了目標後面想完成的事情。例如:設定目標考到研究所,但卻忘了考研究所真正是想追求學問或者只是希望找到一個好的工作。目標之後往往後面的為什麼是被人所遺忘的。這讓我想起如證法師說的,所有你想追求的東西,背後不斷問下去,會發現人們想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快樂。大家都想賺錢,但賺錢的目的在哪裡?有了錢可以買任何東西,那為什麼要買任何東西?因為會快樂。但在追求的同時,因為賺錢辛苦弄壞身體,這時候,似乎離快樂越來越遠了。 以上簡短心得報告。另外,共識營認識許多弟兄姊(音紫)妹,而且都是喜好旅遊的同伴更令人覺得收獲菲淺。正如製作人所述,台灣本來就很美,因為有台灣"人"使得台灣更美、更吸引人;因為有你,台灣更好,讓世界都知道。